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十四 (12)
《傷寒直指》卷十四 (12)
1. 不得汗
蒸汗
傷寒連服湯劑而汗不出者,如中風法蒸之,使溫熱之氣於外迎之,無不汗出也。其法用薪燒地,良久掃去,以水灑之,將蠶沙、桃葉、柏葉、糠麩皆鋪於上,可側手厚,上鋪席,令病人臥於上,溫覆之。移時汗立至,候周身至腳心漐漐,乃以溫粉撲之,汗止上床。(《千金》:陳凜邱云連發汗而汗不出者死。
吾思之,可蒸之,如蒸中風法。後以問張苗,苗云:曾有人作事疲極,臥簞中冷,得病,諸醫與湯、丸、散,四日內凡八過,汗不出。苗令燒地,布桃葉蒸之,即得大汗,傅粉起便愈。後數以此發汗,皆得。但人性自有一種難出汗者,非病使然也。)
再造飲陶氏
傷寒用發汗藥二三劑不得汗者,若不論時令,再以麻黃重藥及火劫取汗,誤人死者,多矣。不知陽虛不能作汗者,無陽也,宜此。黃耆,人參,桂枝,熟附子,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炙甘草,生薑,大棗,水煎。(健曰:凡病不得汗者,必熱勢內甚,消爍血陰,津液不行者多。
法當益血通津,涼以解之,則汗必至。安可謂為陽虛耶?蓋汗多為亡陽,無汗為陰弱,為血少,為熱結,為表固。豈宜迸此大熱大補,更固其表乎?且黃耆得防風而功愈大,為氣虛固表之劑,今反用於不得汗之證,先犯藥禁,必非陶公明理所作也。此方只可與傷寒無頭疼發熱,而但身冷體痛,脈微無汗者言耳。
)
白話文:
[不得汗]
蒸汗法
當傷寒患者連續服用湯藥卻無法發汗時,可採用類似治療中風的蒸汗法,利用外部的溫熱之氣引導出汗。
方法如下:
- 用柴火燒熱地面一段時間後,掃除餘灰,灑上清水。
- 鋪上蠶沙、桃葉、柏葉、糠麩等材料,厚度約側手深。
- 上方覆蓋蓆子,讓病人躺臥其上,並以溫暖的衣物覆蓋。
- 不久後即會出汗,待全身至腳心微微汗出時,以溫粉撲身止汗,隨後讓病人回床休息。
(《千金方》記載:陳凜邱曾提到,反覆發汗仍無法出汗者可能會死亡。後來詢問張苗,他表示曾有人因勞累受寒生病,連續服藥四日仍無汗,經燒地鋪桃葉蒸汗後,隨即大量出汗,外撲粉後痊癒。此後多次以此法發汗均有效。但有些人天生不易出汗,並非疾病所致。)
再造飲(陶氏方)
傷寒患者服用發汗藥二三劑後仍無汗時,若不考慮時節因素,再貿然用麻黃等強效發汗藥或火劫法,極易造成誤治致死的後果。須知陽虛無法發汗者屬「無陽」狀態,宜用此方調理。
藥方組成:
黃耆、人參、桂枝、熟附子、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炙甘草、生薑、大棗,以水煎服。
(補充見解:凡無法出汗者,多因內熱熾盛、耗傷陰血,導致津液運行不暢。此時應滋血通津、涼清熱邪,自然汗出。豈能一概歸咎於陽虛?汗多為亡陽,無汗則多因陰弱、血少、熱結或表氣固密。此方大熱大補兼固表,恐加重病情。除非患者無頭痛發熱,僅有身冷體痛、脈微無汗之症,否則不宜使用。故推測此方非陶氏原文,恐後人誤植。)
2. 汗過多
溫粉撲法(《活人》)
白朮,白芷,川芎,藁本(等分),每細末一兩,入米粉(三兩),和勻,周身撲之,汗立止。(無藁本亦可溫粉、熟米粉。)
防風白朮牡蠣散(《活人》)
汗多頭眩,筋惕肉瞤。防風,白朮,牡蠣粉(各等分)
細末,每二錢,酒調下,或米飲下。日二三服,止後,服小建中湯。
玉屏風散
白朮,黃耆,防風,水煎。
黃耆湯(海藏)
傷寒兩感拘急,氣虛自汗,肢體振搖,腰腿沉重,或譫語妄言,或面赤目紅,頭上壯熱,或自利不渴,或口乾咽燥,不欲飲水,或腹中痛,皆陰盛陽虛之候。脈浮沉不一,往來不定,有沉、澀、弱、微、弦形狀,按之全無力,或浮之損小,沉之亦損小,皆陰脈也,宜此。又傷寒或歌或笑,或悲哭狂妄,並治之。
人參,白朮,黃耆,茯苓,白芍,生薑(各一兩),甘草(炙,七錢),嘔加藿香、陳皮(各五錢),甚者,加炮姜(一錢),為黃耆加乾薑湯。大便閉結者,調中丸,或理中丸。
建中去桂加參耆地黃湯
傷寒自汗,補虛,和陰陽。當歸,白芍(各三錢),人參,熟地(各五錢),黃耆,炙甘草(各一錢)。
溫經益元湯陶氏
汗後大虛,眩,振瞤惕,及發汗不止,衛虛亡陽。或下後,利不止,身疼痛。熟附子,人參,白木,黃耆,白芍,當歸,炙甘草,茯苓,陳皮,生地,肉桂,飽悶,去生地加砂仁;瘦人,去白芍;有熱,去桂附;利不止,去地黃當歸加升麻、倍白朮;嘔加薑汁、半夏;渴加花粉;汗後畏風寒,去桂、附、生地,加桂枝、膠飴,入薑棗。(健曰:此方加減精切,傷寒後調理可用。
如虛而有內火未清者,膏、連亦可入。)
一法,用麻黃後,汗出不止者,將病人發披水盆中浸之,足露在外。用炒米(一升),龍骨、牡蠣、防風、藁本(各一兩),細末,周身撲之,庶兔亡陽而死。凡用麻黃,去節先煮醋湯略浸片時,庶兔太發,如冬月腠理致密,生用。
白話文:
汗過多
溫粉撲法(《活人書》)
以白朮、白芷、川芎、藁本(等量研磨成細粉),每次取一兩藥粉,混合三兩米粉,調勻後均勻撲灑全身,可立即止汗。(若無藁本,亦可用溫粉或熟米粉替代。)
防風白朮牡蠣散(《活人書》)
適用於汗多頭暈、肌肉抽動。將防風、白朮、牡蠣粉(等量研細),每次二錢,以酒或米湯送服。每日二至三次,止汗後改服小建中湯。
玉屏風散
白朮、黃耆、防風,以水煎煮服用。
黃耆湯(海藏方)
主治傷寒後陰盛陽虛的症狀,如自汗、四肢無力、腰腿沈重、神志不清、發熱等。脈象沈弱或浮沈不定。另可治傷寒後情緒異常(如哭笑不定)。
配方:人參、白朮、黃耆、茯苓、白芍、生薑(各一兩),炙甘草(七錢)。若嘔吐加藿香、陳皮(各五錢);嚴重嘔吐再加炮薑(一錢)。便秘則改用調中丸或理中丸。
建中去桂加參耆地黃湯
適用於傷寒後自汗、體虛調理。配方:當歸、白芍(各三錢),人參、熟地(各五錢),黃耆、炙甘草(各一錢)。
溫經益元湯(陶氏方)
用於汗後虛弱、眩暈、顫抖或發汗不止等症。配方:熟附子、人參、白朮、黃耆、白芍、當歸、炙甘草、茯苓、陳皮、生地、肉桂。根據症狀加減:腹悶去生地加砂仁;體瘦去白芍;有熱去桂附;腹瀉加升麻並增白朮;嘔吐加薑汁、半夏;口渴加花粉;汗後怕風去桂、附、生地,改桂枝、膠飴,並加薑棗。
其他方法
若因服用麻黃後汗出不止,可將患者頭髮浸入冷水盆中(腳露外),並以炒米(一升)、龍骨、牡蠣、防風、藁本(各一兩)研粉撲灑全身,以防陽氣耗脫。使用麻黃前,可先以醋湯浸泡片刻(冬季直接生用),避免發汗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