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十四 (12)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十四 (12)

1. 不得汗

蒸汗

傷寒連服湯劑而汗不出者,如中風法蒸之,使溫熱之氣於外迎之,無不汗出也。其法用薪燒地,良久掃去,以水灑之,將蠶沙、桃葉、柏葉、糠麩皆鋪於上,可側手厚,上鋪席,令病人臥於上,溫覆之。移時汗立至,候周身至腳心漐漐,乃以溫粉撲之,汗止上床。(《千金》:陳凜邱云連發汗而汗不出者死。

吾思之,可蒸之,如蒸中風法。後以問張苗,苗云:曾有人作事疲極,臥簞中冷,得病,諸醫與湯、丸、散,四日內凡八過,汗不出。苗令燒地,布桃葉蒸之,即得大汗,傅粉起便愈。後數以此發汗,皆得。但人性自有一種難出汗者,非病使然也。)

再造飲陶氏

傷寒用發汗藥二三劑不得汗者,若不論時令,再以麻黃重藥及火劫取汗,誤人死者,多矣。不知陽虛不能作汗者,無陽也,宜此。黃耆,人參,桂枝,熟附子,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炙甘草,生薑,大棗,水煎。(健曰:凡病不得汗者,必熱勢內甚,消爍血陰,津液不行者多。

法當益血通津,涼以解之,則汗必至。安可謂為陽虛耶?蓋汗多為亡陽,無汗為陰弱,為血少,為熱結,為表固。豈宜迸此大熱大補,更固其表乎?且黃耆得防風而功愈大,為氣虛固表之劑,今反用於不得汗之證,先犯藥禁,必非陶公明理所作也。此方只可與傷寒無頭疼發熱,而但身冷體痛,脈微無汗者言耳。

白話文:

[無法出汗]

對於感染風寒,連續服用湯藥卻仍無法出汗的情況,可以參考治療中風的方法,利用蒸汽促進汗腺排汗,讓身體接觸溫熱空氣,通常都能促使汗液排出。具體操作是,先用柴火燒熱地面,待灰燼清掃乾淨後,向地面潑些水,然後鋪上一層蠶沙、桃葉、柏葉和糠麩,厚度約莫一個側掌,再在上面鋪一塊蓆子,讓患者躺臥其上,蓋上被褥保暖。過不了多久,汗就會開始流出,等到全身包括腳心都出現濕潤汗跡,就應使用溫暖的粉末擦抹,阻止汗液繼續分泌,然後上牀休息。

《千金要方》記載:陳凜邱表示,如果連續多次嘗試出汗都未成功,病情可能危急。但經過思考,認為可以採用類似治療中風的蒸汗法。後來向張苗請教,張苗提到,曾經有個勞累至極的人,躺在涼蓆上受涼生病,眾多醫生分別開了湯藥、丸藥、散藥,四天內總共服用了八次,卻始終不出汗。最後張苗建議他燒熱地面,鋪上桃葉進行蒸汗,結果立刻大量出汗,敷上粉末後病情馬上好轉。此後他多次使用此方法,效果良好。只是有些人天生較難出汗,並非疾病所致。

陶氏的再造飲方

對於感染風寒,使用兩三次發汗藥物仍無法出汗的患者,如果無論季節,再使用麻黃等強烈藥物或火攻法來強迫出汗,往往會導致病情惡化甚至死亡。很多人不知道,無法出汗可能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這時應使用此方。藥材包含黃耆、人參、桂枝、熟附子、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炙甘草、生薑、大棗,用水煎煮服用。

(健曰:一般而言,如果病患無法出汗,通常是因為體內熱度過高,消耗血液陰精,導致津液運行不暢。此時應該補充血液,促進津液流通,以涼性藥物解熱,汗液自然會排出。怎麼能認為這是陽氣不足呢?要知道,大量出汗可能導致陽氣流失,不出汗則可能因為陰虛、血少、熱結或表實。如何能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大熱大補的藥物,進一步鞏固表實?此外,黃耆配合防風功效更強,適用於氣虛固表的情況,現在卻用於無法出汗的病症,顯然違反藥物禁忌,很難相信這是陶公根據正確理論創製的方子。這個方子只適合用於感染風寒,沒有頭痛發燒,只有身體冰冷、肌肉疼痛、脈象微弱、不出汗的患者。)

2. 汗過多

溫粉撲法(《活人》)

白朮,白芷,川芎,藁本(等分),每細末一兩,入米粉(三兩),和勻,周身撲之,汗立止。(無藁本亦可溫粉、熟米粉。)

防風白朮牡蠣散(《活人》)

汗多頭眩,筋惕肉瞤。防風,白朮,牡蠣粉(各等分)

細末,每二錢,酒調下,或米飲下。日二三服,止後,服小建中湯。

玉屏風散

白朮,黃耆,防風,水煎。

黃耆湯(海藏)

傷寒兩感拘急,氣虛自汗,肢體振搖,腰腿沉重,或譫語妄言,或面赤目紅,頭上壯熱,或自利不渴,或口乾咽燥,不欲飲水,或腹中痛,皆陰盛陽虛之候。脈浮沉不一,往來不定,有沉、澀、弱、微、弦形狀,按之全無力,或浮之損小,沉之亦損小,皆陰脈也,宜此。又傷寒或歌或笑,或悲哭狂妄,並治之。

人參,白朮,黃耆,茯苓,白芍,生薑(各一兩),甘草(炙,七錢),嘔加藿香、陳皮(各五錢),甚者,加炮姜(一錢),為黃耆加乾薑湯。大便閉結者,調中丸,或理中丸。

建中去桂加參耆地黃湯

傷寒自汗,補虛,和陰陽。當歸,白芍(各三錢),人參,熟地(各五錢),黃耆,炙甘草(各一錢)。

溫經益元湯陶氏

汗後大虛,眩,振瞤惕,及發汗不止,衛虛亡陽。或下後,利不止,身疼痛。熟附子,人參,白木,黃耆,白芍,當歸,炙甘草,茯苓,陳皮,生地,肉桂,飽悶,去生地加砂仁;瘦人,去白芍;有熱,去桂附;利不止,去地黃當歸加升麻、倍白朮;嘔加薑汁、半夏;渴加花粉;汗後畏風寒,去桂、附、生地,加桂枝、膠飴,入薑棗。(健曰:此方加減精切,傷寒後調理可用。

如虛而有內火未清者,膏、連亦可入。)

一法,用麻黃後,汗出不止者,將病人發披水盆中浸之,足露在外。用炒米(一升),龍骨、牡蠣、防風、藁本(各一兩),細末,周身撲之,庶兔亡陽而死。凡用麻黃,去節先煮醋湯略浸片時,庶兔太發,如冬月腠理致密,生用。

白話文:

[汗過多]

【溫粉撲法】(出自《活人》)

使用白朮、白芷、川芎、藁本(等量),磨成細末,每次取一兩,加入米粉(三兩),攪拌均勻,全身塗抹,能立即止汗。(若無藁本,可用溫粉、熟米粉代替。)

【防風白朮牡蠣散】(出自《活人》)

適用於汗多頭暈、肌肉抽搐。防風、白朮、牡蠣粉(各等量)。

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可用酒或米湯調服。每日二至三次,汗止後,可服用小建中湯。

【玉屏風散】

成分包括白朮、黃耆、防風,用水煎煮。

【黃耆湯】(海藏)

對於感冒初期全身緊繃、氣虛自汗、四肢顫抖、腰腿沉重、胡言亂語、面色潮紅、眼睛充血、頭部高熱、或自利不渴、或口乾喉燥、不想喝水、或腹部疼痛,都是陰盛陽虛的徵兆。脈搏起伏不定,或沉、澀、弱、微、弦,按壓下去全無力氣,或輕觸時稍有損失,重按時亦有損失,這些都是陰脈,適合此湯。此外,感冒引起的唱歌、笑聲、悲泣、狂躁,也能治療。

人參、白朮、黃耆、茯苓、白芍、生薑(各一兩),炙甘草(七錢),嘔吐時加藿香、陳皮(各五錢),病情嚴重時,加炮薑(一錢),成為黃耆加乾薑湯。大便便祕時,可用調中丸或理中丸。

【建中去桂加參耆地黃湯】

適用於感冒自汗、補虛、調和陰陽。當歸、白芍(各三錢),人參、熟地(各五錢),黃耆、炙甘草(各一錢)。

【溫經益元湯】(陶氏)

大量出汗後身體極度虛弱,眩暈,肌肉顫抖,以及持續發汗,防禦機能虛弱導致陽氣流失。或者在瀉下後,仍然不停拉肚子,身體疼痛。熟附子、人參、白朮、黃耆、白芍、當歸、炙甘草、茯苓、陳皮、生地、肉桂。如果感到飽脹,可以去掉生地,加砂仁;瘦人可以去掉白芍;如果有熱症,去掉肉桂和附子;如果拉肚子不停,去掉地黃和當歸,增加升麻,加倍白朮;嘔吐時加薑汁、半夏;口渴時加花粉;出汗後怕風寒,去掉肉桂、附子、生地,加桂枝、膠飴,再加入薑和棗。(健曰:此方加減精確,感冒後調理身體可用。若虛弱但仍有內火未清,可加入膏、連。)

另一種方法,在使用麻黃後,如果汗出不止,將病人的頭髮浸入盛滿水的盆中,腳露出在外面。使用炒米(一升)、龍骨、牡蠣、防風、藁本(各一兩),磨成細末,全身塗抹,避免因陽氣流失而死亡。使用麻黃時,要去掉節點,先用醋湯稍微浸泡一會兒,避免過度發汗,冬季皮膚毛孔較密時,則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