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3)

1. 破傷濕

有破傷處,因澡浴,濕氣從瘡口入,其人昏迷沉重,狀類中濕,名破傷濕。宜白朮酒。

白話文:

如果有人身上有開放性創傷,洗澡時因為接觸到潮溼空氣而感到頭暈、身體不適,症狀像是被溼邪侵襲一樣,這叫做「破傷風」。應該使用「白朮酒」來治療。

2. 濕熱

脈濡細而數、發熱身痛、小水短澀,或身目俱黃,屬濕熱證。宜五苓散,加生梔、黃柏、茵陳、秦艽。

白話文:

脈搏微弱且快速,伴有發燒和身體疼痛,尿液短暫且乾燥,或者全身皮膚變黃,這可能是溼氣引起的熱症。可以使用「五苓散」方劑,加入生梔、黃柏、茵陳和秦艽。

3. 寒濕

脈沉遲而濡、身無熱,但吐瀉、口不渴、小水清利、身痛重著,或手足腫痛者,為寒濕。宜分滲兼溫中,胃苓湯加炮薑、木瓜,重者加附子。

按:《論》云: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者,此寒濕也。又云: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亦風濕兼寒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沉而遲緩且濡弱,身體沒有發熱,卻有吐瀉、不口渴、小便清澈、身體疼痛沉重,甚至手足腫痛,這就屬於寒濕。治療上應當選擇既能利水滲濕又能溫中散寒的藥物,可以用胃苓湯加入炮薑、木瓜,病情嚴重的可以加附子。

4. 風濕

脈浮身重不能轉側、自汗,或額上多汗,此乃先傷於濕,又冒風所致。宜微汗之,漬漬然似欲汗者,風濕俱去矣。大羌活湯、二活、知母、防己、白芷、白朮、當歸、川芎。

白話文:

如果病人脉象浮,身体沉重,无法翻身,而且容易出汗,特别是额头出汗较多,这说明是先受了湿邪,又遇风邪所致。应该用药使病人微微出汗,汗出似欲出非出,这样风湿邪气便可以去除。可以使用大羌活汤,加入二活、知母、防己、白芷、白术、当归、川芎等药材。

5. 濕痰

脈沉緩而滑、四肢流注,或項背強,恆見於肥白人,屬濕痰。宜二陳、二朮、桂枝、羌活等加減。

脾胃受濕,則沉困無力,怠惰好睡。須二術為君,上部濕蒼朮最烈,下部濕升麻提之;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滲泄。濕盛身痛,羌活勝濕湯、平胃散之類。風濕相搏,一身盡痛,自汗者,防己黃耆湯。濕盛身痛、小便不利、體重發渴者,五苓散加川羌一倍,煎服妙。

以上諸條參《治法匯》。

白話文:

濕氣盛而引起全身疼痛,可以使用羌活勝濕湯、平胃散等藥方治療。風濕相搏,導致全身疼痛,並且自汗不止,可以使用防己黃耆湯治療。濕氣盛而引起全身疼痛、小便不利、體重增加、口渴等症狀,可以使用五苓散,並加倍川羌活,煎服效果顯著。

註釋

  • 二陳湯: 由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組成,具有燥濕化痰、理氣健脾的功效。
  • 二朮湯: 由白朮、蒼朮組成,具有燥濕健脾、利水消腫的功效。
  • 桂枝: 具有溫經通脈、散寒止痛的功效。
  • 羌活: 具有祛風濕、止痛、解表散寒的功效。
  • 蒼朮: 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的功效。
  • 升麻: 具有解表散寒、升陽舉陷的功效。
  • 羌活勝濕湯: 由羌活、獨活、防風、蒼朮、白朮、茯苓、牛膝、防己、甘草組成,具有祛風勝濕、止痛利水的功效。
  • 平胃散: 由厚朴、陳皮、蒼朮、黃連、甘草組成,具有燥濕健脾、和胃止瀉的功效。
  • 防己黃耆湯: 由防己、黃耆、甘草、桂枝、白朮、茯苓、炙甘草組成,具有祛風濕、利水消腫、補氣固表的功效。
  • 五苓散: 由豬苓、澤瀉、茯苓、白朮、桂枝組成,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暑的功效。
  • 川羌活: 與羌活同屬,具有祛風勝濕、止痛解表的功效。

6. 濕著肌表

如發熱身痛、脘悶不渴、舌胎白膩,或汗出不解,此濕邪著於肌軀之表也。宜解肌滲濕,如桂枝、秦艽、紫蘇、二陳、厚朴、姜皮、茯苓之類。

白話文:

如果出現發燒、身體疼痛、胸口悶脹卻不口渴、舌苔白膩,或者出汗卻無法止住,這都是濕邪停留在肌膚表面所致。應該要使用能夠解表散濕的藥物,例如桂枝、秦艽、紫蘇、二陳、厚朴、薑皮、茯苓等等。

7. 濕留氣分

凡發熱身痛,汗出則解,繼而復熱,脈來濡緩,舌胎白膩,此濕邪阻於氣分。熱自濕中來,徒用清熱藥不應。宜茯苓皮、大腹皮、滑石粉、黃芩、通草、半夏、豬苓之類,以逐氣分之濕,熱自除矣。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發燒、身體疼痛,出汗後症狀暫時緩解,接著又發熱,脈象濡緩,舌苔白膩,這說明濕邪阻礙了氣分。熱是從濕氣中產生出來的,單純使用清熱藥物沒有效果。應該使用茯苓皮、大腹皮、滑石粉、黃芩、通草、半夏、豬苓等藥物,來驅逐氣分中的濕氣,熱自然就會消退。

8. 太陰濕伏

凡身體沉重、不能轉側、四肢乍冷、目黃脘痞、自利、語言欲謇者,此濕邪伏於太陰,以致脾陽不運而然也。宜健脾兼分利,茅朮、厚朴、茯苓皮、草蔻、菖蒲、廣皮、木瓜、澤瀉之類。

如口內生疳,而仍不渴者,此濕滯於中,氣蒸於上也,治在氣分。茅朮、米仁、豬苓、澤瀉、廣皮、桔梗、寒水石之類。

如痞結胸滿、飲食不進、舌黃微渴,此濕熱傷脾也。宜瀉心法,半夏、茯苓、川連、厚朴、茅朮、通草之類。

白話文:

當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四肢突然冰冷、眼睛泛黃、胃脘脹滿、腹瀉、說話含糊不清時,這是濕邪停留在脾經,導致脾陽無法運作造成的。治療方法應健脾利濕,可用茅術、厚朴、茯苓皮、草蔻、菖蒲、廣皮、木瓜、澤瀉等。

若口內生瘡,卻不口渴,這是濕氣停滯在內,熱氣上蒸所致,應以疏氣為主。可用茅術、米仁、豬苓、澤瀉、廣皮、桔梗、寒水石等。

如果胸部痞結、肚子脹滿、飲食不進、舌苔黃膩微渴,這是濕熱傷脾所致。治療應以瀉心火為主,可用半夏、茯苓、川連、厚朴、茅術、通草等。

9. 濕熱內結

如寒熱腹滿、小便不利,此濕熱內結也。宜走濕清熱,茅朮、赤小豆、茵陳、茯苓皮、厚朴、黃柏、澤瀉之類。

白話文:

如果出現身體發冷發熱、肚子脹滿、小便不順暢的情況,這是濕熱內結的表現。應該採用利濕清熱的治療方法,可以使用茅術、赤小豆、茵陳、茯苓皮、厚朴、黃柏、澤瀉等藥物。

10. 酒濕傷胃

脘中食阻,痛而嘔吐,或目色金黃,此酒濕傷胃所致。宜以苦辛寒為治,半夏、枳實、薑汁、黃連、豆豉、茵陳之類。

白話文:

腹部脅滿不舒,疼痛且想吐,有時眼睛會發黃,這是因為喝酒和溼氣傷害了胃部所造成的。應該使用苦味、辛辣、涼性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半夏、枳實、薑汁、黃連、豆鼓、茵陳等。

11. 濕兼痧穢

穢濕從口鼻吸入,則膜原先受,分布營衛。先嘔逆,次寒熱、頭脹身痛、小便不通、舌胎白膩、渴不多飲。當以芳香淡滲兼施,俾穢濕濁邪可以分消,宜廣皮、藿梗、鬱金、茅朮、米仁、茯苓皮、豬苓、大腹皮、石菖蒲、通草等。

白話文:

如果濕邪從口鼻吸入,就會損傷人體的表層,並散布到營衛之間。初期會出現嘔吐,接著會發燒、頭痛、身體疼痛、小便不暢、舌苔白膩、口渴卻不想喝水。治療應採用芳香化濕、淡滲利濕的方法,幫助濕邪濁氣消散,可以選用廣皮、藿梗、鬱金、茅朮、米仁、茯苓皮、豬苓、大腹皮、石菖蒲、通草等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