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4)
卷之三 傷寒變證 (4)
1. 熱入血室(附)
婦人傷寒,當經水適來適斷之時,熱邪乘虛而入血室,其症晝日明瞭,夜則譫語,如見鬼狀(晝輕暮重,蓋衛氣晝則行陽二十五度,周流二十八脈,不與邪爭,故輕;夜則行陰二十五度,周流五臟,與邪相爭,故譫語見鬼)。若發熱惡寒,日輕夜重,小腹脹滿者,血為熱瘀也。
當用柴、芩、紫蘇梗、荊芥、當歸、川芎、益母、香附、楂肉、丹參、丹皮等和血散邪。藥下咽,即得汗而解。有汗者為表虛,前方去紫蘇梗加桂枝(和營化邪)和解之(營衛不和,加桂枝以和營)。寒熱如瘧者,前方亦加桂枝和解之。若厥而下利者,此非熱邪,乃為寒邪所襲也,前方去黃芩,加桂枝、甘草、乾薑溫散之(中陽虛而有寒,溫中散邪之法)。煩渴者屬裡熱,去紫蘇、香附,加黑梔子清之(內熱則清之)。
若小腹硬滿作痛,當以逐瘀為急(瘀血結,急宜通瘀散邪為治),前方去紫蘇,加桃仁、紅花、延胡、牛膝等攻以行之。(合參《金鑑》、《第一書》)
_邵評:_血室者,營血停留之所,經脈集會之處,即衝脈,所謂血海是也。其脈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婦人經水來,則血下行,血下則經脈空虛,熱邪乘虛而入血室也。晝屬陽而主氣,暮屬陰而主血,熱邪入血室而為病,故晝輕而暮重。夫血室雖衝脈所屬,而心君實血室之主,熱入其室,其主必昏,故有譫語。肝藏血而藏魂,血去熱入則肝虛,魂不安而妄見,故如見鬼狀。少腹是沖之部分,邪入於沖,沖主血,血與熱邪積蓄於中,故小腹脹滿也。用散邪行血之劑,邪去經調,其病自解。
_又評:_熱入血室而譫語,其病由肝。故仲聖有刺期門穴法,以瀉肝之募。恐人見譫語,誤認陽明胃腑之證,故又戒曰:無犯胃氣及上焦,必自愈。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婦女在生理期間因體質虛弱,熱邪入侵導致的一系列症狀及治療方式。
婦女若在月經期間受到風寒,此時身體較為虛弱,熱邪便容易侵入血室(即女性的生殖系統)。病徵表現為白天清醒,但夜晚會出現神志不清,彷彿看到鬼影(這種現象在白天較輕,晚上則加重,這是因為人體的衛氣白天運行在體表,晚上則進入體內,因此晚上邪氣與衛氣對抗,病情加重)。如果出現發燒怕冷,白天病情輕微,晚上病情加重,且小腹有脹滿感,這可能是血液被熱邪凝滯。
對於這樣的病症,可以使用柴胡、黃芩、紫蘇梗、荊芥、當歸、川芎、益母草、香附、山楂肉、丹參、牡丹皮等草藥調和血液,驅散邪氣。藥物服用後,會出些許汗,有助於病情緩解。若患者有出汗現象,表示體表有虛弱的情況,應將紫蘇梗去掉,加入桂枝以調和營氣,驅散邪氣。對於有寒熱交替類似瘧疾的患者,同樣可以在上述藥方中加入桂枝以調和營氣。若患者出現四肢冰冷且下痢,這不是熱邪引起的,而是被寒邪侵襲,應將黃芩去掉,加入桂枝、甘草、乾薑以溫暖身體,驅散寒邪。對於口渴的患者,這屬於體內有熱,應去掉紫蘇、香附,加入黑梔子以清除體內熱氣。
如果患者小腹堅硬且疼痛,應立即處理瘀血問題,可在上述藥方中去掉紫蘇,加入桃仁、紅花、延胡索、牛膝等草藥,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
血室指的是營血停留的地方,也是經脈匯聚之處,即衝脈,也就是所謂的血海。衝脈起始於下腹部,伴隨著腎經,沿著肚臍兩側向上延伸,到達胸部後散開。婦女月經來臨時,血液向下流動,導致經脈空虛,此時熱邪便容易侵入血室。白天屬陽,主要控制氣;夜晚屬陰,主要控制血。當熱邪侵入血室,導致疾病,病情在白天較輕,晚上則加重。血室雖然屬於衝脈,但心臟纔是血室的主宰。熱邪進入血室,心臟功能會受影響,導致患者出現神志不清。肝臟負責儲存血液和魂魄,當血液流失,熱邪侵入,肝臟就會虛弱,魂魄不安定,導致患者出現幻覺,彷彿看到鬼影。下腹部是衝脈的一部分,當邪氣侵入衝脈,衝脈主管血液,血液與熱邪在體內積累,便會導致小腹脹滿。使用散邪行血的草藥,邪氣排出,月經調節,病情自然緩解。
另外,當熱邪侵入血室,導致患者出現神志不清,其病因與肝臟有關。因此,張仲景提出了刺期門穴的療法,以疏導肝臟的氣血。但必須小心,不要誤診為陽明胃腑的病症,以免誤傷胃氣及上焦,若能避免這些誤差,病情必能自行痊癒。
2. 痞
(述古,註釋參《來蘇集》)
痞與結胸,同為硬滿之證,當以痛為辨。滿而硬痛,為結胸,為實熱,宜陷胸法治之;滿而不痛,為痞滿,為虛熱,宜用瀉心法治之。然結胸未甚,亦以瀉心法治之足矣。蓋實者為結胸,虛者為痞滿,兩病兼參可也。
_邵評:_痛者為結胸,不痛者為痞。痞屬虛而無形,結胸為實而有形也。
《論》曰: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但滿而不痛,此為痞,宜半夏瀉心湯。
_邵評:_此少陽病誤下而成痞結之證也。嘔而發熱,小柴胡證也。設有下證,亦宜大柴胡。而以他藥下之,誤矣。誤下邪氣陷入,偏於少陰之半里,而為無形之痞結,故但滿而不痛,用半夏瀉心湯開痞散邪。其方用乾薑散寒,芩、連瀉熱,半夏散結止嘔,參草補胃氣以助半夏開寒結,而痞自解。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於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熱結,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此誤下而中氣受傷,客氣上逆之證,胃虛而痞滿也)。
_邵評:_邪盛於表,醫誤下之,而下利腹鳴,完穀不化,腸胃之裡虛可知矣。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是表間邪熱,因誤下而內陷於心間,上攻而復下注。非中氣之空虛,何致邪氣之淫溢若此!則痞為虛痞,硬為虛硬,滿為虛滿也明矣。醫者不識是虛,以為結熱未盡,而復誤下之,是已虛而益虛也。虛則氣不化而邪上逆,痞滿更加矣。故復申明上文之證曰:此非結熱,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用半夏瀉心湯開痞瀉熱,加甘、棗和胃之陰,半夏啟胃之陽,坐鎮中州,不使下焦客氣上逆,仍用芩、連以瀉已逆之痞氣。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_邵評:_大下復汗,正虛邪入而心下痞,似宜治痞。然外有惡寒之症,邪雖入里,而表猶未解,內外俱病,不可輕攻其痞。當先以桂枝湯解其表,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其痞。不然,恐痞不解,而表邪復入於裡,病益增重耳。此先表后里之治法。至大黃黃連瀉心湯,治君火亢甚,不得下交於陰而成痞,故藥不煎而泡,欲其輕揚清淡以滌之,用其氣不用其味也。
心下痞、大便硬、心煩不得眠、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_邵評:_痞而便硬、心煩不眠,里之邪熱有餘也。而復惡寒汗出者,表陽虛而正不足也。故用三黃以瀉熱,加附子以復其陽氣也。雖然,此證邪熱有餘而正陽不足,設治邪而遺正,則惡寒益甚,或補陽而遺熱,則痞滿愈增。不得已用寒熱並投、補瀉互治之法。三黃寒而生用,附子熱而煮汁,生熟異性,寒熱異氣,合和與服,各奏其功,亦一片苦心也。
白話文:
所謂的「痞」和「結胸」,都是腹部有硬塊、脹滿的症狀,區別的關鍵在於是否疼痛。如果脹滿且硬,還伴隨疼痛,那就是「結胸」,屬於實熱證,應該用「陷胸法」來治療;如果只是脹滿而沒有疼痛,那就是「痞滿」,屬於虛熱證,應該用「瀉心法」來治療。不過,如果結胸的情況不嚴重,用「瀉心法」也能夠治療。總而言之,「結胸」是實證,「痞滿」是虛證,這兩種病症要綜合考慮。
_邵評:_疼痛的是「結胸」,不痛的是「痞」。痞是屬於虛證,沒有實質的形狀;結胸是屬於實證,有具體的形狀。
《傷寒論》中說:「傷寒五六天,出現嘔吐和發燒,符合少陽病的症狀,卻用了其他藥物來攻下,結果只是腹部脹滿而不痛,這就是『痞』,應該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
_邵評:_這是少陽病誤用攻下藥而形成的痞結。嘔吐發燒,是小柴胡湯證。如果有需要攻下的情況,也應該用大柴胡湯。但用其他藥物攻下,就是錯了。誤用攻下藥會導致邪氣內陷,偏向少陰的半表半裡,形成沒有實質形狀的痞結,所以只是腹部脹滿而不痛,應該用半夏瀉心湯來開散痞氣、驅散邪氣。這個方子用乾薑來散寒,黃芩和黃連來瀉熱,半夏來散結止嘔,人參和甘草來補胃氣,幫助半夏打開寒結,這樣痞的症狀自然就會解除。
如果傷寒或中風,醫生反而用攻下藥,結果病人出現腹瀉不止、食物沒有消化、肚子裡有腸鳴聲、心下(胃部)痞硬脹滿,還伴隨噁心、心煩而無法安寧。醫生看到心下痞硬,認為病邪沒有完全清除,又再次用攻下藥,結果痞的症狀更加嚴重。這不是熱邪結聚,而是因為胃氣虛弱,導致客氣上逆,才會使腹部變硬。應該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這是誤用攻下藥導致中氣受損,客氣上逆的症狀,是胃虛引起的痞滿)。
_邵評:_邪氣在表的時候,醫生誤用攻下藥,結果導致腹瀉、腸鳴、食物無法消化,由此可知腸胃的內部已經虛弱。心下痞硬脹滿,乾嘔心煩而不得安寧,是表面的邪熱因為誤用攻下藥而內陷到心間,向上攻逆又向下注泄。如果不是中氣空虛,怎麼會導致邪氣如此泛濫!所以說,痞是虛痞,硬是虛硬,滿是虛滿。醫生不認識到這是虛證,認為是熱邪結聚沒有完全清除,又再次用攻下藥,是已經虛弱又更加虛弱了。虛弱則氣機無法正常運轉,邪氣就會上逆,痞滿的症狀就更加嚴重了。所以再次強調上面所說的症狀:「這不是熱邪結聚,而是因為胃氣虛弱,客氣上逆,才會使腹部變硬。」應該用半夏瀉心湯來開痞瀉熱,加入甘草和大棗來調和胃陰,半夏來啟動胃陽,使其鎮守中焦,不讓下焦的客氣上逆,仍然用黃芩和黃連來瀉已經上逆的痞氣。
如果傷寒病大量攻下後,又發汗,出現心下痞的症狀,而且怕冷,這是表證還沒有解除,不能直接治療痞,應該先解除表證,表證解除後才可以治療痞。解除表證應該用桂枝湯,治療痞應該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_邵評:_大量攻下後又發汗,導致正氣虛弱,邪氣趁虛而入,出現心下痞的症狀,似乎應該治療痞。但是由於有怕冷的症狀,說明邪氣雖然侵入體內,但是表證還沒有解除,內外都有病,不可以輕易地治療痞。應該先用桂枝湯來解除表證,然後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治療痞。不然的話,恐怕痞的症狀沒有解除,表面的邪氣又侵入體內,病情就會更加嚴重。這是先治療表證,再治療裡證的方法。至於大黃黃連瀉心湯,是用來治療君火過於旺盛,無法下行而導致痞的症狀,所以藥不用煎煮,而是用熱水沖泡,目的是要讓藥性輕揚清淡來清除邪氣,取其藥氣,而不是藥味。
如果出現心下痞、大便硬、心煩而無法入睡、怕冷出汗的症狀,應該用附子瀉心湯來治療。
_邵評:_出現痞的症狀,而且大便硬、心煩而無法入睡,說明裡面的邪熱有餘。同時又出現怕冷出汗的症狀,說明表面的陽氣虛弱,正氣不足。所以要用三黃來瀉熱,加上附子來恢復陽氣。雖然如此,這個證候是邪熱有餘而正陽不足,如果只治療邪氣而忽略正氣,那麼怕冷的症狀就會更加嚴重;如果只補陽氣而忽略邪熱,那麼痞滿的症狀就會更加嚴重。不得已只能採用寒熱並用、補瀉兼施的方法。三黃性寒而且要生用,附子性熱而且要煮汁,生熟的性質不同,寒熱的藥氣不同,混合在一起服用,各自發揮其功效,這也是一番苦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