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終 (7)
卷之二終 (7)
1. 誤下例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妄下之後,熱邪結於心中,邪未盡入於胃也,乃邪結心胸而痛尚在上焦),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此病發於陽而誤下之,外熱未除而內熱又結於心中,故結痛,梔豉所以宣通熱邪也。
_邵評:_心中結痛,身熱不去,其邪未盡入里,與結胸證之心痛而身不熱者不同。用梔子豉湯散邪徹熱,輕於小陷胸湯之蕩實除熱,是火鬱發之之法也。
傷寒,醫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表熱內寒)、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心微煩而不懊憹,非宣劑所宜,故去豆豉而加乾薑,取其橫散,不欲其上越耳)。此以丸藥之下,則寒氣留中可知。故用梔子以解微煩,乾薑以逐內寒而散表熱。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也。
_邵評:_丸藥妄下,熱陷寒留,身熱不去,內無結痛而無微煩,知正氣虛不能與邪相爭,為外熱內寒之證。故用梔子以徹胸中陷入之邪,乾薑以復下藥損傷之氣也。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邪已入胃,滿而不燥)、起臥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此因誤下,移邪於心胃,故用梔子以治心煩,枳、樸以泄腹滿(表邪未解而誤下之,邪入而壅於高分,心下之氣不得宣越,因而腹滿心煩、起臥不安,邪入較深矣,所謂邪氣壅於心腹之間者也。故用梔子除煩熱,去豉之上升,而易枳樸之下泄,以去滿也),是兩解心腹之妙用也。
邪雖在胃,便未燥硬,則不可下。此為小承氣之先著。
_邵評:_此證邪已入胃,則不可吐;便未燥硬,則不可下。此梔子厚朴湯,重於梔豉而輕於承氣也。
太陽病(痞本利標),外症未除(是表不解)而數下之(誤下而邪入里,正氣屢傷),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是里不解,正氣益虛矣),心下痞硬(正氣虛而失運,其痞硬為虛),表裡不解(陽虛而表熱裡寒,故謂之有表裡證也),桂枝人參湯主之。此因數下之後,雖初因協熱而里必虛寒,故用溫補。
_邵評:_此證表裡俱虛,其病根在心下,非辛熱何能化痞而軟硬,非甘溫無以止利解表。用理中加桂枝,雙解表裡之法。此條雖不言脈,其脈微弱可知。
_又評:_喻嘉言曰:設利止則其邪可從里解,乃下利不止,是里解無期。設結開則其邪可從表解,乃心下痞硬,是表解無期。此際欲解表裡之邪,全賴中氣為之敷布。否則上下交徵,中氣立斷,其能解耶?理中湯加桂枝一法,握樞而運,真無為之上理矣。
傷寒服湯藥(以下藥妄下,傷下焦),下利不止(此利其病在胃),心下痞硬,瀉心湯已(宜服瀉心湯開痞是已,非言已服過瀉心湯而痞開也),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此利病在大腸),一誤再誤,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湯溫運中焦,治非不善,但病在下焦,故服之而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也,此利在下焦(大腸滑脫),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白話文:
誤下例
傷寒發病五六天,大量瀉下之後,身體發熱持續不退,心中感到緊痛(因為妄下之後,熱邪停留在心中,邪氣還未完全進入胃部,而是邪氣結聚在心胸部位,疼痛主要在上焦),症狀沒有好轉的跡象,用梔子豉湯治療。這種病是陽氣外散卻誤用瀉下之法,外在的熱邪未去除,內在的熱邪又停留在心中,所以感到緊痛,梔子豉湯的作用是宣通熱邪。
邵評:心中緊痛,發熱持續不退,邪氣尚未完全進入內臟,這與結胸證的心痛卻不發熱不同。使用梔子豉湯散邪通熱,比小陷胸湯溫和,是疏解鬱火的方法。
傷寒,醫生用丸藥瀉下,身體發熱持續不退(表熱內寒),稍微煩躁,用梔子乾薑湯治療(心煩但沒有懊惱,不適合使用宣通的藥物,所以去掉豆豉而加入乾薑,取其橫向散邪,不希望它向上蔓延)。這是因為丸藥瀉下,寒氣留在體內造成的。所以用梔子來緩解輕微煩躁,用乾薑來驅除內寒並散發表熱。寒證用熱藥治療,熱證用寒藥治療。
邵評:丸藥妄下,熱邪下陷,寒邪滯留,身體發熱持續不退,內臟沒有緊痛感也沒有明顯煩躁,說明正氣虛弱,不能與邪氣抗爭,屬於外熱內寒的證候。因此使用梔子來疏通胸中停滯的邪氣,乾薑來恢復下藥損傷的元氣。
傷寒瀉下後,心煩意亂,腹部脹滿(邪氣已進入胃部,脹滿但不乾燥),坐臥不安,用梔子厚朴湯治療。這是因為誤下,邪氣移至心胃,所以用梔子治療心煩,用枳實、厚朴瀉去腹部脹滿(表邪未解而誤下,邪氣入侵並阻塞於上焦,心下的氣機不能宣通,因此腹脹心煩,坐臥不安,邪氣入侵較深,所謂邪氣壅塞於心腹之間。所以用梔子除煩熱,去掉豆豉的向上趨勢,而改用枳實、厚朴向下瀉去,以消除脹滿),這是同時疏解心腹之氣的妙用。
邪氣雖然在胃中,但尚未乾燥堅硬,則不可再瀉下。這是小承氣湯之前的準備。
邵評:這個證候邪氣已入胃,則不可催吐;大便尚未乾燥堅硬,則不可瀉下。此梔子厚朴湯,比梔子豉湯重,比承氣湯輕。
太陽病(痞症是主要症狀),外在症狀未除(表證未解)而多次瀉下(誤下導致邪氣入裡,正氣屢受損傷),於是伴隨發熱而腹瀉,腹瀉不止(裡證未解,正氣更加虛弱),心下痞硬(正氣虛弱而氣機失調,痞硬是虛證),表裡證候均未解(陽氣虛弱而表熱裡寒,所以稱為有表裡證),用桂枝人參湯治療。這是因為多次瀉下之後,雖然一開始因為伴隨發熱而裡證必虛寒,所以用溫補的方法。
邵評:這個證候表裡俱虛,病根在心下,非辛熱之藥物何以化解痞塊,非甘溫之藥物何以止瀉解表。使用理中湯加桂枝,雙向疏解表裡的方法。這條方劑雖未提及脈象,但脈象微弱可知。
又評:喻嘉言曰:如果腹瀉停止,邪氣就可以從裡解,但是腹瀉不止,裡證的痊癒遙遙無期。如果痞塊消散,邪氣就可以從表解,但是心下痞硬,表證的痊癒遙遙無期。此時想要解除表裡邪氣,完全依靠中氣的運化。否則上下交徵,中氣立斷,還能痊癒嗎?理中湯加桂枝的方法,掌握樞紐而運化,真是無為而治的至高妙理。
傷寒服用湯藥(以下藥妄下,傷及下焦),腹瀉不止(此腹瀉的病位在胃),心下痞硬,瀉心湯已經使用(應該服用瀉心湯來開通痞塊,不是說已經服用過瀉心湯而痞塊已經消散),又用其他藥物瀉下,腹瀉不止(此腹瀉的病位在大腸),一次又一次錯誤治療,醫生用理中湯治療,效果甚好(理中湯溫運中焦,治療方法並非不好,但病情在下焦,所以服用後效果甚好)。理中,就是調理中焦,這次腹瀉在下焦(大腸滑脫),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