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4)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4)
1. 濕熱兼穢
暑濕兼穢氣,多從口鼻觸入,濕由膜原以走中道。踞膜原則寒熱交作;走中道則不食不飢、口渴舌黃、胸痞腹脹。治宜清熱開鬱,兼芳香逐穢,梔豉湯加藿香、川鬱金、白蔻、枳實、制連、蔞皮、桔梗之類。若小水不利,加赤小豆、赤茯苓之類。腹脹甚,加厚朴、大腹皮。
白話文:
夏季濕熱加上穢氣,大多從口鼻進入體內,濕氣由表皮進入,循經絡而至內臟。表皮受濕氣影響,則寒熱交替;濕氣進入內臟,就會出現食慾不振、口渴舌苔黃、胸悶腹脹等症狀。治療方法應以清熱解鬱為主,同時用芳香藥物驅除穢氣,可以用梔子豉湯,再加入藿香、川鬱金、白蔻、枳實、制連、蔞皮、桔梗等藥材。如果小便不暢,可以加入赤小豆、赤茯苓等藥材。腹脹嚴重者,可以加入厚朴、大腹皮等藥材。
2. 濕熟為痹
外受濕熱之邪,內進甜膩之物,則濕聚熱蒸,蘊於經絡。寒戰熱熾、骨骼煩疼、舌胎灰膩、面目萎黃,此濕熱入於經絡為痹也。濕家忌汗,宜苦降辛通為治,防己、杏仁、滑石、半夏、米仁、連翹、山梔、野赤豆皮、路路通之類。
更有暑濕風邪混雜,阻於氣分,氣不主宣,右肢若廢,頭脹胸痞。法當通陽驅邪,用杏仁三錢、生米仁三錢、桂枝五分、厚朴一錢、半夏一錢五分、漢防己一錢五分、白蒺藜二錢、片薑黃一錢。
白話文:
當外在環境受到濕熱邪氣的侵襲,或內部攝入了過多甜膩的食物,濕氣和熱氣會在經絡中積聚,導致寒熱交織、骨骼疼痛、舌苔呈現灰色黏膩狀、臉色萎黃,這就是溼熱進入經絡引起的一種病症,稱為「痹」。對於這種情況,應避免發汗,而是通過苦降與辛通的方式進行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防己、杏仁、滑石、半夏、米仁、連翹、山梔、野赤豆皮、路路通等。
此外,如果暑熱、濕氣和風邪混雜,阻塞在氣分之中,導致氣體運行不暢,特別是影響到右側肢體,引發頭脹、胸悶的症狀,應該採取疏通陽氣、驅除邪氣的方法。具體治療方案可使用杏仁三錢、生米仁三錢、桂枝五分、厚朴一錢、半夏一錢五分、漢防己一錢五分、白蒺藜二錢、片薑黃一錢作為主要藥物。
3. 三焦濕鬱
發熱後神識漸昏、小腹硬滿、大便不下,此暑濕氣蒸而瀰漫三焦,乃諸竅阻塞之兆。氣分結邪,忌用滋膩,須桂苓甘露飲法,宜茯苓、豬苓、滑石、寒水石、晚蠶沙、皂莢子去皮。以上參《葉案》。
白話文:
發燒之後,意識逐漸昏迷,小腹脹滿,無法排便,這是暑濕之氣蒸騰瀰漫三焦,導致全身竅道阻塞的徵兆。由於氣分積聚邪氣,忌用滋補油膩的食物,應採用桂苓甘露飲的方法治療。適合使用茯苓、豬苓、滑石、寒水石、晚蠶沙、皂莢子(去皮)等藥材。
以上內容參考《葉案》。
4. 濕溫
夏月頭疼、妄言、自汗、身不甚熱、兩脛逆冷、四肢沉重、胸腹多痞而滿,其人先傷於濕,因而中暑,其脈陽澀而弱、陰小而急。不可發汗,汗之名重喝,必死。汗多者白虎湯加桂枝,汗少者白虎湯加蒼朮,或概用蒼朮白虎湯。述古。
_按:_濕溫證,因長夏每多陰雨,得日氣煦照,則潮濕上蒸,襲人肌表,著於經絡,則發熱頭脹、身癰、足脛痛、舌胎白膩等症。重者,兼感時邪不正之氣,即為濕溫疫證。
白話文:
夏天出現頭疼、說胡話、自汗、身體微微發熱、小腿發冷、四肢沉重、胸腹脹滿,這些症狀通常是因為先受了濕氣,然後又中暑引起的。脈象表現為陽氣不足,陰氣活躍。這種情況千萬不能發汗,如果強行發汗,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如果出汗多,就用白虎湯加桂枝;如果出汗少,就用白虎湯加蒼朮;也可以直接使用蒼朮白虎湯。這些都是古人總結的經驗。
濕溫病症是因為夏季長時間下雨,遇到陽光照射後,潮濕的空氣上升,侵入人體肌膚,停留在經絡中,就會導致發熱、頭脹、身體疼痛、小腿疼痛、舌苔白膩等症狀。如果病情嚴重,同時感染了其他病菌,就會發展成濕溫疫症。
5. 邪入氣分
暑濕之邪阻於肺,必咽痛、發熱、身痛、舌胎黃厚黏膩、煩渴不解。當清上焦,如連翹、桔梗、滑石、射干、米仁、馬勃、通草、淡竹葉、銀花、蘆根之類。如見身發斑疹、舌黃燥厚,當涼膈疏斑,如連翹、薄荷、生梔、石膏、牛蒡、杏仁、枳實、黃芩之類。
白話文:
夏天濕熱之氣侵襲肺部,就會出現咽喉疼痛、發燒、全身痠痛、舌苔黃厚膩、口渴難解等症狀。此時需要清熱解毒,可以用連翹、桔梗、滑石、射干、米仁、馬勃、通草、淡竹葉、銀花、蘆根等藥材。如果出現身上長斑疹、舌頭乾燥發黃且舌苔厚實,則需要清熱涼血、疏散斑疹,可以用連翹、薄荷、生梔子、石膏、牛蒡、杏仁、枳實、黃芩等藥材。
6. 邪乘包絡
濕溫之邪,乘於包絡,則神識昏呆、發熱身痛、四肢不暖、舌胎鮮紅燥刺者。宜解手厥陰之邪,如犀角尖、連翹、石菖蒲、川鬱金、元參、赤小豆,西黃之屬主之。
白話文:
當濕熱之邪入侵人體的包絡(體表與臟腑之間的組織),就會出現神志不清、昏昏沉沉、發熱、身體疼痛、四肢冰冷、舌頭鮮紅乾燥並帶有刺痛感等症狀。此時需要解開手厥陰經的邪氣,可以用犀角尖、連翹、石菖蒲、川鬱金、元參、赤小豆、西黃等藥物來治療。
7. 邪入營分
如濕溫之邪,入於血絡,舌胎中黃邊赤,發為赤斑丹疹、神昏譫語。宜清疏血分以透斑,佐芳香逐穢以開閉,犀角、連翹、赤芍、銀花、牛蒡、菖蒲、鬱金、元參、薄荷、人中黃之類。
白話文:
如果濕熱邪氣入侵血液循環,會導致舌苔黃膩、舌邊發紅,進而出現紅斑、疹子,以及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等症狀。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疏散血分,透發斑疹為主,並輔以芳香化濕、開竅醒神,可用犀角、連翹、赤芍、銀花、牛蒡、菖蒲、鬱金、元參、薄荷、人中黃等藥物。
8. 邪陽上焦
病起發熱頭脹,漸至耳聾、喉痛欲閉、鼻中衄血,此邪混氣分之象。在上焦空虛之所,非苦寒直達胃中之藥可以治病,不能即解,即有昏痙之變。宜輕清理上為治,如連翹、馬勃、牛蒡、銀花、射干、白金汁。如見呃忒,加枇杷葉、竹茹。以上參《葉案》。
白話文:
病人起初發燒頭脹,逐漸發展到耳聾、喉嚨疼痛欲閉、鼻孔流血,這表示邪氣混雜在氣血之中。病症發生在上焦虛弱之處,不能用苦寒直達胃中的藥物來治療,否則無法迅速緩解,反而可能出現昏迷痙攣的變化。宜用輕清之法清理上焦,例如連翹、馬勃、牛蒡、銀花、射干、白金汁。若出現呃逆,則需加入枇杷葉、竹茹。以上治療方法參考《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