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 《金匱玉函經》卷第四 (2)
《金匱玉函經》卷第四 (2)
1. 辨厥陰病形證治第九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不欲食,甚者食則吐蛔,下之不肯止。(326)
厥陰中風,其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末愈。(327)
厥陰病欲解時,從醜盡卯。(328)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即愈。(329)
白話文:
(326)
厥陰經受病時,會出現消渴(口渴),氣上衝撞心臟,心口疼痛灼熱,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嚴重的還會吃東西就吐蛔蟲,下痢止不住。
(327)
厥陰經中風,脈象微浮表示快要痊癒,脈象不浮表示還沒痊癒。
(328)
厥陰經疾病快要好轉時,會從丑時(凌晨一點到三點)到卯時(凌晨五點到七點)這個時段緩解。
(329)
厥陰經疾病,患者口渴想喝水,少量給他喝就會好轉。
2. 辨厥利嘔噦病形證治第十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330)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331)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數,其熱不罷,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332)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而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為除中,必死。(353)
白話文:
傷寒病患者,從發病開始發燒持續六天,厥逆症狀在第九天出現,並伴隨腹瀉,一般來說,出現厥逆和腹瀉的人應該沒有食欲,但現在反而能吃,這可能是疾病內在變化導致的「除中」現象。如果患者吃索餅後沒有發燒,說明胃氣尚存,病情會痊癒。可能會有突然發熱的情況,但很快就會退去。三天後再次把脈,如果體溫仍然持續,預計在第二天半夜就會痊癒。再過三天再次把脈,發現脈搏仍然很快,熱度沒有消退,說明熱氣仍然存在,患者很可能會出現瘡瘍膿腫。
傷寒病患者,脈象遲緩,持續六七天,然後用黃芩湯治療,卻反而將體內的熱氣完全消除。脈象遲緩代表寒性,而用黃芩湯卻又消除了熱氣,這表明患者的腹部應該感到寒冷,沒有食欲,但現在反而能夠吃東西,這說明疾病已經轉入「除中」的階段,患者必死無疑。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不止者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334)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其汗,必口傷爛赤。(335)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337)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336)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338)
白話文:
傷寒
- 先手腳冰冷,接著發燒,腹瀉會自動停止,反而出汗,喉嚨痛的,表示喉嚨發炎腫脹。
- 發燒不出汗,腹瀉會自動停止。腹瀉不止的,必定會排膿血。排膿血的,喉嚨沒有發炎腫脹。
傷寒
- 發病一兩天到四五天出現手腳冰冷的,必定會發燒。先發燒的,接著一定會手腳冰冷。手腳冰冷厲害的,發燒也厲害。手腳冰冷輕微的,發燒也輕微。手腳冰冷應當瀉下,卻反而發出汗,必定會口舌破爛發炎發紅。
凡是手腳冰冷
- 陰陽之氣不順暢就會手腳冰冷,所謂手腳冰冷就是手腳逆冷。
傷寒病
- 手腳冰冷持續五天,發燒也持續五天。如果到了第六天,手腳冰冷再度復發,如果不復發,就自己痊癒了。手腳冰冷不會超過五天,因為發燒持續五天,所以知道會自己痊癒。
傷寒
- 脈搏微弱而且手腳冰冷,到了七八天,皮膚冰冷,病人躁動不安,沒有片刻安寧的時候。這是藏厥,不是蛔厥。蛔厥的人,會吐出蛔蟲。現在病人安靜,而時常覺得煩躁,這是藏寒,蛔蟲往上進入橫膈膜,所以煩躁。一會兒又停止,進食後嘔吐又煩躁的,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出來了。這種人會自己吐出蛔蟲。蛔厥,用烏梅丸治療。
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339)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340)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必清膿血。(341)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342)
傷寒六七日,其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343)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344)
白話文:
傷寒的病情中,如果體熱較輕且手腳微冷,手指頭感到寒意,病人默默無語且沒有食慾,連續幾天心情煩躁,但小便順暢且顏色偏白,這表示體內的熱邪已經減退。當病人開始想吃東西時,意味著疾病正在好轉。然而,如果手腳冰冷伴有嘔吐,胸口和兩肋間感到悶脹不適,那麼接下來可能會有便血的情況發生。(339)
病人的手腳感到冰冷,卻說自己並非胸悶,而是小腹部漲滿,按壓時感到疼痛,這是寒氣凝結在膀胱和關元部位的表現。(340)
患傷寒後,先發燒四天,然後手腳逆冷三天,再恢復發燒四天,期間手腳逆冷的時間短於發燒,熱多寒少,這種情況下疾病應該會逐漸好轉。但如果到了第四至第七天熱症仍未消退,就可能會出現腹腔內化膿或出血的狀況。(341)
患傷寒後,手腳逆冷持續四天,反而發燒只有三天,接著又逆冷五天,這種病情趨勢表示疾病在進展,因為寒象明顯超過熱象,體內的陽氣在衰退,所以稱之為病情進展。(342)
患傷寒六七天後,如果脈搏微弱,手腳依然冰冷,且心情極度煩躁不安,進行了對厥陰經的灸療後手腳仍然冰冷無改善,這表明病情危重,可能有生命危險。(343)
患傷寒時,如果同時出現高燒、腹瀉、手腳冰冷以及極度煩躁無法安睡的症狀,這通常是致命的徵兆。(344)
傷寒六七日,不便利,忽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346)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347)
傷寒,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348)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349)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350)
手足厥寒,脈為之細絕,當歸四逆湯主之(351)。若其人內有久寒,藏厥主之。(352)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353)
白話文:
(346)
傷寒病發六七天,沒有排便,突然發熱並腹瀉,患者汗出不止,就會死亡,這是因為身體陰氣過盛,陽氣不足的緣故。
(347)
傷寒病發五六天,沒有出現胸部脹滿,腹部鬆軟,脈搏微弱,並且昏厥,不可使用瀉下藥物,這是因為患者已經失血過多,瀉下藥會導致死亡。
(348)
傷寒病發,發熱並且昏厥,七天後腹瀉,病情難以治療。
(349)
傷寒病發,脈搏快速,手腳冰冷,可以用艾灸治療。
(350)
傷寒病發,脈搏滑而昏厥,說明患者體內有熱邪,可以用白虎湯治療。
(351)
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甚至消失,可以用當歸四逆湯治療。
(352)
如果患者體內有久寒,並且昏厥,可以用當歸四逆湯治療。
(353)
大量出汗,熱度不退,身體拘緊,四肢疼痛,還伴有腹瀉,昏厥並且畏寒,可以用四逆湯治療。
大汗出,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54)
表熱裡寒者,脈雖沉而遲,手足微厥,下利清穀,此裡寒也,所以陰證亦有發熱者,此表熱也。
表寒裡熱者,脈必滑,身厥舌乾也,所以少陰惡寒而倦,此表寒也,時時自煩,不欲厚衣,此裡熱也。
病者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宜瓜蒂散。(355)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與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356)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357)
白話文:
大量出汗、下痢腹瀉,且手腳冷的,可以用四逆湯治療。(354)
外部發熱、內部寒冷的人,脈象雖然沉緩,但手腳微冷,腹瀉下清穀,這是內部寒冷的症狀。因此,陰證(內部寒冷)也會有發熱的現象,這是外部發熱的症狀。
外部寒冷、內部發熱的人,脈象必定滑動,身體發冷、舌頭乾燥,這是外部寒冷的症狀。有時自己覺得心煩,不想穿厚衣服,這是內部發熱的症狀。
病人手腳發冷,脈象時而緊繃,是邪氣結在胸中,心中感到滿滿的煩躁,飢餓但不能進食,病在胸中,應當催吐,可用[瓜蒂散]治療。(355)
傷寒發冷而心悸的,應當先治療水氣,可用[茯苓甘草湯],然後再治療發冷。如果不如此,水氣會浸入胃中,必定會腹瀉。(356)
傷寒六七天後,腹瀉嚴重,寸口脈沉緩遲鈍,手腳發冷,下部脈搏微弱,咽喉不適,咳出膿血,腹瀉不止的,屬於難以治療的,應當用[麻黃升麻湯]治療。(357)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趣少腹者,為欲自利也。(358)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之,寒格更逆吐下,食入即出者,乾薑黃芩黃連湯主之。(359)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自愈。(360)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者自愈,設復緊,為末解。(361)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而脈不還,反微喘者死。(362)
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362)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363)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364)
白話文:
【傷寒四五天後,腹部疼痛,如果腸氣移動向下至小腹,這表示想要自行排便。】
【傷寒原本就是寒性下痢,醫生又進行催吐,導致寒氣逆反再次吐出或排便,食物一吃進就排出時,應使用乾薑、黃芩和黃連湯來治療。】
【下痢伴有輕微發熱和口渴,脈搏虛弱的人會自行康復。】
【下痢伴有頻繁脈搏和輕微發熱,且有出汗現象的人會自行康復;如果脈搏變得緊繃,則表明病情仍未解除。】
【下痢時手腳冰冷,脈搏測不出,即使灸治也無法暖和,脈搏反而微微喘息,這表示病危。】
【少陰經與趺陽經相接,這代表了身體的順序。】
【下痢時,寸脈反而浮動快速,尺脈卻顯得乾澀,這可能預示著會出現清熱的膿血癥狀。】
【下痢時排出清稀的穀物,不能直接對其外在進行攻擊治療,否則會引發脹滿症狀。】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末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365)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366)
下利,脈反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367)
下利後,其脈絕,手足厥,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不還不溫者死。(368)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369)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通脈四逆湯主之。(370)
熱利下重,白頭翁湯主之。(371)
白話文:
-
如果出現腹瀉,脈搏沈弦的症狀,表示腹瀉會加重;脈搏大的情況下,預示腹瀉可能會停止;脈搏微弱且快速的,通常意味著腹瀉可能自行減緩。即使伴有發熱,也不一定危及生命。
-
若出現腹瀉,脈搏沈遲,患者臉色稍顯紅潤,身體有微熱,腹瀉排出稀薄的食物或糞便,可能會感到頭暈、出汗後得到緩解。患者可能會感到微弱的癲癇或癥狀,這是由於臉部表現出的虛假的「健康」(戴陽)和下體的虛弱所致。
-
腹瀉後,脈搏突然消失,手腳開始冰涼,如果在一個小時內脈搏恢復,手腳回暖,則表示病患會康復;若脈搏不復,手腳不暖,則表示病患難以康復。
-
感染寒邪導致腹瀉,每天發生十多次,但脈搏反而強實,這種情況下患者很可能會死亡。
-
腹瀉排出稀薄的食物或糞便,體內有寒氣,體表卻有熱感,並且有冷汗、手腳冰涼的情況,應該使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
-
熱性的腹瀉伴隨下腹部的疼痛,應使用白頭翁湯來治療。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372)
下利慾飲水,為有熱也,白頭翁湯主之。(373)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374)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375)
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376)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379)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377)
白話文:
(372)
若病人出現腹瀉、腹脹滿、身體疼痛的症狀,應先溫暖其內里,再攻治其外邪。溫暖內里宜用四逆湯,攻治外邪宜用桂枝湯。
(373)
若病人腹瀉且想喝水,這是因為體內有熱氣,可用白頭翁湯治療。
(374)
若病人腹瀉並出現神志不清的症狀,說明有燥屎(乾燥的糞便)積存在腸道,宜用小承氣湯治療。
(375)
若病人腹瀉後感到煩躁,按壓心窩處有濕潤感,這是虛煩的表現,可用梔子豉湯治療。
(376)
若病人嘔吐伴有癰膿,不可治療嘔吐,應讓膿瘡自行癒合。
(379)
若病人嘔吐並伴有發熱,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377)
若病人嘔吐且脈搏微弱,小便頻數,身體微熱,並出現昏厥,這種情況很難治癒,可用四逆湯治療。
乾嘔吐涎沫,而復頭痛,吳茱萸湯主之。(378)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380)
傷寒噦而腹滿,問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381)
白話文:
乾嘔,也就是嘔吐時沒有食物只有唾液泡沫,如果伴有頭痛的情況,可以使用【吳茱萸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條文378)
患了傷寒病,如果已經經歷了嚴重的嘔吐和瀉下治療,導致身體極度虛弱,並且在這種虛弱的狀態下又出了大量的汗,這是因為病人的體表氣機受到阻滯。如果這時再給病人喝水以企圖發汗,可能會引發嘔逆的現象。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患者的胃中寒氣過重所致。(條文380)
得了傷寒病,如果出現嘔逆並且腹部脹滿的症狀,應該詢問病人大小便的情況,以確定是哪個部位的排泄不暢。一旦找出不暢的部位並給予相應的治療,使其通暢,病狀就會好轉。(條文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