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解毒療法》~ 試用聶氏腸熱症良藥臨床實錄
試用聶氏腸熱症良藥臨床實錄
1. 試用聶氏腸熱症良藥臨床實錄
民國三十一年三月七日,濤診察一王姓病人,年四十五,男性。患者自稱起病快速,寒慄高熱,且有頭痛,全身發酸,大便不暢,體溫達華氏一○二度,脈搏一三六,症象似急性感冒,故投以退熱與通便劑,同時,皮下注射Transpulmin,日復往診視,患者稱頭痛已見消除,體溫華氏一○三.六,無甚變化,脈數144,病者胸部頗覺鬱悶,舌苔甚厚,且便秘,當疑為腸熱症,即為皮下注射Omnadin,同時進服稀鹽酸少許,增其抵抗,舒其鬱悶,並囑其家人每小時記其體溫變化。
九日,體溫甚穩定,在華氏一○二.八度至一○三.二度之間,脈數一一六,胸悶鬱積更形顯著,舌苔益厚,但其舌緣則潔淨,同時脾臟(Spleen)擴大,微有隱痛。就診狀言,當斷為腸熱病,除施以八日治療外,更為灌腸一次,並投Typhofagos,令其日服四次。
十日,症狀與九日相同,體溫平均為華氏一○二.六度,胸悶如舊,注射Thiazon。
十一日,症狀與前無異,且胸腹間並四肢發現紅色疹點甚多,聶氏腸熱症良藥即於此日起施用,早晚各一服。
十二日,體溫已降至華氏一○○.八度,患者感輕快,大便亦暢利。
十三日,體溫再降至華氏一○○.二度,一般情形已大見好轉。
十四日,體溫為華氏九九度,患者已無病痛,談笑自若。
十五日,體溫再升至華氏一○○度,患者無所覺,當囑以靜養,勿太勞動(因先一日為星期日,未索藥,致停藥一日,而熱度復升高)。
十六日,體溫又降至九八.二度,胃悶已消去大半,聶氏良藥遂於該晚起停服。
十八日,體溫為九九.四度,患者覺病已消除,且表示一俟精力稍復,即願起床。
十九日,體溫一如常人,且思飲食甚切,食欲與日俱增,體力亦漸恢復。
綜觀上症情,聶氏腸熱症良藥確有偉效,施用僅十服,為時五日,已熱退病消,如此迅速達治療目的,允宜許為腸熱症專藥,臨床實驗,功效尤切。濤感激之餘,敬錄如上。
王聲濤醫師敬啟
頃由中央研究院何重光先生送下昆明顏公辰君與郭沫若君辯論「中醫科學化」之函數件,印成小冊子。據顏君云,曾用大黃抵當湯,治愈傷寒三人,皆經西醫驗血證明為正傷寒者,皆於短期間速愈,其餘治愈者尚有多例,無一貽誤者。此與鄙人治傷寒用大黃有速愈確愈之法相證明。
顏君本為西醫,後加研中醫,其所論中醫療法,乃扶助生理之抗病本能,與予之見解不謀而合,顏君之科學基本知識甚充分,而辨論之文字亦能暢達其學說,故郭君覆函亦為之讚許也。
三十六、十一、二十七雲臺識
白話文:
試用聶氏腸熱症良藥臨床實錄
民國三十一年三月七日,診治一名王姓患者,四十五歲,男性。患者自述發病急驟,伴有畏寒高燒、頭痛、全身酸痛及便秘,體溫達華氏102度,脈搏136次,症狀類似急性感冒。因此給予退熱與通便藥物,並皮下注射Transpulmin。次日復診時,患者稱頭痛減輕,體溫升至華氏103.6度,脈搏增至144次,且胸部明顯悶脹,舌苔厚膩,便秘未解。此時懷疑為腸熱症(傷寒),故皮下注射Omnadin,並少量服用稀鹽酸以增強抵抗力、緩解胸悶,同時囑咐家屬每小時記錄體溫變化。
三月九日,體溫趨於穩定,介於華氏102.8至103.2度之間,脈搏116次,胸悶加重,舌苔更厚,但舌緣乾淨,脾臟腫大且輕微隱痛。根據症狀確診為腸熱病,延續前日治療,另追加灌腸一次,並開始讓患者每日四次服用Typhofagos。
十日症狀與前日相似,體溫平均華氏102.6度,持續胸悶,注射Thiazon。
十一日病情無變化,胸腹及四肢出現多處紅疹,當日開始改用聶氏腸熱症良藥,早晚各一劑。
十二日體溫降至華氏100.8度,患者自覺舒暢,排便通暢。
十三日體溫再降為華氏100.2度,整體狀況顯著改善。
十四日體溫恢復正常(華氏99度),患者已無不適,言談如常。
十五日體溫微升至華氏100度(因前一日停藥所致),囑咐靜養勿勞累。
十六日體溫回落至98.2度,胃部悶脹感大半消退,當晚停服聶氏藥。
十八日體溫99.4度,患者自覺痊癒,表示體力恢復後即可活動。
十九日體溫完全正常,食慾大增,體力逐漸復原。
總觀此病例,聶氏腸熱症良藥療效顯著,僅服藥十劑(五日療程)便退熱痊癒,堪稱腸熱症特效藥。臨床驗證其功效確切,謹此記錄以表感佩。
——王聲濤醫師敬啓
另附:中央研究院何重光先生轉來昆明顏公辰與郭沫若關於「中醫科學化」的辯論信件,已印製成冊。顏君提及曾以「大黃抵當湯」治癒三名經西醫驗血確診的傷寒患者,且皆短期康復,其他成功案例亦無貽誤。此與本人以大黃治療傷寒速效之經驗相印證。
顏君原為西醫,後鑽研中醫,主張中醫療法旨在輔助生理抗病機能,與拙見不謀而合。其科學基礎扎實,論述條理清晰,郭沫若回函亦表贊賞。
——三十六(1947)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雲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