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機

《金匱玉函經》~ 《金匱玉函經》卷第六 (2)

回本書目錄

《金匱玉函經》卷第六 (2)

1. 辨可溫病形證治第二十

大法,冬宜服溫熱藥及灸。

師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更疼痛,當救其里,宜溫藥四逆湯。

下利腹滿,身體疼痛,先溫其里,宜四逆湯。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

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心中嗢嗢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當溫之,宜四逆湯。

少陰病,其脈沉者,急當溫之,宜四逆湯。

下利慾食者,就當溫之。

下利,脈遲緊,為痛未欲止者,當溫之,得冷者滿而便腸垢。

下利,其脈浮大,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當溫之,與水者噦,宜當歸四逆湯。

白話文:

師說:如果病人發燒、頭痛,但脈象反而沉緩,且病情沒有好轉,身體更加疼痛,這時應該治療身體內部,適用溫熱性的藥物,比如【四逆湯】。

假如出現腹瀉、腹部脹滿,並且全身疼痛,應首先溫暖身體內部,適宜使用【四逆湯】來治療。

如果病人自己排泄稀便而不感到口渴,這屬於太陰病的範疇,是因為臟腑中有寒氣所致,應該用溫性藥物來治療,適合使用【四逆湯】類的方劑。

在少陰病的情況下,如果病人進食後即刻嘔吐,心胸間有悶塞感想吐又吐不出來,剛開始時手腳冰涼,脈搏細弦且緩慢,或者胃膈間有寒飲導致乾嘔,這種情況不宜催吐,而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使用【四逆湯】合適。

對於少陰病,如果脈象沉緩的,應該迅速溫暖身體,同樣適用【四逆湯】。

腹瀉卻想吃東西的人,就應該給予溫補治療。

腹瀉時,如果脈象遲緩且緊繃,表示腹痛還未停止,應該進行溫補治療。如果再受到寒涼,可能會導致腹部脹滿且大便帶有膿血。

腹瀉時,如果脈象浮大,這是體虛的表現,往往是因為過度使用瀉下藥物所致。如果脈象浮而如鼓皮般緊繃,並且伴有腸鳴,應該用溫補方法治療,給病人喝水可能會引起嘔吐,這種情況下,宜使用【當歸四逆湯】。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者,即嘔,汗出必數更衣反少,當溫之。

傷寒,醫下之,而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急當救里,宜溫之,以四逆湯。

諸溫之屬,可與理中、四逆、附子湯,熱藥治之。

白話文:

如果患有少陰病,出現腹瀉、脈象微弱且澀,同時伴隨嘔吐、出汗頻繁且容易反覆感到寒冷,需要穿衣服禦寒,這種情況應當用溫熱的方法治療。

患有傷寒病,經醫生治療後,仍然出現腹瀉,排出清澈的稀便,且身體疼痛,需要緊急救治腸胃,應當使用溫熱的方法,以四逆湯治療。

對於所有屬於溫熱類型的疾病,可以使用理中湯、四逆湯、附子湯等溫熱藥物進行治療。

說明

  • "少陰病" 指的是中醫的病證,屬於陰寒證。
  • "下利" 指的是腹瀉。
  • "脈微澀" 指的是脈象微弱且澀滯。
  • "嘔" 指的是嘔吐。
  • "汗出" 指的是出汗。
  • "反少" 指的是感到寒冷。
  • "溫之" 指的是用溫熱的方法治療。
  • "傷寒" 指的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屬於陽證。
  • "醫下之" 指的是醫生用瀉下法治療。
  • "清穀不止" 指的是排出清澈的稀便。
  • "急當救里" 指的是需要緊急救治腸胃。
  • "四逆湯" 是一種溫熱的藥方。
  • "諸溫之屬" 指的是所有屬於溫熱類型的疾病。
  • "理中湯"、"附子湯" 都是溫熱的藥方。

注意

  • 中醫治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診斷和治療,不能自己隨意用藥。

2. 辨不可火病形證治第二十一

太陽中風,以火劫發其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即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即枯燥,但頭汗出,齊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循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太陽病,醫發其汗,遂發熱惡寒,復下之,則心下痞,此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火針,因而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愈。

傷寒,加溫針必驚。

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惕,其脈沉者,營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營氣微者,加燒針,血留不行,更發熱而煩躁也。

白話文:

第一段

太陽中風,用火灸的方式逼出汗,邪風被火熱驅散,血氣流溢,失去正常運作的規律,兩股陽氣互相熏灼,導致身體發黃。陽氣過盛,就想鼻出血,陰虛則小便困難。陰陽俱虛竭,身體變得枯燥,只出頭汗,汗水只流到脖子就回去了,腹部飽脹微微喘不過氣,口乾舌燥,甚至便秘。時間長了會神志不清,嚴重者甚至會嘔吐,手腳躁動不安,不停摸衣服、摸床,小便順暢的,此人可治。

第二段

太陽病,醫生用藥逼出汗,結果反而發熱惡寒,又用下瀉的方法,導致心下痞塞。這是表裡俱虛,陰陽氣都耗竭,沒有陽氣,陰氣就會獨盛。再用火針灸治,反而更加煩躁,面色青黃、皮膚抽搐的,就難治了。現在面色略黃,手腳溫暖的,就可以治癒。

第三段

傷寒,用溫針灸治,一定會驚嚇患者。

第四段

陽脈浮,陰脈弱,代表血虛。血虛則筋骨容易抽搐。脈象沉,代表營氣微弱。脈象浮,而且汗出如珠,代表衛氣衰弱。營氣微弱,再用燒針灸治,血流不暢,反而會更發熱煩躁。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之,亡陽,驚狂,臥起不安,屬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問曰:得病十五六日,身體黃,下利,狂欲走,師脈之,言當清血,如豚肝乃愈,後如師言,何以知之?師曰:寸口脈,陽浮,陰濡而弱,陽浮則為風,陰濡弱為少血,浮虛受風,少血發熱,風則微寒灑淅,項強,頭眩,醫加火熏郁令汗出,惡寒遂甚,客熱因火而發,怫鬱蒸肌膚,身目為黃,小便微難,短氣,從鼻出血,而復下之,胃無津液,泄利遂不止,熱瘀在膀胱,畜結成積聚,狀如豚肝,當下未下,心亂迷憒,狂走赴水,不能自制,畜血若去,目明心了。此皆醫為,無他禍患,微難得愈,劇者不治。

白話文:

傷寒時脈浮,醫師用熱藥攻迫,導致陽氣耗損,神志恍惚,坐立不安,可用桂枝湯去除芍藥,加入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生病十五六天,身體黃疸,下痢不止,發狂想亂跑,醫師診脈說應該清血,像豬肝色才能痊癒,後來照醫師說的做了,怎麼知道呢?

師答

寸口脈浮,陽氣浮於表,陰氣濡濕而衰弱,陽氣浮表則為風邪,陰氣濡濕衰弱則為血虛,浮虛受風,血虛發燒,風邪微微寒冷,灑淅肌膚,頸部僵硬,頭暈眼花,醫師用火薰蒸發汗,惡寒更加嚴重,外感熱邪因火熱而發,鬱熱蒸灼肌膚,身體和眼睛發黃,小便困難,氣短,鼻出血,又再用瀉藥攻下,胃中沒有津液,泄瀉就無法止住,熱邪積聚在膀胱,蓄成積聚,形狀像豬肝,應該用瀉藥攻下卻沒有攻下,心神恍惚,發狂亂跑,不能自控,積血若能排出,眼睛明亮,神志清醒。這些都是醫師診斷錯誤造成的,沒有其他禍害,輕微的還能治療,嚴重的就無法救治了。

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發黃。

陽明病,其脈浮緊,咽乾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反惡熱,其身體重,發其汗即躁,心憒憒而反譫語,加溫針者必怵惕,又煩躁不得眠。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是為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為強責少陰汗也。

太陽病二日,而反燒瓦熨其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燥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而反汗出者,此為欲解,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其人慾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堅者,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多便已,其頭必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從下流故也。

白話文:

太陽病

傷寒,脈搏不緊而無力,無力者必定口渴,受熱後必定胡言亂語。

以火燻燻太陽病,不能出汗,病人必定煩躁,病到一定時間而不減輕,必定會吐血。

陽明病受熱,額頭上微微出汗,而小便不通暢,必定會發黃。

陽明病,脈搏浮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脹滿而喘氣,發熱出汗,但不畏寒,反而怕熱,身體沉重,出汗即煩躁,心神恍惚而胡言亂語,加用溫針者必定會驚恐,而且煩躁不安不能入睡。

少陰病

咳而拉肚子,胡言亂語,這是因為被火氣所劫持的緣故,小便必定困難,是因為強逼少陰出汗所致。

太陽病過了兩天,反而用燒熱的瓦片熨貼後背,大量出汗,火熱侵入胃中,胃中水液枯竭導致燥熱煩悶,必定胡言亂語,十幾天後出汗而復發者,這是想要痊癒的徵兆,汗從腰部以下不出,病人想小便卻不能,反胃,想解大便,腳底怕風,大便乾結,小便應當很多,卻反而很少,等排便調順後,頭部必定劇烈疼痛,腳心必定發熱,這是穀氣從下部流走的緣故。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熏之則發黃,不得小便。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熏之則喘,加溫針則必衄。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若熏之則發黃,熨之則咽燥,小便利者可救,難者危殆。

白話文:

風溫這種病,如果脈象顯示陰陽兩邊都浮動,並且伴有自發性出汗、身體沉重、嗜睡、鼻子呼吸聲重且打鼾,說話困難。如果受到火邪影響,輕微的會皮膚略微泛黃,嚴重時則可能出現類似驚風或癲癇的症狀,時而手足抽搐。若再受到火燻烤,初次錯誤處理還能拖延一些時日,再次錯誤則會大大縮短病人的生命期限。

對於因誤用火療導致煩躁不安的病例,可以使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患傷寒時,如果頭痛、身體有陣陣微熱,症狀類似中風,經常有微汗冒出,並且伴有自我嘔吐的,如果再進行火燻,可能會使皮膚發黃,並且小便不暢。

在傷寒過程中,如果出現發熱、頭痛,伴隨著微汗和燻烤治療後引發喘息,特別是再輔以加熱的針灸治療,則很可能導致鼻血。

患傷寒時,如果脈象顯示陰陽兩邊都很緊繃,同時有畏寒和發熱的症狀,這時脈象可能會表現出即將厥逆的跡象,具體表現為脈搏起初較強大,然後逐漸變弱,接著再逐漸增強。這種情況下,如果受到火燻,皮膚也會發黃,使用熱敷則可能導致咽喉乾燥。如果小便能夠順利排出,還有治癒的希望;反之,若小便不暢則病情危急。

3. 辨可火病形證治第二十二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可小發其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不得越,當解之熏之,當汗而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其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之。

下利,穀道中痛,當溫之,以為宜火熬末鹽熨之。(一方:炙枳實熨之。)

白話文:

當兩種陽經的病症同時出現,也就是二陽並病的情況下,如果在太陽經初次感邪的階段,適當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但汗出得不完全,導致病情轉移到陽明經,接著持續有輕微出汗的狀況,並且不再畏寒。假如這時太陽經的病狀還沒有完全消失,就不能使用瀉下的治療方式,而應該再輕微地促使出汗。假設患者的面色呈現環繞性的鮮紅色,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鬱結在表面無法散發出去,應該採取疏通和發汗的方式來解決。如果該出汗卻未能充分出汗,病人會感到焦躁不安,不知道確切的疼痛位置,疼痛感時而在腹部,時而出現在四肢,按壓又找不到明確的痛點,並且伴有呼吸短促,這些都是因為汗出不徹底所導致的。進一步促使出汗就能康復。如何確定汗出得不徹底呢?這是根據脈象變得遲滯而判斷的。

至於下利(腹瀉),且肛門部位疼痛的情況,應該給予溫暖的處理比較合適,建議用加熱後的細鹽包裹起來熱敷。(另一種方法是:使用炒過的枳實熱敷。)

4. 辨不可灸病形證治第二十三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脈浮,當以汗解,而反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此為火逆。若欲自解,當須汗出。

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盛,必咽燥唾血。

白話文:

對於細小且不易察覺的脈象,我們必須謹慎,不應使用艾灸,因為如此可能會引發病症,導致嘔吐和心神不寧。這種灸法會耗散體內虛弱的元氣,使實質的病態更為嚴重,並且會在脈絡中散發出熱力,雖然灸火的熱量看似微小,但在體內的影響卻是強大的。灸火可能燒焦骨骼、損傷筋肉,使血液難以恢復。

脈象浮現,應該以發汗的方式來治療,然而如果反其道而行,使用灸法,那麼病邪便無法排出,反而會因熱力而加重,使得下肢沈重且癱瘓,這就是灸火逆向作用的結果。若要自行痊癒,必須讓體內自然出汗。

脈象浮現,熱度甚高,但仍然使用灸法,這表明病情已經由虛轉為實,灸法本應用於虛症,但在此情況下,使用灸法反而會加重咽喉乾燥,並可能引發血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