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機

《金匱玉函經》~ 《金匱玉函經》卷第六 (1)

回本書目錄

《金匱玉函經》卷第六 (1)

1. 《金匱玉函經》卷第六

2. 辨發汗吐下後病形證治第十九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兩耳無所聞也。所以然者,重發汗虛故也。

發汗後身熱,又重發其汗,胸中虛冷,必反吐也。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復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證不罷者,不可下之,下之為逆,如此者,可小發其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大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而不汗,其人燥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汗出而不徹故也,更發其汗即愈。何以知其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之。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復重發其汗,病已瘥,其人微煩,不了了,此大便堅也,以亡津液,胃中燥,故令其堅,當問小便日幾行?若本日三兩行,今日再行者,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必當大便也。

大下後發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之,其小便利必自愈。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以醫發其汗,陽氣微,膈氣虛,脈則為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吐也。

病者有寒,復發其汗,胃中冷,必吐蛔。

傷寒發其汗,身目為黃,所以然者,寒濕相搏,在裡不解故也。

發汗後,重發其汗,亡陽譫語,其脈反和者不死。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其脈浮數,可復發其汗,宜桂枝湯。

傷寒大下後,復發其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其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其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瀉心湯。

發其汗,反躁,無表證者,宜大柴胡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若脈但洪大者,與桂枝湯。若其形如瘧狀,一日再發,汗出便解,與桂枝二麻黃一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若脈洪大,屬白虎湯證。

太陽病,發其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屬桂枝加附子湯證。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承氣湯。(一云:大柴胡湯。)

發汗後,身體疼痛,其脈沉遲,屬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證。

太陽病,發其汗而不解,其人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而動,振振欲僻地者,屬真武湯證。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欲作賁豚,屬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

發汗過多,以後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屬桂枝甘草湯證。

發汗後,腹脹滿,屬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發其汗不解,而反惡寒者,虛故也,屬甘草附子湯證。

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其胃氣,屬小承氣湯。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燥,煩不得眠,其人慾飲水,當稍飲之,令胃中和即愈。

白話文:

發汗之後,如果連水都無法喝下,就表示情況不妙。

發汗後,如果喝很多水,一定會喘,用水灌也是一樣會喘。

還沒把脈時,病人會自己用手按著胸口。醫師可以試著叫他咳嗽,如果咳不出來,那他一定是兩耳聽不見聲音了。會這樣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身體虛弱。

發汗後身體發熱,又再次發汗,胸腔會感到虛冷,必定會反胃嘔吐。

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病,當太陽病剛開始發作時就發汗,汗雖然出了,卻沒有完全退燒,接著病情轉為陽明病,身體持續微微出汗,也不會感到怕冷。如果太陽病的症狀還沒消失,就不能用瀉下的藥,用了就會出問題,像這樣的情況,可以稍微發汗。如果臉色紅得像抹了胭脂一樣,代表陽氣鬱積在體表,應該要疏通它,可以用熏的方式來處理。如果發汗效果不好,就不能算作發汗,陽氣鬱積在體表無法散發,該發汗卻沒有發汗,病人會感到煩躁,不知道哪裡痛,一下腹痛,一下四肢痛,按壓也找不到痛點,而且會呼吸急促,只能坐著,不斷出汗卻沒有真正退燒,這時再發汗就會好轉。要如何知道汗沒有真正退燒呢?看脈搏會覺得澀,就知道是這樣。

陽明病本來就會自己出汗,醫生又再次讓他發汗,病是好了,但病人會稍微感到煩躁,不清爽,這是因為大便硬了,體內水分不足,胃裡乾燥,所以大便才會變硬。這時要問他一天小便幾次?如果平常一天小便三、四次,今天卻只有一、兩次,就知道大便過不久就會排不出來了,現在小便次數變少,水分應該是回流到胃裡了,所以可以判斷病人一定會便秘。

用瀉藥後又發汗,病人小便不利,這是因為體內水分不足,不用治療,小便自然就會恢復正常。

病人脈搏跳很快,表示身體有熱,應該要能消化食物,卻反而嘔吐,這是因為醫生讓他發汗,導致陽氣衰弱,橫膈膜虛弱,脈搏才會跳快,這種快是虛熱,無法消化食物,胃裡虛冷才會嘔吐。

病人本身有寒氣,又讓他發汗,胃會變冷,必定會吐出蛔蟲。

因為傷寒而發汗,結果身體和眼睛都變黃,這是因為寒濕互相結合,在體內無法解除的緣故。

發汗後又再次發汗,導致陽氣流失,開始說胡話,如果脈搏反而變得平和,就不會死。

傷寒發汗後已經好了,過了半天左右,又開始感到煩躁,脈搏浮而且跳很快,可以再次發汗,適合用桂枝湯。

傷寒用瀉藥後,又發汗,心下感到堵塞,又怕冷,表示表證還沒解除。不可以針對堵塞的地方用藥,應該先解除表證,表證解除了才能治療堵塞,解除表證適合用桂枝湯,治療堵塞適合用大黃瀉心湯。

發汗後反而感到煩躁,沒有表證的,適合用大柴胡湯。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如果脈搏只是洪大,就繼續服用桂枝湯。如果身體像瘧疾一樣,一天發作兩次,出汗後就會好轉,就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感到非常煩渴,而且無法解除,如果脈搏洪大,就屬於白虎湯的症狀。

太陽病發汗後,汗流不止,病人怕風,小便困難,四肢稍微感到僵硬,難以彎曲伸直,屬於桂枝加附子湯的症狀。

發汗後沒有好轉,反而腹脹疼痛,要趕快用瀉藥,適合用承氣湯(也有人說用大柴胡湯)。

發汗後,身體疼痛,脈搏沉而且慢,屬於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的症狀。

太陽病發汗後沒有好轉,病人發燒,心悸,頭暈,身體顫抖,甚至要倒地的樣子,屬於真武湯的症狀。

發汗後,肚臍下方會跳動,像要產生奔豚一樣,屬於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的症狀。

發汗過多,之後病人會用手按著胸口,心悸而且想按壓,屬於桂枝甘草湯的症狀。

發汗後,肚子脹滿,屬於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發汗後沒有好轉,反而感到怕冷,這是因為身體虛弱,屬於甘草附子湯的症狀。

不感到怕冷只感到發熱,這是身體的實證,應該要調理胃氣,屬於小承氣湯。

太陽病發汗後,大量出汗,胃裡乾燥,煩躁得無法入睡,病人想喝水,應該稍微喝一些,讓胃氣調和就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