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解毒療法》~ 療法概說 (1)
療法概說 (1)
1. 療法概說
2. 第一 論排泄
腸熱症須用排泄法,古代已知,漢張仲景《傷寒論·序》云:渠族二百人,死於傷寒者約有半數,渠始發憤學醫。昔時醫家多用巴豆、輕粉(汞綠)為瀉劑,敝害甚大,渠改用大黃、芒硝,始治效確著,後人奉為醫聖,稱其書為聖經。金、元、明、清所謂革命派之療法,實亦系善用張氏排泄之法。
但張氏流傳之方,門徒展轉傳授,參入已意,加以理論。張君死後約六十年,始有王叔和整理編訂,書始出世,然而其次序與說明已非張氏原文,此為錯誤之所由來。其書開始第一方,即言熱症先由某經受風,必須用某種發汗之方,篤守此法,言非至某時則不可用下劑,貽誤千數百年即在於此。
予則遵明、清諸名家之法,開始即用腸胃系之藥,直達病灶,效驗確切,其法即張氏之法也,不獨此瀉法為張氏之法,即苦味退熱藥亦為張氏之法。而張氏又為遵用《內經》治熱病之術語「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之以苦」之定律,大黃、芒硝及苦味均包含在此語中,前人經驗,陸續由後人加以發明而已。
從千年來實驗,可證明大黃不止為瀉藥,實為治腸炎症之主要藥,併為多種細菌熱病之主要藥。《宋史》、《元史》均有記載,言大黃治瘟疫之效驗。所謂瘟疫包括傳染病,種類甚多,除上述各家名醫著作外,另有雜見各醫書之治瘟病特效藥方五種,均以大黃為主藥,一一說明其神效。
我所特別注意的為「七液丹」,其法以大黃一分,陶土六分半,芳香藥之鮮汁七種,合成此方,說明治痢,治各種喉症、猩紅熱、傷寒、瘟病、斑疹熱,及治外科腫瘍丹毒,調敷可消腫毒。我初見此方即十分注意,後有人從北平寄來此藥,言渠家制此藥送人多年,治愈劇烈之症甚多,予所制之表裡丹及三黃丹,即用此方之意,參加呂氏書內之法,成效極良。
如前所述,此是用大黃一味治數種不同之細菌症,似乎大奇怪而不可信,我請以病理學說明如下:人體生理各機能有相互調劑、彼此誘導之作用,一處有病,能影響他部分機能呆滯,一處發生療效,感覺輕快,能使他部分恢復抗病活力。排泄療法能治療多種急性、慢性細菌性、非細菌性病,慢性病用慢性排泄法治療,急性病用急性排泄法治療。
慢性症如結核性瘰癧、關節炎、腫瘍、肋膜積水(此非用排糞通腸藥,詳見《結核輔生療法》)及非結核性之內痔腸血等症。急性症如肺炎、猩紅熱、扁桃腺炎,甚至白喉,及化膿性腫瘍,或直接立即見效,或與他藥同用使得速效,歷有證例載在各書。此種療效從現在新醫眼光則認為不合理,若對於生理本能認識較深,則可知其並非可怪。
最普通之經驗,如多數高熱病人大小便均不通,汗腺呆滯,眼淚口津甚干,如服藥使大小便得暢通,則其餘分泌、排泄亦都會復活,病即見愈。特別是腸熱症,糞垢充滿細菌毒素,一經合理的排泄,病源即減去大半,病勢立見輕鬆。所謂合理的排泄,指消化系包含腸、胃、肝、膽、胰等的分泌全部生理作用之活動而言。
白話文:
第一 論排泄
腸道熱症必須使用排泄法,這在古代就已經知曉。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提到,他的家族有兩百人,死於傷寒的約有一半,因而他發憤學醫。當時的醫家多用巴豆、輕粉(汞綠)作為瀉藥,害處極大。張仲景改用大黃、芒硝後,療效顯著提升,後人尊稱他為醫聖,並將他的著作奉為經典。金、元、明、清時期所謂的“革命派”療法,其實也是善於運用張氏的排泄法。
然而,張仲景的方劑經過門徒輾轉傳授,後人加入自己的見解和理論,已非原貌。他去世約六十年後,王叔和整理編纂其著作,使《傷寒論》得以流傳。但書中的次序和說明已非張氏原文,這成為後世誤解的根源。書中第一個方劑便提到熱症先由某經受風,必須使用某種發汗之方,並強調不到特定時機不得使用瀉藥,這一錯誤貽誤了後世數百年。
我遵循明、清諸名家的方法,一開始便使用腸胃系統的藥物直攻病灶,療效顯著。這一方法其實也是張仲景原本的治法,不僅排泄法源於他,連苦味退熱藥亦出自他的學說。張氏又遵循《內經》治療熱症的定律——“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之以苦”,大黃、芒硝及苦味藥物均包含在此原則中。前人的經驗,只是由後人逐步發揚光大而已。
千年的實踐證明,大黃不僅是瀉藥,更是治療腸炎及多種細菌性熱症的主要藥物。《宋史》《元史》均有記載,稱大黃對瘟疫有顯著療效。所謂“瘟疫”包括多種傳染病,除歷代名醫的著作外,另有散見於醫書中的五種治療瘟病的特效藥方,均以大黃為主藥,詳述其神奇功效。
我特別關注的是“七液丹”,其配方為大黃一分、陶土六分半,再加入七種芳香藥的鮮汁製成。此方主治痢疾、各類喉症、猩紅熱、傷寒、瘟病、斑疹熱,甚至外科腫瘍丹毒,外敷可消腫毒。我初次見此方便極為重視,後來有人從北平寄來此藥,稱其家族制此藥贈人多年,治癒許多重症。我所制的“表裡丹”及“三黃丹”,便是參考此方,並結合呂氏醫書的方法,成效極佳。
如前所述,用單一大黃治療多種不同的細菌性疾病,看似奇怪甚至難以置信,但可從病理學角度解釋:人體各生理機能具有相互調節、彼此引導的作用。一處得病,會影響其他部分機能停滯;而一處獲得療效,身體輕快後,其他部分亦可恢復抗病活力。排泄療法能治療多種急慢性細菌性或非細菌性疾病:慢性病用慢性排泄法,急性病用急性排泄法。
慢性病如結核性瘰癧、關節炎、腫瘍、肋膜積水(非用通便藥,詳見《結核輔生療法》)及非結核性的內痔腸出血等;急性病如肺炎、猩紅熱、扁桃腺炎,甚至白喉及化膿性腫瘍,或直接見效,或配合他藥加速療效,醫書中多有案例記載。這種療效在現代醫學看來或許不合理,但若能深入瞭解生理本能,便知其並非怪事。
最普通的經驗是,許多高燒病人大小便不通、汗腺停滯、眼淚與唾液乾涸,若服藥後二便通暢,其他分泌排泄功能便會恢復,病情隨即減輕。尤其是腸熱症,糞便中充滿細菌毒素,一經合理的排泄,病原便消除大半,病勢立見緩解。所謂“合理的排泄”,指的是涵蓋腸、胃、肝、膽、胰等消化系統的整體生理機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