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 《金匱玉函經》卷第六 (3)
《金匱玉函經》卷第六 (3)
1. 辨發汗吐下後病形證治第十九
太陽病,醫發其汗,遂發熱惡寒,復下之,則心下痞堅,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火針,因而煩,面色青黃,膚瞤,如此者為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夫病陽多熱,下之則堅,汗出多,極發其汗,亦堅。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堅滿而痛,不可近,屬大陷胸湯證。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溺,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屬白虎湯證。
傷寒服湯藥,而下利不止,心下痞,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與赤石脂禹餘糧湯,若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傷寒,醫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屬梔子乾薑湯證。
傷寒中風,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若柴胡湯證不罷,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汗出而解,此雖已下,不為逆也,若心下滿而堅痛者,此為結胸,屬大陷胸湯證。若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復中與也,屬半夏瀉心湯證。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再三下之,不能食,其人脅下滿,面目及身黃,頭項強,小便難,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渴飲水而嘔,柴胡不復中與也,食谷則噦。
病者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脈雖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而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屬抵當湯證。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挾熱便膿血。
脈浮數,法當汗出而愈,而下之則體重心悸者,不可發其汗,當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和,自汗出愈。
陽明病,其脈浮緊,咽乾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反偏惡熱,其身體重,發其汗即燥,心憒憒而反譫語,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下之即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屬梔子湯證。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與白虎湯。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與豬苓湯。
發汗已後,不可更與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屬麻黃杏子石膏甘草湯證。
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而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而欲著復衣,冬月盛寒,而欲裸其體,所以然者,陽微即惡寒,陰弱即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
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體。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傷寒吐後,腹滿者,屬承氣湯證。
白話文:
太陽病,醫生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結果反而發熱怕冷,又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導致心下部位痞塞堅硬,表裡都虛弱,陰陽之氣都衰竭。沒有陽氣,就只剩下陰氣獨存,如果再用火針治療,就會煩躁,臉色青黃,皮膚顫動。這種情況很難治,如果臉色稍微發黃,手腳溫暖就比較容易治好。
疾病的屬性多偏陽熱,用瀉下就會導致腹部堅硬;如果汗出過多,或者過度發汗,也會導致腹部堅硬。
太陽病,過度發汗後又用瀉下治療,導致五六天不大便,舌頭乾燥口渴,傍晚時分稍微有些潮熱,從心下到小腹都覺得堅硬脹滿疼痛,不能讓人靠近,這是大陷胸湯證。
三陽合病,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中麻木,臉色污垢,胡言亂語,小便失禁。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就會胡言亂語;如果用瀉下的方式治療,額頭上會冒汗,手腳冰冷,自己出汗,這是白虎湯證。
傷寒病服用湯藥後,腹瀉不止,心下痞塞,服用瀉心湯後病情好轉,又用其他藥物瀉下,腹瀉還是不止。醫生用理中湯治療,腹瀉反而更加嚴重。理中湯是治療中焦的,而這種腹瀉是在下焦,應該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如果還不止,就應該利小便。
傷寒病,醫生用丸藥瀉下,身上的發熱沒有退去,稍微煩躁,這是梔子乾薑湯證。
傷寒或中風,符合柴胡湯證,卻用其他藥物瀉下。如果柴胡湯證還存在,就繼續服用柴胡湯,一定會感到身體發熱發冷,隨後發汗而解。雖然之前用過瀉下藥,但這並不算是誤治。如果心下脹滿而且堅硬疼痛,這是結胸,是大陷胸湯證。如果只是脹滿而不痛,這是痞,不適合再用柴胡湯,是半夏瀉心湯證。
生病六七天,脈搏遲緩、浮弱,怕風怕冷,手腳溫暖,醫生多次用瀉下的方式治療,病人無法進食,脅下部位脹滿,臉色和身體都發黃,頭頸部僵硬,小便困難。用柴胡湯治療,之後必定會感覺肛門墜脹,口渴想喝水但喝了就吐,這時不適合再用柴胡湯,吃穀物就打嗝。
病人沒有表證或裡證,發燒七八天,脈搏雖然浮數,也可以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假設已經用過瀉下藥,脈搏浮數的狀況沒有解除,並且伴隨發熱,就會消穀善飢。如果六七天都沒有大便,就是有瘀血,這是抵當湯證。如果脈搏浮數的狀況沒有解除,而且腹瀉不止,就一定是帶有熱的膿血便。
脈搏浮數,按理應該發汗就會痊癒,如果用瀉下藥治療,導致身體沉重、心悸,就不能再用發汗的方式治療,應該等到自己出汗才能痊癒。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尺中脈微弱,這是裡虛,必須表裡都恢復健康,津液調和,才會自己出汗痊癒。
陽明病,脈搏浮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脹滿氣喘,發熱出汗,但不怕冷,反而怕熱,身體沉重。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就會更加乾燥,心煩意亂,甚至胡言亂語。如果用溫針治療,一定會驚慌害怕,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如果用瀉下藥治療,就會導致胃中空虛,邪氣擾動膈膜,心中懊惱,舌苔很厚,這是梔子湯證。如果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就應該用白虎湯。如果脈搏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就應該用豬苓湯。
發汗之後,不能再用桂枝湯。如果出汗氣喘,但沒有高熱,就是麻黃杏子石膏甘草湯證。
病人的脈搏微弱而澀,這是醫生治療不當造成的。過度發汗,又多次用瀉下藥,病人就會失血,應該怕冷,但發熱卻沒有停止。夏天很熱,反而想穿上厚衣服;冬天很冷,反而想裸露身體。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陽氣衰弱就會怕冷,陰氣虛弱就會發熱。這是醫生過度發汗導致陽氣衰弱,又過度瀉下導致陰氣虛弱。五月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陽氣內虛,無法抵禦寒冷,所以想穿厚衣服。
十一月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陰氣內虛,無法抵禦熱,所以想裸露身體。而且陰脈遲緩澀滯,所以知道是失血。
傷寒病嘔吐後,腹部脹滿,這是承氣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