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9)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9)
1. 絡中伏飲
如胸脅刺痛、時吐酸飲、脈沉弦而口渴者,此伏飲在絡也。宜桂枝五苓加薑汁、炒蒺藜、半夏、旋覆花主之。咳嗽嘔出涎沫、面色鮮明、不礙飲食者,非中虛也,作飲邪治。宜小半夏湯加茯苓、桂枝、杏仁。
白話文:
如果胸部和脅肋部位有刺痛的感覺,時常吐出酸性的飲料,脈象沉而弦,且口渴,這是伏飲停留在絡脈之中。應該服用桂枝五苓湯加入薑汁、炒蒺藜、半夏、旋覆花來治療。
如果咳嗽並吐出唾沫,面色紅潤,飲食正常,這就不是脾胃虛弱,而是飲邪作祟。應該服用小半夏湯加入茯苓、桂枝、杏仁來治療。
2. 傷食
傷食亦頭痛、惡寒、發熱,但身不痛,右關脈短滑或弦滑,與傷寒異。胸膈飽悶、惡食噯氣,此食滯中脘也。宜辛溫消導,紫蘇、厚朴、枳實、楂肉、神麯、麥芽之類。兼風寒者,身體拘痛也,加羌防散。舌黃口渴者,兼內火也,加連翹、黃芩、萊菔子涼疏之。若兼痛甚者,挾痧穢也,加廣藿梗、川鬱金逐之。
_按:_食與痰,乃傷寒兼有之症,臨證者必須兼參可也。
白話文:
吃壞肚子也會頭痛、怕冷、發燒,但身體不痛,右手關脈跳動短促滑利或弦緊滑利,和傷寒症狀不同。胸口感覺飽脹、不想吃東西、打嗝,這是食物積滯在胃部。應該用辛溫消導的藥物,例如紫蘇、厚朴、枳實、山楂肉、神麴、麥芽等。如果同時伴有風寒,身體會感到僵硬疼痛,就需要加入羌防散。舌頭發黃口渴,說明還有內火,就需要加入連翹、黃芩、萊菔子來清熱解毒。如果同時伴有劇烈疼痛,說明有痧氣,就需要加入廣藿梗、川鬱金來驅除痧氣。
食積和痰濁是傷寒經常會出現的併發症,醫生在診斷時一定要兼顧這些因素。
凡停食脹痛,在大腹臍以上者,尚在小腸之間,宜消導,不可下。其痛滿在臍及少腹,方是燥糞在於大腸,下之可也。
白話文:
如果因為吃太多而造成腹部脅肋以上的部位疼痛、脷脳,那麼問題可能出現在小腸裡,應該要使用消化藥物來治療,不適合用瀉藥。但如果疼痛和脹氣集中在肚臍以及小腹的位置,那可能是大腸中的乾硬便祕所造成的,可以考慮使用瀉藥進行排泄。
3. 蓄血
蓄血傷寒者,非因傷寒熱瘀蓄血,乃平時勞傷所蓄之血也。病不從太陽入,故無惡寒頭痛之症。但發熱口渴、語言無倫、小便利、大便黑,或胸脅間有痛處,或因血鬱心脾,如見鬼狀。藥不宜涼,亦不可熱,當用川鬱金、參三七、生楂肉、紅花、全當歸、桃仁、延胡、香附、丹參、澤蘭之類和之行之。如舌潤不渴者,加肉桂溫之。舌燥便秘,加酒大黃行之。
白話文:
蓄血傷寒,指的是患者並非因為傷寒導致熱邪瘀積而蓄血,而是平時勞傷所導致的血瘀積聚。由於病症並非從太陽經脈入侵,因此患者不會出現惡寒頭痛的症狀。
然而,患者會出現發熱口渴、言語不清、小便頻密、大便黑色等症状,或胸脅間有疼痛感,或因血瘀阻礙心脾,表現出恍惚如見鬼狀。
用藥方面,既不可過涼,也不可過熱,應以川鬱金、三七、生楂肉、紅花、全當歸、桃仁、延胡索、香附、丹參、澤蘭等藥材相合,以達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目的。
若患者舌苔潤濕不口渴,可加肉桂溫陽助氣。若舌苔乾燥便秘,可加酒大黃瀉熱通便。
4. 痧穢
凡痧穢從口鼻吸入,即從膜原流布三焦,便見頭痛、惡寒、發熱、骨節痰疼,與傷寒相似。但脈沉細,或手足指冷、腹滿嘔惡,與傷寒異。刺少商穴,其血紫,滯者是也。須用川鬱金、石菖蒲、廣藿香、檳榔、厚朴、青皮、紫蘇等以逐穢邪,則膜原清肅,三焦通利而愈矣,亦當兼食痰暑濕為治。
_邵評:_外經絡,內臟腑,膜原在內外交界之地。章虛谷、薛氏《濕熱條辨》,釋膜原外通肌肉,不獨口鼻所入之邪歸之,肌肉濕熱之邪,亦必歸之。其為三焦之門戶而近胃口,故膜原之邪必由三焦而歸脾胃也。
白話文:
如果痧穢從嘴巴和鼻子吸入,就會從膜原流遍三焦,導致頭痛、畏寒、發熱、骨節酸痛,症狀和傷寒相似。但脈象沉細,或手腳指頭冰冷、肚子脹滿想吐,就和傷寒不同。用針刺少商穴,流出的血呈紫色,說明病情停滯。需要用川鬱金、石菖蒲、廣藿香、檳榔、厚朴、青皮、紫蘇等藥物來驅除穢邪,這樣膜原就會清淨、三焦通暢,病自然就會好了。同時也要兼顧治療痰濕暑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