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 《金匱玉函經》卷第五 (2)
《金匱玉函經》卷第五 (2)
1. 辨不可發汗病形證治第十三
中風,往來寒熱,傷寒五六日已後,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食飲,煩心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堅,或心中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熱,或咳,屬小柴胡湯證。
傷寒四五日,身體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屬小柴胡湯。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風,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屬柴胡桂枝湯證。
太陽病,發其汗,因致痙。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時如結胸,心下痞而堅,不可發其汗。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是為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耳目出,是為下厥上竭,為難治。
傷寒有五,皆熱病之類也,同病異名,同脈異經,病雖俱傷於風,其人自有固疾,則不得同法,其人素傷風,因復傷於熱,風熱相薄,則發風溫,四肢不收,頭痛身熱,常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不可發汗,汗出譫語獨語,內煩燥擾不得臥,善驚,目亂,無精,治之復發其汗,如此者,醫殺之也。
傷寒濕溫,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暍,濕熱相薄,則發濕溫病,若兩脛逆冷,腹滿叉胸,頭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如此者,醫殺之也。
白話文:
辨別不可發汗的疾病類型與治療 第十三
中風後,出現時而發冷時而發熱,或傷寒五六天後,感到胸部和脅肋部脹滿不舒服,不想吃喝東西,內心煩躁想嘔吐,或者只是心中煩悶但不嘔吐,有時口渴,有時腹痛,有時脅肋下方感覺痞塞堅硬,有時心中悸動,小便不順暢,或者不覺得口渴,身體微微發熱,或者咳嗽,這些都屬於小柴胡湯證。
傷寒四五天,身體發熱,怕風,脖子僵硬,脅肋下方脹滿,手腳溫熱但口渴,也屬於小柴胡湯證。
傷寒六七天,發熱,微微怕風,四肢關節痠痛,輕微想嘔吐,心下感覺堵塞,外在症狀還沒解除的,屬於柴胡桂枝湯證。
太陽病,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可能會導致抽搐。
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病,出現頭頸僵硬疼痛,或者頭暈,有時像結胸一樣,心下感覺痞塞堅硬,這種情況不可以發汗。
少陰病,如果出現咳嗽和腹瀉,說胡話,這是因為被火氣損傷導致的。小便一定會困難,這是因為強行讓少陰病患發汗的緣故。
少陰病,只是出現四肢冰冷,沒有出汗,如果強行發汗,一定會導致出血,但不知道血會從哪裡出來,可能會從口鼻,或者從耳朵眼睛出來,這叫做下寒上熱,很難治療。
傷寒有五種,都屬於熱病。雖然名稱不同,但是病因相同;雖然脈象不同,但是所屬的經絡不同。疾病雖然都是因風邪引起,但是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以不能用相同的治療方法。有的人本來就容易感受風邪,又再次感受熱邪,風熱相互作用,就會引起風溫病,出現四肢無力,頭痛發熱,常常出汗卻無法痊癒。這種情況要從少陰、厥陰來治療,不能發汗。如果發汗後出現說胡話、自言自語、內心煩躁不安、睡不著、容易驚嚇、眼睛昏花、精神萎靡,又再次發汗,這樣做,醫生會害死病人。
傷寒濕溫,有的人常常受濕邪侵擾,因此又中暑,濕熱相互作用,就會引起濕溫病。如果出現小腿發冷,腹部脹滿,胸悶,頭痛眼睛痛,胡言亂語,要從足太陰經來治療,不能發汗。如果發汗就會變得說不出話、耳聾、不知道疼痛在哪裡,身體發青,面色發黑,這叫做重度中暑。這樣做,醫生也會害死病人。
2. 辨可發汗病形證治第十四
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漐漐然一時間許,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必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
凡服湯藥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凡云可發汗,無湯者,丸散亦可,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如湯,隨證良驗。
大法,春夏宜發汗。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桂枝湯。(一云麻黃湯。)
陽明病,其脈遲,汗出多而微惡寒,表為末解,可發其汗,宜桂枝湯。
夫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但堅耳,設利者為虛,大逆,堅為實,汗出而解,何以故,脈浮當以汗解。
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病者煩熱,汗出則解,復如瘧狀,日晡發熱者,屬陽明,脈浮虛者,當發其汗,宜桂枝湯。
病常自汗出,此為營氣與衛氣不和也,營行脈中,為陰主內,衛行脈外,為陽主外,復發其汗,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不愈,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病,骨節煩疼,可發其汗,宜麻黃湯。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宜桂枝湯。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宜麻黃湯。又云: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傷寒脈浮緊,不發其汗,因衄,宜麻黃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其人必喘,發其汗即愈,宜麻黃湯。
太陽病脈浮者,可發其汗,宜桂枝湯。
太陽脈浮緊,無汗而發熱,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其表候續在,此當發其汗,服湯藥微除,發煩目眩,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宜麻黃湯。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不可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此為不在裡,仍在表也,當發其汗,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先溫其里,乃攻其表,宜桂枝湯。
下利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屬桂枝湯證。
太陽中風,脈陽浮而陰濡弱,浮者熱自發,濡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屬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屬桂枝湯證。
太陽病,下之其氣上撞,屬桂枝湯證。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而反煩不解者,當先刺風池、風府,乃與桂枝湯則愈。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賁豚,氣從小腹上撞心者,灸者核上各一壯,卻與桂枝加桂湯。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屬桂枝加葛根湯。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屬葛根湯。
白話文:
凡是使用發汗的方法,最好讓手腳都感到溫熱,微微出汗一陣子是最好的狀態,不應該像水流一樣大量出汗。如果病沒有好轉,應該再次發汗。但如果汗出太多,會導致陽氣虛脫,陽氣虛弱時就不可以再次發汗。
凡是服用湯藥來發汗,只要病症解除就應該停止,不必喝完整劑藥。
凡是說可以用發汗方法治療的,如果沒有湯藥,也可以用丸劑或散劑,只要能出汗病就會好。但是效果不如湯藥,湯藥能根據不同的病症有效治療。
總的來說,春夏兩季適合使用發汗的方法。
太陽病,外在症狀還沒解除,脈象浮弱,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適合用桂枝湯。
太陽病,脈象浮而快,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適合用桂枝湯。(另一說認為可用麻黃湯。)
陽明病,脈象遲緩,出汗多且稍微怕冷,這是表症還沒解除,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適合用桂枝湯。
如果病人的脈象浮大,問病人的感受卻只覺得身體緊實,如果出現腹瀉,代表身體虛弱,病情會惡化。緊實代表身體實證,出汗後就會好轉,這是因為脈象浮的病症應該用發汗來治療。
傷寒,如果脈象不弦緊反而虛弱,虛弱就一定會口渴,如果用火烤會出現胡言亂語。虛弱的人發燒,脈象浮,只要發汗就會好轉。
病人感到煩躁發熱,出汗就會好轉,之後又像瘧疾一樣,下午發熱,這是屬於陽明病,脈象浮虛,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適合用桂枝湯。
病人常常自己出汗,這是營氣和衛氣不協調的緣故。營氣在脈中運行,屬於陰,主內;衛氣在脈外運行,屬於陽,主外。再次發汗,使衛氣調和就會好轉,適合用桂枝湯。
病人身體沒有其他疾病,只是時常發熱、自己出汗,一直不好,這是衛氣不協調,在發病時發汗就會好轉,適合用桂枝湯。
脈象浮而緊,浮代表風邪,緊代表寒邪。風邪會傷害衛氣,寒邪會傷害營氣。營氣和衛氣都生病,導致骨節煩痛,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適合用麻黃湯。
太陽病沒有好轉,熱邪結在膀胱,病人會像發狂一樣,一定會出血,出血後就會好轉。如果外在症狀還沒解除,就不可以攻下,應該先治療外在症狀,適合用桂枝湯。
太陽病,使用瀉下的方法後出現輕微喘氣,是因為表症還沒解除,適合用麻黃湯。另一說認為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傷寒,脈象浮緊,如果沒有發汗,反而流鼻血,適合用麻黃湯。
陽明病,脈象浮,沒有出汗,病人一定會喘氣,使用發汗的方法就會好轉,適合用麻黃湯。
太陽病,脈象浮,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適合用桂枝湯。
太陽病,脈象浮緊,沒有出汗而發熱,全身疼痛,八九天都沒好轉,表症還持續存在,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服藥後症狀稍微減輕,出現煩躁頭暈,嚴重時會流鼻血,流鼻血後就會好轉,這是因為陽氣過於旺盛的緣故,適合用麻黃湯。
傷寒,六七天沒有大便,頭痛發熱,不可以服用承氣湯,如果小便清澈,表示病不在裡,還在表,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頭痛的人一定會流鼻血,適合用桂枝湯。
腹瀉腹脹,身體疼痛,應該先溫裡,再治療表症,適合用桂枝湯。
腹瀉後,身體疼痛,大便正常,應該趕快治療表症,適合用桂枝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出汗怕風,屬於桂枝湯證。
太陽中風,脈象陽浮而陰濡弱,浮代表熱會自己發出來,濡弱代表汗會自己流出來,稍微怕冷,微微怕風,發熱,鼻塞乾嘔,屬於桂枝湯證。
太陽病,發熱出汗,這是營氣虛弱衛氣強盛的表現,才會使汗流出來,為了驅除風邪,屬於桂枝湯證。
太陽病,使用瀉下的方法後感到氣往上衝,屬於桂枝湯證。
太陽病,剛服用桂枝湯,反而感到煩躁沒有好轉,應該先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再服用桂枝湯就會好轉。
用燒紅的針來使人發汗,針刺的地方因為受寒而出現硬塊發紅,一定會出現奔豚氣,氣從小腹向上衝到心口,在硬塊上各灸一壯,再服用桂枝加桂湯。
太陽病,脖子和背部僵硬,反而出汗怕風,屬於桂枝加葛根湯證。
太陽病,脖子和背部僵硬,沒有出汗怕風,屬於葛根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