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十三 (2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十三 (21)

1. 類傷寒六證

健曰:類,似也。有似傷寒,實非傷寒也。

一曰痰證,停痰留飲,則自汗胸滿,憎寒發熱,氣上衝咽,不得息,但頭不痛,項不強,或有時頭痛,而作止無常。其脈,痰在上焦者,寸口滑,在中焦者,關滑大,或沉者,有伏痰。有氣鬱者,脈亦沉而滑,夾食者短而滑,有飲者弦而滑,或左右關上伏而大,滑而大者,膈上有伏痰。皆狀似傷寒,而證脈實與傷寒異也。

二曰食積,飲食停滯不化,則胸腹滿悶,發熱頭痛,但身不痛。左脈平和,惟氣口脈盛,或右關短滑為異。傷食者,必惡聞食臭,中脘痞膈,噫氣作酸,或欲吐不吐,或嘔之不盡,或胃口作疼,亦皆狀似傷寒,而脈證與傷寒異。亦有停食又感寒者,脈左右手俱大,所謂夾食傷寒也。

不可先攻其食,俟寒邪發散後,次消導以除之。食在胃之上口,未入於胃者,可吐而去之。

三曰虛,煩熱,氣血俱虛,煩躁發熱,但身不疼,頭不痛,不惡寒,脈不浮緊,或煩時頭痛,煩止而頭痛亦止。雖狀似傷寒,其脈證亦與傷寒異,此內傷不足所致,勿誤作外感治之。

四曰腳氣,頭痛,憎寒身熱,肢節作痛,便閉嘔逆,有似傷寒。然腳腫痛,或兩脛枯細,證脈與傷寒異。

五曰瘀血,跌觸傷損,極怒叫呼,瘀血內停者,胸脅下及小腹,必有痛處,按之手不可近。其證寒熱齊作,有似傷寒。然頭不疼,脈不浮緊,小便自利,口不渴,與傷寒異。(仁齋:凡瘀血停言之處,則腫痛手不可近,脈多芤澀可辨。蓋肝為血海,故瘀血多畜於脅下,或小腹之部作痛,乃肝分也。

又瘀血上衝,多昏迷不醒如死狀者,有之。損庵:飢飽勞後,七情房室所傷,皆能畜血,不止一途也。如一人服滋補藥,日多至數兩,忽發熱不止,他藥治之,殆不受矣。急作畜血治之,方煎,病人聞其氣香,飲已,熱退,明日下黑糞鬥許而安。)

六曰內癰,發熱惡寒,咳而胸中隱痛,心胸甲錯,振寒,咽乾不渴,時去濁唾腥臭,久則吐膿如米粥,右寸數大者,肺癰也。小腹重,強按之痛,便數如淋,時汗出惡寒,皮膚甲錯,腹皮腫急,脈滑數者,腸癰也,胃脘痛,手不可近,胃脈沉細,人迎脈逆而盛,胃癰也。雖皆發熱惡寒,有似傷寒,然頭不痛,項不強,證脈自與傷寒異。

(仁齋:經曰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畜積有膿也。又曰脈數不時,則生惡瘡。故惡瘡初生,必寒熱交作,不可便以傷寒治之,須視病人頭面背脊,有無形跡。若有小紅白膿頭瘡,多為發背初起,二三日後,即發大瘡。又療瘡初作全與傷寒相似,不可妄投他藥。

白話文:

《類似傷寒的六種症候》

健按:所謂的「類」,指的是相似。有看似傷寒,但實際並非傷寒的情況。

第一是痰症。痰飲停滯會導致自汗、胸悶、畏寒發熱、氣逆衝咽、呼吸不暢,但頭部不痛,頸項不強直,或偶有頭痛卻時發時止。脈象方面:痰在上焦則寸口脈滑,在中焦則關脈滑大,若脈沈則屬伏痰;氣郁者脈沈而滑,夾食者脈短而滑,有飲者脈弦而滑;若左右關脈伏而大,或滑而大,則屬膈上伏痰。這些症狀雖似傷寒,但脈症本質與傷寒不同。

第二是食積。飲食停滯會導致胸腹脹悶、發熱頭痛,但身體不痛。左脈平和,僅氣口脈盛,或右關脈短滑為特徵。傷食者厭惡食物氣味,中脘痞塞,噯氣泛酸,或欲吐不得,或嘔吐不盡,或胃脘疼痛。此類症狀雖似傷寒,脈症卻與傷寒有別。若兼感寒邪則雙手脈俱大,稱為夾食傷寒。不可急於消食,應先解表散寒,再行消導。若食物滯留胃上口未入胃,可催吐排出。

第三是虛煩。氣血兩虛會引發煩躁發熱,但無身痛頭痛、不畏寒、脈不浮緊,或僅在煩悶時頭痛,煩止痛消。此屬內傷虛證,切勿誤作外感治療。

第四是腳氣。頭痛畏寒發熱、關節痛、便秘嘔吐似傷寒,但伴隨腳部腫痛或兩脛枯細,脈症與傷寒不同。

第五是瘀血。因跌打損傷或暴怒導致瘀血內停,胸脅或小腹必有壓痛點,觸之劇痛。症狀寒熱並見似傷寒,但無頭痛、脈不浮緊、小便自利、口不渴。(補充說明:瘀血處多腫痛拒按,脈多芤澀;因肝藏血,瘀血常見於脅下或小腹。瘀血上衝可致昏迷。另有案例指出飽勞情志傷皆可致瘀,如某人過量進補後發熱不退,按瘀血治療後熱退便黑而愈。)

第六是內癰。肺癰見發熱惡寒、胸隱痛、咳腥臭膿痰,右寸脈數大;腸癰見小腹墜痛拒按、尿頻如淋、汗出惡寒、腹皮繃急,脈滑數;胃癰見脘痛拒按、胃脈沈細、人迎脈逆盛。三者雖發熱惡寒似傷寒,但無頭痛項強,脈症自異。(補充說明:癰疽初起多寒熱交作,需察體表有無瘡癰痕跡,不可誤作傷寒治療。)

2. 傷濕

濕有數種,有濕痹;痹者,痛也。濕中關節則疼,當利小便是也。有寒濕相搏,但頭汗出,皆強欲得被覆向火是也。有風濕相搏,一身盡痛,當汗出而解是也。有頭中寒濕,此中之淺者鼻塞,納藥鼻中是也。有先濕而後感風者,身痛發熱,日晡熱是也。濕家病與太陽相似,其不同者,脈沉而細,痓家脈亦沉而細。濕家身疼,痓家則身不疼也。

(宇泰:)濕證有類傷寒者,故痓濕暍篇,為與傷寒相似。如濕痹之候,關節疼痛而煩,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脈沉細。

外證雖與太陽傷寒相類,若太陽身疼骨痛,脈浮緊,不沉細。此濕流關節疼痛煩者,濕氣內勝也。(五苓散,或加羌活。)濕家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黃如橘子色者,陽明瘀熱。此如熏黃,與陽明自不同也。蓋濕邪在經,而身盡疼,脾傷而色外見,濕鬱成熱,熱鬱發黃,與瘀熱異也。

(小便不利者,茵陳五苓散。)濕家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渴欲飲水而不能飲,躁煩。此寒濕相摶於表,不可妄下者也。濕勝則多汗,傷寒則無汗,寒濕相拎,雖有汗不能周身,故但頭汗出。太陽經中寒濕,故背強惡寒。傷寒脊強惡寒,則無頭汗,見汗則不脊強惡寒矣。

(麻黃加朮湯。)濕家身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瓜蒂散入鼻,去黃水。)觀子關節不疼,身不黃,脈不沉細而大,則濕不內流,而外在表也。又自能飲食,別無痞悶,腹中和,知為寒濕之淺者也。

惟身疼發熱,頭痛而喘,有似太陽傷寒,然不惡寒,脈不緊可辨。

風濕亦有類傷寒者,如風濕相摶,一身盡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且大發汗,但風氣去,濕氣不去。當微微似欲汗者,風濕俱去也。風濕相摶,則風在外,而濕在內。汗大出者,其氣暴,暴者外邪出,而里邪不能出。微汗出者,其氣緩,緩則內外之邪去矣。《要略》曰:黃家所起,從濕得之。

汗出濕去,則不發黃。今汗已黃者,風氣去濕氣在也。脾惡濕,濕氣內著,脾色外奪為黃。若瘀熱在裡發黃者,當下。此以寒濕在裡,不可下也。又病者一身盡疼,日晡所劇者,風濕也。傷寒日晡潮熱,為陽明實熱,則身不疼。太陽身疼發熱,則無分日晡也。(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

去濕之法,或以羌活愈風湯類勝之,或以蒼朮、白朮類燥之,或以茯苓、澤瀉類滲之,或以附子類溫之。察所挾風、寒、熱,有無微甚,上、中、下參用,諸無不瘳也。(仁齋:傷濕者,濕傷太陽經也。中濕者,濕中太陰脾經,或少陰腎經也。)

白話文:

傷濕

濕症分為多種類型:

  1. 濕痹:痹指疼痛。濕邪侵犯關節會導致疼痛,治療應通利小便。

  2. 寒濕相搏:症狀包括頭部出汗、怕冷想蓋被子或靠近火源取暖。

  3. 風濕相搏:全身疼痛,應通過發汗來緩解。

  4. 頭中寒濕:病情較輕,表現為鼻塞,可將藥物塞入鼻腔治療。

  5. 先濕後感風:身體疼痛、發熱,傍晚時熱度加劇。

濕症與太陽病(類似傷寒)相似,但濕症脈象沈細。此外,濕症患者身體疼痛,而痓病患者(痙攣抽搐)通常不疼。

(宇泰補充:)濕症有些症狀類似傷寒,如濕痹會導致關節疼痛煩躁、小便不利、大便稀溏、脈沈細。太陽傷寒雖然也身體疼痛,但脈象浮緊,不沈細。若濕邪停留關節,疼痛煩躁,表示濕氣內部旺盛(可用五苓散或加羌活治療)。

濕症患者可能全身疼痛、發熱、皮膚呈現熏黃色,像是橘子皮色,此為陽明經瘀熱所致,與單純的陽明病不同。濕邪在經絡會引發身痛,脾受濕傷則面色泛黃,濕鬱化熱而發黃,與瘀熱導致的黃疸不同(小便不利者可用茵陳五苓散)。

如果濕症患者僅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蓋被烤火,誤用瀉下法會導致胸悶、小便不利、舌苔厚膩、口渴卻喝不下水、煩躁不安。這是寒濕在表,不可隨意攻下。濕症多汗,傷寒無汗;寒濕相搏時,雖有汗但不會全身出汗,僅頭部有汗。太陽經寒濕會導致背強惡寒,但傷寒的脊背僵硬惡寒不會伴隨頭汗。

(可用麻黃加朮湯治療。)

濕症患者若身體疼痛、發熱、面色發黃、氣喘、頭痛鼻塞,但脈象大、食慾正常、腹中無不適,病位在頭部的寒濕,鼻塞可塞藥入鼻治療(如瓜蒂散吹鼻,排出黃水)。若關節不疼、皮膚不黃、脈不沈細而大,表示濕邪在表,未深入體內。加上食慾正常、無腹脹,可知是輕微寒濕。

雖然身痛發熱、頭痛氣喘類似太陽傷寒,但不惡寒、脈不緊可作為區別。

風濕也可能類似傷寒,如風濕相搏導致全身疼痛,應發汗緩解。若遇陰雨天,若汗出過猛,僅風邪排出而濕邪仍在,應微微出汗才可同時驅除風濕。風濕相搏時,風在表、濕在裡,大汗易使表邪驟出而裡邪滯留,微汗則能緩解內外邪氣。《要略》提到,黃疸多因濕起,汗出濕去則不發黃;若汗後仍黃,表示風去濕留。濕氣內困脾臟,脾色外現則發黃(瘀熱發黃可用下法,寒濕發黃則不可)。

若患者全身疼痛,傍晚加劇,屬風濕症。傷寒的傍晚潮熱屬陽明實熱,通常不伴身痛;太陽病的發熱身痛則無時間規律。(可用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治療。)

祛濕方法

  • 用羌活愈風湯等祛風勝濕。
  • 用蒼朮、白朮等健脾燥濕。
  • 用茯苓、澤瀉等利水滲濕。
  • 用附子等溫陽化濕。

根據是否兼夾風、寒、熱邪,以及病位在上、中、下三焦不同,靈活配伍用藥即可治癒。

(仁齋補充:傷濕指濕邪侵犯太陽經;中濕則指濕邪侵犯太陰脾經或少陰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