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 《金匱玉函經》卷第六 (2)
《金匱玉函經》卷第六 (2)
1. 辨發汗吐下後病形證治第十九
太陽病,三日,發其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調胃承氣湯。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頗覆微惡寒,而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燥干,煩吐逆,作甘草乾薑湯以復其陽。厥愈足溫,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而胃氣不和,譫語,可與承氣湯。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屬四逆湯。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堅,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而利,屬生薑瀉心湯。
傷寒五六日,其人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而煩,此為末解,柴胡桂枝幹薑湯證。
陽明病汗出,若復發其汗,小便自利,此為津液內竭,雖堅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豬膽汁皆可以導。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無津液而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傷寒大吐、下之極虛,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傷寒,吐下、發汗後,心下逆滿,氣上撞胸,起則頭眩,其脈沉緊,發汗即動經,身為振搖,屬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證。
發汗、吐下以後,不解煩躁,屬茯苓四逆湯證。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劇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屬梔子湯。若少氣,梔子甘草湯。若嘔者,梔子生薑湯證。
傷寒下後,煩而腹滿,臥起不安,屬梔子厚朴湯。
傷寒吐下、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堅,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傷寒發汗,吐下解後,心下痞堅,噫氣不除者,屬旋覆代赭湯證。
太陽病,吐下發汗後,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堅,可與小承氣湯和之,則愈。
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堅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其脈沉緊,可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吐利發汗,其人脈平而小煩,此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下已,後發其汗,必振寒,又其脈微細,所以然者,內外俱虛故也。
發汗,若下之,煩熱胸中塞者,屬梔子湯證。
下以後,復發其汗者,則晝日煩躁不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而無表證,其脈沉微,身無大熱,屬附子乾薑湯證。
大汗出,若大下利,厥者,屬四逆湯證。
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其汗,表裡俱虛,其人因冒,冒家當汗出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表和故下之。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下之,其脈浮,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解其外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屬柴胡桂枝湯證。
發汗多,亡陽狂語者,不可下,可與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白話文:
太陽病,過了三天,發汗治療沒好,反而出現持續發熱的狀況,這是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
傷寒,脈象是浮的,會自己流汗,小便次數多,稍微有點怕冷,而且腳會抽筋,如果反而用了桂枝湯這種要讓身體發汗的藥,就會導致手腳冰冷、喉嚨乾燥、煩躁想吐。這時候應該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身體的陽氣。手腳冰冷好了、腳也變暖了之後,再用芍藥甘草湯來治療。這樣腳就可以伸直了,但是胃氣又不好了,出現胡言亂語,可以用承氣湯來治療。如果又過度發汗,還用燒針來治療,就會變成四逆湯證。
傷寒發汗之後病好了,但是胃不舒服,胸口下方感覺堵塞、硬硬的,會打嗝,而且打出來的氣有食物腐敗的味道,肋骨下面有水聲,肚子裡咕嚕咕嚕叫而且拉肚子,這是生薑瀉心湯證。
傷寒過了五六天,病人已經發過汗了,又用了瀉下的藥,導致胸口和肋骨脹滿、微微堵塞,小便不順暢,口渴卻不想吐,只有頭部會流汗,忽冷忽熱而且心煩,這是病還沒完全好,是柴胡桂枝乾薑湯證。
陽明病,身體會流汗,如果又去發汗,小便會自己順暢的排出來,這是因為體內的津液已經消耗殆盡,即使大便很硬也不能用瀉下的藥去攻它,應該等身體想大便時,用蜜煎導(用蜂蜜做成栓劑)來幫助排便,也可以用土瓜根或豬膽汁來幫助排便。
凡是生病,如果用了發汗、催吐、瀉下或是大量失血的方式治療,導致身體沒有津液,但如果身體的陰陽能夠自己恢復平衡,就會自然痊癒。
傷寒大吐、大瀉導致身體極度虛弱,又大量發汗,病人身體外表的氣機不順暢,如果又喝水想發汗,反而會打嗝,這是因為胃裡太寒冷了。
傷寒,用過催吐、瀉下、發汗的治療後,胸口下方會覺得堵塞、不舒服,氣往上衝到胸口,一起身就會頭暈,脈象是沉緊的,發汗後身體會發抖。這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證。
發汗、催吐、瀉下之後,如果沒有解決煩躁的問題,這是茯苓四逆湯證。
發汗、催吐、瀉下後,覺得虛煩而睡不著,嚴重時會翻來覆去,心中煩悶,這是梔子湯證。如果覺得沒有力氣,用梔子甘草湯。如果想吐,用梔子生薑湯。
傷寒用過瀉下的藥後,覺得煩躁而且腹脹,躺著或起來都不舒服,這是梔子厚朴湯證。
傷寒用過催吐、瀉下、發汗的治療後,覺得虛煩,脈象很微弱,過了八九天,胸口下方覺得堵塞、硬硬的,肋骨下方疼痛,氣往上衝到喉嚨,感到頭暈眼花,經脈會跳動,這樣久了就會變成肌肉萎縮的疾病。
傷寒發汗、催吐、瀉下後,胸口下方堵塞、硬硬的,打嗝的情況一直沒有好轉,這是旋覆代赭湯證。
太陽病,用過催吐、瀉下、發汗的治療後,只是稍微覺得煩躁,小便次數多,大便反而變硬,可以用小承氣湯來調和,就會好轉。
太陽病沒有好,病轉移到少陽,肋骨下方感覺脹滿、硬硬的,想吐卻吐不出來而且吃不下東西,忽冷忽熱,還沒用過催吐或瀉下的藥,脈象是沉緊的,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已經用過催吐、瀉下、發汗或溫針的治療,就不是柴胡湯證了,這是病變壞了,要知道是犯了什麼錯,再用正確的方法去治療。
用過催吐、瀉下或發汗的治療後,病人的脈象平和,只是稍微有點煩躁,這是因為新的虛弱身體無法承受食物的關係。
用過瀉下的藥之後,又去發汗,一定會發抖怕冷,而且脈象會變得非常微弱,這是因為身體內外都虛弱了。
發汗或瀉下之後,覺得煩熱而且胸口悶塞,這是梔子湯證。
用過瀉下的藥後,又去發汗,就會白天煩躁睡不著,晚上反而安靜,不會想吐也不會口渴,也沒有表證,脈象是沉微的,身體也沒有發燒,這是附子乾薑湯證。
大量流汗或是嚴重腹瀉,導致手腳冰冷,這是四逆湯證。
太陽病,先用瀉下的藥沒有好,又去發汗,導致身體表裡都虛弱,病人會暈眩,但暈眩的人應該會出汗然後好轉,這是因為出汗後身體表面的氣血就調和了,身體表面調和了才能用瀉下的藥。
太陽病,先用發汗的藥沒有好,反而用了瀉下的藥,脈象是浮的,病還是沒好,脈浮代表病在身體表面,如果反而用瀉下的藥,所以病沒好。現在脈象還是浮的,代表病還在表面,應該要解決表面的問題才會好,應該用桂枝湯。
傷寒過了六七天,發燒而且稍微怕冷,身體關節痠痛,稍微想吐,胸口下方覺得堵塞,但身體表面的病還沒好,這是柴胡桂枝湯證。
大量流汗,導致身體陽氣虛弱而胡言亂語,這時不能用瀉下的藥,可以用柴胡桂枝湯來調和身體的營衛,讓津液流通,之後就會自然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