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 《金匱玉函經》卷第八 (1)
《金匱玉函經》卷第八 (1)
1. 《金匱玉函經》卷第八
小陷胸湯方(第五十二)
栝樓實(一枚),黃連(二兩),半夏(半升)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樓,取三升,去渣,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大陷胸湯方(第五十三)
大黃(六兩,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錢)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二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白話文:
小陷胸湯方(第五十二)
組成:
- 栝樓實(一枚)
- 黃連(二兩)
- 半夏(半升)
用法:
- 以上三味藥材,用水六升先煮栝樓,煮至剩三升後,去渣。
- 加入黃連和半夏,繼續煮至剩二升,去渣。
- 分成三份,溫服。
大陷胸湯方(第五十三)
組成:
- 大黃(六兩,去皮)
- 芒硝(一升)
- 甘遂(一錢)
用法:
- 以上三味藥材,用水六升先煮大黃,煮至剩二升後,去渣。
- 加入芒硝煮沸兩次。
- 加入甘遂末,溫服一升。
- 若能迅速通便,即可停止服藥,之後如有需要再服。
大陷胸丸方(第五十四)
大黃(半斤),葶藶,芒硝,杏仁(各半升)
上四味,搗和取如彈丸一枚,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一兩,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一宿乃下。
又大陷胸湯方(第五十五)
桂枝(四兩),甘遂(四兩),大棗(十二枚),栝樓實(一枚,去皮),人參(四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胸中無堅,勿服之。
白話文:
- 大陷胸丸 和 大陷胸湯 都是治療胸中積聚的藥方,屬於攻下類藥物。
- 藥方中所使用的劑量單位,如斤、升、錢匕等,需參考古代的度量衡換算成現代的重量單位。
- 藥方中所描述的服用方法和療效,僅供參考,實際使用需遵醫囑,避免誤食或過量服用。
文蛤散方(第五十六)
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沸湯和服,一方寸匕。
白散方(第五十七)
桔梗,貝母(各十八銖),芭豆(六銖,去皮心,熬黑)
上三味為散,白飲和服,強人半錢,羸人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
大黃瀉心湯方(第五十八)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白話文:
文蛤散方(第五十六項)
藥材:文蛤(五兩)
將上述單一味藥材文蛤製成粉末,使用沸騰的熱水調和服用,每次服用量約為一方寸匕的大小。
白散方(第五十七項)
藥材:桔梗、貝母(各重十八銖),芭豆(六銖,去除皮和心後,炒至黑色)
將這三味藥材磨成細粉混合,以白開水調和後服用。體質壯實者可服半錢,體弱者應酌量減少。若病位在胸膈以上往往會引起嘔吐,若在胸膈以下則可能導致腹瀉。若未見腹瀉反應,可進食熱粥一杯促進排泄;若腹瀉過度不止,則應進食冷粥一杯以緩解症狀。
大黃瀉心湯方(第五十八項)
藥材: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此方用於調配。
上二味㕮咀,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附子瀉心湯方(第五十九)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㕮咀,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半夏瀉心湯方(第六十)
半夏(半升),黃芩,乾薑,甘草(炙),人參(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六枚)
白話文:
【附子瀉心湯方】(第五十九條)
藥材包括:大黃(份量為二兩)、黃連和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整枚,需要先炮製去皮,切開,單獨煮煎取出其汁液)。
製作方法:將上述四味藥材搗碎,其中大黃、黃連及黃芩三味用滾燙的沸水(約二升)浸泡,片刻後絞出藥渣,再加入事先煮好的附子汁液,攪拌均勻後,分為兩次服用,每次服用前需加溫。
【半夏瀉心湯方】(第六十條)
藥物組成為:半夏(半升)、黃芩、乾薑、甘草(經過炙烤處理)、人參(以上各三兩)、黃連(一兩)、以及大棗(共十六枚)。
此處提供的是兩種中醫古方的現代繁體中文解讀,用於說明如何配製及使用這些藥方。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瀉心湯方(第六十一)
甘草(四兩),黃芩(三兩),乾薑(三兩),半夏(半升),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生薑瀉心湯方(第六十二)
生薑(四兩),人參,甘草,黃芩(各三兩),半夏(半升),乾薑,黃連(各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甘草瀉心湯方(第六十一條)
藥材包括:甘草(四兩)、黃芩(三兩)、乾薑(三兩)、半夏(半升)、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將上述六種藥材加入一斗水中煎煮,煮至剩餘六升液體,之後濾掉藥渣並再次煮沸,縮減至三升。每日分三次,每次溫熱服用一升。
生薑瀉心湯方(第六十二條)
藥材包括:生薑(四兩)、人參、甘草、黃芩(各三兩)、半夏(半升)、乾薑、黃連(各一兩)、大棗(十二枚)。
將這八種藥材共同置入一斗水中煎煮,直至液體量減少到六升,濾除沉澱物後再次加熱煎煮,直至剩下三升藥汁。每日分三次服用,每次溫服一升。
禹餘糧丸方
闕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第六十三)
赤石脂(一斤,碎),禹餘糧(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旋覆代赭石湯方(第六十四)
旋覆花(三兩),代赭石(一兩),人參(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五兩),半夏(半升),甘草(二兩)
白話文:
禹餘糧丸 方
缺失
赤石脂禹餘糧湯 方
(第六十三)
赤石脂(一斤,碎),禹餘糧(一斤,碎)
將以上兩種藥材,用水六升煮至二升,去渣,溫熱分三次服用。
旋覆代赭石湯 方
(第六十四)
旋覆花(三兩),代赭石(一兩),人參(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五兩),半夏(半升),甘草(二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瓜蒂散方(第六十五)
瓜蒂(熬黃),赤小豆(各六銖)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白虎湯方(第六十六)
石膏(一斤,碎),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白話文:
上七味
,用一斗水煮,取六升,去掉藥渣再煎,取三升,溫溫地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瓜蒂散方(第六十五)
瓜蒂(熬至黃色),赤小豆(各六銖),
將以上兩種藥材分別搗碎,過篩成散劑,混合在一起。取一錢匕的散劑,與一合香豉一起,用七合熱湯煮,煮成稀粥,去掉藥渣,取汁與散劑混合,溫溫地頓時服用。如果沒有吐,可以少量加服,直到吐出來才停止。所有因失血導致虛弱的人,不可服用瓜蒂散。
白虎湯方(第六十六)
石膏(一斤,碎),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加人參湯方(第六十七)
人參(三兩),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附子湯方(第六十八)
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生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朮附湯方(第六十九)
白話文:
將上述四味藥材,以一斗水煮,煮至米熟湯成,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一升,每天服用三次。
方劑中包含人參三兩,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將上述五味藥材,以一斗水煮,煮至米熟湯成,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一升,每天服用三次。
方劑中包含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炮製),甘草二兩(炙烤),大棗十五枚,生薑三兩。
將上述五味藥材,以六升水煮,煮至剩下二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熱服用。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甘草(三兩,炙),生薑(二兩),大棗(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如冒狀,勿怪也,即是附子與術,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其人大便堅,小便自利,故不加桂也。
甘草附子湯方(第七十)
甘草(三兩,炙),附子(二枚,炮),白朮(三兩),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汗出即解,能食,汗止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始。
白話文:
甘草附子湯方(第七十)
第一個方子:
-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製),甘草(三兩,炙),生薑(二兩),大棗(十五枚)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六升水煎煮,取二升藥汁,過濾去藥渣,分三次溫服。服藥後,若感覺身體麻痺半日左右,接著又出現發熱冒汗的症狀,不必驚慌,這是因為附子和白朮都走皮表,驅逐水氣,尚未完全除盡,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反應。若依照此方治療,應該再加入桂枝四兩,但病人大便乾燥,小便通暢,所以才沒有加桂枝。
第二個方子:
- 甘草(三兩,炙),附子(二枚,炮製),白朮(三兩),桂枝(四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六升水煎煮,取三升藥汁,過濾去藥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出汗即表示藥效發揮,症狀解除,可以進食。若汗止後仍感煩躁,可服用五合藥汁,若擔心一升藥汁太多,則可先服用六七合。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第七十一)
芍藥,甘草(各一兩),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分溫三服。
乾薑附子湯方(第七十二)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頓服之。
十棗湯方(第七十三)
芫花(熬),甘遂,大戟
上三味,等分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一錢,羸人半錢。若下少病不除,明日加半錢。
白話文:
第七十一方:芍藥甘草附子湯
藥材:
- 芍藥:一兩
- 甘草:一兩
- 附子:一枚,炮製
製法:
- 將上述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
- 以水三升,煮沸,直至剩下一升三合(約為 600 毫升)。
- 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
第七十二方:乾薑附子湯
藥材:
- 乾薑:一兩
- 附子:一枚
製法:
- 以水三升,煮沸,直至剩下一升。
- 趁熱服用。
第七十三方:十棗湯
藥材:
- 芫花:熬製
- 甘遂:適量
- 大戟:適量
製法:
- 將芫花、甘遂、大戟三味藥材等分研磨成粉末。
- 以水一升半,先煮十枚大棗,直至剩八合(約為 360 毫升)。
- 去除棗渣,加入藥末,成人服用一錢,體弱者服用半錢。
- 若服藥後症狀改善不顯著,次日可增加藥量至半錢。
附子湯方(第七十四)
附子(二枚,炮),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承氣湯方(第七十五)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白話文:
附子湯方(第七十四)
附子(兩枚,炮製),茯苓(三兩),人參(兩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細粉,以水八升煮沸,取三升藥汁,去渣,溫服一升,每日服三次。
大承氣湯方(第七十五)
大黃(四兩,以酒洗淨),厚朴(半斤,炙烤去皮),枳實(五枚,炙烤),芒硝(三合)
將以上四味藥材,先以一斗水煮大黃和厚朴兩味,取五升藥汁,去渣,再加入枳實繼續煮,取二升藥汁,去渣,最後加入芒硝,以微火煮沸一至兩沸,分溫服下,若已瀉下,則餘藥勿服。
小承氣湯方(第七十六)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炙,去皮),枳實(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三服,初服當更衣,不爾盡飲之,若更衣,勿復服。
調胃承氣湯方(第七十七)
大黃(四兩、清酒浸),甘草(二兩,炙),芒硝(半升)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
桃仁承氣湯方(第七十八)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大黃(四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芒硝(二兩)
白話文:
組成
- 大黃(四兩)
- 厚朴(二兩,炙,去皮)
- 枳實(三枚大者,炙)
用法
以上三味藥材,用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溫三服。初服時應更衣,否則需一次喝完。若更衣,則不必再服用。
組成
- 大黃(四兩,清酒浸)
- 甘草(二兩,炙)
- 芒硝(半升)
用法
以上三味藥材,切碎,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再放入芒硝,重新上火,微煮沸騰,溫服,少量多次。
組成
-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 大黃(四兩)
- 桂枝(二兩)
- 甘草(二兩,炙)
- 芒硝(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半,去滓,內硝更煮微沸,溫服五合,日三服,微利。
豬苓湯方(第七十九)
豬苓,茯苓,阿膠,澤瀉,滑石(碎,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膠消盡,溫服七合,日三服。
蜜煎(導方第八十)
蜜(七合)
上一味內銅器中,微火煎如飴,勿令焦,俟可丸,捻作挺如指許長二寸,當熱作,令頭銳,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白話文:
豬苓湯方(第七十九)
組成:
豬苓、茯苓、阿膠、澤瀉、滑石(碎,各一兩)
用法:
將以上五味藥材,以水七升,先將豬苓、茯苓、澤瀉、滑石四味藥材煮沸,取二升半,去渣,加入阿膠繼續煮至微沸,溫服五合,一日三次,可輕微通便。
蜜煎(導方第八十)
組成:
蜜(七合)
用法:
將蜜放入銅器中,以微火慢慢煎煮至像飴糖般濃稠,不可焦糊。待可以搓丸時,捻成如手指般粗細,長約二寸的長條形丸藥,趁熱製作,並將藥丸頭部做成尖銳狀。將藥丸置入肛門中,用手緊緊抱住,待想要排便時,即可取出藥丸。
又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
麻子仁丸方(第八十一)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大黃(一斤),厚朴(一斤,炙),枳實(半斤,炙),杏仁(一斤)
上六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和為度。
抵當丸方(第八十二)
水蛭(二十個,熬),虻蟲(二十五個),桃仁(三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
白話文:
再取一個大的豬膽,榨取出膽汁,混入少量醋,用此液體灌入肛門中。大約一頓飯的時間後,應會有大量排便,排出的是積存已久的陳舊食物和有害物質。
麻子仁丸方(第八十一條)
藥材包括: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大黃(一斤)、厚朴(一斤,經過炮製)、枳實(半斤,炮製過)、杏仁(一斤)。
將上述六味藥材研磨成細末,然後用煉製的蜂蜜調和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十丸,每日三次,可逐漸增加用量,直至大便通暢為宜。
抵當丸方(第八十二條)
所需藥材為:水蛭(二十個,煎熬過)、虻蟲(二十五個)、桃仁(三十個,去皮去尖)、大黃(三兩)。
上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下血,若不下,更服。
抵當湯方(第八十三)
水蛭(三十個,熬),虻蟲(三十個,熬,去翅足),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浸)
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茵陳蒿湯方(第八十四)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白話文:
抵當湯方
(第八十三)
將水蛭(三十個,熬製)、虻蟲(三十個,熬製,去除翅膀和腳)、桃仁(二十個,去除皮尖)、大黃(三兩,用酒浸泡)這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取粉末分成四份,每份用一升水煮其中一份,煮至剩七合,服用。如果服用後血塊未排出,可再次服用。
茵陳蒿湯方
(第八十四)
將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掰開)、大黃(二兩,去除皮)這三味藥材,用一斗水先煮茵陳蒿,煮至剩六升時,加入其他兩味藥材一起煮,煮至剩三升,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每次服用一升。如果服用後小便不暢,可再次服用。服用後應當小便順暢,尿液如皂角汁,顏色鮮紅,一晚腹部減輕,黃疸從小便排出。
黃連阿膠湯方(第八十五)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黃連湯方(第八十六)
黃連(二兩),甘草(炙,一兩),乾薑(一兩),桂枝(二兩),人參(二兩),半夏(五合),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五服,日三服,夜二服。
白話文:
黃連阿膠湯方(第八十五)
材料:
- 黃連(四兩)
- 黃芩(一兩)
- 芍藥(二兩)
- 雞子黃(兩個)
- 阿膠(三兩)
做法:
- 將黃連、黃芩、芍藥三味藥材,以五升水先煮。
- 煮至水量減至二升時,去渣。
- 將阿膠放入藥汁中烊化,稍涼後,加入雞子黃攪拌均勻。
- 溫服七合,每日三次。
黃連湯方(第八十六)
材料:
- 黃連(二兩)
- 甘草(炙,一兩)
- 乾薑(一兩)
- 桂枝(二兩)
- 人參(二兩)
- 半夏(五合)
- 大棗(十二枚)
做法:
- 將以上七味藥材,以一斗水煮。
- 煮至水量減至六升時,去渣。
- 分成五份,每日三次,夜間兩次服用。
桃花湯方(第八十七)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吳茱萸湯方(第八十八)
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豬膚湯方(第八十九)
豬膚(一斤)
白話文:
桃花湯方(第八十七)
材料:
- 赤石脂(一斤,一半完整使用,一半研磨成粉末)
- 乾薑(一兩)
- 粳米(一升)
做法:
- 將赤石脂、乾薑和粳米放入七升水中,煮米至熟。
- 去掉米湯中的殘渣,溫熱後服用七合。
- 將赤石脂粉末用方寸匕舀取適量,加入米湯中服用。
- 每日服用三次。
- 若服用一次後病症痊癒,則不再服用。
吳茱萸湯方(第八十八)
材料:
- 吳茱萸(一升,洗淨)
- 人參(三兩)
- 生薑(六兩)
- 大棗(十二枚)
做法:
- 將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放入七升水中,煮沸。
- 取出二升湯汁,去渣。
- 温熱後服用七合,每日服用三次。
豬膚湯方(第八十九)
材料:
- 豬膚(一斤)
上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溫分六服。
桔梗湯方(第九十)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苦酒湯方(第九十一)
雞子(一枚,去黃,內苦酒於殼中),半夏(洗,破如棗核大,十四枚,內苦酒中)
上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三沸,去滓,細含咽之,不差更作。
半夏散方(第九十二)
白話文:
取一枚雞蛋,去掉蛋黃,將苦酒倒入蛋殼中。半夏洗淨,切成棗核大小,共十四枚,也放入苦酒中。
將雞蛋殼放置刀環中,放在火上煮沸三次,去除藥渣,細細含在口中慢慢咽下。若症狀未見好轉,可重複服用。
將一斗水煮沸,取五升,去除藥渣,加入一升白蜜和五合白粉,熬製至香氣四溢,混合均勻,溫熱後分六次服用。
半夏,桂枝,甘草(炙,各等分)
上三味,各別搗,篩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以水一升,煎七沸,內散一二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白通湯方(第九十三)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第九十四)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白話文:
半夏、桂枝、甘草(炙烤過的,各按相同份量)
將上述三種藥材分別搗碎後,過篩混合調配。服用時,取方寸匕的藥粉,用白開水調和後服用,每日三次。如果無法直接吞服藥粉,可以取一升水煮沸七次,然後加入一至二方寸匕的藥粉,再次煮沸三遍,之後離火稍微冷卻,少量多次地嚥下。
[白通湯方] (第九十三條)
使用四根蔥白、一兩乾薑以及一塊生附子(去除外皮並打碎)。
將這三種材料加入三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一升時,濾掉藥渣,將藥液分作兩次,溫熱狀態下服用。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第九十四條)
使用四根蔥白、一兩乾薑、一塊生附子,以及五合人尿和一合豬膽汁。
將蔥白、乾薑、生附子用水煮沸,按照之前的方法煎煮並調理,最後加入人尿和豬膽汁,完成藥劑的制備。
上以水三升,煮一升,去滓,內入尿膽汁,和相得,分溫再服,無膽亦可。
真武湯方(第九十五)
茯苓,芍藥,生薑(各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
烏梅丸方(第九十六)
烏梅(三百個),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一斤),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蜀椒(四兩,去子),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檗(六兩)
白話文:
真武湯方(第九十五)
茯苓、芍藥、生薑(各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製)
以上五味,以八升水煮,取三升,去除渣滓,溫服七合,一日三次。若咳嗽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和乾薑各一兩。若小便困難者,去除茯苓。若腹瀉者,去除芍藥,加入乾薑二兩。若嘔吐者,去除附子,加入生薑,總重半斤。
烏梅丸方(第九十六)
烏梅(三百顆),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一斤),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製),蜀椒(四兩,去除種子),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檗(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取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食臭等。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方(第九十七)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頭翁湯方(第九十八)
白頭翁,黃連,黃檗,秦皮(各三兩)
白話文:
將上述十種藥材分別搗碎過篩,然後混合在一起處理。首先,使用苦酒浸泡烏梅一個晚上,之後去除梅核,再將其蒸煮,放置在五升米的炊飯之下,待米飯煮熟後取出,搗爛成泥狀。將此泥與其他藥物混合均勻,使其相互調和,然後放入石臼中,加入蜂蜜並舂搗兩千次。製成的藥丸大小應如梧桐子般大。服用時,在餐前先以飲水吞服十粒藥丸,每天服用三次。可逐漸增加劑量至每次二十丸。期間忌食生冷食物、滑膩物品及有異味的食物。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方(第九十七方)
藥材包括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每種各重三兩。將這四味藥材加水六升煎煮,煮至剩餘二升藥液,濾去藥渣,將藥液分作兩份,溫熱後分別服用。
白頭翁湯方(第九十八方)
藥材為白頭翁、黃連、黃檗、秦皮,每種也是三兩。將這些藥材加水煎煮,具體煎法未詳述,一般遵循常規煎藥方法,煮好後分次溫服。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黃芩人參湯方(第九十九)
黃芩,人參,桂枝,乾薑(各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黃芩湯方(第一百)
芍藥(二兩),黃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第一百一)
黃芩(三兩),芍藥,甘草(炙,各二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生薑(一兩半)
白話文:
黃芩人參湯方(第九十九)
黃芩、人參、桂枝、乾薑(各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六味藥材,用七升水煮,煮至剩下二升,去渣,溫溫地喝下一升,若未痊癒,可再喝一升。
黃芩湯方(第一百)
芍藥(二兩)、黃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一斗水煮,煮至剩下三升,去渣,溫溫地喝下一升,每天喝兩次,晚上再喝一次。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第一百一)
黃芩(三兩)、芍藥、甘草(炙,各二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生薑(一兩半)
將以上六味藥材,用七升水煮,煮至剩下二升,去渣,分兩次溫溫地喝下。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理中丸及湯方(第一百二)
人參,甘草(炙),白朮,乾薑(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雞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加減法
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
白話文:
六味地黃湯方
方劑:
- 六味:熟地黃、山藥、山茱萸、丹皮、澤瀉、茯苓(各一兩)
用法:
- 以上六味藥,用一斗水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天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
理中丸及湯方
方劑:
- 人參、甘草(炙)、白朮、乾薑(各三兩)
丸劑用法:
- 以上四味藥,搗碎過篩,加入蜂蜜製成丸子,大小如雞蛋黃,每次用沸水數合(約一碗)調服一丸,研碎溫服,每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如果腹部沒有溫熱感,可再服用三至四丸。
湯劑用法:
- 以四味藥按兩數切片,用八升水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天服用三次。
加減法:
- 如果臍上築滿,可能是腎氣不固,去掉白朮,加入桂枝四兩。
- 如果嘔吐頻繁,去掉白朮,加入生薑三兩。
- 如果腹瀉頻繁,仍然使用白朮。
- 如果心悸,加入茯苓二兩。
- 如果口渴想喝水,加入白朮,總量增加至四兩半。
- 如果腹部疼痛,加入人參,總量增加至四兩半。
- 如果畏寒,加入乾薑,總量增加至四兩半。
- 如果腹部脹滿,去掉白朮,加入附子一枚。
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四逆散方(第一百三)
甘草(炙),柴胡,芍藥,枳實(炙,各十分)
上四味為散,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久痢。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痛者加附子一枚炮。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四逆湯方(第一百四)
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去皮,破)
白話文:
喝完藥湯後,就像平常吃飯一樣,接著喝一升左右的熱粥,讓身體微微發熱,不要急著掀開衣服和被子。
藥材
- 甘草(炙,10克)
- 柴胡(10克)
- 芍藥(10克)
- 枳實(炙,10克)
製法
將以上四味藥材混合研磨成散劑。
用法
每次服用一匙,用白開水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加減
- 咳嗽者,加五味子、乾薑各5克,同時也適用於久痢。
- 心悸者,加桂枝5克。
-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5克。
- 腹痛者,加附子一枚炮製。
- 泄瀉下痢者,先用五升水煮三升薤白,取三升湯液去渣,加入四逆散三匙,再煮至一升半,分兩次溫服。
藥材
- 甘草(2兩,炙)
- 乾薑(1兩半)
- 附子(1枚,生,去皮,破)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通脈四逆湯方(第一百五)
乾薑(三兩,強人四兩),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破)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加桔梗二兩。利止脈不出者加人參二兩。
人參四逆湯方(第一百六)
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通脈四逆湯方(第一百五)
組成:
- 乾薑(三兩,體質強健者用四兩),甘草(二兩,炙烤),附子(大者一枚,生用,破開)
用法: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三升水煮沸,煮至剩下約一升二合(約600毫升),濾去藥渣,分次溫服,每次服一半,一天兩次。體質強壯者,可於藥方中加入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功效:
服藥後脈搏恢復者,即告痊癒。
加減:
- 面色發紅者,加入蔥九莖。
- 腹部疼痛者,加入芍藥二兩。
- 嘔吐者,加入生薑二兩。
- 咽喉疼痛者,加入桔梗二兩。
- 汗液減少,脈搏遲緩者,加入人參二兩。
人參四逆湯方(第一百六)
組成:
- 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炙烤),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
用法: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三升水煮沸,煮至剩下約一升二合(約600毫升),濾去藥渣,分次溫服,每次服一半,一天兩次。
注釋:
- 以上藥方中的「升」、「合」為古代容量單位,現代一般以毫升計量。
- 「炙」指將藥材用文火烘烤至微黃,以去除寒性或增強藥效。
- 「生用」指藥材不經炮製,直接使用。
- 「破」指將附子切開,以減輕毒性。
茯苓四逆湯方(第一百七)
茯苓(四兩),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人參(一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方(第一百八)
乾薑(三兩),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豬膽汁(四合)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內豬膽汁,分溫再服。
當歸四逆湯方(第一百九)
當歸,桂枝,芍藥(各二兩),細辛(一兩),大棗(二十五枚),甘草(炙),通草(各二兩)
白話文:
[茯苓四逆湯]方 (第一百七)
茯苓(四兩),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人參(一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用水五升煮沸,取一升二合的藥汁,過濾渣滓,分溫兩次服用。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方 (第一百八)
乾薑(三兩),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豬膽汁(四合)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三升煮沸,取一升二合的藥汁,過濾渣滓,加入豬膽汁,分溫兩次服用。
[當歸四逆湯]方 (第一百九)
當歸,桂枝,芍藥(各二兩),細辛(一兩),大棗(二十五枚),甘草(炙),通草(各二兩)
將以上藥材全部按照份量取用,混合在一起。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第一百十)
當歸,桂枝,芍藥,細辛,甘草(炙),通草(各三兩),大棗(二十五枚),吳茱萸(二兩),生薑(半斤)
上九味,㕮咀,以水四升,清酒四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燒裩散方(第一百十一)
上取婦人中裩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裩當燒灰。
枳實梔子豉湯方(第一百十二)
白話文:
第一則方劑:
取以上七種藥材,加以搗碎,使用八升水進行煎煮,煮至剩餘三升時,去掉沉澱物,每次溫熱服用一升,每日分三次服用。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的配方 (第一百十條)
需要當歸、桂枝、芍藥、細辛、炙甘草、通草(每種三兩)、大棗二十五枚、吳茱萸二兩以及生薊半斤。
將這九種藥材搗碎後,加入四升水及四升清酒一同煎煮,煮至剩餘三升,濾去沉渣,每次溫熱服用一升,每日三次。
第二則方劑:
[燒裩散]的配方 (第一百十一條)
此方採用婦女貼身內褲接近私密部位的部分,剪下燃燒成灰,將灰與水混合後,每次服用約方寸匕的量,每日三次。服藥後小便順暢,若陰部略微腫脹則表示病情好轉。若是婦女患病,則取男子的內褲燃燒成灰來使用。
第三則方劑:
[枳實梔子豉湯]的配方 (第一百十二條)
此處省略具體藥物份量,但方劑包含枳實、梔子和豆豉等成分,具體使用方法未在原始文本中提及。
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枚,擘),豉(一升,綿裹)
上以清漿水七升,空煎,減三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內豉更煮五六沸,去滓,分溫再服,取汗出,若有宿食,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牡蠣澤瀉散方(第一百十三)
牡蠣(熬),澤瀉,栝萎根,蜀漆(洗,去腥),葶藶(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咸,各等分)
上七味為散,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即止。
白話文:
牡蠣澤瀉散方 (第一百十三)
主治方劑:
- 枳實(三枚,用火烤過)
- 梔子(十四枚,掰開)
- 豉(一升,用布包好)
製法:
- 取清漿水七升,先用空鍋煎煮,直到減少至三升。
- 加入枳實和梔子,繼續煮至剩下二升。
- 加入豉,再煮五六沸,濾去藥渣。
- 分成溫熱的兩份,服用。
服用方法:
- 服用後應使患者出汗,如患者有宿食,可加入大黃,大小如博棋子五到六枚。
牡蠣澤瀉散:
- 牡蠣(用火烤過)
- 澤瀉
- 栝萎根
- 蜀漆(洗淨,去除腥味)
- 葶藶(用火烤過)
- 商陸根(用火烤過)
- 海藻(洗淨去除鹹味,各等量)
製法:
- 將以上七味藥磨成粉末。
服用方法:
- 用白開水調服,每次服用方寸匕(約一湯匙),小便通暢後即停止服用。
竹葉石膏湯方(第一百十四)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麥門冬(一升,去心)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麥門冬湯方(第一百十五)
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六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方
(第一百十四)
方劑
- 竹葉(兩把)
- 石膏(一斤)
- 半夏(半升)
- 人參(三兩)
- 甘草(二兩,炙)
- 粳米(半升)
- 麥門冬(一升,去心)
製法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一斗水煮沸,熬煮至剩下六升,濾去藥渣,加入粳米煮至米熟湯成,再濾去米,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麥門冬湯方
(第一百十五)
方劑
- 麥門冬(七升)
- 半夏(一升)
- 人參(二兩)
- 甘草(二兩,炙)
- 粳米(三合)
- 大棗(十二枚)
製法
將以上六味藥材,用一斗六升水煮沸,熬煮至剩下六升,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晚上再服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