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解毒療法》~ 療法概說 (1)

回本書目錄

療法概說 (1)

1. 第一 論排泄

腸熱症須用排泄法,古代已知,漢張仲景《傷寒論·序》云:渠族二百人,死於傷寒者約有半數,渠始發憤學醫。昔時醫家多用巴豆、輕粉(汞綠)為瀉劑,敝害甚大,渠改用大黃、芒硝,始治效確著,後人奉為醫聖,稱其書為聖經。金、元、明、清所謂革命派之療法,實亦系善用張氏排泄之法。

但張氏流傳之方,門徒展轉傳授,參入已意,加以理論。張君死後約六十年,始有王叔和整理編訂,書始出世,然而其次序與說明已非張氏原文,此為錯誤之所由來。其書開始第一方,即言熱症先由某經受風,必須用某種發汗之方,篤守此法,言非至某時則不可用下劑,貽誤千數百年即在於此。

白話文:

古代就知道治療腸熱症要用排泄的方法。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序言中寫道,他家族二百人,死於傷寒的約有一半,這才激勵他發憤學醫。以前醫生常使用巴豆、輕粉等藥物瀉火,副作用很大,張仲景改用大黃、芒硝,治療效果顯著,後人尊他為醫聖,稱他的書為聖經。金、元、明、清時期所謂的革命派療法,其實也是善用張仲景的排泄方法。

不過,張仲景的醫方是透過弟子口耳相傳,過程中加入了個人意見和理論。張仲景死後約六十年,王叔和才整理編訂了他的著作,此書才得以面世,但其順序和說明已經不是張仲景原本的文字,這就是錯誤的來源。這本書開頭第一個方劑就說熱症是由某條經脈受風引起,必須用某種發汗藥,堅守這種方法,不等到特定時間就不用瀉藥,這就是延誤治療千百年來的根本原因。

予則遵明、清諸名家之法,開始即用腸胃系之藥,直達病灶,效驗確切,其法即張氏之法也,不獨此瀉法為張氏之法,即苦味退熱藥亦為張氏之法。而張氏又為遵用《內經》治熱病之術語「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之以苦」之定律,大黃、芒硝及苦味均包含在此語中,前人經驗,陸續由後人加以發明而已。

從千年來實驗,可證明大黃不止為瀉藥,實為治腸炎症之主要藥,併為多種細菌熱病之主要藥。《宋史》、《元史》均有記載,言大黃治瘟疫之效驗。所謂瘟疫包括傳染病,種類甚多,除上述各家名醫著作外,另有雜見各醫書之治瘟病特效藥方五種,均以大黃為主藥,一一說明其神效。

白話文:

我遵循明清時期名醫們的醫法,一開始就用針對腸胃系統的藥物,直接作用於病灶,療效顯著。這方法就是張氏醫法,不僅僅是瀉法源於張氏,苦味退熱藥也來自張氏。而張氏又遵循《內經》中治療熱病的醫學原則:「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之以苦」,大黃、芒硝和苦味藥物都包含在這個原則中。前人的經驗,後人不斷加以發明和完善。

從千年的臨床經驗來看,大黃不僅僅是瀉藥,實際上是治療腸道炎症的主要藥物,同時也是治療多種細菌性熱病的主要藥物。《宋史》、《元史》都有記載,說明大黃治療瘟疫的功效。所謂瘟疫,包括各種傳染病,種類繁多。除了上面提到的各家名醫著作之外,還有其他醫書中記載了五種治療瘟病的特效藥方,這些藥方都以大黃為主要藥物,其神效不容置疑。

我所特別注意的為「七液丹」,其法以大黃一分,陶土六分半,芳香藥之鮮汁七種,合成此方,說明治痢,治各種喉症、猩紅熱、傷寒、瘟病、斑疹熱,及治外科腫瘍丹毒,調敷可消腫毒。我初見此方即十分注意,後有人從北平寄來此藥,言渠家制此藥送人多年,治愈劇烈之症甚多,予所制之表裡丹及三黃丹,即用此方之意,參加呂氏書內之法,成效極良。

如前所述,此是用大黃一味治數種不同之細菌症,似乎大奇怪而不可信,我請以病理學說明如下:人體生理各機能有相互調劑、彼此誘導之作用,一處有病,能影響他部分機能呆滯,一處發生療效,感覺輕快,能使他部分恢復抗病活力。排泄療法能治療多種急性、慢性細菌性、非細菌性病,慢性病用慢性排泄法治療,急性病用急性排泄法治療。

白話文:

我特別注意「七液丹」這個藥方,它的做法是用大黃一份、陶土六份半,再加上七種芳香藥材的鮮榨汁。這個藥方可以治療痢疾、各種喉嚨疾病、猩紅熱、傷寒、瘟疫、斑疹熱,以及外科腫瘤膿瘡,外敷可以消炎消腫。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藥方就非常重視,後來有人從北京寄來這種藥,說他家製作這種藥多年送人,治癒了很多嚴重疾病。我製作的表裡丹和三黃丹,就是根據這個藥方,再參考呂氏的書中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如前所述,這個藥方只用大黃一種藥來治療多種不同的細菌感染,看起來很奇怪,似乎不可思議。我用病理學來解釋一下:人體的各種機能相互調節,相互影響。一個部位生病,會導致其他部位的功能下降;一個部位得到治療,感覺輕鬆,能使其他部位恢復抗病力。排泄療法可以治療多種急慢性細菌性和非細菌性疾病,慢性病用慢性排泄法治療,急性病用急性排泄法治療。

慢性症如結核性瘰癧、關節炎、腫瘍、肋膜積水(此非用排糞通腸藥,詳見《結核輔生療法》)及非結核性之內痔腸血等症。急性症如肺炎、猩紅熱、扁桃腺炎,甚至白喉,及化膿性腫瘍,或直接立即見效,或與他藥同用使得速效,歷有證例載在各書。此種療效從現在新醫眼光則認為不合理,若對於生理本能認識較深,則可知其並非可怪。

最普通之經驗,如多數高熱病人大小便均不通,汗腺呆滯,眼淚口津甚干,如服藥使大小便得暢通,則其餘分泌、排泄亦都會復活,病即見愈。特別是腸熱症,糞垢充滿細菌毒素,一經合理的排泄,病源即減去大半,病勢立見輕鬆。所謂合理的排泄,指消化系包含腸、胃、肝、膽、胰等的分泌全部生理作用之活動而言。

白話文:

慢性病如結核性瘰癧、關節炎、腫瘤、肋膜積水(此非用排糞通腸藥,詳見《結核輔生療法》)以及非結核性的內痔腸血等,都能有效治療。急性病如肺炎、猩紅熱、扁桃腺炎,甚至白喉,以及化膿性腫瘤,也能直接或與其他藥物共同使用而快速見效,這些都有實例記載於各類醫書。這種療效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可能不合理,但如果更深入地了解人體生理本能,就能明白這些療法並非不可思議。

最常見的例子是,許多發燒病人大小便不通暢,汗腺也處於停滯狀態,眼淚和口津十分乾燥。如果服藥能使大小便暢通,那麼其他分泌和排泄功能也會恢復,疾病就會好轉。特別是腸熱症,糞便中充滿細菌毒素,一旦通過合理排泄,病源就會減少大半,病勢立刻減輕。所謂合理排泄,指的是消化系統包含腸、胃、肝、膽、胰等所有器官分泌和生理活動的正常運作。

我所用之瀉劑藥名表裡丹,用之已十年,除自用送人外,友人周厚坤君及榮柏云君亦各製備敝處各藥送人,亦有十年左右之經驗。茲就排泄藥表裡丹而論,對於高熱症,雖病因各種不同,大抵投之即愈。

若腸熱傷寒症,則與苦味消炎解毒藥同用屢著奇效,此為根據古書療效,我不過加以實驗說明,我的不同之點,即在用大量陶土稀釋,苦藥及鮮汁和丸,使入腸接觸之點極小,而所鋪之面積極寬,每次所服大黃不過五六分(即一公分半至二公分),已有和緩排泄之良效,而無激烈衝動之虞。

約在七、八小時始發動,非若蓖麻子油,或瀉鹽之沖蕩猛迅,二、三小時即下,使腸壁受過分之刺激也。尤有一點須注意者,大黃為合於生理需要之藥品,其瀉下作用由於引起腸胃系全部分泌,促進其生理自然之排泄,按西藥物學,大黃用小量,有健胃及收斂止瀉作用,用稍大量能下稀糞,無副作用,適於病愈期、貧血狀態、老人、虛弱人及小兒之用。雖用大量不能起強下作用,若欲大瀉,須加用他藥云,此即我所謂合理的排泄。

白話文:

我所應用的瀉劑藥名為表裡丹,已經使用了十年。除了自己用和贈送他人之外,我的朋友周厚坤先生和榮柏雲先生也製作並贈送我們這間醫館的藥。他們也有大約十年的經驗。現在就來談談瀉藥表裡丹的應用。對於高熱症狀,雖然病因各有不同,但基本上服用後就會痊癒。

如果腸熱傷寒,與苦味消炎解毒藥一同服用,屢見奇效。這是根據古籍記載的療效,我不過是加以實驗驗證。我的不同之處,在於使用大量的陶土稀釋,將苦藥和鮮汁和成丸狀,如此一來,藥丸在腸道接觸的點極小,但接觸的面積卻很廣。每次所服用的黃藥(大黃)不過五六分(也就是一公分半到兩公分),卻有和緩瀉下的良好效果,而不必擔心劇烈刺激。

大約在七、八小時後才開始發動,不像蓖麻油或瀉鹽那麼猛烈,在二、三小時內就瀉下,讓腸壁受到過度的刺激。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大黃是一種符合生理需求的藥品,其瀉下作用是促進腸胃系全部分泌,使其自然排泄。根據西藥學,少量的大黃有健胃和收斂止瀉的作用,稍大量服用則能瀉出稀薄的糞便,沒有副作用,適合在病癒期、貧血狀態、老人、虛弱的人和小兒服用。即使大量服用也不能產生強烈的瀉下作用,如果想要大量瀉下,必須添加其他藥物,這正是我所說的合理的排泄。

中國數千年來特別專重大黃,為傷寒病之瀉劑,可知其為深有經驗。如西醫所用蓖麻子油等即不能有同樣之功效也。

熱病之必須注重排泄,尤其是腸熱症,不但有細菌毒素,兼有未消化之蛋白質,在大腸腐敗發酵,變為「死體毒素」,如積之過多,即發生眩暈、嘔吐、頭痛、血壓升高等症狀,名為自己中毒,普通無病之人,便秘數日,腸內產生毒素流至腦部,腦血管即破裂,等於中風症。若取此等糞液注射動物體內,再解剖動物之腦檢視,則見百分百均有腦出血的現象。

若用動物行便秘試驗,剖檢腸部,黏膜已死壞,因該部被壓迫不流通而腐敗,變為毒素回至腦部,致引起腦出血,多數人均有此等腦出血之經過,由於蛋白質食物未消化而便秘數日之所致。此等輕度之中風,自己及醫師均不易覺察,然檢查多數屍體,百人中竟有九十七人之多,亦為易致衰老之原因。

白話文:

中國數千年來特別重視大黃,它是一種治療傷寒病的瀉藥,可見有深遠的經驗。像西醫所使用的蓖麻子油等藥物,都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發熱性疾病必須重視排泄,尤其是腸道熱症,不僅含有細菌毒素,還含有未消化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在大腸腐敗發酵,變成「屍毒」。如果這些毒素積累太多,就會出現頭暈、嘔吐、頭痛、血壓升高等症狀,稱為自身中毒。即使是普通健康的人,只要便祕幾天,腸道內產生的毒素流到腦部,就會導致腦血管破裂,類似中風。如果將這種糞液注射到動物體內,再解剖動物的腦部檢查,就會發現 100% 的動物都出現了腦出血。

如果對動物進行便祕試驗,解剖腸道會發現,黏膜已經壞死。這是因為這部分腸道受到壓迫,血液不流通而腐敗,產生的毒素迴流到腦部,引起腦出血。大多數人都有過這種輕微腦出血,都是因為蛋白質食物未消化而便祕幾天造成的。這種輕微的中風,患者自己和醫生都不容易察覺。然而,檢查大量屍體後發現,100 人中竟有 97 人曾經患過,也是導致衰老的一個原因。

此節從《科學大眾》去年十月份薛德煜君所作「主要營養素」一文摘錄,此為最新之發明,舊時醫學界所不知也。予特徵引此文足以知腸內積糞毒素之烈,因腸熱症多數便秘或每日作泄,亦為黏稠奇臭之物,雖泄也不暢,大部分之毒糞仍積於腸內,培養細菌蘊釀毒素,使患者受兩重毒素之壓迫,毒力愈加強盛,此所以早用排泄法為治療腸熱症極重要之一點。

明清瘟疫派名醫有「溫病下不嫌早」之術語,知其對於此點深有認識(參看「腸穿孔章」)。

善用排泄法,則傷寒熱病症狀及危險性自然減輕,痊愈期較速,此有實驗證例具在前章,非僅理想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摘錄自去年十月的《科學大眾》雜誌薛德煜先生的文章「主要營養素」,內容提及腸內積糞毒素的嚴重性。傳統醫學界對此並無認識。文章指出,腸熱症患者多半便秘或頻繁腹瀉,排泄物黏稠且臭味奇重,即使排泄也不暢通,大部分的毒糞仍然積留在腸內,滋生細菌,釀成毒素。患者因此承受雙重毒素的壓迫,病情更加嚴重。因此,及早使用排泄療法是治療腸熱症至關重要的關鍵。

明清時期瘟疫學派的著名醫家,有「溫病下不嫌早」的說法,他們深知排泄法的重要性。

善用排泄法,傷寒熱病的症狀和危險性自然會減輕,痊癒速度也會加快。前文已有實驗證據,並非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