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機

《金匱玉函經》~ 《金匱玉函經》卷第六 (1)

回本書目錄

《金匱玉函經》卷第六 (1)

1. 辨發汗吐下後病形證治第十九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兩耳無所聞也。所以然者,重發汗虛故也。

發汗後身熱,又重發其汗,胸中虛冷,必反吐也。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復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證不罷者,不可下之,下之為逆,如此者,可小發其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大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而不汗,其人燥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汗出而不徹故也,更發其汗即愈。何以知其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之。

白話文:

發汗後,若不喝水,會違反治療原則。如果發汗後大量喝水,可能會導致喘息,甚至喝水也會出現喘息的情況。

在醫生沒有診脈前,如果病人雙手交叉覆蓋心口,醫師可以指導他咳嗽。如果他不能立即咳嗽,那麼他可能聽不到聲音,這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體液流失,引發虛弱。

發汗後如果仍感到熱,再進行一次發汗,可能會導致胸腔虛弱,產生反胃的情況。

如果一個人同時有太陽和陽明兩種病症,且最初使用發汗法治療太陽病,但發汗效果不佳,轉而影響到陽明病,持續輕微流汗,不再畏寒。如果太陽病的症狀還沒有消失,就不應該使用下藥的方法進行治療,這是一種逆向操作。如果可以的話,應適當發汗。如果臉色紅潤,表示陽氣被阻塞在皮膚表面,需要透過溫熱的方式來疏通。如果發汗效果不夠充分,無法達到治療目的,那麼體內的陽氣就被困在體內,無法正常散發,導致人體乾燥、煩躁不安,並且不知道疼痛的位置,疼痛感忽而在腹部,忽而在四肢,按壓時無法確定疼痛點。這種情況下,患者會呼吸困難,只能坐著,因為他們的汗液無法充分排出,導致這種現象。再次發汗就能改善情況。如何知道發汗效果不夠充分?通過脈搏細弱就可以判斷。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復重發其汗,病已瘥,其人微煩,不了了,此大便堅也,以亡津液,胃中燥,故令其堅,當問小便日幾行?若本日三兩行,今日再行者,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必當大便也。

大下後發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之,其小便利必自愈。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以醫發其汗,陽氣微,膈氣虛,脈則為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吐也。

病者有寒,復發其汗,胃中冷,必吐蛔。

傷寒發其汗,身目為黃,所以然者,寒濕相搏,在裡不解故也。

發汗後,重發其汗,亡陽譫語,其脈反和者不死。

白話文:

陽明病,原本就有出汗的情況,醫生卻再次強力發汗治療,病情已經有所改善。患者仍感到輕微的煩躁,症狀沒有完全好轉,這時會出現大便硬結的情況,這是因為身體流失了水分,胃部乾燥所導致的。此時應詢問患者每日小便的次數,如果原本每日排尿三次或兩次,今天卻只有一次,這表明大便不會很快排出,因為現在小便頻繁,水分會重新進入胃部,預示著必然會有大便產生。

大量排便後再發汗,患者出現小便不利的情形,這是因為身體流失了水分,無需特別治療,若小便變得順暢,情況自然會好轉。

病人的脈象快速,快速通常代表熱,應該是食慾增加、食慾旺盛,然而反而出現嘔吐的情況,這是因為醫生過度發汗,導致陽氣衰弱,膈膜空虛,脈象呈現快速。快速的脈象表示客熱不能消化食物,胃部虛弱寒冷,因此出現嘔吐。

病患出現寒症,又進行發汗治療,導致胃部冷涼,有可能會出現腹內寄生蟲(如蛔蟲)的症狀。

傷寒期間發汗,身體和眼睛會出現黃疸,這是由於寒濕交纏,在內部未能解決所導致的。

發汗後,再次發汗,導致陽氣流失,出現神智錯亂的症狀,但脈象反而平和,這種情況下,病患並不會死亡。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其脈浮數,可復發其汗,宜桂枝。

傷寒大下後,復發其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其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其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瀉心湯。

發其汗,反躁,無表證者,宜大柴胡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若脈但洪大者,與桂枝湯。若其形如瘧狀,一日再發,汗出便解,與桂枝二麻黃一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若脈洪大,屬白虎湯證。

白話文:

第一段

傷寒病人發汗後症狀已經解除,但過了半日左右又感到煩躁,脈象浮而數,可以再次發汗治療,宜用桂枝。

第二段

傷寒病人經過大瀉後又再次發汗,心下痞悶,怕冷,說明表證未解。不可急於攻治痞症,應先解表,待表症解除後才能攻治痞症。解表宜用桂枝湯,攻治痞症宜用大黃瀉心湯。

第三段

發汗後反而躁動不安,沒有表證,宜用大柴胡湯。

第四段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如果脈象只是洪大,可以繼續服用桂枝湯。如果患者表現出類似瘧疾的症狀,一天發作兩次,出汗後症狀就會解除,宜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第五段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感到非常煩躁口渴難解,脈象洪大,屬於白虎湯證。

太陽病,發其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屬桂枝加附子湯證。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承氣湯。(一云:大柴胡湯。)

發汗後,身體疼痛,其脈沉遲,屬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證。

太陽病,發其汗而不解,其人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而動,振振欲僻地者,屬真武湯證。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欲作賁豚,屬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

白話文:

太陽病的情況下,如果發汗後,汗液持續不止,病人怕風,小便不暢,四肢略微緊張,難以彎曲伸展,這屬於桂枝加附子湯的治療範疇。

如果發汗後症狀沒有緩解,且出現腹部脹滿疼痛的情況,應當迅速使用承氣湯來治療。(另一種說法是使用大柴胡湯。)

發汗之後,如果身體仍然感到疼痛,並且脈象沉遲,這屬於桂枝加芍藥、生薑、人蔘湯的適應症。

在太陽病的治療過程中,如果發汗後病情仍未見好轉,病人發熱,心中悸動,頭昏眼花,身體顫抖甚至搖晃,感覺快要倒地的樣子,這時適用真武湯進行治療。

發汗之後,如果病人臍下悸動,似乎有類似“賁豚”病症即將發作的趨勢,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來處理。

發汗過多,以後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屬桂枝甘草湯證。

發汗後,腹脹滿,屬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發其汗不解,而反惡寒者,虛故也,屬甘草附子湯證。

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其胃氣,屬小承氣湯。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燥,煩不得眠,其人慾飲水,當稍飲之,令胃中和即愈。

太陽病,三日,發其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出汗過度後,如果那人交叉雙手按在心口上,感到心慌且希望用手按壓得以舒緩,這屬於使用[桂枝甘草湯]的症狀。

出汗治療之後,如果出現腹部脹滿的情況,適合使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來處理。

如果出汗治療不僅未見好轉,反而更加畏寒,這是體虛的表現,應考慮使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

若無畏寒僅有發熱的狀況,這通常是實證,需要調和胃氣,可使用[小承氣湯]來治療。

得了太陽病,在出汗治療之後,如果大量出汗導致胃部感到乾燥,並且心情煩躁、無法入睡,病人想喝水時,應該讓病人慢慢喝一些,讓胃部恢復平衡狀態,病情就會好轉。

患了太陽病,到了第三天,即使出汗治療也未能緩解,且持續發熱像被蒸烤一樣,這時候適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頗覆微惡寒,而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燥干,煩吐逆,作甘草乾薑湯以復其陽。厥愈足溫,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而胃氣不和,譫語,可與承氣湯。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屬四逆湯。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堅,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而利,屬生薑瀉心湯。

傷寒五六日,其人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而煩,此為末解,柴胡桂枝幹薑湯證。

白話文:

傷寒症狀中,脈搏浮現,自行出汗,頻繁小便,偶爾感到微弱的寒冷,並出現腳部抽搐、緊繃的情況。若誤使用桂枝湯,試圖攻擊表層病徵,施用後導致四肢厥冷、咽喉乾燥、口舌苦澀、噁心嘔吐,此時應使用甘草乾薑湯以恢復陽氣。當厥症改善、腳部回暖後,再給予芍藥甘草湯。此後,若腳部能伸展,但胃部不適,出現狂言妄語的症狀,可考慮使用大黃湯。若再次進行過度的發汗治療,或使用燒針等方法,則可能需要使用四逆湯來調理。

傷寒症狀中,已經透過發汗的方式得到緩解,但胃部功能失調,出現心下部位的阻塞、乾啞的呃逆聲、食物異味、脛骨下部積聚水分、腹部雷鳴般的腸鳴音並伴隨腹瀉,這類症狀適合使用生薑瀉心湯來調理。

傷寒症狀經歷五至六天後,患者已經接受過發汗治療,卻又被施以下法(如峻下劑),造成胸脅部位脹滿,微有結塊,小便不利,口渴但無嘔吐現象,只在頭部出汗,時常感到寒熱交替且煩躁不安。這表明病情仍未完全解決,符合柴胡桂枝乾薑湯的適用範圍。

陽明病汗出,若復發其汗,小便自利,此為津液內竭,雖堅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豬膽汁皆可以導。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無津液而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傷寒大吐、下之極虛,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傷寒,吐下、發汗後,心下逆滿,氣上撞胸,起則頭眩,其脈沉緊,發汗即動經,身為振搖,屬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證。

發汗、吐下以後,不解煩躁,屬茯苓四逆湯證。

白話文:

第一段:

陽明病患者出汗,如果又再次發汗,小便順暢,這是因為體內津液耗竭,即使病情嚴重也不宜強攻,應當觀察患者是否想排便,可以服用蜜汁煎藥來引導通便。土瓜根、豬膽汁也都可以起到通便的效果。

第二段:

凡是疾病,如果發汗、嘔吐、腹瀉或失血,而沒有津液損耗,陰陽自行調和的,必然會自行痊癒。

第三段:

傷寒病人經過大量嘔吐、腹瀉,身體虛弱到極點,又大量出汗,此時病人體內外氣鬱結,如果再給他們喝水,會再次發汗,甚至導致嘔吐。這是因為胃中寒涼所致。

第四段:

傷寒病人經過嘔吐、腹瀉、發汗後,出現心口堵塞、氣往上衝撞胸部、站立時頭暈、脈象沉緊、發汗時四肢麻木、身體搖晃等症狀,屬於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證。

第五段:

發汗、嘔吐、腹瀉後,仍然煩躁不安,屬於茯苓四逆湯證。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劇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屬梔子湯。若少氣,梔子甘草湯。若嘔者,梔子生薑湯證。

傷寒下後,煩而腹滿,臥起不安,屬梔子厚朴湯。

傷寒吐下、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堅,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傷寒發汗,吐下解後,心下痞堅,噫氣不除者,屬旋覆代赭湯證。

白話文:

第一段:

發汗或吐下後,患者感到虛弱煩躁,無法入睡,嚴重者甚至反覆翻滾,心中感到懊惱,這屬於梔子湯的症狀。

如果患者氣虛乏力,則可以使用梔子甘草湯。

如果患者嘔吐,則屬於梔子生薑湯的症狀。

第二段:

傷寒治療後,患者感到煩躁,腹部脹滿,臥床或起立都感到不安,這屬於梔子厚朴湯的症狀。

第三段:

傷寒經發汗或吐下治療後,患者感到虛弱煩躁,脈搏微弱,持續八九天,心窩處感到痞塊堅硬,脅肋處疼痛,氣往上衝,感覺頭昏眼花,經脈跳動不安,長期下去就會發展成痿症(肌肉萎縮無力)。

第四段:

傷寒經發汗或吐下治療後,患者心窩處感到痞塊堅硬,噯氣不斷,這屬於旋覆代赭湯的症狀。

太陽病,吐下發汗後,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堅,可與小承氣湯和之,則愈。

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堅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其脈沉緊,可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吐利發汗,其人脈平而小煩,此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下已,後發其汗,必振寒,又其脈微細,所以然者,內外俱虛故也。

發汗,若下之,煩熱胸中塞者,屬梔子湯證。

下以後,復發其汗者,則晝日煩躁不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而無表證,其脈沉微,身無大熱,屬附子乾薑湯證。

白話文:

太陽病久治不癒,轉變為少陽病,患者感到脅肋下堅硬脹滿,乾嘔不止,無法進食,體溫反覆出現寒熱交替,尚未進行吐瀉治療。此時脈象沉緊,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已經進行了吐瀉、發汗、溫針治療,但仍然出現柴胡湯證的症狀,這就屬於病情惡化,需要根據病情的逆轉情況,用相應的治療方法。

患者經過吐瀉和發汗治療後,脈象平緩,但仍感到輕微煩躁,這是因為身體虛弱,無法消化食物所致。

患者經過瀉下治療後,又出現發汗,必定會感到寒冷,而且脈象微弱,這是因為身體內外都虛弱所致。

患者經過發汗治療,或者瀉下治療後,感到煩躁,胸中發熱,有阻塞感,屬於梔子湯證。

患者經過瀉下治療後,又出現發汗,白天煩躁不安,夜間則安靜入睡,不嘔吐,不口渴,也沒有表證。脈象沉微,身體沒有明顯發熱,屬於附子乾薑湯證。

大汗出,若大下利,厥者,屬四逆湯證。

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其汗,表裡俱虛,其人因冒,冒家當汗出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表和故下之。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下之,其脈浮,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解其外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屬柴胡桂枝湯證。

發汗多,亡陽狂語者,不可下,可與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太陽病,醫發其汗,遂發熱惡寒,復下之,則心下痞堅,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火針,因而煩,面色青黃,膚瞤,如此者為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白話文:

  1. 大量出汗或大量下利(腹瀉)後出現四肢冰涼的情況,這可能是四逆湯的使用指徵。

  2. 太陽病的症狀若先進行了排便治療但未見好轉,再施以發汗療法,可能會導致表裡兩面皆虛弱。如果患者在發汗後感到頭暈,這表示發汗使表層恢復平和,此時應再次進行排便治療。

  3. 若太陽病的症狀先透過發汗療法但未能痊癒,然後又進行了排便治療,但脈搏仍顯得浮現(表示仍在表層),反進行排便治療,所以症狀未能改善。現脈搏仍顯示在表層,應該清除表面的症狀,這樣才會痊癒,適合使用桂枝湯。

  4. 連續六七天的發熱伴隨輕微畏寒、四肢痠痛、輕微嘔吐、心下部有阻塞感,且表層症狀尚未消失,這可能屬於柴胡桂枝湯的使用範疇。

  5. 如果發汗過度,導致體內陽氣散失,出現狂妄語言的行為,不宜使用下藥(即排除法),可以使用柴胡桂枝湯來調和體內的營養和衛生,以通暢體內的津液,之後症狀自然會好轉。

  6. 太陽病在醫治時施以發汗療法,後出現發熱畏寒,接著進行排便治療,造成心下部腫硬,表裡兩面都變得虛弱,陰陽之氣皆已枯竭,無陽氣則陰氣獨立,再加上使用火針治療,使得病情更為複雜,若面現青黃、皮膚抽搐,這樣的病情較難治療。現患者面色微黃、四肢溫暖的情況下,病情較容易痊癒。

夫病陽多熱,下之則堅,汗出多,極發其汗,亦堅。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堅滿而痛,不可近,屬大陷胸湯證。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溺,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屬白虎湯證。

傷寒服湯藥,而下利不止,心下痞,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與赤石脂禹餘糧湯,若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白話文:

【病症表現為陽氣過盛、熱象明顯,若使用藥物進行降火,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出汗過多,情況嚴重時需強力發汗,卻仍可能出現病情加重的情況。】

【如果太陽病期間過度發汗後又進行了下法治療,若長達五六天未解大便,舌頭乾燥且感到口渴,在下午時分出現潮熱現象,從心下部到小腹部感覺緊實且疼痛,無法觸碰,這符合大陷胸湯的適用症狀。】

【若同時出現三陽病的症狀,如腹部脹滿、身體沈重、行動困難,口無味覺、臉部油膩、語無倫次、失禁等,發汗後出現語無倫次的狀況,使用下法後則額頭會出汗,四肢冰冷,出現自汗,這符合白虎湯的適用範圍。】

【如果傷寒症患者服用藥物後仍然出現下痢不止的情況,伴有心下部位的脹滿感,若在服用瀉心湯後,再次使用其他方式進行下法治療,但下痢現象仍未停止,醫生轉而使用理中湯進行治療,結果病情反而加重。理中湯用於調理中焦,然而患者的下痢現象發生在下焦,應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進行治療。若情況仍未改善,應考慮調節小便的流量。】

傷寒,醫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屬梔子乾薑湯證。

傷寒中風,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若柴胡湯證不罷,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汗出而解,此雖已下,不為逆也,若心下滿而堅痛者,此為結胸,屬大陷胸湯證。若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復中與也,屬半夏瀉心湯證。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再三下之,不能食,其人脅下滿,面目及身黃,頭項強,小便難,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渴飲水而嘔,柴胡不復中與也,食谷則噦。

白話文:

第一段

傷寒患者,醫生用丸藥瀉下治療,但身體發熱未退,略感煩躁,屬於梔子乾薑湯證。

第二段

傷寒中風,符合柴胡湯證,卻用其他藥物瀉下治療。如果柴胡湯證沒有改善,再服用柴胡湯,病人必然會感到全身發熱而顫抖,接著發汗出汗而痊癒。這雖然已經瀉下,但並不屬於逆治。如果患者感到心下滿悶且堅硬疼痛,這就是結胸,屬於大陷胸湯證。如果只是感到滿悶而不疼痛,這就是痞,柴胡湯不再適用,屬於半夏瀉心湯證。

第三段

患者生病六七天,脈象遲緩浮弱,怕風寒,手腳溫熱,醫生多次用瀉下藥物治療,但患者無法進食,肋下滿悶,面容和身體發黃,頭頸僵硬,小便困難。如果服用柴胡湯,之後必然會出現腹瀉嚴重、口渴飲水卻嘔吐的情況,柴胡湯不再適用。患者進食後會感到胸口反胃。

病者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脈雖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而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屬抵當湯證。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挾熱便膿血。

脈浮數,法當汗出而愈,而下之則體重心悸者,不可發其汗,當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和,自汗出愈。

陽明病,其脈浮緊,咽乾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反偏惡熱,其身體重,發其汗即燥,心憒憒而反譫語,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下之即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屬梔子湯證。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與白虎湯。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與豬苓湯。

白話文:

脈浮數者可下之

患者沒有表證(外感)或裡證(內傷),發熱七八天,脈搏雖然浮數,但可以攻下。如果已經攻下,脈數不退,合併發熱,出現消瘦易餓,到了六七天有大便不通的情形,表示有瘀血,符合抵當湯證。如果脈數不退,而且腹瀉不止,必定合併熱便膿血。

脈浮數而下之則體重心悸者

脈浮數,原本應該發汗而痊癒,但攻下後卻出現身體沉重、心悸的情形,這時不能再發汗,要等身體自己出汗後才能解除,原因是尺脈(脈搏深度)微弱,表示裡虛,需要表裡都實,津液調和,才能自汗而出汗康復。

陽明病

陽明病脈搏浮緊,咽喉乾燥、口苦,腹脹喘息,發熱出汗,但不畏寒,反而偏惡熱,身體沉重,發汗後就會口乾煩躁,心中慌張而胡言亂語,加上溫針灸就會驚恐,煩躁不安失眠,攻下後會出現胃中空虛,客氣擾動橫膈,心中懊悔煩悶,舌苔有白苔,符合梔子湯證。如果口乾舌燥,想要喝水,可以給白虎湯。如果脈浮、發熱、口渴想要喝水、小便不利,可以給豬苓湯。

發汗已後,不可更與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屬麻黃杏子石膏甘草湯證。

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而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而欲著復衣,冬月盛寒,而欲裸其體,所以然者,陽微即惡寒,陰弱即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

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體。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白話文:

出汗治療之後,不應該再給病人使用桂枝湯。如果出現出汗並且伴有喘息,且沒有高燒的情況,這屬於使用麻黃、杏仁、石膏和甘草湯的症狀。

如果病人的脈象細微且滯澀,這是因為之前的治療手法有誤所致——可能過度發汗或是頻繁使用強烈的瀉下藥物,導致病人失血。在這種情況下,病人會感到格外畏寒,並且持續發熱,沒有停止的跡象。即便是在炎熱的夏季,病人也可能想穿多層衣服來保暖;而在寒冷的冬季,反而想袒露身體。這種異常反應的原因在於:陽氣衰微會使人特別畏寒,陰氣虛弱則會引發持續發熱。這是由於過度發汗損傷了陽氣,頻繁瀉下又使得陰氣變得更加脆弱。

到了五月這樣陽氣旺盛且浮於體表的季節,病人的胃中會感到虛寒,體內的陽氣相對衰弱,難以抵禦寒冷,因此即使在溫暖的天氣裡,病人也會想要多穿衣服保暖。

相反,在十一月這樣陽氣潛藏於體內的季節,胃中可能會出現煩躁燥熱的感覺,而體內的陰氣已經很弱,無法有效調節高溫,所以病人在嚴寒的天氣裡反而想脫去衣物。同時,脈象呈現緩慢且澀滯的特徵,進一步確認了病人有失血的狀況。

傷寒吐後,腹滿者,屬承氣湯證。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食入即出,屬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證。

傷寒吐下,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屬白虎湯證。

傷寒吐下後,未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其人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神之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屬承氣湯證,若下者勿復服。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嗢嗢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其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時自極吐下者,可與承氣湯,不爾者不可與,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白話文:

傷寒吐後,腹滿

傷寒病吐過之後,肚子脹滿,符合承氣湯的證型。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

傷寒病原本是寒證,醫生又讓病人吐瀉,寒邪更往上逆而吐出,剛吃進的東西馬上吐出來,符合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的證型。

傷寒吐下,七八日不解

傷寒病吐瀉後,七八天都不見好轉,熱邪鬱結在體內,表裡俱熱,時常怕風、口乾舌燥,舌苔乾燥發紅,想要喝很多水,符合白虎湯的證型。

傷寒吐下後,未解,不大便五六日

傷寒病吐瀉後,沒有好轉,五六天到大十幾天不大便,到了下午就會發潮熱,不畏寒,自言自語像看到鬼神一樣。如果病情嚴重的話,發病時會不認識人,胡亂抓衣服,坐立不安,微微喘氣、眼睛直視,脈搏弦緊的會好,澀滯的會死,病情輕微的只是發低燒、胡言亂語,符合承氣湯證型。如果已經瀉下的,不要再服用了。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

太陽病經過十幾天,心窩裡脹滿想吐,同時胸中疼痛,大便反而稀溏,肚子微微脹滿,悶悶不樂,稍微煩躁,如果之前已經吐瀉過一次,可以服用承氣湯,否則不能服用承氣湯。想要嘔吐、胸中疼痛、大便微溏,這不是柴胡湯的證型,因為嘔吐,所以知道是吐瀉過多所致。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屬桂枝湯證。(一云:麻黃證。)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其表未解,醫反下之,動數則遲,頭痛則眩,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堅,則為結胸,屬大陷胸湯證。若不結胸,但頭汗出,其餘無有,齊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太陽病,下之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其脈浮者,必結胸,其脈緊者,必咽痛,其脈弦者,必兩脅拘急,其脈細而數者,頭痛未止,其脈沉而緊者,必欲嘔,脈沉而滑者,挾熱利,其脈浮而滑者,必下血。

白話文:

第一段:

太陽病,患者出現輕微喘息,這是因為表證未解之故,屬於桂枝湯證。(也有人說:這是麻黃證。)

第二段:

太陽病,脈象浮而跳動頻繁,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患者伴隨頭痛發熱,輕微盜汗,卻又畏寒,說明表證未解。如果醫生誤用下法,則脈象跳動頻繁變為遲緩,頭痛加重並出現頭昏眼花,胃中空虛,客氣上衝膈肌,導致呼吸短促、心煩躁、心中懊惱,陽氣內陷,心下按之堅硬,則為結胸,屬於大陷胸湯證。如果未出現結胸,只是頭汗出,其他症狀沒有,而且汗液只流到頸部就止住,小便不利,則身體必定會發黃。

第三段:

太陽病,患者經下法治療後,脈象變得急促,但未出現結胸,這是病情想要解除的表現。脈象浮者,必將出現結胸;脈象緊者,必將出現咽痛;脈象弦者,必將出現兩脅拘急;脈象細而數者,頭痛未止;脈象沉而緊者,必將想嘔吐;脈象沉而滑者,伴隨發熱、腹瀉;脈象浮而滑者,必將出現下血。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胸滿者,屬桂枝去芍藥湯。若微惡寒,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證。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屬葛根黃芩黃連湯證。

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腹滿時痛,為屬太陰,屬桂枝加芍藥湯證,其大實痛,屬桂枝加大黃湯證。

太陽病,下之,其氣上衝,可與桂枝湯,不上衝者,不可與之也。

太陽病,二三日,終不能臥,但欲起者,心下必結,其脈微弱者,此本寒也,而反下之,利止者,必結胸,未止者,四五日復重下之,此挾熱利也。

白話文:

太陽病

  • 已經腹瀉,脈搏急促、胸悶的,適用「桂枝去芍藥湯」。
  • 如果還有輕微畏寒,則適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太陽病,桂枝證

  • 如果誤用瀉藥,導致腹瀉不止,脈搏急促、表證未解、呼吸困難、出汗,適用「葛根黃芩黃連湯」。

太陽病,誤用瀉藥導致的腹痛

  • 如果腹滿脹痛,屬於太陰病,適用「桂枝加芍藥湯」。
  • 如果腹痛嚴重,適用「桂枝加大黃湯」。

太陽病,腹瀉,氣往上衝

  • 可以使用桂枝湯。
  • 如果氣沒有往上衝,就不可以使用桂枝湯。

太陽病,幾日不能入睡,想起來活動

  • 心下必定有結塊,脈搏微弱,這是本來就寒證,卻誤用瀉藥所致。
  • 如果腹瀉停止,會導致胸中結塊;如果腹瀉未止,幾天後會再次嚴重腹瀉,這是夾熱而腹瀉。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挾熱利而不止,心下痞堅,表裡不解,屬桂枝人參湯證。

大下以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屬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證。

太陽病,五日,下之,六七日不大便而堅者,屬柴胡湯證。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再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湯證續在,先與柴胡湯,嘔止小安,其人鬱郁微煩者,為末解,屬大柴胡湯證。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側,屬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

白話文:

  1.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挾熱利而不止,心下痞堅,表裡不解,屬桂枝人參湯證。
  • 太陽症狀尚未清除,卻多次使用下法,導致夾帶熱性腹瀉不停,心下部位感到痞塞堅硬,表裡病症均未解除,符合桂枝人參湯的治療範圍。
  1. 大下以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屬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證。
  • 大量下藥後,不應再使用桂枝湯,若出現出汗喘息、沒有嚴重發熱的情況,則符合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的治療範疇。
  1. 太陽病,五日,下之,六七日不大便而堅者,屬柴胡湯證。
  • 太陽病經過五天後進行下藥,六七天後仍未通便且大便堅硬,符合柴胡湯的治療原則。
  1.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再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湯證續在,先與柴胡湯,嘔止小安,其人鬱鬱微煩者,為末解,屬大柴胡湯證。
  • 太陽病超過十多天後,反而多次下藥,四五天後柴胡湯的症狀持續存在,先給予柴胡湯,嘔吐稍有緩解,但人仍然心情鬱鬱不安,表明病情仍未完全解開,符合大柴胡湯的治療範疇。
  1.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側,屬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
  • 傷寒病經過八九天後,使用過下法,出現胸部滿悶、煩躁、驚恐,小便不利,以及妄言亂語、身體無法轉動的症狀,符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的治療範圍。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而微利,此證當柴胡湯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再服小柴胡湯以解其外,後屬柴胡加芒硝湯。

傷寒十三日,過經而譫語,內有熱也,當以湯下之,小便利者,大便當堅,而反利,其脈調和者,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自利者,其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屬承氣湯證。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心下滿而堅痛者,此為結胸,屬大陷胸湯。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者,飢不能食,但頭汗出,屬梔子湯證。

白話文:

傷寒病發十三天,一直沒有好轉,胸脅部脹滿,還伴隨嘔吐,下午時分出現發熱潮紅,但小便稍微通暢,這種情況應該用柴胡湯治療。如果小便不暢通,而現在反倒通暢了,說明醫生用丸藥瀉下,方法不對。發熱潮紅屬於實證,應該先服用兩次小柴胡湯來解除外邪,然後再服用柴胡加芒硝湯。

傷寒病發十三天,超過了經期,出現神志不清的譫語,內有熱邪,應該用湯劑瀉下。小便稍微通暢,大便應該堅實,但實際上卻通暢,並且脈象調和,說明醫生用丸藥瀉下,方法不對。自己出現小便通暢,脈象應該微厥,但實際上卻調和,這是內實證,屬於承氣湯證。

傷寒病發五六天,出現嘔吐和發熱,符合柴胡湯證,卻用其他藥物瀉下,心下脹滿而堅痛,這是結胸證,屬於大陷胸湯證。

陽明病,經過瀉下,體表仍然發熱,手足溫暖,沒有結胸,心中煩躁不安,食慾不振,只有頭部出汗,屬於梔子湯證。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其人腹微滿,頭堅後溏者,不可下之,有燥屎者,宜承氣湯。

陽明病,不能食,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即發煩,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其腹滿即如故耳,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趺陽脈微弦,而如此,為強下之。

下利,其脈浮大,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故爾腸鳴,屬當歸四逆湯證。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急當救里,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白話文:

陽明病的情況下,如果使用了瀉下的治療方法之後,病人感到心裏焦躁不安且煩躁,並且在胃中有乾燥的大便存在,這種情況可以進一步使用攻下的療法。但如果此人腹部略微脹滿,頭部感到沉重,而排泄物是稀軟的,這種情況就不應該再使用瀉下的方法。倘若確定胃中有乾燥的大便,適合給予承氣湯來治療。

在陽明病的狀態下,如果病人無法進食,使用瀉下療法後症狀仍未解除,同時病人依然沒有食慾,嘗試消滅體內熱毒時必定會引發嘔吐。這是因為胃中氣血虛弱、寒涼所致。

患有陽明病的人,若脈象緩慢,進食時很難達到飽足感,一旦吃飽就會感到心煩、頭暈,這樣的狀況往往伴隨著小便困難,這些都是可能轉化為“榖疸”的先兆。即使對其進行瀉下治療,腹部脹滿的症狀也不會得到改善,原因就在於脈搏遲緩。

若趺陽脈(位於足背)呈現微細且弦緊的特徵,並出現上述症狀,則表示之前可能過度使用了瀉下的治療方式。

如果病人出現腹瀉,且脈象浮大,這通常意味著身體虛弱,腹瀉是由於先前不當的強力瀉下所導致。假設脈象呈現浮而弦緊的特徵,還伴有腸鳴音,這種情況適宜使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

患傷寒後,醫生給予瀉下治療,結果腹瀉不止,排泄物為清澈而不成形的穀物樣,同時身體感到疼痛,這種情況應立即先調理內臟機能,使用四逆湯。待身體疼痛緩解,排泄物自行回復正常後,再針對外在的風寒表症進行治療,此時適合使用桂枝湯。

大下後,五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痛而滿,有燥屎者,本有宿食故也。

大下後,口燥者,裡虛故也。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屬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白話文:

在經過劇烈腹瀉之後,如果接下來的五至七天都沒有排便,並且感到煩躁不安、腹部疼痛且脹滿,這時若有乾硬的大便存在,通常是因為體內本來就積有未消化的食物所造成的。

當劇烈腹瀉之後,口中感到乾燥,這大多是因為體內津液虧虛所致。

若是誤用攻下的方法處理火逆病狀,再加上使用燒針療法而導致病患更加煩躁不安的,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