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十四 (25)
《傷寒直指》卷十四 (25)
1. 瘥後復病
參胡三白湯
過經不解,人弱脈虛。人參(二錢),柴胡(一錢),白茯苓,白朮,白芍(各錢半),薑棗,煎。脈微弱,口乾心煩,加麥冬、五味子。陰虛火動遺精,加黃柏、知母、牡蠣;不得眠,加竹茹、棗仁。(健曰:此瘥後調理妙方,加減亦精。)
人參三白湯(仁齋)
發汗後,有表證不解,惡寒脈浮,桂枝湯和之。若人弱脈虛,以此湯加桂枝一錢。方見前發斑證內。汗再多者,黃耆建中湯。
竹葉湯(《千金》)
汗後表裡虛煩,不可攻,但當與此。竹葉(二把),半夏(半升),石膏,麥冬(各一升),人參,甘草(各二兩),生薑(四兩),粳米(半升),水煮米熟,頻飲之。
麥門冬湯(海藏)
勞復氣欲絕者用之,有起死回生之功。麥冬(一兩),甘草(一兩),粳米(半合),竹葉(五十片),水煎。不用石膏,以三焦無火熱也,加人參尤妙。(不能入口者,綿引滴口中。)
七味蔥白散(許仁則)
勞復食復甚者,一如傷寒初有此證,宜服。葛根(三合),新豉(半合),蔥白(半升),生薑(一合),乾地黃,麥冬(各三兩),勞水(以杓揚千遍者,四升),煎服,取汗。(健曰:按勞復,非外邪所感,豈宜大劑蔥豉發汗?食復必因停滯在中,何可地黃、麥冬膩膈?意見皆非,此方無足用也。)
補中益氣湯(東垣)
勞復發熱,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四肢怠惰。人參(一錢),黃耆(二錢),白朮,陳皮,當歸,白芍,柴胡(各一錢),升麻,炙甘草(各五分),水煎。下元陰虛火動,或夢中失精,自汗煩熱,陰虛不足,必加黃柏、知母,以救腎水,再入麥冬、五味子;若宿食不消,心下痞,去人參、升麻,加黃連、枳實;不眠加棗仁、茯神、遠志;脈弱人虛倍人參;自汗盜汗倍黃耆;食少胃弱倍白朮;外感多倍柴胡。
內外有熱佐黃芩;有痰加橘皮、半夏,嘔吐並加竹茹;米食不化入麥芽、神麯;肉食不消,入生山楂、炒青皮;無熱下虛有寒,黃耆建中湯;虛甚,大建中湯、人參養榮湯。(健曰:此方加減得法。)
大病後補虛法《外臺》
取七歲以下五歲以上黃牛乳(一升),水(四升),煎至(一升),稍稍飲之。服十日佳。
白話文:
[病癒後再度生病]
參胡三白湯
若疾病過去一段時間後仍未康復,身體虛弱,脈象微弱。需用人參(二錢)、柴胡(一錢)、白茯苓、白朮、白芍(各錢半)與薑棗一同煎煮服用。若脈象更為虛弱,且口乾舌燥,心煩意亂,應加入麥冬、五味子。若是陰虛火旺導致的遺精,需加入黃柏、知母、牡蠣;若睡眠品質不佳,則加入竹茹、棗仁。(健認為:這是病癒後調理身體的好方子,其增減藥材的方式也很精準。)
人參三白湯(仁齋)
發汗後,仍有感冒症狀未解,畏寒且脈象浮動,應服用桂枝湯調和。如果身體虛弱,脈象虛弱,則需在此湯中加入桂枝(一錢)。詳情請參考前面的發斑證內文。若汗出量多,應使用黃耆建中湯。
竹葉湯(《千金》)
汗出後,若出現身心俱疲,不宜強攻,只應服用此湯。需使用竹葉(兩把)、半夏(半升)、石膏、麥冬(各一升)、人參、甘草(各二兩)、生薑(四兩)、粳米(半升),用水煮至米熟,頻繁飲用。
麥門冬湯(海藏)
勞累後,若感到氣息將竭,可使用此湯,有起死回生的效果。需使用麥冬(一兩)、甘草(一兩)、粳米(半合)、竹葉(五十片),用水煎煮。不需加入石膏,因為三焦無火熱現象,加入人參效果更佳。(若無法吞嚥,可用棉線吸吮後滴入口中。)
七味蔥白散(許仁則)
勞累後,或是飲食過度導致嚴重不適,如傷寒初起的症狀,應服用此方。需使用葛根(三合)、新豆豉(半合)、蔥白(半升)、生薑(一合)、乾地黃、麥冬(各三兩)、勞水(用杓子舀起反覆潑灑一千次的水,四升),煎煮服用,以促出汗。
補中益氣湯(東垣)
勞累後發燒,呼吸急促,全身熱躁,四肢乏力。需用人參(一錢)、黃耆(二錢)、白朮、陳皮、當歸、白芍、柴胡(各一錢)、升麻、炙甘草(各五分),用水煎煮。若是下元陰虛火旺,或是在夢中遺精,自汗且煩熱,陰虛不足,需加入黃柏、知母以滋腎水,再加入麥冬、五味子;若是消化不良,心下痞滿,應去掉人參、升麻,加入黃連、枳實;若失眠,加入棗仁、茯神、遠志;脈象虛弱,人體虛弱,人參加倍;自汗、盜汗,黃耆加倍;胃口差,胃部虛弱,白朮加倍;若有外感,柴胡加倍。
若體內有熱,則加入黃芩;若有痰,加入橘皮、半夏,同時伴有嘔吐,再加入竹茹;若米飯不易消化,加入麥芽、神麯;若肉類不易消化,加入生山楂、炒青皮;若無熱象,下虛且有寒,使用黃耆建中湯;若虛弱嚴重,使用大建中湯、人參養榮湯。(健認為:此方增減方式恰當。)
大病後補虛法《外臺》
需取五至七歲黃牛的乳汁(一升),加上水(四升),煮至剩下一升,慢慢飲用。服用十天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