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5)

1. 暑濕穢合邪論(附)

凡暑月淫雨之後,日氣煦照,濕濁上騰,人在濕熱蒸騰中,感之則暑濕交受,兼溷穢濁之氣,人中之即痧毒也。夫人之正氣一虛,暑濕穢濁之邪俱從口鼻吸入,流布三焦,上乘於心為中痧,中入於胃為霍亂,踞於膜原為寒熱,歸於腸胃為泄瀉。蓋暑濕之邪,驟發而重者為濕溫,遲發而輕者為寒熱如瘧、為伏暑晚發。

觸邪隨時即發者,為寒熱,為泄瀉;伏邪遇秋始發者,則為瘧、為痢矣。一邪之染,為病非一,臨證者可不探本窮原以治哉。

2. 霍亂新法

《論》云: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又云:嘔吐而利,名霍亂。又云:頭痛身疼、惡寒吐利,名曰霍亂。合觀之,則霍亂之症始備,蓋亦傷寒之類耳。其治法則云: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湯主之。

_按:_此皆由陰陽不和、上下拒格不通所致。五苓所以分其清濁,理中所以壯其陽氣,皆中焦之治也。參《類方》注。

凡霍亂腹痛吐瀉,脈見結、促、代,或隱伏,或洪大,皆不可斷為死。果脈來微細欲絕、少氣不語、舌卷囊縮者,不治。

《書》云:陰陽易位曰霍,升降失常曰亂。按此症四時俱有,夏秋尤多。大抵中宮必有飲食停滯,外犯暑濕穢濁之邪,阻塞中焦,以致清不得升,濁不得降,陰陽錯亂而成斯症。或吐瀉並作,或吐而不瀉,或利而不吐,或先吐後瀉,總屬中焦之病。邪上越則吐,下泄則瀉,不必分屬三焦。

3. 感寒

六脈沉遲、口不渴、小便清利、吐瀉並作,或兼腹痛,此名濕霍亂。寒邪重也,宜藿香正氣散出入。

若大吐大瀉、六脈俱伏、手足厥冷、舌胎黑滑者,太陰中寒也。作陰霍亂治,理中湯附子

4. 吸暑

面赤口渴、或乾嘔、或吐瀉、舌胎微黃而燥或白中兼紅、胸悶腹痛,此口鼻吸入穢暑而成也。宜辰砂六一散,加枳實厚朴、川連、鬱金之類。

5. 暑濕兼穢

如觸暑濕痧穢而成霍亂,腹中絞痛、嘔惡吐瀉。宜清暑濕,兼芳香逐穢,如廣藿梗、川鬱金厚朴枳實、菖蒲、檳榔、赤苓、滑石、腹皮、通草之類。

6. 濕熱

嗜酒之人,濕熱內著,中宮阻塞而成霍亂,吐瀉不得、二便俱秘、嘔惡不止。宜瀉心法,如半夏橘紅、川連、枳實梔子、豆豉、滑石粉茯苓皮、茵陳、澤瀉之類。戒其斷米飲甜膩物,以待中宮清肅,否雖藥弗效也。

7. 食挾暑穢

如胃中已停飲食,更兼吸入暑穢,其熱必劇。腹痛飽悶、吐瀉不得、絞腸大痛、舌黃燥厚、煩渴便閉。急宜清疏中宮,如藿梗、厚朴、川連、枳實、楂肉、麥芽鬱金青皮、草蔻、滑石之類主之。如未效,腹中板實、大痛難忍、二便不通、舌胎厚黃燥刺、脈弦滑有力,此邪結於腸胃中也,大承氣湯下之。如年高氣弱,須用枳實、檳榔、生大黃、生梨、鮮生地等,以養腸胃之陰,緩下之可也。

便通之後,仍戒其勿進米飲甜膩之物,只用蘆稷湯養之和之,恐餘邪未清故也。

8. 胃傷生冷

如過食生冷,以致心腹脹滿,痛瀉不己,宜理中湯,加青陳、厚朴木香。必舌潤口不渴、右脈沉遲,可用此法。

凡霍亂症,無非暑濕痧穢,飲食凝結而成。忌一切甘膩之物,更忌熱油氣,犯之必復。患者須遠庖廚坑廁等處,使不犯油氣、穢氣,方可調治。

凡霍亂症,大忌飲食,即米飲下咽亦死,熱湯亦忌,並忌一切甜膩滋補及辛辣之物。惟清爽鬆利之物可食,如花紅、枇杷、生梨、嫩藕之類。霍亂因傷暑熱痧穢者,當以蕎麥炒熟作湯服,最妙,既能通利以去暑穢,又能和中。環頭蘆稷湯,能去痧穢,止嘔吐,尤能養胃和中。

凡治霍亂,宜戒穀食以清暑。惟宜蕎麥、蘆稷炒熟作湯,用以代茶,既有去邪逐穢之能,又有養胃和中之妙。但蕎麥性涼通利,熱實之證為宜;蘆稷性溫和中,中氣虛者尤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