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傷寒變證 (5)

1.

傷寒汗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於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生薑瀉心湯。

_邵評:_汗解之後,胃中不和,既不能運行真氣,又不能消化飲食。症見心下痞硬、乾嘔食臭,是中焦不和,不能消穀,故令人噫暖。脅下有水氣,腹鳴下利,是土虛不制水,而水邪為患,實則胃氣不和。是太陽之餘熱,挾陰寒之水氣,內侵而處其中也。故以瀉心開痞,主生薑散水以名湯,佐以人參、甘、棗,則益胃氣以生津液,乾薑、半夏破陰以導陽,芩、連瀉陽以交陰,通方破滯宣陽,亦瀉心之義。

_又評:_觀此條,可見痞證不皆由誤下而成。有汗後津液干,脾胃氣虛,陰陽不得升降而成痞者,用生薑瀉心湯,以開痞清濕熱,兼助脾胃之氣也。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花代赭石湯主之。

_邵評:_發汗吐下,火邪已去,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心氣大虛,表寒乘虛結於心下,心氣不降而上出於口也。乃中虛胃弱而不和、痰氣上逆之證,用此湯補中和胃而止虛逆。方中旋覆花味鹹,咸以軟堅,行水下氣,代赭味苦質重而降逆氣,半夏、生薑辛溫而消痰行水,參、甘、大棗甘溫補中而和胃氣也。

_又評:_此因三法後,心氣虛,不可復用瀉心,故制此湯以散結消痞。

白話文:

傷寒病人在出汗後,胃部不適,心窩處脹滿堅硬,噁心嘔吐食物有臭味,脅肋下有水腫,腹部發出雷鳴般的聲音並腹瀉,可用生薑瀉心湯治療。

汗退後,胃部不適,無法正常運作氣血,也無法消化食物。症狀表現為心窩處脹滿堅硬、乾嘔吐出臭食物,這是中焦(脾胃)不和,無法消化食物,所以會打呃。脅肋下有水腫,腹部鳴響腹瀉,這是脾胃虛弱,無法控制水液,導致水邪作祟,根本原因是胃氣不和。這是太陽經的餘熱,夾雜著陰寒的水氣,侵犯到身體內部。因此使用生薑瀉心湯來疏通心窩,主要用生薑來散水,輔以人參、甘草、大棗,來益氣生津;乾薑、半夏溫散寒邪以助陽氣;黃芩、黃連瀉火以滋陰。全方旨在消除停滯,宣通陽氣,也是瀉心法的意義。

此外,痞證並不都是因為錯誤服用瀉藥引起的。也有些是出汗後津液不足,脾胃氣虛,陰陽失調而導致痞證,此時用生薑瀉心湯,可以疏通痞證,清除濕熱,並同時幫助脾胃。

傷寒病人在發汗、吐瀉後,心窩處脹滿堅硬、呃逆不止,可用旋覆花代赭石湯治療。

發汗、吐瀉後,邪火已去,但心窩處依然脹滿堅硬,呃逆不止,是因為心氣大虛,表寒乘虛而積聚於心窩,心氣不能下降而逆氣上湧。這是因為中焦虛弱,胃氣不足,痰氣上逆所致,用此湯可以補益中焦,和胃止逆。方中旋覆花味鹹,能軟堅散結,行水下氣;代赭石味苦質重,能降逆氣;半夏、生薑辛溫,能消痰行水;人參、甘草、大棗甘溫,能補益中焦,和胃氣。

這種情況是因為經過發汗、吐瀉、下瀉三法後,心氣虛弱,不能再使用瀉心湯,所以用這個方劑來散結消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