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 《金匱玉函經》卷第二 (2)
《金匱玉函經》卷第二 (2)
1. 辨太陽病形證治第三
夫病有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也。不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7)
太陽之為病,頭項強痛而惡寒。(1)
太陽病,其脈浮。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惡風,其脈緩,為中風。(2)
太陽中風,發熱而惡寒。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其脈陰陽俱緊,為傷寒。(3)
傷寒一日,太陽脈弱,至四日,太陰脈大。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躁煩脈數急者,乃為傳。(4)
傷寒,其二陽證不見,此為不傳。(5)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者,為欲傳。(186)
白話文:
一般來說,生病時發熱又怕冷的,是陽氣受損導致的;不發熱但怕冷的,是陰氣受損導致的。陽氣受損的病症通常七天會好,陰氣受損的病症通常六天會好,這是因為陽氣的數是七,陰氣的數是六。
太陽病的症狀是頭頸部強烈的疼痛並且怕冷。
太陽病的脈象是浮脈。
太陽病,如果發熱、出汗並且怕風,脈象緩慢,這就是中風。
太陽病,無論已經發熱還是還沒發熱,都會怕冷、全身疼痛、噁心嘔吐,脈象是陰陽俱緊的,這就是傷寒。
傷寒病發第一天,太陽經脈的脈象很弱,到第四天,太陰經脈的脈象就很強。
傷寒病發第一天,太陽經受寒邪,脈象平靜的,說明寒邪沒有傳到其他經脈,如果想吐、煩躁不安、脈象快而急,說明寒邪已經傳到其他經脈了。
傷寒病,如果沒有出現二陽證的症狀,說明寒邪沒有傳到其他經脈。
傷寒病發三天,陽明經脈的脈象很強,說明寒邪要傳到其他經脈了。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為欲已。(271)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為溫病,若發汗已,身體灼熱者,為風溫,風溫之為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多眠,鼻息必鼾,語聲難出。若下之,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微發黃,劇則如驚癇,時掣縱發作,復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太陽病,三四日不吐下,見芤乃汗之。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有當愈者,其經竟故也,若欲作再經者,當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8)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盡未。(9)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
夫病身大熱,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熱在皮膚,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熱在骨髓,寒在皮膚也。(11)
白話文:
【傷寒三日後,如果少陽脈變得細弱,這表示病情可能已經緩和或恢復了。】
【太陽病症狀表現為發燒和口渴,但不畏寒,這是溫病的特徵。如果發過汗,卻仍感到身體發熱,這可能是風溫病的表現。風溫病的特徵包括脈象浮動、出汗、體重增加、嗜睡、鼻息頻繁打鼾、說話困難。如果使用了下藥(即利尿藥),可能會導致小便不利、視力混濁或失禁。若在治療過程中不慎受熱,可能會出現輕度黃疸;若情況加重,會出現神志不清、抽搐的情況,甚至受到熱氣燻蒸。病情一旦逆轉,可能延續數日;若再次逆轉,則對生命構成威脅。】
【太陽病如果在發病三、四天後沒有進行吐瀉治療,且出現了芤脈(一種脈象,表示血氣虛弱),則應考慮使用發汗療法。】
【太陽病如果表現為頭痛,到第七天就有望痊癒,因為這是疾病的自然過程。但如果病情未能改善,可能需要針灸治療足陽明經,以防止病情進一步傳播,這樣才能達到治癒效果。】
【太陽病患者在病程中若出現大熱,但仍然想要穿上衣服的行為,表明寒氣藏於骨髓,熱氣則在皮膚表面。相反地,如果在大寒的環境下,患者反而不想接近衣物,這表示熱氣藏於骨髓,寒氣則在皮膚表面。】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濡弱,陽浮者熱自發,濡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桂枝主之。(12)
太陽病,發熱汗出,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解邪風,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13)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而反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論》云:桂枝加葛根湯主之。(14)
太陽病,下之,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不沖者,不可與之。(15)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而不解,此為壞病,桂枝不復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而治之。(16)
白話文:
12.
太陽中風,陽氣浮於表面,陰氣則虛弱潮濕。陽氣浮在表面的人,會自發地發熱;陰氣虛弱潮濕的人,則會自發地出汗。患者會畏寒怕冷,發出細微的聲音,也怕風吹,身體發熱但又微微發冷,還會出現鼻塞、乾嘔等症狀,以桂枝為主治藥物。
13.
太陽病,發熱且出汗,這是因為營氣虛弱,衛氣強盛,所以出汗。想要解除邪風,以桂枝湯為主治藥物。
14.
太陽病,頭痛發熱,出汗怕風,以桂枝湯為主治藥物。《傷寒論》中說,桂枝加葛根湯也可以治療這種病症。
15.
太陽病,如果已經服用瀉藥,但病氣仍往上衝,可以用桂枝湯;如果病氣沒有往上衝,則不可服用桂枝湯。
16.
太陽病發病三天,已經服用過發汗藥物,但無論是吐、瀉、溫針都無法解除病症,這就屬於病勢危重的情況,桂枝藥物就不再適合使用。要仔細觀察患者的脈象和症狀,判斷是犯了哪種逆氣,再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治療。
桂枝湯,本為解肌,其人脈浮緊,發熱無汗,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16)
酒客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酒客不喜甘故也。(17)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仁佳。(18)
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19)
太陽病,發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主之。(20)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胸滿,桂枝去芍藥湯主之。(21),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22)
白話文:
(16)
桂枝湯原本是用来解表散寒的,如果患者脉象浮紧,发热但不流汗,就不能使用桂枝汤。要牢记这一点,不要误用。
(17)
饮酒的人不能服用桂枝汤,服用后会呕吐,因为酒客不喜欢甘甜的味道。
(18)
喘息的患者,可以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来治疗,效果会更好。
(19)
服用桂枝汤后呕吐的人,之后可能会吐出脓血。
(20)
太阳病患者,发汗后汗液持续不断地流出,患者怕风,小便困难,四肢略微发紧,难以屈伸,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
(21)
太阳病患者,经过泻下治疗后,脉搏变快,胸部胀满,用桂枝去芍药汤来治疗。
(22)
如果患者还有轻微的怕冷症状,则可以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来治疗。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而惡寒,熱多而寒少,其人不嘔,清便自調,日二三發,脈微緩者為欲愈。脈微而惡寒,此陰陽俱虛,不可復吐下發汗也,面反有熱色者,為末欲解,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當癢,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23)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當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即愈。(24)
服桂枝湯大汗出,若脈但洪大,與桂枝湯,若其形如瘧,一日再發,汗出便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25)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若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6)
白話文:
(23)
太陽病,從發病到第八、第九天,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發熱並且畏寒,但熱症較重,寒症較輕。病人沒有嘔吐,大便也正常,一天發作兩三次,脈搏微弱而緩慢,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如果脈搏微弱,並且畏寒,這是陰陽都虛的情況,不可再使用吐下或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病人臉上反而有發熱的顏色,說明病氣尚未完全消除,因為他無法微微出汗,身體一定會感到癢。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
(24)
太陽病,初次服用桂枝湯,反而感到煩躁不安,病症沒有改善,應該先針刺風池、風府穴,然後再繼續服用桂枝湯,就會痊癒。
(25)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如果脈搏只是洪大,就繼續服用桂枝湯。如果病症像瘧疾一樣,一天發作兩次,出汗後病症就緩解,可以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治療。
(26)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之後感到非常口渴,煩躁不安,病症沒有改善,如果脈搏洪大,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太陽病,發熱而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復發其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27)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而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28)
傷寒脈浮,自汗,小便數,頗微惡寒。論曰:心煩微惡寒,兩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乾煩躁吐逆,當作甘草乾薑湯,以復其陽,厥愈足溫,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29)
白話文:
太陽病
發熱而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
這是不陽證,不可再發汗,應服用桂枝二越婢一湯。
服用桂枝湯,或下之後
仍然頭頸強痛,陣陣發熱,無汗,心下脹滿而微痛,小便不利者
服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傷寒脈浮,自汗,小便數,頗微惡寒
評論說:心煩微惡寒,兩腳攣急,應反用桂枝湯,攻其表證,若用錯便會導致厥逆,咽乾煩躁嘔吐,應服用甘草乾薑湯,以復陽氣,厥逆治癒足溫後,再服用芍藥甘草湯,腳即可舒展。若胃氣不調,出現譫語,少許服用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又用燒針灸法,應服用四逆湯。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之?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即為風,大即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其形象桂枝,因加附子於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與承氣湯微溏,止其譫語,故知其病可愈。(30)
白話文:
問: 患者症狀表現為早上發熱,依照法令治療後病情加重,出現四肢厥逆、咽喉乾燥、兩腿拘急並神志不清,老師說半夜手腳應該溫暖,兩腿應該伸直,結果按照老師說的去做,為什麼能知道這樣做有效?
答: 患者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導致微熱,虛則導致兩腿攣縮,其病症類似桂枝湯的證候,因此在桂枝湯中加入附子。增加桂枝的劑量使患者發汗,附子溫補陽氣,因為患者是陽氣不足。厥逆、咽喉乾燥、煩躁,屬於陽明經內熱鬱結,神志不清、煩躁不安,更需要服用甘草乾薑湯。到了半夜,陽氣回升,兩足應該溫熱,腿部仍然稍微拘急,這時需要服用芍藥甘草湯。然後腿部伸直,服用承氣湯使大便略微稀溏,可以止住神志不清,所以知道患者的病可以治癒。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31)
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利,葛根湯主之。不下利但嘔者(32),葛根加半夏湯主之。(33)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34)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麻黃主之。(35)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主之。(36)
白話文:
(31) 太陽病,脖子和後背僵硬疼痛,沒有汗、怕風,用葛根湯治療。
(32) 太陽病和陽明病合在一起,必定腹瀉,用葛根湯治療。
(33) 如果沒有腹瀉但嘔吐,用葛根加半夏湯治療。
(34) 太陽病,桂枝證,醫生卻用瀉下方法治療,導致腹瀉不止,脈搏急促,表症未解,喘息並且出汗,用葛根黃連黃芩湯治療。
(35) 太陽病,頭痛發熱,全身疼痛,腰痛,關節疼痛,怕風,無汗並且喘息,用麻黃治療。
(36) 太陽病和陽明病合在一起,喘息並且胸悶,不可瀉下,宜用麻黃湯治療。
病十日已去,其脈浮細,嗜臥,此為外解,設胸滿脅痛,與小柴胡湯,脈浮者,與麻黃湯。(37)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不汗出,而煩躁頭痛,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不可服,服則厥,筋惕肉瞤,此為逆也。(38)
傷寒脈浮緩,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可與大青龍湯發之。(39)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咳而發熱,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微喘,小青龍湯主之。(40)
白話文:
【病十日後康復,脈搏變得浮淺細膩,喜歡躺著,這表示外部病徵已經解除。如果出現胸部脹滿、右側疼痛的情況,應使用小柴胡湯。如果脈搏浮現,則應使用麻黃湯。】
【太陽中風症狀,脈搏浮緊,伴有發熱畏寒、全身疼痛,不出汗但感到焦躁、頭痛,應以大青龍湯治療。如果脈搏微弱、出汗畏風的人不能服用大青龍湯,否則會導致厥冷、筋肉震顫,這稱為逆用藥物。】
【傷寒症狀,脈搏浮緩,身體不疼痛,只是感覺沈重,偶爾會輕鬆一些,無少陰證狀,可以使用大青龍湯來發散病氣。】
【傷寒症狀未改善,心下部有水氣,咳嗽伴發熱,或者口渴、腹瀉、噎塞,或者小便不利、腹部脹滿,或者微喘,應以小青龍湯為主藥進行治療。】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而渴者,此為寒去欲解,小青龍湯主之。(41)
太陽病,外證未解,其脈浮弱,當以汗解,宜桂枝湯主之。(42)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43)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下之為逆,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44)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下之,其脈浮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解其外則愈,宜桂枝湯。(45)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而發熱,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其表候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46)
白話文:
41. 傷寒時,心下方有水氣積聚,咳嗽而微喘,發熱但不口渴,服用湯藥後,出現口渴,這種情況是寒氣逐漸消散,病情將要好轉,應使用小青龍湯治療。
42. 太陽病,外感證候尚未解除,脈象浮弱,應發汗解表,宜用桂枝湯治療。
43. 太陽病,瀉下後出現微喘,是表證未解除所致,宜使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治療。
44. 太陽病,外感證候未解除,不可瀉下,瀉下會導致病情加重,解除外感應宜用桂枝湯治療。
45. 太陽病,先用發汗法治療但未解除,反過來用瀉下法,脈象浮而未愈,浮脈表明外感仍在,而反用瀉下法,致使病情不愈。現在脈象浮,說明外感仍在,應解其外感則可痊癒,宜用桂枝湯。
46. 太陽病,脈象浮緊,無汗而發熱,身體疼痛,七八天不退,外感證候依然存在,這種情況需要發汗,服用藥物後病情略有減輕。患者煩躁不安,眼睛緊閉,病情嚴重者必定會流鼻血,流鼻血後病情即可解除,這是因為陽氣太重的緣故,宜用麻黃湯治療。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其身無汗,自衄者愈。(47)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者可小發其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不得越,當解之熏之,當汗而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其汗即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之。(48)
脈浮數,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體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即自汗出愈。(49)
白話文:
當太陽病與陽明病同時發作時,太陽病剛開始發病時,雖然發汗,但汗出不透。因為病氣轉移到陽明經,所以會持續微微出汗,也不怕冷。如果太陽病症還沒消失,就不要用瀉下法,這樣會造成逆轉。這種情況下可以稍微發發汗。如果病人面色紅潤,說明陽氣鬱結不通,應該用解表的方法熏蒸,使之出汗。但如果應該出汗卻不出汗,病人會躁動煩悶,不知疼痛位置,忽而在肚子,忽而在四肢,按壓也找不到痛處。患者還會呼吸短促,這是因為汗出不透,導致氣機鬱滯所致。再次發汗就會痊癒。怎麼判斷汗出不透呢?可以通過脈象的澀滯來判斷。
(49)
脈浮數,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體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即自汗出愈。
脈象浮數,一般情況下應該發汗治療,如果用瀉下法,患者會出現身體沉重、心悸等症狀,就不應該再發汗,而是要等待身體自行出汗來緩解。這是因為尺脈微弱,說明身體虛弱,需要表裡氣血充實,津液調和,才能自行出汗而痊癒。
脈浮而緊,法當身疼頭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脈遲者,不可發其汗,何以故,此為營氣不足,血氣微少故也。(50)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一云:桂枝湯。(51)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52)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衛氣不和故也。營行脈中,為陰主內,衛行脈外,為陽主外,復發其汗,衛和則愈,宜桂枝湯。(53)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也,先時發汗即愈,宜桂枝湯。(54)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宜麻黃湯。(55)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未可與承氣湯,其小便反清,此為不在裡而在表也,當發其汗。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56)
白話文:
病人經常自汗,這是因為營氣調和,但衛氣不調和導致的。營氣在血管內運行,屬陰主內,衛氣在血管外運行,屬陽主外。再次發汗,衛氣調和,病症就會好轉,建議使用桂枝湯。
(54)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也,先時發汗即愈,宜桂枝湯。
病人沒有其他病症,只是偶爾發熱,並且自汗不止,這是因為衛氣不調和導致的。以前曾經發汗治療過就痊癒了,建議使用桂枝湯。
(55)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宜麻黃湯。
傷寒病,脈象浮緊,不發汗,導致鼻子流血,建議使用麻黃湯。
(56)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未可與承氣湯,其小便反清,此為不在裡而在表也,當發其汗。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傷寒病,六七天了,一直沒有大便,頭疼伴隨發熱,不能服用承氣湯。小便反而清澈,說明病症不在內而在表,應該發汗治療。頭痛的患者必然會流鼻血,建議使用桂枝湯。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其脈浮數,可與復發汗,宜桂枝湯。(57)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無津液,而陰陽自和者,必自愈。(58)
大下後,發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之,其小便利,必自愈。(59)
下之後,發其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內外俱虛故也。(60)
下之後,復發其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而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61)
發汗後,身體疼痛,其脈沉遲,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主之。(62)
白話文:
(57)
傷寒病患,發汗後症狀已經減輕,但過了半日左右,又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脈象浮數,可以再次發汗,宜用桂枝湯。
(58)
凡是病人,如果發汗、吐瀉、下瀉或失血、津液不足,但陰陽仍然調和,一定能自然痊癒。
(59)
大量瀉下後又發汗,患者小便不利,這是因為失了津液,不要用藥治療,等到小便暢通,自然會痊癒。
(60)
瀉下之後,又發汗,必定會感到寒戰,脈象微細,這是因為內外俱虛的緣故。
(61)
瀉下之後,又發汗,白天煩躁不安,無法入睡,晚上卻安靜無恙,不嘔吐、不口渴,也沒有表證,脈象沉微,身體沒有明顯發熱,可用乾薑附子湯治療。
(62)
發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遲,可以用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治療。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63)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64)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賁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65)
發汗後,腹脹滿,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66)
傷寒,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即頭眩,其脈沉緊,發汗即動經,身為振振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67)
白話文:
(63)
發汗後,不要再服用桂枝湯。如果出汗後喘不過氣,又沒有發熱症狀,可以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64)
發汗過多,患者會叉著雙手捂住胸口,心悸,想要人按壓,用桂枝甘草湯治療。
(65)
發汗後,患者臍下悸動,想吐,可以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
(66)
發汗後,腹部脹滿,可以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治療。
(67)
傷寒病,無論是吐、瀉、還是發汗後,都出現心下痞滿,氣上衝胸,起身就頭暈,脈象沉緊,發汗後經絡就會被觸動,身體搖搖欲墜,可以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
發其汗不解,而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68),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宜小承氣湯(70)。
發汗,若下,病仍不解,煩躁,茯苓四逆湯主之。(69)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其人慾引水,當稍飲之,令胃中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71)
發汗後,脈浮而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72)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73)
白話文:
如果發汗後症狀沒有改善,反而出現惡寒的現象,這是因為身體虛弱造成的,應該服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治療。(68)如果沒有惡寒,只是感到發熱,這就屬於實證,應該調和胃氣,可以服用小承氣湯。(70)
第二段
發汗,若下,病仍不解,煩躁,茯苓四逆湯主之。(69)
發汗後,即使有排泄物,但病症仍然沒有改善,並且感到煩躁不安,這時候應該服用茯苓四逆湯來治療。(69)
第三段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其人慾引水,當稍飲之,令胃中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71)
患有太陽病,發汗後出很多汗,感到口乾舌燥,煩躁不安,睡不著覺,患者想喝水,可以少量飲用,讓胃部舒服就能恢復。如果脈象浮,小便不暢,輕微發熱,而且口渴想喝水,應該服用五苓散來治療。(71)
第四段
發汗後,脈浮而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72)
發汗後,脈象浮而跳動頻率快,並且感到口渴,應該服用五苓散來治療。(72)
第五段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73)
患有傷寒,出汗並且感到口渴,應該服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沒有口渴,則應該服用茯苓甘草湯來治療。(73)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此為水逆,五苓散主之。(74)
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其汗,虛故也。(75)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75)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76)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劇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梔子生薑豉湯主之。(76)
白話文:
74. 中風發熱,持續六七天不退,且伴有表裡證(表面和內部的症狀),患者口渴想喝水,但水一喝進去就吐出來,這是水逆的表現,應以五苓散治療。
75. 在未把脈的情況下,病人叉手捂住胸口,醫師教導他試著咳嗽,但他卻沒有立即咳嗽,這說明病人雙耳失聰,聽不到聲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於大量發汗,身體虛弱。
75. 發汗後,如果病人大量喝水,一定會喘氣,即使灌水也會喘。
76. 發汗後,如果病人喝不下水藥,則屬於逆證。
76. 發汗吐下之後,患者感到虛煩難眠,嚴重者甚至會反覆翻滾,心中懊惱不安,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如果患者氣虛,則可用梔子甘草豉湯治療。如果患者嘔吐,則可用梔子生薑豉湯治療。
發汗,若下之,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77)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此為末解,梔子豉湯主之。(78)
傷寒下後,煩而腹滿,臥起不安,梔子厚朴湯主之。(79)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梔子乾薑湯主之。(80)
凡用梔子湯證,其人微溏者,不可與服之。(81)
太陽病,發其汗而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而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82)
白話文:
(77) 發汗,如果往下排泄,感到胸中煩熱、憋悶,可用梔子豉湯治療。
(78) 傷寒病,發病五六天,大量瀉下之後,身體仍然發熱不退,心中結痛,這是病邪未解的表現,可用梔子豉湯治療。
(79) 傷寒病瀉下之後,感到煩躁、腹脹,躺臥不安,可用梔子厚朴湯治療。
(80) 傷寒病,醫生用丸藥大量瀉下之後,身體發熱不退,略微煩躁,可用梔子乾薑湯治療。
**(81)**凡是使用梔子湯的症狀,如果患者稍微腹瀉,不可服用此湯。
(82) 太陽病,發汗卻沒有退燒,患者仍然發熱,心中悸動,頭暈眼花,身體顫抖,想要抓地,可用真武湯治療。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其汗。(83)
淋家不可發汗,發其汗必便血。(84)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攻其表,汗出則痙。(85)
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必額上促急而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86)
亡血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則寒慄而振。(87)
汗家重發其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88)
病人有寒,復發其汗,胃中冷,必吐蛔。(89)
本發汗,而復下之,為逆,先發汗者,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先下之者,治不為逆。(90)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91)
白話文:
83. 咽喉乾燥的人,不可讓他出汗。
84. 淋病患者不可發汗,發汗必會便血。
85. 瘡瘍患者雖然全身疼痛,不可治療其表症,發汗則會痙攣。
86. 鼻出血患者不可治療其表症,發汗必會額上緊繃急促,無法轉動眼睛,無法入睡。
87. 失血患者不可治療其表症,發汗則會寒顫震動。
88. 發汗後再次發汗,必會心神恍惚,小便後陰部疼痛,與禹餘糧丸合用。
89. 病人有寒氣,再次發汗,胃中寒冷,必會嘔吐寄生蟲。
90. 原本需要發汗,而反過來下利,稱為逆治。先發汗後,再用下利的方法治療,不算是逆治。原本需要下利,而反過來發汗,稱為逆治。先下利後,再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不算是逆治。
91. 傷寒病人,醫生用下利的方法治療,結果連續腹瀉清谷不止,身體疼痛,應急救其裡證。之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行調解,應急救其表證。救裡證可用四逆湯,救表證可用桂枝湯。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更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92)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其汗,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後復下之。(93)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汗而解,但陽微者先汗之而解,陰微者先下之而解,汗之宜桂枝湯,下之宜承氣湯。(94)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食飲,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97)
白話文:
(92) 病人發熱頭痛,脈象反倒沉細,如果病症不痊癒,身體疼痛會更加嚴重,此時應當救治其內臟,宜服用四逆湯。
(93) 太陽病,先用下法治療而不見效,又因病情反复而發汗,導致表裡都虛弱,病人因此而感到寒冷,寒冷的時候應該讓病人出汗以自愈,這是因為出汗可以使表層和內裡都溫和的緣故。內裡尚未溫和,便又再次用下法治療。
(94) 太陽病未解,脈象陰陽都停滯,必須先用發汗法治療才能痊癒,但陽氣微弱者先用發汗法,陰氣微弱者先用下法,發汗宜用桂枝湯,下法宜用承氣湯。
(97) 血氣虛弱,毛孔開張,邪氣乘虛而入,與正氣相搏鬥,結聚在脅肋部位,正邪相爭,寒熱交替,時而發熱時而發冷,不想吃飯喝水,五臟六腑互相牽連,疼痛必向下發展,邪氣在上則疼痛在下,因此會引起嘔吐。小柴胡湯主治此症。
服柴胡湯已,渴者,此為屬陽明,以法治之。(97)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其人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柴胡湯不復中與也,食谷者噦。(98)
中風,五六日,傷寒,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堅,或心中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熱,或咳,小柴胡湯主之。(96)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主之。(99)
白話文:
(97) 服用柴胡湯後,如果患者感到口渴,這表示屬於陽明經證,應依照陽明經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
(98) 病人患病六七天,脈象遲緩浮弱,怕風寒,手腳溫熱,經過醫生二三日的治療,仍無法進食,且病人脅肋下滿脹疼痛,面部及全身發黃,頸項僵硬,小便困難。服用柴胡湯後,必定會腹瀉,原本口渴喝水都會嘔吐,柴胡湯也不適合服用。如果能吃飯,就會打嗝。
(96) 中風病發五六日,伴隨傷寒症狀,反覆發作寒熱,胸脅部感到苦悶滿脹,不想吃東西,心煩意亂且想嘔吐,或胸中煩躁但沒有嘔吐,或口渴,或腹部疼痛,或脅肋下痞塊堅硬,或心悸,小便不暢,或不口渴,體表有微熱,或咳嗽,這些症狀都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99) 傷寒發病四五天,身體發熱怕風,頸項僵硬,脅肋下滿脹,手腳溫熱且口渴,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即與小柴胡湯主之。(100)
傷寒中風,有小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101)
凡柴胡湯證,而下之,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101)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小建中湯主之。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及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先與小柴胡湯,嘔止小安,其人鬱郁微煩者,為末解,與大柴胡湯下之,愈。(102)
白話文:
患者患有太陽病,已經病程超過十天,並且服用過瀉下藥物兩到三次。四五天后,柴胡證的症狀仍然存在,應該先服用小柴胡湯。如果患者出現嘔吐止住,症狀稍微緩解,但依然感到鬱郁寡歡,微感煩躁,這表示病症尚未完全解除,應該服用大柴胡湯來瀉下,患者就能痊癒。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發潮熱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再服小柴胡湯解其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104)
傷寒十三日,過經而譫語,內有熱也,當以湯下之,小便利者,大便當堅,而反下利,其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自利者,其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105)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即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106)
白話文:
傷寒病已經持續了十三天仍未見好轉,患者感到胸部和兩肋之間脹滿並且嘔吐,每天傍晚時分開始出現週期性發熱並伴有輕微腹瀉。這種情況原本屬於柴胡證的特徵,但如果使用下法(如瀉下藥物)後腹瀉未見好轉,現在反而出現腹瀉,這說明之前的治療可能是一位醫生誤用了丸劑進行瀉下,並非正確的治療方式。傍晚時的發熱表明體內有實熱,應該先用小柴胡湯兩次,以解除身體外表的病邪;之後再用「柴胡加芒硝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案。(條文104)
如果患了傷寒十三天,病程已經超過了經期(指六經病的進展過程),且出現說胡話的症狀,這表示體內有熱毒存在,應該使用湯劑來瀉下治療。正常情況下,如果小便通利,大便應該會變得硬實,但患者卻出現了腹瀉。如果患者的脈象平和,這就顯示之前的腹瀉可能是由於醫生錯誤地使用了丸藥進行瀉下治療所致,並非對症治療。如果腹瀉是自然發生的,脈象應該會微弱甚至近乎休克狀態,但現在脈象卻是平和的,這表明體內實際上是實熱積聚。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法。(條文105)
當太陽病沒有得到緩解,熱毒在膀胱凝聚,病人可能會表現得像瘋狂一樣,如果自然出血,出血後病情往往會好轉。但如果外部的病狀還沒有消除,這時候不應立即進行攻下的治療,而應該首先解決身體表面的問題。當身體表面的病症得到緩解,且小腹部的緊張和結塊感減輕後,才能考慮進一步的攻下治療。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桃核承氣湯」作為治療方劑。(條文106)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107)
傷寒,腹滿而譫語,寸口脈浮而緊者,此為肝乘脾,名曰縱,當刺期門。(108)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其人大渴,欲飲酢漿者其腹必滿而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為肝乘肺,名曰橫,當刺期門。(109)
太陽病二日,而反燒瓦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當譫語,十餘日,振而反汗出者,此為欲解也。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堅者,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110)
白話文: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患傷寒症狀持續八九天,如果進行了下藥治療,出現胸部滿脹、煩躁驚懼、小便不暢通、神志不清、全身沈重、無法翻身的情況,應使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來治療。
【傷寒,腹滿而譫語,寸口脈浮而緊者,此為肝乘脾,名曰縱,當刺期門。】
患有傷寒,腹部飽滿且伴有神智混亂,若觸診脈搏表現為浮緊,這是肝氣壓迫脾氣的現象,稱為「縱」,應該採用針灸刺激期門穴來調理。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其人大渴,欲飲酢漿者其腹必滿而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為肝乘肺,名曰橫,當刺期門。】
患傷寒時出現發熱、畏寒、極度口渴、想喝酸漿水、腹部膨脹且自行出汗、小便頻繁,表示病情可能開始緩解,這可能是肝氣壓迫肺氣的情況,稱為「橫」,同樣應採取針灸期門穴的方法進行治療。
【太陽病二日,而反燒瓦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當譫語,十餘日,振而反汗出者,此為欲解也。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堅者,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太陽病兩天後,卻使用熱瓦敷背,導致大量出汗,使火熱之氣進入胃部,造成胃液乾涸,產生焦躁不安、神志不清的狀態,十幾天後,突然出現反常的汗出,表明病情可能開始好轉。如果汗不出現在腰以下部位,有小便困難、嘔吐、尿失禁、腳底怕風、大便硬結,但小便卻不頻繁或量少,大便後頭痛加重,腳心發熱,是因為谷氣向下流動所引起的。
太陽中風,以火劫發其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即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尋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111)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驚狂臥起不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112)
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113)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者,其人必燥,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火邪。(114)
白話文:
111.
太陽中風,用火來逼汗,邪風被火熱逼出,血氣流通失常,兩陽互相灼熱,身體發黃,陽氣過盛就會想吐血,陰虛則小便困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就乾燥,只出頭汗,汗流到脖子就回去了,肚子脹滿微喘,口乾咽喉疼痛,可能便秘,時間久了會神志不清,嚴重者甚至會嘔吐,手腳躁動不安,不停地摸衣服床鋪,小便量多的人,可以治療。
112.
傷寒脈浮,醫生用火來逼汗,導致陽氣耗損,驚慌失措,臥床不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可以用來治療。
113.
傷寒,脈象不弦緊而偏弱的病人,一定會口渴,用火逼汗就會神志不清,身體虛弱者會發熱,脈象浮,解開病症,就會出汗而痊癒。
114.
太陽病,用火熏蒸,出不了汗的病人,一定會身體乾燥,到經期還沒有解開病症,就需要清熱解毒,這叫做火邪。
脈浮熱盛,而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咽燥必吐血。(115)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116)
脈浮,當以汗解,而反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此為火逆。(116)
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隨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而解。(116)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賁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117)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118)
白話文:
115. 脈象浮而熱盛,如果用灸法治療,這屬於實證,用虛證的治療方法反而會加重病情,因火而動,咽喉乾燥必定會吐血。
116. 脈象微弱而數,切忌使用灸法,因為火屬邪氣,會加重煩躁逆亂,追逐虛弱之氣,反而使血氣散於脈中,雖然火氣微弱,但內攻之力很強,會導致骨焦筋傷,血氣難以恢復。
116. 脈象浮,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反過來用灸法,邪氣無處可出,反而會因火而加重,病症從腰部以下必會沉重而痺痛,這是火逆的表現。
116. 想要自然痊癒,必定先會出現煩躁,然後才會出汗,隨着出汗而病症就會減輕。如何知道呢?脈象浮就能知道會出汗而痊癒。
117. 用火燒針令其出汗,針灸部位被寒氣侵襲,出現核狀隆起且發紅的,必定會發賁豚病。氣從少腹上衝向心臟的,在核狀隆起處各灸一壯,並服用桂枝加桂湯。
118. 火逆的症狀,用下瀉的方法治療,因燒針而煩躁的,服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治。
太陽傷寒,加溫針必驚。(119)
太陽病,當惡寒而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而發熱,關上脈細而數,此醫吐之故也。一日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日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夕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120)
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121)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以醫發其汗,陽氣微,膈氣虛,脈則為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吐也。(122)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嗢嗢欲吐,而又胸中痛,大便反溏,其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不爾者,不可與,反欲嘔,胸中痛,微溏,此非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123)
白話文:
【太陽傷寒,加溫針必驚。】
在治療太陽傷寒症狀時,如果使用了溫針,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
【太陽病,當惡寒而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而發熱,關上脈細而數,此醫吐之故也。一日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日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夕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太陽病本應表現為畏寒發熱,現在卻出現自汗、不再畏寒的症狀,脈象細數,這可能是因為醫生過度使用了吐法。一天到兩天的吐治會讓人感到肚子餓,但不想吃東西;三天到四天的吐治則會讓人對稀粥不感興趣,反而想吃冷食,且早晨吃的食物會在傍晚吐出,這都是由於過度吐治所導致的,這種情況稱為小逆。
【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對於太陽病患者,若使用吐法治療,原本應該畏寒,現在卻不再畏寒,並且不想靠近衣物,這是因為內心煩躁所導致的副作用。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以醫發其汗,陽氣微,膈氣虛,脈則為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吐也。】
如果病人的脈搏頻率加快,表示體內有熱,應減食以利消化,反而出現吐瀉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醫生過度發汗,使得陽氣不足、膈肌空虛,脈搏加快,形成了外來熱邪,無法消化食物,胃中虛冷導致吐瀉。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嗢嗢欲吐,而又胸中痛,大便反溏,其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不爾者,不可與,反欲嘔,胸中痛,微溏,此非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在太陽病超過十餘日後,心下部有欲吐的感覺,同時伴有胸痛,大便溏薄,腹部稍有脹滿,心情煩悶。如果這是因為先前過度的吐下導致,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進行治療。否則,如果出現反復嘔吐、胸痛、大便溏薄的狀況,這並非湯劑適用的情況,根據嘔吐的現象,可以推測是先前過度的吐下。
太陽病,七八日,表證仍在,其脈微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此熱在下焦,少腹當堅而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124)
太陽病,身黃,其脈沉結,少腹堅,小便不利,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125)
傷寒有熱,而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126)
太陽病,小便利者,為多飲水,心下必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127)
白話文:
124. 太陽病,病程七、八日,表證仍在,脈象微弱而沉,但沒有結胸症狀,病人出現發狂,這是熱邪滯留在下焦,導致少腹堅硬且滿,小便通暢。這種情況下,下血才能痊癒。原因是太陽經絡中的瘀熱留在裡頭,沒有發散出去。
125. 太陽病,病人皮膚發黃,脈象沉而結,少腹堅硬,小便不利,這是因為沒有出血。如果小便通暢,病人神志恍惚如狂,這就是血證。
126. 傷寒病伴有發熱,而且少腹脹滿,應該小便不利,但現在反而小便通暢,這是因為有血瘀的緣故。應該立即下瘀血,不要使用其他藥物,宜用抵當丸治療。
127. 太陽病,小便通暢,是因為病人飲水過多,心下必然心悸;小便量少,必然是裡急後重,感到腹痛難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