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3)

1. 破傷濕

有破傷處,因澡浴,濕氣從瘡口入,其人昏迷沉重,狀類中濕,名破傷濕。宜白朮酒

2. 濕熱

脈濡細而數、發熱身痛、小水短澀,或身目俱黃,屬濕熱證。宜五苓散,加生梔、黃柏、茵陳、秦艽

3. 寒濕

脈沉遲而濡、身無熱,但吐瀉、口不渴、小水清利、身痛重著,或手足腫痛者,為寒濕。宜分滲兼溫中,胃苓湯加炮薑、木瓜,重者加附子

按:《論》云: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者,此寒濕也。又云: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亦風濕兼寒也。

4. 風濕

脈浮身重不能轉側、自汗,或額上多汗,此乃先傷於濕,又冒風所致。宜微汗之,漬漬然似欲汗者,風濕俱去矣。大羌活湯、二活、知母防己白芷白朮當歸川芎

5. 濕痰

脈沉緩而滑、四肢流注,或項背強,恆見於肥白人,屬濕痰。宜二陳、二朮、桂枝羌活等加減。

脾胃受濕,則沉困無力,怠惰好睡。須二術為君,上部濕蒼朮最烈,下部濕升麻提之;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滲泄。濕盛身痛,羌活勝濕湯平胃散之類。風濕相搏,一身盡痛,自汗者,防己黃耆湯。濕盛身痛、小便不利、體重發渴者,五苓散加川羌一倍,煎服妙。

以上諸條參《治法匯》。

6. 濕著肌表

如發熱身痛、脘悶不渴、舌胎白膩,或汗出不解,此濕邪著於肌軀之表也。宜解肌滲濕,如桂枝秦艽、紫蘇、二陳、厚朴、姜皮、茯苓之類。

7. 濕留氣分

凡發熱身痛,汗出則解,繼而復熱,脈來濡緩,舌胎白膩,此濕邪阻於氣分。熱自濕中來,徒用清熱藥不應。宜茯苓皮大腹皮滑石粉黃芩通草半夏豬苓之類,以逐氣分之濕,熱自除矣。

8. 太陰濕伏

凡身體沉重、不能轉側、四肢乍冷、目黃脘痞、自利、語言欲謇者,此濕邪伏於太陰,以致脾陽不運而然也。宜健脾兼分利,茅朮、厚朴茯苓皮、草蔻、菖蒲、廣皮、木瓜澤瀉之類。

如口內生疳,而仍不渴者,此濕滯於中,氣蒸於上也,治在氣分。茅朮、米仁、豬苓、澤瀉、廣皮、桔梗寒水石之類。

如痞結胸滿、飲食不進、舌黃微渴,此濕熱傷脾也。宜瀉心法,半夏茯苓、川連、厚朴、茅朮、通草之類。

9. 濕熱內結

如寒熱腹滿、小便不利,此濕熱內結也。宜走濕清熱,茅朮、赤小豆、茵陳、茯苓皮厚朴黃柏澤瀉之類。

10. 酒濕傷胃

脘中食阻,痛而嘔吐,或目色金黃,此酒濕傷胃所致。宜以苦辛寒為治,半夏枳實、薑汁、黃連、豆豉、茵陳之類。

11. 濕兼痧穢

穢濕從口鼻吸入,則膜原先受,分布營衛。先嘔逆,次寒熱、頭脹身痛、小便不通、舌胎白膩、渴不多飲。當以芳香淡滲兼施,俾穢濕濁邪可以分消,宜廣皮、藿梗、鬱金、茅朮、米仁、茯苓皮豬苓大腹皮石菖蒲通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