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機

《金匱玉函經》~ 《金匱玉函經》卷第六 (3)

回本書目錄

《金匱玉函經》卷第六 (3)

1. 辨可灸病形證治第二十四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賁豚,氣從小腹上衝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

少陰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其少陰七壯。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者即嘔,汗出必數更衣反少,當溫其上灸之。

諸下利,皆可灸足大都五壯,(一云:七壯。)商丘、陰陵泉皆三壯。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灸之,主足厥陰是也。灸不溫,反微喘者死。

傷寒五六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灸少陰、厥陰。

白話文:

  1. 使用灼熱的針使患者出汗,如果針刺處出現寒氣且變紅,那將會發生豚鼠症狀,氣從小腹上升時,需要在紅腫處施灸一次,並配合服用桂枝加桂湯。

  2. 少陰病,如果在一二天內,口腔內感覺正常,但背部感到寒冷,應使用灸法。

  3. 少陰病,如果患者出現吐瀉,但手腳並未逆轉,反而開始發熱,這並非致命的症狀,只要脈搏沒有異常,可以使用灸法進行治療。

  4. 少陰病,如果患者下利且脈象微弱,則可能會出現嘔吐的症狀,若出汗頻繁,反而減少排便次數,需要對上部進行灸療。

  5. 所有的下利情況,都可以在足大都穴施灸五次(或七次),商丘、陰陵泉穴各灸三次。

  6. 若下利期間,手腳冰涼,脈搏不顯,使用灸法治療,主要針對足厥陰部位。若灸後仍然不暖,反而出現微喘的症狀,則可能預示著死亡。

  7. 感染寒邪五六天後,脈搏微弱,手腳冰冷,感到焦躁,需要灸厥陰,若厥陰症狀不改善,可能有生命危險。

  8. 感染寒邪脈搏緊縮,手腳冰冷,可以使用灸療,灸少陰、厥陰兩經。

2. 辨不可刺病形證治第二十五

大怒無刺(「大」一作。「新」,後同。——已刺無怒。(「已」一作「新」,下同。)

新內無刺,已刺無內。

大勞無刺,已刺無勞。

大醉無刺,已刺無醉。

大飽無刺,已刺無飽。

大飢無刺,已刺無飢。

大渴無刺,已刺無渴。

大驚無刺。

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身熱甚,陰陽皆爭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則泄,所謂勿刺者,有死徵也。

無刺病與脈相逆者,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已衰,粗工逆此,謂之伐形。

白話文:

當人處於極度憤怒時不宜進行針刺治療(這裡的「大」應理解為「極度」,下同)。如果已經平息怒氣,則可以進行針刺。

剛剛進食後不要針刺,已經針刺過的,不要再立即進食。

極度疲勞時不要進行針刺,一旦休息恢復後,則可進行針刺。

酩酊大醉時不要進行針刺,酒醒之後則可以進行。

非常飽滿時不應針刺,待消化後不再感到飽脹即可針刺。

在極度饑餓時不要進行針刺,進食解除饑餓狀態後方可進行。

極度口渴時不宜針刺,解渴後則可以進行。

受到巨大驚嚇時也不宜進行針刺。

身體處於極端高熱、不停出汗、脈象混亂的情況下,不應進行針刺。當身體高熱難耐,陰陽失衡激烈爭鬥時,千萬不要針刺;唯有在適合治療的情況下,應迅速進行治療。如果身體無法自然排汗,就應該採取其他方法泄熱,所說的不應針刺,是指這種情況可能有生命危險的跡象。

不要在病症與脈象相反的情況下進行針刺。高明的醫師會在疾病未成形時進行預防性治療,次一等的會在病勢未盛時施治,再差一些的也會在病情開始衰退時介入。而技術拙劣的醫生違反這些原則,無異於戕害患者的身體。

3. 辨可刺病形證治第二十六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自當愈,其經竟故也。若欲作再經者,當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太陽病,初服桂枝,而反煩不解者,當先刺風池、風府,卻再與桂枝湯則愈。

傷寒,腹滿而譫語,寸口脈浮而緊者,此為肝乘脾,名曰縱,當刺期門。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其人大渴,欲飲酢漿者,其腹必滿而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為肝乘肺,名曰橫,當刺期門。

陽明病,下血而譫語,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其人譫語,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平病云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與此相反,豈謂藥不謂針。

白話文:

太陽病 頭痛,到了七天就會自行痊癒,因為它的病程已到了終點。如果想要再發作一次,應該針灸足陽明經,讓病程無法傳遞,就會痊癒。

太陽病,一開始服用桂枝湯,但卻反覆煩躁且無法緩解,應該先刺針風池、風府穴,再給予桂枝湯,就會痊癒。

傷寒 腹脹且胡言亂語,寸口脈浮緊,這是肝氣侵犯脾氣,稱為縱,應該刺針期門穴。

傷寒,發熱、微微怕冷、極度口渴,想要喝醋漿,肚子必定脹滿且自然出汗,小便暢通,病情將要好轉,這是肝氣侵犯肺氣,稱為橫,應該刺針期門穴。

陽明病 大便出血且胡言亂語,這是熱邪進入血室,只要頭部出汗,就刺針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瀉血,汗水湧出就會痊癒。

婦人中風 發熱怕冷,月經剛好來潮,過七八天,熱度消退,脈搏遲緩,身體發涼,胸脅以下脹滿,好像胸中有團結塊狀,病人胡言亂語,這是熱邪進入血室,應該刺針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取血。一般疾病的熱邪進入血室,不會侵犯胃氣,以及上二焦,與這個情況相反,這裡所說的可能是指針灸,而非藥物。

太陽與少陽並病,心下痞堅,頸項強而眩,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勿下之。

婦人傷寒,懷娠,腹滿不得大便,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懷娠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利則愈。

傷寒喉痹,刺手少陰,少陰在腕當小指後動脈是也,針入三分補之。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白話文:

當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生病況時,如果出現胸口下方阻塞堅硬、脖子僵硬且頭暈的症狀,應該針刺大椎穴的第一間隙以及肺俞穴、肝俞穴,但不要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

女性若患有傷寒,並且正處於懷孕狀態,如果腹部脹滿無法順利排便,從腰部往下感到沉重,彷彿有水氣積聚的狀況,特別是在懷孕七個月時,本應由太陰經調理但未能得到妥善養護,這是心氣過盛所致。此時應當針刺瀉勞宮穴以及關元穴,一旦小便變得通暢,病情就會好轉。

針對傷寒引起的咽喉梗阻(喉痹),應當針刺手少陰經,手少陰經的位置在手腕部,靠近小指側的後方,可以摸到脈搏跳動的地方,針刺深度為三分,並採用補法進行治療。

對於少陰病來說,如果出現腹瀉且糞便中帶有黏液或血的情況,可以考慮進行鍼刺治療。

4. 辨不可水病形證治第二十七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傷寒吐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者,胃中寒冷故也。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胃中虛冷,其人不能食,飲水即噦。

下利,其脈浮大,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當溫之,與水者噦。

陽明病,潮熱微堅,可與承氣湯,不堅勿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與小承氣湯,若腹中轉矢氣者,此為但頭堅後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滿不能食,欲飲水者即噦。

白話文:

發汗後如果喝水過多,會導致喘息加重,這是因為水分過量進入體內,影響了正常的呼吸功能。若用過量的水去引發出汗,也會出現喘息的情況。

對於傷寒期間嘔吐和下痢的患者,如果他們的身體既虛弱又大量流汗,那麼他們的體外氣血可能被阻塞。如果再給他們喝水,並以此來發汗,可能會讓他們感到噦氣,這是因為胃部受涼所致。

脈象表現為浮而遲,這表示有表熱和裏寒的情況,如果出現下利清穀、胃部虛冷的情況,那麼患者可能會出現不想吃東西,一喝水就噦氣的情況。

如果出現下利且脈象浮大,這是因為身體虛弱,可能是由於過度的下利造成的。如果脈象浮革,並且腸鳴聲加大,應該使用溫和的方法進行治療,如果在給患者喝水時他們仍然噦氣,應當調整治療方式。

對於陽明病患者,如果出現潮熱和微堅的情況,可以使用承氣湯進行治療;如果病情不堅硬,則不宜使用承氣湯。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可能有乾燥的糞塊存在,可以用小承氣湯來檢查。如果腹中轉動有矢氣,這表示病情已經得到改善,不是隻有頭部硬結後轉為溏軟的狀態,因此不應該進行攻擊性的治療,否則可能會導致腹脹、食慾減退,進而出現喝水後噦氣的情況。

病在陽,當以汗解,而反以水潠之,若灌之,其熱卻不得去,須臾益煩,皮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服文蛤散。不差,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白散。

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灌之洗之,其熱被劫,益不得去,當汗而不汗,即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寸口脈浮大,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即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必噎。

白話文:

如果疾病位於體表(陽),應該使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但如果反而用冷水澆淋或灌洗,這樣不僅無法驅除熱度,反而會很快地加劇煩躁感,皮膚上還會冒出像粟米般的疙瘩,患者雖然心裏想喝水,但實際上並不太感到口渴,這種情況下可以服用[文蛤散]。如果服用後病情仍未見好轉,再考慮給予[五苓散]。

對於寒實阻結在胸口而沒有發熱症狀的患者,可以使用三物小[白散]進行治療。

如果身體發熱且皮膚出現像粟米般的疙瘩,這種狀況持續不解,病人甚至想要多添衣物覆蓋自己,或者想用水洗浴來降溫,但這樣做只會因為熱被突然抑制而更難以散去,本該通過出汗來解除的熱邪卻被抑制,就會更加煩躁不安。假如這時汗已經出來,而腹部開始疼痛,就應給患者芍藥三兩,按照上述方法處理。

如果患者的寸口脈象呈現浮大,醫師卻錯誤地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這是嚴重的誤治。脈象浮表示體內並無積血,大則反映有寒氣存在,寒氣交織在一起會引起腸鳴。如果醫師未能正確判斷,反而讓患者喝水,企圖使之大量出汗,這樣一來,喝入的水遇到體內的寒氣,冰冷與寒氣相互作用,病人必定會感到哽噎不適。

寸口脈濡而弱,濡即惡寒,弱則發熱,濡弱相搏,藏氣衰微,胸中苦煩,此非結熱,而反搏之,居水漬布,冷銚貼之,陽氣遂微,諸府無依,陰脈凝閉,結在心下,而不肯移,胃中虛冷,水穀不化,小便縱通,復不能多,微則可救,劇則寒在心下,當奈何。

白話文:

寸口脈摸起來濕潤而微弱,濕潤就代表怕冷,微弱則表示發熱。濕潤與微弱互相搏鬥,顯示體內的陽氣衰微,因此胸口感到苦悶煩躁。這不是由於體內熱邪引起的,而是由於寒邪與陽氣搏鬥所致。就好比衣服浸泡在水中,用冰冷的銚子去貼它,陽氣就會越來越微弱,各個臟腑失去依附,陰脈凝滯阻塞,寒邪結聚在心下,久久不散。胃中虛寒,食物無法消化,小便雖然通暢,但量卻不多。如果病症輕微,還有救治的可能;如果病情嚴重,寒邪已深入心下,那就無計可施了。

5. 辨可水病形證治第二十八

太陽病,發汗後,若大汗出,胃中乾燥,煩不能眠,其人慾飲水,當稍飲之,令胃中和則愈。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與水飲之即愈。

太陽病,寸口緩,關上小浮,尺中弱,其人發熱而汗出,復惡寒,欲嘔,但苦心下痞者,此為下之故也。若不下,其人復不惡寒而渴者,為轉屬陽明病,小便數者,大便必堅,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欲飲水者,與之,但當如法救之,宜五苓散。

寸口脈洪而大,數而滑,洪大則營氣長,滑數則胃氣實,營長則陽盛怫鬱不得出,胃實則堅難,大便則乾燥。三焦閉塞,津液不通,醫發其汗,陽盛不周,復重下之,胃燥熱蓄,大便遂擯,小便不利,營衛相搏,心煩發熱,兩眼如火,鼻乾面赤,舌燥齒黃焦,故大渴,過經成壞病,針藥所不能制,與水灌枯槁,陽氣微散,身寒,溫衣覆汗出,表裡通利,其病即除,形脈多不同,此愈非法治,但醫所當慎,妄犯傷營衛。

白話文:

太陽病

發汗後,如果大量出汗,導致胃中乾燥,煩躁不安無法入睡,患者想要喝水,應少量飲水,讓胃中得到滋潤,就能痊癒。

厥陰病

口渴並想喝水者,給予水喝即可痊癒。

太陽病

寸口脈緩慢,關上脈稍浮,尺中脈虛弱,患者發熱出汗,又怕冷,想嘔吐,但只有心下痞悶,這是會導致腹瀉的徵兆。如果不腹瀉,患者不再怕冷而感到口渴,則轉為陽明病,小便次數多,大便必定乾燥,十天內不再需要更換衣物。如果患者想要喝水,應給予飲水,但要按正確方法進行救治,適宜使用五苓散。

寸口脈洪大,脈數而滑,洪大表示營氣旺盛,滑數表示胃氣充實,營氣旺盛則陽氣過盛鬱結無法排出,胃氣充實則大便乾燥。三焦閉塞,津液不通,醫生使患者發汗,導致陽氣過盛不勻,又重複讓患者發汗,胃中燥熱積蓄,大便也因此阻塞,小便不暢,營衛相衝,導致心煩發熱,兩眼赤紅如火,鼻孔乾燥面色赤紅,舌燥牙齒黃黑焦爛,所以非常口渴,如果病程過久會轉為危重,針灸和藥物都無法控制,就像用水灌溉枯萎的植物,陽氣微弱散逸,身體寒冷,用溫暖的衣服覆蓋發汗,表裡通暢,疾病便能消除,形證脈象變化多端,治療時應多方考慮,醫生應謹慎行事,以免妄犯傷及營衛。

霍亂而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熱多,欲飲水,屬五苓散證。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必思水者,急與豬苓湯飲之,水亦得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瀉、頭痛、發燒、全身痠痛,並且體內燥熱較盛,口渴想喝水的情況,這屬於中醫上的「五苓散證」,可以考慮使用五苓散來治療。

如果症狀表現為持續嘔吐,且病狀主要集中在胸膈以上的部位,之後病人極度渴望喝水的話,應該盡快給予「豬苓湯」讓病人飲用,這樣既能緩解症狀,也能補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