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2)

1. 暑風

暑月,病人忽然手足搐攣者,暑風也,香薷飲加羌防。嘔惡加藿香、陳皮,小便不利加二苓、澤瀉、滑石,有痰加半夏,渴易瓜蔞,瀉不止加蒼朮,轉筋加木瓜(勢重者,手足攣搐,角弓反張,如中惡狀)。亦有先病熱,服表藥後,漸成譫語狂呼浪走,氣力百倍者,亦暑風也,以寒涼攻劫之,兼解散化痰。

白話文:

在炎熱的夏季,如果病人突然出現手腳抽搐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暑風」症狀,治療上可以使用香薷飲並加上羌活和防風。如果同時伴有噁心嘔吐的現象,可以再加入藿香和陳皮;若是小便不暢,則應增加茯苓、豬苓、澤瀉和滑石;倘若有痰的問題,可再添加半夏;口渴時可改用瓜蔞;若持續腹瀉,應加入蒼朮;如果出現肌肉抽筋,則需添加木瓜(在嚴重情況下,手腳會劇烈抽搐,身體呈角弓反張姿態,類似中毒的症狀)。此外,也有些人在發燒後服用解表藥,逐漸開始出現胡言亂語、狂躁喊叫、無目的亂跑,且體力異常旺盛的狀況,這也是暑風的一種表現,治療時需採用寒涼的藥物進行強力治療,並輔以疏散和化解痰濕的方法。

2. 暑瘵

盛暑之月,火能鑠金,不禁辛酒,胃火暴甚,勞熱躁擾,火動心脾,令人咳嗽氣喘,驟然吐血、衄血,頭目不清,膈中煩擾不寧。即童稚老夫,間有此病。昧者以為癆瘵,不知火載血上,非真陰虧損而為虛勞者比也。宜清暑涼血,如荷葉汁、鮮生地、元參、知母、石膏,鬱金、連翹、杏仁、象貝之類。

白話文:

在酷熱的夏天,天氣炎熱到可以熔化金屬,如果人們不節制辛辣與酒精的攝入,會導致胃部的火氣特別旺盛。這種情況下,人體容易感到勞累、燥熱不安,心臟和脾臟的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可能引起咳嗽、氣喘等症狀,甚至突然間出現咯血或鼻血的情況,頭腦視線不清,胸口感覺悶悶的,非常不舒服。這種疾病不僅發生在小孩或是老人身上,偶爾也會出現在其他人身上。

有些人會誤以為這是肺結核,但實際上這是因為血液受熱上升所導致的,並不是因為陰氣不足而產生的虛弱勞損。對策應該是清涼消暑,降溫涼血,可以食用像是荷葉汁、新鮮的生地黃、玄參、知母、石膏,鬱金、連翹、杏仁、象貝等具有清熱涼血功效的食物或藥材。

3. 暑瘍

凡癰疽毒瘡,發熱有時,晡熱旦止。若夏月間,有患頭面外項赤腫,或腰足焮腫,長至數寸,不能步履,人皆疑為瘡毒。但頭痛內躁、晝夜發熱不止,自與瘡毒異。宜清暑解毒,如川連、石膏之類。暑毒一解,其腫自消,亦無膿血也。

白話文:

【關於暑瘍】

只要是毒瘡或膿腫,發燒通常會在特定時間出現,到了早晨就會減退。然而,在夏天期間,如果有人的頭部、面部或是頸部出現紅腫,或者腰部、腳部發生腫脹,嚴重時甚至可以長到數寸,影響正常行走,人們往往會誤以為是毒瘡。

但是,如果併發頭痛、內心煩躁,並且白天和夜晚都在發燒,情況就不一樣了,這與一般的毒瘡不同。應該用清暑解毒的方法來治療,例如使用黃連、石膏等藥物。一旦暑熱毒素被清除,腫脹自然會消失,也不會有膿血的問題。

4. 暑瘡

盛暑之時,有遍身發疤,如碗如杯、如李如桃、晶瑩脆薄、中含臭水,此濕熱之水泛於肌表也,黃連、香薷、解毒湯之類。若口疳臭穢,涼膈散效。外用鮮蓮花瓣貼瘡上,一周時平復。

以上四條出《暑症全書》。

白話文:

在酷熱的夏天,有人全身會冒出像碗、像杯、像李子、像桃子大小的水泡,這些水泡晶瑩但很脆弱,裡面含有難聞的液體,這是因為體內的濕熱透過皮膚表現出來。可以使用黃連、香薷、解毒湯這一類的藥物來治療。如果口腔有潰爛且味道惡臭,則可服用涼膈散,效果良好。另外,可用新鮮的蓮花瓣貼在患處,大約一個星期後,水泡就會恢復正常。

以上這段資訊出自《暑症全書》。

5. 濕證(合參)

張司農謂:暑邪之害甚於寒,因作《暑症全書》濟世。竊以為濕邪之害,更有甚於暑者。蓋盛暑之時必兼濕,而濕盛之時不兼暑。暑邪只從外入,而濕邪兼乎內外。暑邪為病,驟而易見;濕邪為病,緩而難知。凡處澤國水鄉者,於濕證尤宜加察焉。如外感之濕,著於肌表者,或從雨霧中而得,或從地氣潮濕中而得,或上受,或下受,或遍體均受,皆當以解肌法微汗之。兼風者微微表散,兼寒者佐以溫藥,兼熱者佐以清藥,此外受濕邪之治也。

如內生之濕,留於臟腑者,乃從飲食中得之——凡膏粱酒醴、甜膩厚味及嗜茶湯瓜果之類,皆致內濕。治法不外上開肺氣,下通膀胱,中理脾陽為治。然陽體多成濕火,而陰體多患寒濕,又當察其體質陰陽為治。用藥之法,當以苦辛寒治濕熱、苦辛溫治寒濕,概以淡滲佐之。

苦酸膩濁之品,在所禁用。前太陰新法內,已陳濕邪之概,茲特參濕邪之兼證,而以表裡三焦分治焉,若夫濕邪變幻之態,為病非一,當以雜證各門求之可也。

凡脾虛多中濕,一身盡痛為濕,有表有里、有濕熱、有寒濕、有風濕。

白話文:

張司農曾經提到,暑熱的危害比寒氣更嚴重,因此他編寫了《暑症全書》來救助世人。然而,我認為濕氣的危害甚至超過了暑熱。因為在酷暑之際,濕氣總是相伴而行,但濕氣旺盛的時候卻不一定伴有暑熱。暑熱通常只是從外部入侵,而濕氣則可以從內外雙方影響人體。暑熱導致的疾病,通常迅速且明顯;濕氣導致的疾病,則往往緩慢且不易察覺。對於居住在沼澤地區或水鄉的人們來說,對濕證的警覺應特別提高。

如果說的是由外界感染的濕氣,它可能附著在皮膚表面,可能是從雨霧中得來,也可能是從潮濕的地氣中得來,可能是從上方受影響,也可能從下方,甚至全身都可能受到影響,這時候應採取解除肌肉緊繃的方法,使其微微出汗。若同時有風邪,則應輕微的散發;若同時有寒氣,應輔以溫暖的藥物;若同時有熱氣,則應輔以清涼的藥物,這是對抗外來濕氣的治療方法。

再來,若是由體內產生的濕氣,留在臟腑中的,通常是從飲食中來的——像是一些高脂肪、酒精、甜膩食物以及過度喝茶、吃水果等,都能導致體內濕氣。治療方法大致上是:開通肺部氣息,通暢膀胱,調理脾胃的陽氣。然而,陽性體質多會形成濕熱,而陰性體質多會遭受寒濕,這時就應當根據個人的體質屬性來進行治療。使用藥物的原則是:苦辛寒性的藥物用於治療濕熱,苦辛溫性的藥物用於治療寒濕,一般都會輔以淡滲的藥物。

那些苦澀、酸澀、油膩、混濁的食物,應該要避免食用。在先前的太陰新法中,已經概述了濕氣的概況,現在特別加入濕氣的合併症狀,並根據體表、體內及三焦的部位來進行治療。至於濕氣變化無常的特性,導致的疾病種類繁多,應當從各種雜症中尋找解答。

通常脾虛的人容易受到濕氣影響,全身疼痛可能就是濕氣所致,有可能是表層的濕氣,也可能是體內的濕氣,有可能是濕熱,也可能是寒濕,或是風濕。

6. 濕痹

(痹者,痹著不去也)

《論》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亦曰濕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此宜五苓散主之,發黃加茵陳。

白話文:

在濕痹這部分,它講的是當疾病纏身,久久無法去除的情況。

古書上說:當你得了太陽病,你的關節會疼痛且感到煩躁,同時脈搏顯得又沉又細,這種情況就被稱為中濕,也可以叫做濕痹。這種病症的特徵是小便不通暢,但是大便卻比平常順暢,治療上應該要讓小便變得通暢。對於這種情況,適合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併有黃疸症狀,則需要再加入茵陳一起使用。

7. 風濕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病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米仁、甘草湯。又曰: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痛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白話文:

[風濕病]

患者全身疼痛,伴隨發燒,尤其在下午時段症狀會更加劇烈,這種病症被稱為風濕。此病多是由於流汗後直接吹風,或是長期疾病導致身體過於虛寒所引發。可以使用包含麻黃、杏仁、薏苡仁和甘草的湯藥來治療。另有一說,對於風濕病人,如果出現脈象浮動、身體沉重、出汗且怕風的症狀,則適用防己黃耆湯來調理。

風邪與濕邪相互作用,導致全身疼痛,正常情況下應當透過發汗來解除病痛。然而,當天氣持續陰雨,有醫生認為此時可以讓患者發汗,但即使發汗後疼痛仍未減緩,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因為大量發汗雖然驅除了風邪,但是濕邪仍然存在體內,所以病痛未能痊癒。若要治療風濕,應該讓患者微微出汗,這樣風邪與濕邪才能一同被排出體外。

8. 頭中寒濕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用香瓜蒂一味為末,吹鼻中,黃水立下則愈)。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上者亦死。

以上述《金匱》。

白話文:

患有濕氣的人會感到全身疼痛並伴隨發燒,臉色呈現黃色且呼吸急促,同時有頭痛、鼻塞以及煩躁的情況,雖然他的脈搏跳動較快,但還是能夠正常飲食,腹部也沒有任何異常或病痛,問題主要出在頭部因寒濕導致的疾病,因此才會出現鼻塞的症狀,如果使用藥物由鼻腔吸入就能治癒(具體做法是取香瓜蒂研磨成粉末,吹入鼻中,黃色分泌物會立即排出,病情就能緩解)。

若是患濕氣的人接受排瀉治療,額頭會出現汗水並且輕微喘息,如果小便量少,這可能代表病情嚴重,甚至會危及生命;同樣地,如果患者只出現下痢,而沒有其他上部症狀,也可能代表病情嚴重,同樣有生命危險。

以上都是根據《金匱要略》中的描述。

9. 表濕

關節疼痛、脈浮而濡、四肢痿弱,此濕邪在表也。小便利者,桂枝湯加川羌、白朮等微汗之;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加減。

白話文:

[表面濕氣]

如果出現關節疼痛,脈搏呈現浮而且濕潤的狀態,以及四肢感到無力,這些都是濕氣影響身體表面的徵兆。如果排尿順暢,可以使用桂枝湯,再添加一些川芎和白朮,以微微發汗的方式來治療;但如果排尿不順,則應使用五苓散,並根據個人狀況調整劑量來進行治療。

10. 中濕

若關節重痛。浮腫喘滿、腹脹煩悶、昏不知人、脈沉而緩或沉而細,此名中濕。宜升陽除濕湯,或白朮酒。

白話文:

如果關節感到沉重且疼痛,身體出現浮腫,呼吸困難且腹部脹大,心情煩躁悶悶不樂,甚至意識模糊不清,心跳的節奏慢且深,或者是脈搏沉穩但細弱,這就是所謂的「中濕」症狀。適合服用的治療方式為升陽除濕湯,或者飲用白朮酒來調理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