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3)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3)
1. 破傷濕
有破傷處,因澡浴,濕氣從瘡口入,其人昏迷沉重,狀類中濕,名破傷濕。宜白朮酒。
白話文:
如果有外傷破皮的地方,因為洗澡或接觸到濕氣,導致濕氣從傷口進入身體,這個人會出現頭昏、身體沉重的症狀,這種情況看起來很像濕氣侵襲,我們稱之為「破傷濕」。適合用白朮酒來治療。
2. 濕熱
脈濡細而數、發熱身痛、小水短澀,或身目俱黃,屬濕熱證。宜五苓散,加生梔、黃柏、茵陳、秦艽。
白話文:
脈搏呈現濕軟細小且頻率快的情況、有發燒並且身體疼痛、小便量少且排尿不暢,甚至身體和眼睛都出現黃疸的症狀,這些都屬於濕熱的病症。適合使用五苓散這種藥方,並在其中添加生梔子、黃柏、茵陳、秦艽等草藥來治療。
3. 寒濕
脈沉遲而濡、身無熱,但吐瀉、口不渴、小水清利、身痛重著,或手足腫痛者,為寒濕。宜分滲兼溫中,胃苓湯加炮薑、木瓜,重者加附子。
按:《論》云: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者,此寒濕也。又云: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亦風濕兼寒也。
白話文:
【寒濕】
脈象呈現沉遲且濡弱的情況,身體沒有發燒,但有嘔吐與腹瀉的症狀,口不乾渴,尿液清澈且排尿順暢,身體感到沉重且疼痛,或是手腳出現腫痛,這就是寒濕的表現。治療上應當採用利水滲濕同時溫暖中焦的方法,可使用胃苓湯再加入炮薑和木瓜,若病情較重則可再添加附子。
根據古籍記載,如果患者只有頭部出汗,背部感覺僵硬且想要蓋被子靠近火爐取暖,這也是寒濕的表現。另外,如果感染風寒後八九天,風濕兩種病邪相互影響,導致全身疼痛,無法自行翻身,沒有噁心嘔吐的現象也不口渴,脈象浮虛且澀,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這同樣是風濕夾雜寒邪的狀況。
4. 風濕
脈浮身重不能轉側、自汗,或額上多汗,此乃先傷於濕,又冒風所致。宜微汗之,漬漬然似欲汗者,風濕俱去矣。大羌活湯、二活、知母、防己、白芷、白朮、當歸、川芎。
白話文:
【風濕】
症狀表現為脈搏浮動,身體沉重到無法輕易翻身,自發性出汗,或者額頭上特別容易出汗。這些都是因為身體先受到濕氣侵害,之後又遭受風邪所導致的。應採取微微發汗的方式來治療,讓身體處於一種彷彿快要出汗的狀態,這樣風濕兩種病邪就能被驅除。可用的藥方包括大羌活湯,以及兩種活血化瘀藥材(二活)、知母、防己、白芷、白朮、當歸、川芎等。
5. 濕痰
脈沉緩而滑、四肢流注,或項背強,恆見於肥白人,屬濕痰。宜二陳、二朮、桂枝、羌活等加減。
脾胃受濕,則沉困無力,怠惰好睡。須二術為君,上部濕蒼朮最烈,下部濕升麻提之;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滲泄。濕盛身痛,羌活勝濕湯、平胃散之類。風濕相搏,一身盡痛,自汗者,防己黃耆湯。濕盛身痛、小便不利、體重發渴者,五苓散加川羌一倍,煎服妙。
以上諸條參《治法匯》。
白話文:
【濕痰】
若診脈時,脈象呈現沉緩且滑的特徵,伴隨四肢有如被水氣灌注的沉重感,或是頸背部位感到僵硬,這些症狀通常出現在體型肥胖、膚色偏白的人身上,這屬於濕痰的症狀。治療時可考慮使用二陳湯、二朮湯、桂枝湯、羌活等方劑,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調整。
當脾胃受到濕氣影響時,會感到身體疲倦無力,精神不振,容易昏昏欲睡。在治療上,應以二朮湯為主方,對於上半身的濕氣,使用蒼朮能更強烈地去濕;對於下半身的濕氣,可以使用升麻來提升濕氣的排出。對於外來的濕氣,應採用發汗解表的方法;對於體內的濕氣,則需通過利尿的方式來排除。如果濕氣過盛導致全身疼痛,可用羌活勝濕湯和平胃散這類方劑。若是風濕兩種邪氣相互作用,造成全身疼痛,且伴有自汗現象,防己黃耆湯是合適的選擇。對於濕氣過盛導致全身疼痛,同時小便不順暢、身體沉重、口渴等症狀,使用五苓散加上兩倍量的川羌,煎煮服用效果極佳。
以上各項內容參考《治法匯》。
6. 濕著肌表
如發熱身痛、脘悶不渴、舌胎白膩,或汗出不解,此濕邪著於肌軀之表也。宜解肌滲濕,如桂枝、秦艽、紫蘇、二陳、厚朴、姜皮、茯苓之類。
白話文:
如果出現發燒、身體疼痛、胸脘感覺悶脹但不口渴、舌苔呈現白色且膩滑,或是出汗但症狀未見改善,這都是濕氣邪惡影響到身體表面的跡象。應該使用能舒緩肌肉並排濕的藥物,例如桂枝、秦艽、紫蘇、二陳湯中的藥材、厚朴、薑皮、茯苓等。
7. 濕留氣分
凡發熱身痛,汗出則解,繼而復熱,脈來濡緩,舌胎白膩,此濕邪阻於氣分。熱自濕中來,徒用清熱藥不應。宜茯苓皮、大腹皮、滑石粉、黃芩、通草、半夏、豬苓之類,以逐氣分之濕,熱自除矣。
白話文:
凡是出現發燒身體疼痛的症狀,出汗後會暫時舒緩,但隨後又再次發燒,脈搏呈現濕軟緩慢的狀態,舌苔呈現白色且膩,這都是濕邪阻礙在人體的氣分部位的表現。熱度是由濕氣中產生的,如果單純使用清熱藥物並不會有效果。應該使用茯苓皮、大腹皮、滑石粉、黃芩、通草、半夏、豬苓等藥材,藉由這些藥材去除停留在氣分中的濕氣,熱度自然就會消退。
8. 太陰濕伏
凡身體沉重、不能轉側、四肢乍冷、目黃脘痞、自利、語言欲謇者,此濕邪伏於太陰,以致脾陽不運而然也。宜健脾兼分利,茅朮、厚朴、茯苓皮、草蔻、菖蒲、廣皮、木瓜、澤瀉之類。
如口內生疳,而仍不渴者,此濕滯於中,氣蒸於上也,治在氣分。茅朮、米仁、豬苓、澤瀉、廣皮、桔梗、寒水石之類。
如痞結胸滿、飲食不進、舌黃微渴,此濕熱傷脾也。宜瀉心法,半夏、茯苓、川連、厚朴、茅朮、通草之類。
白話文:
[太陰濕伏]
凡是感到身體異常沉重,難以翻身,四肢偶爾發冷,眼睛泛黃且上腹部有脹滿感,自行排便,說話變得有些遲鈍,這些症狀多是由於濕邪潛藏於太陰經絡,導致脾臟的陽氣無法正常運行所致。應當採用調理脾臟並輔以利尿的療法,例如使用茅朮、厚朴、茯苓皮、草蔻、菖蒲、陳皮、木瓜、澤瀉等藥材。
如果口腔內長出潰瘍,但卻不感到口渴,這是因為濕氣滯留在體內中焦,氣血向上蒸騰所引起的,治療需從調理氣機著手。可以考慮使用茅朮、薏仁、豬苓、澤瀉、陳皮、桔梗、寒水石等藥物。
倘若有胸悶、腹脹、食慾不振、舌苔泛黃且稍微口渴的現象,這可能是濕熱影響到了脾臟功能。適合採用清心除煩的療法,像是半夏、茯苓、黃連、厚朴、茅朮、通草等藥材都是不錯的選擇。
9. 濕熱內結
如寒熱腹滿、小便不利,此濕熱內結也。宜走濕清熱,茅朮、赤小豆、茵陳、茯苓皮、厚朴、黃柏、澤瀉之類。
白話文:
如果出現像發冷又發燒、腹部脹滿、小便不順的症狀,這通常是因為體內濕熱凝結所導致的。應選擇有助於去除濕氣和清熱的藥物,例如:白茅根、蒼朮、赤小豆、茵陳、茯苓皮、厚朴、黃柏、澤瀉等。
10. 酒濕傷胃
脘中食阻,痛而嘔吐,或目色金黃,此酒濕傷胃所致。宜以苦辛寒為治,半夏、枳實、薑汁、黃連、豆豉、茵陳之類。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胃部因食物堵塞,引起疼痛並伴隨嘔吐,或者眼睛皮膚出現金黃色,這些都是因為酒精和濕氣傷害到胃所導致的。治療上應選擇性味苦辛且偏寒的藥材,例如半夏、枳實、薑汁、黃連、豆豉、茵陳等。」
11. 濕兼痧穢
穢濕從口鼻吸入,則膜原先受,分布營衛。先嘔逆,次寒熱、頭脹身痛、小便不通、舌胎白膩、渴不多飲。當以芳香淡滲兼施,俾穢濕濁邪可以分消,宜廣皮、藿梗、鬱金、茅朮、米仁、茯苓皮、豬苓、大腹皮、石菖蒲、通草等。
白話文:
當濕氣與不潔之氣從口鼻進入身體,首先影響的是內膜,然後擴散到整個身體的營養和防禦系統。初期會出現嘔吐和反胃的症狀,接著是發冷發熱、頭痛身痛、小便不暢、舌苔白而滑膩,雖然口渴但卻不想多喝水。
應該使用有芳香、能促進排汗和利尿的藥物進行治療,使這些不潔和濕氣能夠排出體外。適合使用的藥材包括:陳皮(廣皮)、藿香梗(藿梗)、鬱金、茅朮、薏苡仁(米仁)、茯苓皮、豬苓、大腹皮、石菖蒲、通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