《金匱玉函經》~ 《金匱玉函經》卷第三 (1)
《金匱玉函經》卷第三 (1)
1. 辨太陽病形證治下第四
問曰: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其脈寸口浮,關上自沉,為結胸。(128)
問曰:何為藏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小便不利,陽脈浮,關上細,沉而緊,為藏結。舌上白胎滑者,為難治。(129)
藏結者無陽證,不往來寒熱,一云:寒而不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130)
夫十棗湯,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結胸者,下之早,故令結胸。(131)
結胸者,其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即和,宜大陷胸丸。(131)
白話文:
問:疾病中有「結胸」和「藏結」兩種情況,它們的症狀是怎樣的呢?
答:觸摸時感到疼痛,且脈象在寸口部位浮動,在關上的部位自然下沉,這就是「結胸」的特徵。(128)
問:什麼是「藏結」?
答:類似結胸的症狀,但是飲食正常,偶爾排尿不順暢,脈象在陽部浮動,關上的部位細且沉而緊,這種情況稱為「藏結」。如果舌面上有白色滑膩的舌苔,則治療起來較為困難。(129)
對於「藏結」的患者,若沒有明顯的陽性症狀,比如沒有交替出現的寒熱,另一種說法是指只有寒而無熱,病人反而表現得相對平靜,舌面上有滑膩的舌苔,這樣的狀況不宜進行攻下的治療。(130)
使用十棗湯治療後,如果錯誤地使用了瀉下的方法,會使熱邪內陷而形成結胸;同樣地,若疾病本發於體內陰分部位卻誤用瀉下,則可能導致痞癥的發生。結胸的情況,是因為過早使用瀉下療法而導致的。(131)
患有結胸的人,往往頸部也會感到僵硬,像受到拘緊一樣,適當使用瀉下方可緩解病情,建議使用大陷胸丸進行治療。(131)
結胸證,其脈浮大,不可下,下之即死。(132)
結胸證悉具,而躁者死。(133)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其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頭痛則眩,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堅,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其餘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134)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其脈浮緊,心下痛,按之如石堅,大陷胸湯主之。(135)
白話文:
結胸病症狀出現時,如果脈象浮大,不應該使用下法治療,因為如果誤用下法,可能會導致死亡。(132)
當結胸症的所有症狀都齊全,並且伴有躁動不安的情況,則預後不良。(133)
患太陽病時,如果脈象浮動且快速,浮脈表示有風邪,快速則代表有熱象,動脈可能意味著疼痛存在,而過快也可能顯示正氣虛弱。病人會有頭痛、發燒、輕微的夜間盜汗,卻又感到寒冷,這說明表邪尚未完全解除。如果醫生錯誤地使用了瀉下的治療方法,脈象從動數轉變為緩慢,頭痛變得眩暈,胃中感覺空虛,外來的病氣影響到胸膈部位,引起呼吸短促、煩躁不安,心裡感到悶悶不樂,體內的陽氣因此受挫下沉,心下部位因而變得堅硬,這種情況就是結胸,應以大陷胸湯為主要治療方劑。如果沒有形成結胸,而是隻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分無汗,汗水停留在頸部不再往下,小便也不通暢,那麼身體很可能會出現黃疸。(134)
患傷寒六七天後,如果結胸的狀況伴隨著實熱,脈象浮緊,心下部位疼痛,按壓時感覺像石頭一樣堅硬,就應使用大陷胸湯作為主方治療。(135)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當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此為水結在胸脅。頭微汗出,大陷胸湯主之。(136)
太陽病,重發其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堅滿而痛,不可近,大陷胸湯主之。(137)
小結胸者,正在心下,按之即痛,其脈浮滑,小陷胸湯主之。(138)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者,心下必結,其脈微弱者,此本寒也。而反下之,利止者必結胸。未止者,四日復重下之,此挾熱利也。(139)
白話文:
136
傷寒病已經持續十多天了,熱邪鬱結在體內,患者還出現寒熱往來交替的症狀,這時應該服用大柴胡湯。但是如果患者胸部鬱結,沒有明顯發熱,這就屬於水液鬱結在胸脅部位。患者頭部微有汗出,這種情況應該服用大陷胸湯。
137
太陽病,患者出汗後病情再次加重,並且出現腹瀉,但排便不暢,持續五到六天,舌苔乾燥發燥,口渴。午後身體稍有潮熱,從心窩到小腹都感到堅硬飽滿疼痛,碰觸就痛,這種情況應該服用大陷胸湯。
138
小結胸是指症狀主要集中在心窩部位,按壓時會感到疼痛,脈象浮滑,這種情況應該服用小陷胸湯。
139
太陽病,患者發病兩三天不能平躺,總是想要坐起來,心窩部位一定有鬱結,脈象微弱,這是由於本體虛寒。如果患者出現腹瀉,但是瀉利停止,就一定會出現胸部鬱結。如果瀉利沒有停止,又持續四天出現腹瀉加重,這是因為體內挾帶熱邪而引起的瀉利。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其脈浮者,必結胸。其脈緊者,必咽痛。其脈弦者,必兩脅拘急。其脈細而數者,頭痛未止。其脈沉而緊者,必欲嘔。其脈沉而滑者,挾熱利。其脈浮而滑者,必下血。(140)
病在陽,當以汗解,而反以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益煩,皮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服文蛤散。若不差,與五苓散。若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白散。(141)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時如結胸,心下痞而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即譫語。譫語則脈弦,譫語五六日不止,當刺期門。(142)
白話文:
太陽病
在太陽病中,如果是腹瀉,但脈搏急促,而且沒有胸悶的感覺,表示病情將解。如果脈搏浮浮的,必定會胸悶。脈搏緊,一定會喉嚨痛。脈搏弦,表示兩側肋骨會劇烈疼痛。脈搏又細又快,表示頭痛還沒有好。脈搏沉卻緊,一定會想嘔吐。脈搏沉而滑,表示夾帶熱症拉肚子。脈搏浮而滑,必定會拉血。(140)
病在陽氣方面
當病在陽氣時,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卻反而用水灌腸,如同用灌水澆火一樣,體內的熱氣無法排出,反而更加煩躁,皮膚上會起雞皮疙瘩,想喝水,卻又不覺得口渴,可以服用【文蛤散】。如果還是不好,就服用【五苓散】。假使寒邪塞住胸部,沒有熱症的,就服用【白散】。(141)
太陽病合併少陽病
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頭頸部劇烈疼痛,有時頭暈目眩,感覺像胸悶,心窩部位悶塞堅硬,應該針灸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但切不可發汗,如果發汗就會神志不清。神志不清時脈摶會變弦,神志不清五六天不改善,就應該針灸期門。(142)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其人譫語,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虛實而取之。(143)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144)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當自愈。(145)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146)
白話文:
這四段文字分別描述了不同情況下婦女中風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 第一段描述了熱邪侵入血室導致的熱病,其主要症狀包括發熱、畏寒、脈搏遲緩、身體冰冷、胸脅下飽滿、神志不清等,建議針刺期門穴進行治療。
- 第二段描述了熱邪侵入血室導致的類似瘧疾的發作,症狀包括寒熱交替、發作時間規律,建議使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
- 第三段描述了熱邪侵入血室導致的晝夜神志變化,症狀包括白天清醒,晚上神志不清,如同看見鬼魂一般,但因為沒有犯胃氣及上焦,所以可以自行痊癒。
- 第四段描述了傷寒病程中的一種症狀,主要症狀包括發熱、畏寒、四肢關節疼痛、輕微嘔吐、心下痞滿,建議使用柴胡桂枝湯進行治療。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此為末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147)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堅,其脈細,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沉亦為病在裡,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有外證,悉入在於里,此為半在外半在裡。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
白話文:
(147)
傷寒病發病五六天,已經發過汗了,卻又腹瀉,胸脅部脹滿,微微有結塊,小便不順暢,口渴但沒有嘔吐,只出頭汗,反复發冷發熱,心煩意亂,這是寒邪已經快要解除了的表現。柴胡桂枝幹薑湯可以治療。
(148)
傷寒病發病五六天,頭部出汗,稍微發冷,手腳冰冷,心窩部脹滿,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燥,脈象細弱。這是陽氣微弱,裡寒未解的症狀。因為已經有表證,又出現了裡證,脈象沉細,說明病症在裡,汗出說明陽氣微弱。假如是純陰寒邪結聚,就不會有外在症狀,病症完全在裡。雖然脈象沉緊,但不能診斷為少陰病,因為少陰病不會出汗,而現在患者頭部出汗,所以可以確定不是少陰病。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病情久久不能痊癒,只要排便通暢,就能解除。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以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堅痛者,此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復中與也,半夏瀉心湯主之。(149)
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結胸心下堅,利復不止,水漿不肯下,其人必心煩。(150)
脈浮而緊,而反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151)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堅,滿引脅下痛,嘔即短氣,此為表解里未和,十棗湯主之。(152)
白話文:
(149)
傷寒病發五六日,病人嘔吐並發熱,符合柴胡湯的症狀,卻用其他藥物治療,而柴胡證仍然存在,此時應再服用柴胡湯。雖然之前用過其他藥物,但再次服用柴胡湯並不會產生逆轉反應,病人必定會出現蒸蒸發熱、身體振顫,然後發汗退熱解病。如果病人出現心下滿悶、堅硬疼痛,這是結胸證,應該服用大陷胸湯治療。如果只是心下滿悶,沒有疼痛,這是痞證,不再適合服用柴胡湯,應該服用半夏瀉心湯治療。
(150)
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患病,卻反而使用下瀉藥物治療,導致結胸,心下堅硬,腹瀉不止,水漿也不願意吞嚥,病人必定心煩。
(151)
脈象浮而緊,卻反而使用下瀉藥物治療,緊脈反入裡,就會形成痞證,按壓腹部感覺濕潤,只是氣痞而已。
(152)
太陽經中風,病人下利、嘔吐,待表證解開後,就可以攻治裡證。如果病人出現大汗淋漓,發作有時間規律,頭痛,心下痞塊堅硬,滿悶感向上牽引至脅肋下,嘔吐時就呼吸短促,這是表證解開而裡證尚未和解,應該服用十棗湯治療。
太陽病,醫發其汗,遂發熱惡寒,復下之,則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如此者為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153)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自浮,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154)
若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155)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156)
白話文:
153
太陽病,醫生讓病人發汗,結果病人反而發熱惡寒,接著又拉肚子,就出現心下痞滿的症狀。這時表裡都虛,陰陽之氣都耗竭,沒有陽氣就只剩下陰氣,再用燒針灸治,反而胸悶,面色青黃,皮膚發光,這樣的病人很難治癒。現在如果病人面色微黃,手腳溫暖,就比較容易治癒。
154
心下痞滿,按壓下去感覺柔軟,脈象在關脈部位浮起,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
155
如果心下痞滿,而且還伴隨惡寒汗出,用附子瀉心湯治療。
156
因為是本病往下發展,所以出現心下痞滿,可以用瀉心湯治療。如果痞滿沒有解除,病人感到口渴口燥煩躁,小便不利,就用五苓散治療。有一個方子說,忍耐一天就會痊癒。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堅,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而利,生薑瀉心湯主之。(157)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堅而滿,乾嘔而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之堅,甘草瀉心湯主之。(158)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堅。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若不止者,當利其小便。(159)
白話文:
157.
傷寒病人在發汗後,症狀消失,但胃部卻感到不適,心口悶脹,乾嘔且食物有臭味,肋骨下有水氣,肚子裡有雷鳴聲並腹瀉,[生薑瀉心湯]可以治療。
158.
傷寒病人在中風時,醫生反而用下瀉的方法治療,病人出現腹瀉,一天多次,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消化,肚子裡有雷鳴聲,心口悶脹且滿,乾嘔且煩躁不安,無法安睡。醫生看到心口悶脹,認為病情未盡,又再次用下瀉的方法治療,結果心口悶脹更加嚴重。這不是因為積熱,而是胃部虛弱,寒氣上逆導致心口悶脹,[甘草瀉心湯]可以治療。
159.
傷寒病人服用湯藥後一直腹瀉不止,心口悶脹。服用了瀉心湯之後,又用其他藥物下瀉,腹瀉還是止不住,醫生用理中湯治療,腹瀉反而加重。理中湯是治療中焦的,而腹瀉是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可以治療。如果腹瀉仍然不止,就應該利尿,排出小便。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堅,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160)
傷寒汗出,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堅,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161)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挾熱而利不止,心下痞堅,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163)
大下以後,不可更行桂枝,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162)
白話文:
160.
傷寒病人在服用瀉藥後,出現發汗、虛煩、脈象微弱的症狀,持續八九天,接著出現心下痞塊堅硬、脅肋疼痛、氣往上衝咽喉、頭昏眼花、經脈跳動等症狀,久而久之,就會導致痿證(肌肉萎縮)。
161.
傷寒病人在發汗、嘔吐或腹瀉後,出現心下痞塊堅硬、呃逆不止的症狀,可以用旋覆代赭石湯治療。
162.
太陽病患者,外在症狀尚未解除,就多次使用瀉藥,導致熱邪內陷,出現腹瀉不止、心下痞塊堅硬、表裡不和的症狀,可以用桂枝人參湯治療。
163.
傷寒病人在服用瀉藥後,不可再服用桂枝。如果發汗後出現喘息,但沒有發高燒,可以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傷寒大下後,復發其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解乃可攻其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164)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堅,嘔吐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165)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堅,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166)
病者若脅下素有痞,連在臍傍,痛引少腹,入陰俠陰筋者,此為藏結,死。(167)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168)
白話文:
164
傷寒來勢猛烈,大下之後,卻又再次發汗,心下痞塞,惡寒者,表示表寒未解,不可急於攻下痞證,應先解表寒,表證解了,再攻痞證。解表宜用桂枝湯,攻痞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165
傷寒,發熱,汗出不退,心下痞堅,嘔吐下利的,以大柴胡湯為主治。
166
病情與桂枝證相似,但沒有頭痛,項也不強,寸脈微浮,胸中有痞塊,氣往上衝到咽喉,難以呼吸者,這是因為胸中有寒氣,宜用吐法,可用瓜蒂散。
167
病人脅下常有痞塊,連接到臍旁,疼痛延伸到少腹,深入隱密之處,侵入陰部經絡者,是藏有結塊,難以治癒。
168
傷寒,若吐劑或下劑後,七八天未見好轉,熱氣鬱結在體內,裡外皆熱,時時惡寒,大渴,舌上乾燥煩熱,想喝大量的水者,用白虎加人參湯為主治。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湯主之。(170)
凡用白虎湯,立夏後至立秋前得用之,立秋後不可服也。
春三月病常苦裡冷,白虎湯亦不可與,與之則嘔利而腹痛。
諸亡血虛家,亦不可與白虎湯,得之腹痛而利者,急當溫之。
太陽與少陽並病,心下痞堅,頭項強而眩,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勿下之。(171)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而煩,其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169)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172)
白話文: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湯主之。】 遇到傷寒症狀,如果脈象浮現,伴有發熱但不出汗,且病情未改善時,不能使用白虎湯。但如果患者口渴想喝水,且沒有表症(如發燒、咳嗽等),那麼白虎湯就是適當的治療方式。
【凡用白虎湯,立夏後至立秋前得用之,立秋後不可服也。春三月病常苦裡冷,白虎湯亦不可與,與之則嘔利而腹痛。】 一般來說,白虎湯應在立夏後至立秋前期間使用,到了立秋後就不宜再服用了。春天的前三個月,如果病患感到內臟寒冷,也不應使用白虎湯,否則可能會導致嘔吐和腹痛。
【諸亡血虛家,亦不可與白虎湯,得之腹痛而利者,急當溫之。】 對於已經流失大量血液或身體虛弱的病患,也不適合使用白虎湯。若使用後出現腹痛和腹瀉的情況,應該立即進行暖身治療。
【太陽與少陽並病,心下痞堅,頭項強而眩,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當太陽和少陽經的病症同時出現,造成心下部有緊硬感,頭頸僵硬且有眩暈時,應採取針灸療法,對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進行針刺,避免進行下腹部的治療。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而煩,其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對於傷寒症狀,如果沒有過度發熱,只是感到口乾舌燥且煩躁不安,背後稍有畏寒感,則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當太陽與少陽經的病症合併出現,並有腹瀉現象時,可給予黃芩湯進行治療;如果伴有嘔吐情況,則應使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來進行治療。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黃連湯主之。(173)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堅,小便自利,朮附子湯主之。(174)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175)
傷寒脈浮滑,而表熱裡寒者,白通湯主之。舊云白通湯;一云白虎者,恐非。(176)(舊云以下,出叔和。)
傷寒脈結代,心中驚悸,炙甘草湯主之。(177)
白話文:
傷寒方劑解讀:
(173) 傷寒患者,胸部有熱感,胃中積聚著邪氣,腹部疼痛,想吐,可用 黃連湯 治療。
(174) 傷寒發病八九天,風寒濕邪互相搏結,導致身體疼痛,煩躁不安,無法自行翻身,不嘔吐也不口渴,脈象浮虛而澀,可用 桂枝附子湯 治療。如果患者大便乾燥,小便通暢,可用 朮附子湯 治療。
(175) 風寒濕邪互相搏結,導致關節疼痛,疼痛難忍,無法屈伸,靠近患處時疼痛加劇,出汗氣短,小便不利,怕風不想脫衣,或者身體微腫,可用 甘草附子湯 治療。
(176) 傷寒患者脈象浮滑,表面發熱,內裡卻寒涼,可用 白通湯 治療。古人曾說白通湯又叫白虎湯,但這可能並不正確。 (舊云以下,出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