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 《金匱玉函經》卷第七 (1)
《金匱玉函經》卷第七 (1)
1. 方藥炮製
凡野葛不入湯,入湯則殺人,不謂今葛根也。凡半夏不㕮咀,以湯洗十數度,令水清滑盡,洗不熟有毒也。茱萸、椒之類,不㕮咀。生薑一斤,出汁三合半,生薑皆薄切之,乃搗絞取汁,湯成乃熟煮,如升數,無生者,用乾者一兩當二兩。附子、大黃之類,皆破解,不㕮咀,或炮或生,皆去黑皮,刀刮取里白者,故曰中白。
用木芍藥刮去皮。大棗擘去核。厚朴即斜削如脯法。桂削去皮,用里黑潤有味者為佳。細辛斬折之,麻黃亦折之,皆先煮數沸,生則令人煩,汗出不可止,折節益佳。用桃核、杏核,皆須泡去皮乃熬,勿取兩人者,作湯不熬。巴豆去皮心,復熬變色。瞿麥、小草,斬折不㕮咀。
白話文:
凡是野生的葛藤,不能放入湯劑中煎煮,否則會導致人中毒,這裡所指的並非現在我們所說的【葛根】。至於【半夏】這味藥材,在使用前不能進行切碎(㕮咀),而應該用熱水反複清洗十多遍,直到洗出的水變得清澈無滑膩感,因為如果洗得不夠徹底,它就會含有毒性。像吳茱萸、花椒這些藥材,同樣不需要切碎處理。
提到【生薑】的使用,一斤的生薊可以榨取出約三合半的汁液。榨取生薑汁的方法是先把生薑切成薄片,然後搗碎並絞壓出汁。在湯劑製作完成後,再將生薑煮至熟透。如果沒有新鮮生薑,可以使用乾燥的生薑代替,比例是一兩乾薑相當於新鮮生薑的二兩。
對於【附子】、【大黃】這類藥材,都需要破開而不進行切碎,可選擇炮製或使用生品,但無論如何都要去掉外層的黑皮,用刀刮取其內部白色的部位,這就是所謂的「中白」部分。
【木芍藥】(牡丹)需要颳去外皮。【大棗】則要掰開並去掉果核。【厚朴】應斜著削成像肉幹一樣的形狀。【桂枝】要去除外皮,選擇內部黑色且油潤有香氣的部分為最佳。【細辛】和【麻黃】在使用前都應折斷,這樣先行煮沸幾次可以避免使人感到煩躁,並且能防止出汗不止,折斷後效果更佳。
在使用【桃核】、【杏核**時,必須先用水浸泡去除外皮,再進行炒製,不要選用有兩瓣仁的,因為這樣的仁用來做湯時不宜直接炒製。【巴豆】要去除外皮及芯部,再進行炒製直至顏色改變。【瞿麥】和【小草】這類藥材,在使用時直接折斷,不需要進行切碎。
石葦手撲,速吹去毛盡,曝令燥,復撲之,不盡令人淋。藜蘆去頭毛。葶藶皆熬黃黑色,巴豆、桃仁、杏仁,皆不可從藥,別搗令如膏,乃稍納藥末中,更下粗羅。凡㕮咀藥,欲如大豆,粗則藥力不盡。凡煎藥皆去沫,沫濁難飲,令人煩。膠,乃成下,去滓,乃納之,飴亦然。
凡丸藥,膠炙之乃可搗。用膠,炙令盡沸,凡搗丸藥,欲各異搗,藥有難易搗耳。凡煮藥用遲火,火駛藥力不出盡,當以布絞之,綿不盡汁也。凡篩藥欲細篩,篩訖更合治之。和調蜜丸者,益杵數為佳。凡散石藥,以藥計分之,下絹篩佳。散藥粗篩佳,凡作膏欲生,熟則力少。
白話文:
石葦
用手拍打,快速吹掉所有絨毛,曬乾後再拍打,如果有殘餘會導致淋病。
藜蘆
去掉頭部的絨毛。
葶藶
全部煎熬成黃黑色。
巴豆、桃仁、杏仁
不可直接加入藥材中,應分別搗成膏狀後,再少量加入藥末,然後再透過粗篩網過濾。
所有要研磨的藥材
應研磨成黃豆般大小,太粗會影響藥效。
煎藥時
應去除沫子,沫子濁難喝,容易讓人煩躁。
膠
用於通便,應去除雜質後再納入藥中,飴糖也一樣。
丸藥
應將膠炙熱後才能搗製。
使用膠時
應炙熱至沸騰,搗製丸藥時,應分別搗製,因為有些藥材較難搗碎。
煮藥
應使用文火,火太旺會導致藥力無法完全釋出,應使用布料過濾,棉花無法完全濾除湯汁。
篩藥
應使用細篩,篩好後再進一步加工。
和調蜜丸
多次搗杵效果較佳。
散石藥
根據藥材重量計算,用絹篩過濾較好。
散藥
粗篩較好,熬製藥膏時應生熬,熬煮過熟會降低藥效。
桂枝方(第一)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物,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汗出,一時許益佳,若不汗,再服如前,又不汗,後服當小促其間,令半日許,三服盡。病重者,一日一夜服,晬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當復作服。若汗不出者,服之二三劑,乃解。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第二)
白話文:
桂枝方(第一種)
藥材包括: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炮製過)、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輕輕捏破)。
將上述五種藥材中的前三味搗碎,加入七升水,用小火煮至剩下三升,之後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隨即飲用加熱過的粥一升多,以助藥效發揮,然後蓋上被子保暖,促使出汗,大約一個時辰後情況會更好。如果未出汗,可按照之前的用量再服用一次,仍然無汗,接下來的服用間隔應稍作縮短,大約半天左右服用完三次。病情較重者,可在一天一夜內持續服用,並觀察一整天的狀況。如果服用一劑後症狀仍在,則應再次調配服用。若出汗未見改善,可連續服用二至三劑,通常即可緩解症狀。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第二種)
桂枝(一兩十戒嚴銖),芍藥,生薑,甘草(炙),麻黃(各一兩),大棗(四枚),杏仁(二十四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方二湯各三合,併為六合,頓服,今裁為一方。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第三)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生薑(一兩六銖),杏仁(十六枚),甘草(一兩二銖),大棗(五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桂枝湯二分,麻黃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
白話文:
桂枝(12克),芍藥、生薔、甘草(炒過)、麻黃(各12克),大棗(4個),杏仁(24粒)。
將上述七種藥材磨碎,使用五升水,首先煮沸麻黃約一二分鐘,去除浮沫,接著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餘一升八合(約210毫升),濾掉藥渣,趁溫熱分兩次服用,每次六合(約105毫升)。此方原為兩帖,每帖三合,共六合,一次服用,現已整合為一個方子。
第二段方劑:【桂枝二麻黃一湯】(方劑編號第三)
桂枝(16克),芍藥(16克),麻黃(16克),生薑(16克),杏仁(16粒),甘草(12克),大棗(5個)。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五升水煎煮,先煮麻黃一二沸以去其浮沫,再放入其餘藥材,煎至剩下二升(約400毫升),濾除藥渣後,趁溫服用一升(約200毫升)。此方由桂枝湯與麻黃湯按比例調配而成,原分兩次服用,總計二升,現已調整為一次煎煮完成的方子。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第四)
桂枝,芍藥,甘草,麻黃(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銖),大棗(四枚),石膏(二十四銖)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本方當裁為越脾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脾湯一分。
桂枝加桂湯方(第五)
桂枝(五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二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第四)
藥方組成:
- 桂枝、芍藥、甘草、麻黃(各十八銖)
- 生薑(一兩三銖)
- 大棗(四枚)
- 石膏(二十四銖)
用法:
- 將上述七味藥材研磨成細末。
- 以五升水,先將麻黃煮沸兩次,去除浮沫。
- 加入所有藥材,繼續煮沸,取二升藥汁。
- 濾去藥渣,溫服一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桂枝湯,今加桂
桂枝加附子湯方(第六)
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㕮咀三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桂枝湯,今加附子。
桂枝去芍藥湯方(第七)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本方桂枝湯,今去芍藥。
白話文:
桂枝加附子湯
方劑組成:
- 桂枝 三兩
- 芍藥 三兩
- 甘草 二兩(炙)
- 生薑 三兩
- 大棗 十二枚
- 附子 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製備方法:
- 將桂枝、芍藥、甘草三味藥材切碎。
-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 去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
說明:
本方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添加了附子。
桂枝去芍藥湯
方劑組成:
- 桂枝 三兩
- 甘草 二兩(炙)
- 生薑 三兩
- 大棗 十二枚
製備方法:
- 將四味藥材切碎。
-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 去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
說明:
本方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去除了芍藥。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第八)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第九)
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茯苓,白朮(各三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即愈。本方桂枝湯,今去桂加茯苓、術。
白話文:
藥方
- 桂枝:三兩
- 甘草:二兩(炙)
- 生薑:三兩
- 大棗:十二枚
- 附子:一枚(炮)
製作方法
-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
- 用七升水煮沸,煮到剩下三升,去渣。
- 將藥湯溫熱後服用,每次服用一升。
說明
本方是桂枝湯去掉了芍藥,加入了附子。
藥方
- 芍藥:三兩
- 甘草:二兩(炙)
- 生薑:三兩
- 大棗:十二枚
- 茯苓:三兩
- 白朮:三兩
製作方法
- 將以上六味藥材切碎。
- 用七升水煮沸,煮到剩下三升,去渣。
- 將藥湯溫熱後服用,每次服用一升。
說明
本方是桂枝湯去掉了桂枝,加入了茯苓和白朮。服用後,小便頻密的問題就會改善。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第十)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蜀漆(三兩,洗,去腥),大棗(十二枚),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先煮蜀漆,減二升,納諸藥,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本方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一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方(第十一)
白話文: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第十)
藥方組成:
- 桂枝(三兩)
- 甘草(二兩,炙)
- 生薑(三兩)
- 蜀漆(三兩,洗淨,去腥味)
- 大棗(十二枚)
- 牡蠣(五兩,熬製)
- 龍骨(四兩)
製法:
- 將以上七味藥材研磨成細粉。
- 用八升水先煮蜀漆,煮至水量減少兩升。
- 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至三升。
- 濾去藥渣,溫熱服下一升。
方義:
本方為桂枝湯去掉了芍藥,加入了蜀漆、龍骨、牡蠣。
注釋:
- 一法:指另一種製作方法。
- 水一斗二升:約等於現代的六升。
- 煮取五升:指煮到水量減少到五升。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方(第十一)
此處僅提供藥方名稱,無詳細內容。
桂枝(三兩),芍藥,生薑(各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㕮咀四味,以水一斗一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桂枝湯,今加芍藥、生薑、人參。
桂枝倍加芍藥湯方(第十二)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桂枝湯,今加用芍藥。
桂枝加大黃湯方(第十三)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大黃(三兩)
白話文:
藥材
- 桂枝:三兩
- 芍藥:六兩
- 生薑:三兩
- 甘草:二兩(炙)
- 大棗:十二枚
製法
- 將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粗粉。
- 以水七升煮沸,取三升藥汁,過濾去藥渣。
- 飲用時溫熱,每次服用一升。
說明
本方是在桂枝湯的基础上,增加芍藥的用量,故名為「桂枝倍加芍藥湯」。
藥材
- 桂枝:三兩
- 芍藥:六兩
- 生薑:三兩
- 甘草:二兩(炙)
- 大棗:十二枚
- 大黃:三兩
製法
- 將以上六味藥材研磨成粗粉。
- 以水七升煮沸,取三升藥汁,過濾去藥渣。
- 飲用時溫熱,每次服用一升。
說明
本方是在桂枝湯的基础上,加入大黃,故名為「桂枝加大黃湯」。
材料
- 桂枝:三兩
- 芍藥:六兩
- 生薑:三兩
- 甘草:二兩(炒過)
- 大棗:十二枚
做法
- 將所有藥材磨成粗粉。
- 用七升水煮沸,取三升藥汁,過濾掉藥渣。
- 藥汁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
說明
這個方子是從桂枝湯的基礎上,增加芍藥的用量,所以叫做「桂枝倍加芍藥湯」。
材料
- 桂枝:三兩
- 芍藥:六兩
- 生薑:三兩
- 甘草:二兩(炒過)
- 大棗:十二枚
- 大黃:三兩
做法
- 將所有藥材磨成粗粉。
- 用七升水煮沸,取三升藥汁,過濾掉藥渣。
- 藥汁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
說明
這個方子是從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了大黃,所以叫做「桂枝加大黃湯」。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桂枝人參湯方(第十四)
桂枝,甘草(炙,各四兩),人參,白朮,乾薑(各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四味,取五升,去滓,內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第十五)
桂枝(一兩),甘草,龍骨,牡蠣(熬,各三兩)
上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桂枝甘草湯方(第十六)
白話文:
桂枝人參湯方(第十四)
桂枝、甘草(炙)、人參、白朮、乾薑(各四兩)
這五味藥物,先將它們磨碎,用七升水煎煮,得到三升濃汁,然後過濾掉渣,溫熱服用一升,每日兩次。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第十五)
桂枝(一兩)、甘草、龍骨、牡蠣(熬,各三兩)
將這些藥物磨成粉末,用五升水煮沸,得到二升濃汁,過濾掉渣,溫熱服用八合,每日三次。
桂枝甘草湯方(第十六)
桂枝(一兩)、甘草
將這兩味藥物磨成粉末,用五升水煮沸,得到二升濃汁,過濾掉渣,溫熱服用,每日三次。
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桂枝加葛根湯方(第十七)
桂枝(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葛根(四兩)
上六味,以水九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
葛根湯方(第十八)
葛根(四兩),麻黃,生薑(各三兩),桂枝,芍藥,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溫服一升,取汗,不須啜粥。
白話文:
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炒過)
將上述兩味藥材,用三升水煎煮,煮至剩下一升,去掉藥渣,然後一次性喝下。
【桂枝加葛根湯】方(出自第十七條)
桂枝(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炒過),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葛根(四兩)
這六味藥,使用九升水煎煮,首先煎煮葛根,待水減少到七升時,撇去表面浮沫,再加入其餘藥材繼續煎煮,直至剩下三升藥液,濾掉藥渣,溫熱後分次飲用一升,飲後需蓋被以微微發汗,不必額外喝粥,其他服用方法同桂枝湯。
【葛根湯】方(出自第十八條)
葛根(四兩),麻黃,生薔(各三兩),桂枝,芍藥,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
將這七味藥材搗碎,使用十升水煎煮,首先煎煮麻黃和葛根,待水減至八升時,去除表面泡沫,再加入其餘藥物煎煮,最後得到一升藥液,濾除渣滓,溫熱後一次飲用一升,以助發汗,期間不必再喝粥。
葛根加半夏湯方(第十九)
葛根(四兩),麻黃,生薑,桂枝,芍藥,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汗。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第二十)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黃芩,黃連(各三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分服。
白話文:
葛根加半夏湯方
(第十九)
藥材
- 葛根(四兩)
- 麻黃(二兩)
- 生薑(二兩)
- 桂枝(二兩)
- 芍藥(二兩)
- 甘草(二兩)
- 大棗(十二枚)
- 半夏(半升,洗淨)
製作方法
- 將葛根、麻黃放入水一斗中先煮,煮至水量減少二升,去除藥液表面的浮沫。
- 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至剩下三升,濾除藥渣。
- 待藥液溫熱後,服用一升,發汗。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第二十)
藥材
- 葛根(半斤)
- 甘草(二兩,炙炒)
- 黃芩(三兩)
- 黃連(三兩)
製作方法
- 將所有藥材切碎。
- 將葛根放入水八升中先煮,煮至水量減少二升。
- 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至剩下二升,濾除藥渣。
- 待藥液溫熱後,分次服用。
麻黃湯方(第二十一)
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枚)
上四味,㕮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溫覆出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方(第二十二)
麻黃(四兩),杏子(五十枚),石膏(半斤,碎,綿裹),甘草(一兩,炙)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第二十三)
白話文:
【麻黃湯方】(第二十一)
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枚)
這四種材料,首先要研磨成細粉,然後用九升水,先煮麻黃,煮到剩下七升時,去除表面的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到得到二升半的濃汁,然後過濾掉藥渣。接著,溫熱服下八合(約為今240毫升),服後需蓋被促進出汗,無需喝粥。其他使用方法請參照桂枝湯的用法。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方】(第二十二)
麻黃(四兩),杏子(五十枚),石膏(半斤,碎,綿裹),甘草(一兩,炙)
這四種材料,用七升水,先煮麻黃,煮到剩下五升時,去除表面的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到得到二升的濃汁,過濾掉藥渣。接著,溫熱服下一升。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第二十三)
麻黃(三兩),附子(一枚,炮),甘草(一兩,炙)
這三種材料,用九升水,先煮麻黃,煮到剩下七升時,去除表面的泡沫,再加入附子和甘草,繼續煮到得到二升的濃汁,過濾掉藥渣。接著,溫熱服下。
麻黃(二兩),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第二十四)
麻黃(二兩),附子(一枚,去皮,破作八片,炮),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第二十五)
麻黃,連軺,生薑(各二兩),赤小豆(一升),杏仁(三十枚,去皮尖),甘草(一兩,炙),大棗(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
白話文:
麻黃附子湯
材料:
- 麻黃,二兩
- 附子,一枚(泡水,去皮,切成八片)
- 甘草,二兩(炒製)
做法:
以上三種藥物,用七碗水煮沸。先煮麻黃兩次沸騰,去掉浮沫,再放入其他藥物煮沸,取兩碗半湯汁,去掉渣滓,溫服八湯匙。
麻黃附子細辛湯
材料:
- 麻黃,二兩
- 附子,一枚(去皮,切成八片,烘烤)
- 細辛,二兩
做法:
以上三種藥物,用十碗水煮沸,將麻黃煮到減少兩碗,去掉浮沫,再放入其他藥物煮沸,取三碗湯汁,去掉渣滓,溫服一碗。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材料:
- 麻黃,二兩
- 連軺,二兩
- 生薑,二兩
- 赤小豆,一升
- 杏仁,三十顆(去皮尖)
- 甘草,一兩(炒製)
- 大棗,十二顆
- 生梓白皮,一升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麻黃升麻湯方(第二十六)
麻黃(二兩半),升麻,當歸(各一兩六銖),黃芩,萎蕤,知母(各十八銖),石膏(碎,綿裹),甘草(炙),桂枝,芍藥,乾薑,白朮,茯苓,麥門冬(去心,各六銖)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分溫三服,一飯間,當出汗愈。
白話文:
取上列八味藥材,用一斗乾淨水,先將麻黃煮沸兩三次,去其浮沫,再將其他藥材放入水中一起煮,煮到剩下三升藥液,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
麻黃升麻湯方(第二十六)
麻黃(二兩半),升麻,當歸(各一兩六銖),黃芩,萎蕤,知母(各十八銖),石膏(碎,綿裹),甘草(炙),桂枝,芍藥,乾薑,白朮,茯苓,麥門冬(去心,各六銖)
以上十四味藥材,先將藥材切碎,用一斗水,先將麻黃煮沸兩三次,去其浮沫,再將其他藥材放入水中一起煮,煮到剩下三升藥液,過濾掉藥渣,分三次溫服,每次服完藥後,間隔一餐的時間,應該就會出汗,病症就會好轉。
大青龍湯方(第二十七)
麻黃(六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石膏(雞子大,碎,綿裹),杏仁(四十枚),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令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
小青龍湯方(第二十八)
麻黃,芍藥,細辛,桂枝,乾薑,甘草,五味子(碎),半夏(各半升)
白話文:
大青龍湯方(第二十七)
組成:
- 麻黃(六兩)
- 桂枝(二兩)
- 甘草(二兩,炙)
- 石膏(雞子大,碎,綿裹)
- 杏仁(四十枚)
- 生薑(三兩)
- 大棗(十二枚)
用法:
將以上七味藥材,以水九升先煮麻黃,煮至減去二升,去上層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取三升藥汁,去渣,溫服一升,蓋好被子令其發汗。汗出過多者,可用溫粉撲之。服藥一次後即出汗者,可停服後續藥。若再服藥,汗出過多則會耗損陽氣,導致虛弱、怕風、煩躁、失眠等症狀。
小青龍湯方(第二十八)
組成:
- 麻黃(半升)
- 芍藥(半升)
- 細辛(半升)
- 桂枝(半升)
- 乾薑(半升)
- 甘草(半升)
- 五味子(碎,半升)
- 半夏(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渴者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熬令赤色。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蕘花不治利,麻黃定喘,今反之者,疑非仲景意。)
小建中湯方(第二十九)
桂枝,甘草(炙),生薑(各三兩),芍藥(六兩),大棗(十二枚),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火消解,溫服一升。嘔家不可服,以甘故也。
白話文:
上方八味藥材,使用一斗水,首先煎煮麻黃,煮至剩餘八升時,去除表面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繼續煎煮,直至剩餘三升藥液,濾去藥渣,溫熱後服用一升。若感到口渴,則去掉半夏,加入三兩的栝樓根。若出現輕微腹瀉,則去掉麻黃,加入一枚雞蛋大小的蕘花,並炒至赤色。若感到吞嚥困難,去掉麻黃,加入一枚炮製過的附子。若小便不暢,且小腹部脹滿,去掉麻黃,加入四兩茯苓。若氣喘,去掉麻黃,加入半升杏仁。(需要注意的是,蕘花並不適用於治療腹瀉,而麻黃用於安定喘息,這裡的反向操作可能並不符合張仲景的原意,令人懷疑。)
小建中湯方(第二十九條)
藥材包括:桂枝、炙甘草、生薑(各三兩)、芍藥六兩、大棗十二枚、膠飴一升。
將這六味藥材用水七升煎煮,煮至剩餘三升,濾掉藥渣,接著加入膠飴,再置於火上加熱使膠飴溶解,待溫熱後服用一升。對於容易嘔吐的人不適合此方,因為方中有甘味成分。
小柴胡湯方(第三十)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各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若胸中煩,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堅者,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微發其汗。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白話文:
小柴胡湯方(第三十)
藥材:
- 柴胡(半斤)
- 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各三兩)
- 半夏(半升)
- 大棗(十二枚)
製法:
- 將以上七味藥材研磨成粗末。
- 以水一斗二升(約六公升)煮藥,取六升藥汁。
- 去除藥渣,再煮取三升藥汁。
- 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加減法:
- 若胸中煩悶,不嘔吐者,去半夏、人參,加入栝蔞實一枚。
- 若口渴者,去半夏,加人參,與先前藥材總量合為四兩半,另加栝蔞根四兩。
- 若腹中疼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 若脅下痞塊堅硬者,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 若心下悸動,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其他:
- 若不口渴,且體表有輕微發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暖覆蓋身體,輕微發汗。
- 若咳嗽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柴胡桂枝乾薑湯方(第三十一)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二兩),甘草(二兩,炙),牡蠣(二兩,熬),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初服微煩,復服汗出愈。
柴胡桂枝湯方(第三十二)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甘草(一兩,炙),桂枝,芍藥,生薑(各一兩半),大棗(六枚)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法滓,溫服一升。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第三十三)
白話文:
柴胡桂枝乾薑湯方(第三十一)
藥材包括: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二兩)、甘草(二兩,炙烤過)、牡蠣(二兩,炒過)、栝樓根(四兩)、黃芩(三兩)。將這些藥物共七味,用一斗二升的水煎煮,煮至剩六升時,去掉藥渣,再將其煎煮至三升。溫熱後分次服用,每次一升。初次服用後可能稍感不適,繼續服用則會出汗,症狀逐漸好轉。
柴胡桂枝湯方(第三十二)
包含藥材有:柴胡(四兩)、黃芩、人參(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甘草(一兩,炙烤)、桂枝、芍藥、生薑(各一兩半)、大棗(六枚)。此方共九味藥,使用七升水煎煮,煮成三升的藥液後,去除沉澱物,溫熱後分次服用,每次一升。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第三十三)
柴胡(四兩),黃芩,生薑,龍骨,人參,桂枝,牡蠣(熬),黃丹,茯苓(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大棗(六枚),大黃(二兩)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柴胡湯內加龍骨、牡蠣、黃丹、桂、茯苓、大黃也,今分作半劑。
大柴胡湯方(第三十四)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枳實(四枚,炙),大棗(十二枚),大黃(二兩)
白話文:
[大柴胡湯方](第三十四)
藥材:
- 柴胡(四兩)
- 黃芩(一兩半)
- 生薑(一兩半)
- 龍骨(一兩半)
- 人參(一兩半)
- 桂枝(一兩半)
- 牡蠣(熬製,一兩半)
- 黃丹(一兩半)
- 茯苓(一兩半)
- 半夏(二合半)
- 大棗(六枚)
- 大黃(二兩)
製法:
-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用八升水煮沸,取四升藥汁。
- 將大黃加入藥汁中繼續煮沸,取二升藥汁。
- 過濾藥渣,溫服一升。
說明:
本方是在柴胡湯的基礎上,添加了龍骨、牡蠣、黃丹、桂枝、茯苓、大黃等藥材。目前此處藥方分作半劑。
[大柴胡湯方](第三十四)
藥材:
- 柴胡(半斤)
- 黃芩(三兩)
- 芍藥(三兩)
- 半夏(半升)
- 生薑(三兩)
- 枳實(四枚,炙)
- 大棗(十二枚)
- 大黃(二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方無大黃,然不加不得名大柴胡湯也。
柴胡加芒硝湯方(第三十五)
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一兩),人參(一兩),甘草(一兩,炙),生薑(一兩),半夏(五枚),大棗(四枚),芒硝(二兩)
上七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二服,以解為差,不解更作服。
柴胡加大黃芒硝桑螵蛸湯方(第三十六)
柴胡(二兩),黃芩,人參,甘草(炙),生薑(各十八銖),半夏(五枚),大棗(四枚),芒硝(三合),大黃(四兩),桑螵蛸(五枚)
白話文:
大柴胡湯
上述八種藥材,用水一斗二升(約 2.4 公升)煮沸,取六升(約 1.2 公升)藥液,去除渣滓,再煎煮一次取三升(約 600 毫升),溫服一升(約 200 毫升)。如果沒有大黃,也不能不加入它,否則就不能稱為大柴胡湯。
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53.3 公克),黃芩(26.7 公克),人參(26.7 公克),甘草(26.7 公克,用蜜炙過),生薑(26.7 公克),半夏(5 枚),大棗(4 枚),芒硝(53.3 公克)
上述七種藥材,用水四升(約 800 毫升)煮沸,取三升(約 600 毫升)藥液,去除渣滓,分兩次服下,直到症狀解除,如果沒有緩解,可以再服用。
柴胡加大黃芒硝桑螵蛸湯
柴胡(53.3 公克),黃芩(18.7 公克),人參(18.7 公克),甘草(18.7 公克,用蜜炙過),生薑(18.7 公克),半夏(5 枚),大棗(4 枚),芒硝(8 公克),大黃(106.7 公克),桑螵蛸(5 枚)
上前七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芒硝、大黃、桑螵蛸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五合,微下即愈。本方柴胡湯,再服以解其外,餘一服加芒硝、大黃、桑螵蛸。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第三十七)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茯苓桂枝白木甘草湯方(第三十八)
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
白話文:
首先取前七味藥材,用四升水煮沸,熬至剩下二升,去除藥渣,再加入芒硝、大黃、桑螵蛸,繼續煮至剩下 一升半,去除藥渣,溫熱後服用五合(約100毫升),輕微腹瀉後即可痊癒。此方為柴胡湯,可再服用一次以解除外邪,剩餘的藥劑可加入芒硝、大黃、桑螵蛸服用。
取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炙烤後),大棗十五枚。將這四味藥材放入一斗甘瀾水(約10升)中,先煮茯苓,待水量減少至八升時,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至三升,去除藥渣,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每日三次。
取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三兩,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即利。
茯苓甘草湯方(第三十九)
茯苓(三兩),甘草(一兩,炙),桂枝(二兩),生薑(三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五苓散方(第四十)
豬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茯苓(十八銖),桂(半兩),白朮(十八銖)
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甘草乾薑湯方(第四十一)
白話文:
藥材
- 茯苓:三兩
- 甘草:一兩(炙)
- 桂枝:二兩
- 生薑:三兩
製作方法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六升水煮,煮到剩下三升,分三次溫服,小便就會通暢。
藥材
- 豬苓:十八銖
- 澤瀉:一兩六銖
- 茯苓:十八銖
- 桂:半兩
- 白朮:十八銖
製作方法
將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調和,每次服用方寸匕(約一湯匙),一天服用三次,多喝溫水,出汗後即可痊癒。
甘草乾薑湯方(第四十一)
甘草(二兩,炙),乾薑(二兩)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湯方(第四十二)
芍藥(四兩),甘草(四兩,炙)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炙甘草湯方(第四十三)
甘草(四兩,炙),生薑(三兩),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三兩),阿膠,麥門冬(半升,去心),麻子仁(半升),大棗(三十枚)
白話文:
甘草(六克,炒制),乾薑(六克)
將上述兩味藥材細碎後,用三升水煎煮,煮至剩餘約420毫升,去掉沉澱物,溫熱後分兩次服用。
芍藥甘草湯配方(第四十二方)
芍藥(二十四克),甘草(二十四克,炒制)
將這兩味藥材細碎後,同樣用三升水煎煮,取汁約420毫升,濾掉沉渣,分兩次溫服。
炙甘草湯配方(第四十三方)
甘草(二十四克,炒制),生薑(九克),人參(十二克),生地黃(五百克),桂枝(九克),阿膠(適量),麥門冬(半升,去芯),麻子仁(半升),大棗(三十粒)
將上述九味藥材細碎,除了阿膠外,其餘用三升水煎煮,煮至約剩420毫升,去掉沉澱,再加入適當的阿膠溶化,溫熱後分兩次服用。
上九味,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烊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湯方(第四十四)
甘草(二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第四十五)
厚朴,生薑,半夏(各半斤),甘草(二兩),人參(一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梔子豉湯方(第四十六)
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綿裹)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九味)用七升酒和八升水一起煮,煮到剩下三升時,濾掉藥渣,然後加入膠,煮至膠完全融化,溫熱後服用一升,一天服三次。
將甘草(二兩)用三升水煮,煮到剩下 一升半時,濾掉藥渣,溫熱後服用七合,一天服兩次。
厚朴、生薑、半夏各半斤,甘草二兩,人參一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粉,用一斗水煮,煮到剩下三升時,濾掉藥渣,溫熱後服用一升,一天服三次。
梔子十四枚,掰開;香豉四合,用布包好。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快吐,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第四十七)
梔子(十四枚,擘),甘草(二兩),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快吐,止後服。
梔子生薑豉湯方(第四十八)
梔子(十四枚,擘),生薑(五兩),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快吐,止後服。
白話文:
梔子甘草豉湯的配方(編號第四十七)
成分:梔子十四枚(打開),甘草二兩,香豉四合(用棉布包裹)。
做法:將上述三種材料加入四升水中,首先煮梔子和甘草直至水量剩餘二升半,再放入香豉繼續煮,煮到剩下一升半時,濾掉渣滓,將藥湯分成兩份。溫熱其中一份服下,如果能夠迅速催吐,則停止服用剩餘的部分。
梔子生薑豉湯的配方(編號第四十八)
成分:梔子十四枚(打開),生薑五兩,香豉四合(用棉布包裹)。
做法:同樣地,將這三種材料與四升水一起煎煮,首先煮梔子和生薑至水量縮減到二升半,再加入香豉煮至僅剩一升半,濾除沉澱物,把藥湯分為兩個劑量。溫熱服用第一份,一旦實現有效的催吐效果,即停止後續的服藥。
梔子厚朴湯方(第四十九)
梔子(十四枚,擘),厚朴(四兩),枳實(四枚,去穰,炒),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後服。
梔子乾薑湯方(第五十)
梔子(十四枚,擘),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為三服,溫進一服,得快吐,止後服。
梔子黃檗湯方(第五十一)
梔子(十四枚,擘),黃檗(二兩十六銖),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梔子厚朴湯]方 (第四十九)
梔子(十四枚,掰開),厚朴(四兩),枳實(四枚,去掉內瓤,炒熟)
以上三味藥材,用三升水煮,取一升半,去渣,分為兩服,溫熱服用一服,如果吐出後,就停止服藥。
[梔子乾薑湯]方 (第五十)
梔子(十四枚,掰開),乾薑(二兩)
以上兩味藥材,用三升水煮,取一升,去渣,分為三服,溫熱服用一服,如果迅速吐出後,就停止服藥。
[梔子黃檗湯]方 (第五十一)
梔子(十四枚,掰開),黃檗(二兩十六銖),甘草(一兩,炙烤)
以上三味藥材,切碎,用四升水煮,取一升半,去渣,分為兩服,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