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3)
卷之三 傷寒變證 (3)
1. 蓄血(述古)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用峻藥,宜抵當丸緩下其血。
_邵評:_有熱,身熱而表證仍在也。少腹滿,熱入下焦也。但滿而不硬,其人未發狂,何以知其有血?但熱入下焦而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小便利,預知其有蓄血也。蓋少腹之滿,比硬稍輕,當小其制,故用丸以緩之。以上述仲景《論》,兼參《來蘇集》、《類方》註釋之。
_又評:_此預辨蓄血,亦以小便之利與不利驗之。上條以大便易而黑,定其為蓄血。此條以小便反利,辨其為蓄血。審證之精,極當細玩。
蓄血一證,雖病在血分,亦須分別陰陽治之。如血瘀上焦為陽,血蓄下焦為陰。太陽失表,熱瘀於裡,蓄血上焦為陽。太陽誤下,陽氣下陷,蓄血下焦為陰。
_邵評:_蓄血有陰陽之分。在上焦者為陽,在下焦者為陰。上焦由太陽失表,熱與血瘀;下焦由太陽誤下,陽氣下陷。
上焦蓄血,因不得汗,不能發斑而蓄血也(邪不從表外達,抑遏入內,傷營血而蓄於上焦,是陽熱之證也),其脈人迎必緊。緊者,數而有力之象也(陽熱之脈)。外症面紅舌燥(熱象)、發躁欲狂,或頭搖目瞪、大便下血水,兩手除食指之外,其餘各指皆抽掣是也。宜犀角、桃仁、生地、赤芍、歸尾、丹皮、丹參、鬱金之類清之行之。
_邵評:_血蓄上焦,有陽證而無陰證,治以清熱破血之法。蓄血下焦,有陰證、陽證之不同,非比上焦蓄血,有陽證而無陰證也。下焦陽證,由邪熱內入下焦,熱邪與瘀血蓄結膀胱,用攻血攻下治之。
下焦陽證蓄血,即仲景所稱熱結膀胱之證,桃仁、大黃之屬下之是也。若下焦陰證蓄血,乃因誤下,陽氣下陷,陰血受傷,血因寒而凝也。其見症面白目青(虛寒之證)、眉皺目瞪、寒戰口噤(寒證見象)、舌胎白滑(虛寒舌胎)、大便下血水、兩手除食指之外其餘各指皆抽掣是也。
宜溫補之,如人參、附子、白朮、當歸、肉桂、桃仁、升麻、炙草之類(溫補中陽,和營散寒之劑),溫補以升陽氣。如服藥後,寒噤稍止(陽氣流通故噤止),一二時復作者(藥輕病重),此藥力不及,再進之,以續陽氣,寒噤得止者生(陽回則生,陽絕則死),不已則死(參《傷寒第一書》)。凡蓄血證,大便下血水,見糞者生,不見者死(下血水見糞,則中樞有權,故生。
無糞,則中土幾絕,故死)。
_邵評:_下焦陰證蓄血,由於誤下,正氣受傷,陽虛氣陷,陰血凝蓄。此陰寒證也,與陽邪內結而蓄血者,大為不同。醫者極當留心。
白話文:
蓄血(述古)
傷寒伴隨發熱,小腹脹滿,本該小便不利,但反而小便通暢,這是因為有瘀血,應該瀉下。不可使用峻猛的藥物,宜用抵當丸緩慢瀉下瘀血。
邵氏評註:出現發熱,是身體發熱,而表證仍然存在。小腹脹滿,是熱邪進入下焦。但脹滿而不堅硬,患者也沒有發狂,為何知道是有瘀血呢?只是熱邪進入下焦而導致小腹脹滿,本該小便不利,但現在小便通暢,預料會有瘀血積聚。因為小腹的脹滿程度比堅硬稍輕,應當輕微地加以控制,所以用丸劑緩慢瀉下。以上是根據仲景《傷寒論》,並參考《來蘇集》、《類方》註釋而作的。
另註:這種預先辨別瘀血的方法,也根據小便的通暢與否來判斷。上一條根據大便稀溏且顏色發黑,確定為瘀血;這一條則根據小便反而通暢,來判斷為瘀血。審察證候的精準,非常值得仔細玩味。
瘀血這一證候,雖然病在血分,也必須區分陰陽來治療。例如,血瘀在上焦為陽證,血瘀在下焦為陰證。太陽經病邪未解,熱邪瘀積於內,瘀血在上焦為陽證;太陽經誤用下法,陽氣下陷,瘀血在下焦為陰證。
邵氏評註:瘀血有陰陽之分。在上焦者為陽證,在下焦者為陰證。上焦瘀血是因為太陽經病邪不解,熱邪與瘀血交結;下焦瘀血是因為太陽經誤用下法,陽氣下陷。
上焦瘀血,是因為汗出不足,不能發斑而導致瘀血(邪氣不能從體表排出,被抑制在體內,損傷營血而瘀積在上焦,這是陽熱之證),其脈象人迎脈必緊。緊,是指脈象數而有力(陽熱之脈)。外在症狀表現為面紅舌燥(熱象)、煩躁欲狂,或頭暈目眩、大便排出血水,除食指外,其他手指都抽搐。宜用犀角、桃仁、生地、赤芍、歸尾、丹皮、丹參、鬱金等藥物清熱化瘀。
邵氏評註:血瘀在上焦,表現為陽證而無陰證,治療方法是用清熱破血的方法。下焦瘀血,有陰證、陽證的不同,不像上焦瘀血,只有陽證而無陰證。下焦陽證瘀血,是仲景所說的熱結膀胱的證候,用桃仁、大黃等藥物瀉下即可。如果下焦是陰證瘀血,是因為誤用下法,陽氣下陷,陰血受損,血液因寒凝結。其症狀表現為面色蒼白、眼圈青黑(虛寒之證)、眉毛緊皺、眼睛發直、寒戰口噤(寒證表現)、舌苔白滑(虛寒舌苔)、大便排出血水,除食指外其他手指都抽搐。
宜用溫補的方法,如人參、附子、白朮、當歸、肉桂、桃仁、升麻、炙甘草等藥物(溫補中陽,和營散寒的藥方),溫補以提升陽氣。如果服藥後,寒戰稍微停止(陽氣流通所以寒戰停止),一兩個小時後又復發(藥力不足,病情嚴重),這是藥力不夠,再服用,以繼續溫補陽氣,寒戰停止則能活(陽氣回升則能活,陽氣衰竭則死),不能停止則會死亡(參考《傷寒論》第一篇)。凡是瘀血證,大便排出血水,見到糞便則能活,見不到則會死(下血水見到糞便,則中樞有功能,所以能活。沒有糞便,則中焦幾乎衰竭,所以會死)。
邵氏評註:下焦陰證瘀血,由於誤用下法,正氣受損,陽虛氣陷,陰血凝滯。這是陰寒證候,與陽邪內結而致瘀血者,大為不同。醫生必須非常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