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十四 (1)
《傷寒直指》卷十四 (1)
1. 《傷寒直指》卷十四
2. 交通方
健曰:傷寒論原方,百有十二,已彙集第八卷。此變通方者,乃歷代名醫,闡發仲景奧旨,因時制宜之良法也。蓋傷寒書既不全,證論方劑,類多難用,世殊事異,艱於得手。因設變通之法,期於中病而無偏弊,以濟人耳。藥品雖殊,究不離乎仲景針線。茲從論注及類證中匯錄成卷,以便學者得圓融通變而取法焉。
白話文:
交通方
註解:張仲景的《傷寒論》原有112個方劑,已收錄於本書第八卷。這裡所記載的「變通方」,是歷代名醫根據張仲景的深奧醫理,結合時令與病情變化所調整的靈活用法。由於《傷寒論》原書內容不全,其中許多證型論述與方劑在實用上較為困難,加上時代變遷、病症不同,直接套用往往難以見效。因此,這些變通方是為了確保治療能對症且不偏頗,以達到救治病患的目的。雖然藥材組合有所調整,但根本原理仍遵循張仲景的治療框架。現從相關論述與類證資料中彙整成篇,供學醫者靈活參考、融會貫通,並從中學習運用之法。
3. 變通桂枝湯
桂枝湯(《活人》)
桂枝,芍藥(各三錢),甘草(二錢,炙),生薑(五片),棗(二枚)煎。桂枝湯自西北二方人四時行之,江淮間惟冬月春初可行。自春末夏至以前遇桂枝證,可加黃芩(二錢),謂之陽旦湯。夏至後有桂枝證,可加知毋(一錢),石膏(三錢),或加升麻(一錢),若病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也。(岐伯所謂同病異名也。
大抵用溫藥宜避春,用熱藥宜避夏,《素問》所謂用溫遠溫,用熱遠熱是也。)雖云宜桂枝,須病人嘗自汗出,小便不數,手足溫,或指稍微冷,身微似煩,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無汗小便數,手足冷,不惡寒,及飲酒人,慎不可行也。服後無桂枝證者,尤不可再與。(雖宜解肌,證輕者只與柴胡桂枝湯及敗毒散選用。
安常:江淮間,地偏暖處,春末夏至前,桂枝麻黃皆宜加芩。夏至後,又須隨證增知母、石膏、大青、升麻輩。若時行寒疫及病人虛寒者,正宜古方,不待加減可矣。)
陽旦湯
即上方加減。
黃耆湯(潔古)
黃耆,白朮,防風(等分),水煎,溫服。汗多惡風甚者,加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然春夏汗孔疏,雖有汗,不當服桂枝,宜黃耆和解之。秋冬汗孔閉,雖無汗,不當服麻黃,宜川芎湯和解之。(健曰:秋冬之際,病太陽傷寒,發汗不出,非麻黃何以開腠理?若川芎,乃手足厥陰經血中氣藥,辛溫猛悍,無輕揚表汗之功。不論風寒外感,破血損氣,非麻、桂之儔,殊難信用。
)
白朮湯
白朮(三錢),防風(二錢),甘草(一錢,炙),姜(三片),水煎。
疏邪實表湯(節庵)
桂枝,芍藥,甘草,防風,白朮
羌活,川芎,姜(一片),棗(三枚),膠飴(一匙),汗不止加黃耆,喘加杏仁、柴胡,胸滿悶加枳、桔。
桂枝湯(仲醇)
冬月即病太陽證,自汗畏風,頭痛發熱。桂枝(八分),白芍(二錢),甘草(一錢,炙),生薑(二片),大棗(二枚),水煎。春溫夏熱,加防風、白朮,去桂枝。
白話文:
變通桂枝湯
桂枝湯(出自《活人書》):
桂枝、芍藥(各三錢),甘草(二錢,炙),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服。桂枝湯原本適合西北地區的人在四季使用,但在江淮一帶僅限冬季和初春使用。若春末至夏至前出現桂枝湯的適應症狀,可加黃芩(二錢),稱為「陽旦湯」。夏至後若有桂枝湯的適應症狀,可加知母(一錢)、石膏(三錢),或升麻(一錢)。若患者體質本就虛寒,則直接使用原方,不需加減。
使用桂枝湯的前提是患者有自發性出汗、小便不頻繁、手腳溫暖或指尖微冷、輕微煩躁、但有怕冷的症狀。若患者無汗、小便頻繁、手腳冰冷、不怕冷,或經常飲酒,則不宜使用。服藥後若不出現桂枝湯的適應症狀,絕不可再服用。
江淮地區氣候較暖,春末至夏至前使用桂枝湯或麻黃湯時,宜加黃芩。夏至後則根據症狀增加知母、石膏、大青、升麻等藥。若遇上流行性寒疫或患者體質虛寒,則直接使用原方,無需加減。
陽旦湯:
即上方加減而來。
黃耆湯(潔古方):
黃耆、白朮、防風(等分),水煎溫服。若汗多且嚴重怕風,可加桂枝。有汗時不可用麻黃,無汗時不可用桂枝。春夏之際汗孔疏鬆,即使有汗也不宜用桂枝,宜用黃耆調和;秋冬汗孔閉塞,即使無汗也不宜用麻黃,宜用川芎湯調和。但有人認為秋冬外感風寒,若非麻黃難以開腠理發汗,川芎性辛溫猛烈,無發汗解表之效,不宜取代麻黃、桂枝。
白朮湯:
白朮(三錢),防風(二錢),甘草(一錢,炙),生薑(三片),水煎。
疏邪實表湯(節庵方):
桂枝、芍藥、甘草、防風、白朮、羌活、川芎、生薑(一片)、紅棗(三枚)、膠飴(一匙)。若汗不止加黃耆,喘加杏仁、柴胡,胸悶加枳殼、桔梗。
桂枝湯(仲醇方):
適用於冬季太陽病,症狀為自汗、怕風、頭痛、發熱。桂枝(八分)、白芍(二錢)、甘草(一錢,炙)、生薑(二片)、大棗(二枚),水煎。春季溫病或夏季熱病時,加防風、白朮,去桂枝。
4. 變通麻黃湯
麻黃湯(《活人》)
麻黃(三錢,去根、節,湯泡,去汁焙用),桂枝(二錢),杏仁(八個,去皮、尖,炒),甘草(一錢,炙),水煎。夏至後加石膏(三錢)、知母(一錢)、黃芩(一錢)。麻黃性熱,夏月服之,有發黃斑出之失,惟冬與春,及病人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證輕者,只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或麻黃葛根湯、蔥豉湯選用。)
川芎湯(潔古)
蒼朮,川芎,羌活(等分),水煎。無汗惡風寒甚者,加麻黃(一二錢)。
升陽發表湯(節庵)
冬月正傷寒,發熱惡寒,體痛脊強,脈浮緊無汗,以頭如斧劈,身如火熾者,宜此。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羌活,防風,升麻,川芎,白芷,生薑(三片),蔥白(二枚),或加豆豉(一撮),水煎。服取汗如神。無汗而喘者去升麻加葛根;體痛去杏仁加蒼朮、芍藥;身癢面赤不得小汗,去升麻、杏仁加柴胡、芍藥;胸中飽悶加枳、桔。感邪深重,服之不汗,宜再服。
(健曰:方中川芎、白芷,性味辛溫香烈,不必用此為當。)
羌活神術湯(節庵)
傷寒頭痛發熱,無汗,體痛,脈浮緊。羌活,川芎(俱上),藁本,白芷,蒼朮(俱中),細辛,炙甘草(俱下),加生薑、蔥白煎。(健曰:既稱傷寒頭痛,發熱,無汗,是應與麻黃湯,何必以祛風之芎、芷、藁、辛,猛悍燥烈而反張其勢?並開後世冗雜混亂之弊,非傷寒門正法也,此頭風痛方耳。)
白話文:
變通麻黃湯
麻黃湯(出自《活人書》)
麻黃(三錢,去除根和節,熱水浸泡後擠去汁液,烘乾使用)、桂枝(二錢)、杏仁(八枚,去皮和尖端,炒過)、甘草(一錢,炙烤過),用水煎煮。夏季過後,可加石膏(三錢)、知母(一錢)、黃芩(一錢)。麻黃性質溫熱,夏季服用可能導致皮膚發黃或出疹,因此只有在冬季、春季,或體質偏寒的病人才能直接使用古方,無需增減。(症狀較輕者,可選用桂枝麻黃各半湯、麻黃葛根湯或蔥豉湯。)
川芎湯(出自張潔古)
蒼朮、川芎、羌活(等量),用水煎煮。若無汗且怕冷嚴重的,可加麻黃(一至二錢)。
升陽發表湯(出自陶節庵)
羌活神術湯(出自陶節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