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解毒療法》~ 研究熱腸症的緣起

回本書目錄

研究熱腸症的緣起

1. 研究熱腸症的緣起

我的研究傷寒熱腸開始於十八年前,其時,國醫革新派先進惲鐵憔先生因讀了我的「人生指津」,通函讚許枉顧見教,並告我說,傷寒有速愈之法,時醫不善用古方,致認為難治。惲先生對於西醫內科學亦深有研究(先生系南洋公學出身,曾充湖南優級師範英文教師),其言有速愈之法,即是對於西醫必須經過四星期過程之理論,亦在抹殺之列,我認為極有興趣,我素來不願研究醫學,從此開始即照惲先生指示的幾種書加以研究。

凡講一切學問,對於當前有兩種相反之學說,必須加以辨明,不能含糊了事,豈能任其浮沉,不求解決,如能使有效之法加以證明,使多數人免於枉死,世間學問事業有比此更急更大者否?此即我研究醫學,並從傷寒治法入手之動機。

我研究的著眼,在撇去理論,搜輯實證。所以然者,因見古來講理論各家如傷寒派之六經傳經用桂枝湯入手,確有弊無利。近人吳鞠通溫病派,甘淡滲濕、芳香化濁之理論,亦復拖延貽誤。惟明清以來認為溫疫傳染之派,用藥不依古理論者,均有實效證明,作為我研究的依據。

至二十七年起,開始按照此派中證驗最確之呂氏書製藥送人,成效確著,即刊小冊子送請中西醫學家指正。三十年,重訂呂心齋書印行。三十一春,因吐血失音,仍臥病刊行小冊子三種。至三十三年,足患骨癆,三十四年鋸腿,遂完全放棄。去春稍有氣力,又繼續工作,將數年來續得經驗加以科學說明,以期新醫瞭解。

據租界時代之衛生報告:公共租界二十八、九年兩年傷寒死亡率為百分之五十左右,三十三年一年則增至百分之八十、九十,中醫、西醫治療均包括在內。西人患者死亡為百分之十八,則由看護營養之法較佳,及早期即入醫院能通利大便之所致。從明、清諸家治效說明,及我數年實驗,則傷寒確有速效之法,百分之五十以上固冤,百分之十八亦大可減少。

所以要將我的方法加以科學說明,期望新醫界加以公開實驗,驗血證明拙法是否確有效驗,此為我病中努力之原因。

白話文:

《研究熱腸症的起源》

我開始研究傷寒熱症是在十八年前。當時,中醫革新派的先驅惲鐵憔先生讀了我的《人生指津》後,特地寫信稱讚並給予指點。他告訴我,傷寒其實有快速痊癒的方法,只是當時的醫生不擅長運用古方,才讓這種病被視為難治之症。惲先生對西醫內科也有深入研究(他曾就讀於南洋公學,並擔任過湖南優級師範的英文教師),他所說的「速癒之法」,甚至否定了西醫認為傷寒必須歷時四週的理論,這讓我深感興趣。我原本無意鑽研醫學,但從那時起,便按照惲先生推薦的幾本書開始研究。

任何學問若存在兩種對立的學說,都必須釐清是非,不能含混帶過,更不該放任問題懸而未決。若能證實有效的方法,讓更多人免於枉死,世上還有比這更迫切、更重要的事嗎?這正是我研究醫學,並從傷寒治法入手的動機。

我的研究重點在於跳脫理論,專注蒐集實際驗證。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觀察到歷代主張理論的流派,例如傷寒派的「六經傳經用桂枝湯」療法,確實弊大於利;近人吳鞠通的溫病派提出的「甘淡滲濕、芳香化濁」理論,同樣延誤病情。唯獨明清以來主張溫疫傳染的學派,其用藥不遵循古代理論,卻都有實效佐證,這便成為我的研究基礎。

從二十七年起,我開始依據此派實證最明確的呂氏醫書配藥贈人,效果顯著,於是印製小冊子請中西醫界指正。三十年時重新修訂呂心齋的醫書出版。三十一年春天,儘管我因吐血失聲而臥病,仍堅持刊行三種小冊子。直到三十三年腳部罹患骨癆,三十四年截肢後,才完全中止研究。去年春天體力稍復,我又繼續工作,將多年累積的經驗以科學方式闡釋,希望新式醫界能夠理解。

根據租界時代的衛生報告:公共租界二十八、二十九兩年的傷寒死亡率約50%,三十三年更飆升至80%-90%,且中西醫治療皆包含在內。西方患者的死亡率僅18%,主因是護理與營養較佳,以及及早住院通便所致。從明清醫家的治療實證與我多年的實驗來看,傷寒確實存在速效療法——不僅50%的死亡實屬冤枉,連18%的死亡率也大有降低空間。

正因如此,我竭力將自身方法轉化為科學論述,盼新醫界公開實驗,並透過驗血證實此法的有效性。這便是我抱病奮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