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終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終 (2)

1. 誤汗例

發汗多,致亡陽譫語(汗為血之液,汗多亡陽,陽亡則陰虧,津血耗竭,胃燥而有譫語也),此非胃實,不可下,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_邵評:_少陽不可發汗,汗則津液越出,必胃燥而譫語,故用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和則愈。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白虎主症),脈洪大者(白虎主脈),胃中津液干而火獨盛也,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_邵評:_服桂枝汗大出,而大煩渴,脈見洪大,其邪已去太陽之表,而入陽明之裡矣。陽明為津液之腑,熱邪內入,津傷火盛,故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存陰為治,的是正法。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夜而安靜(晝煩夜靜者,邪未盡而陽已虛,陰尚不傷也),不嘔不渴(里無邪也),無表證(無惡寒頭痛之表證),身微熱,脈沉微者,此邪已退而陽氣衰弱也,乾薑附子湯主之。

_邵評:_此條下後復汗,晝煩夜靜,無表裡證,而脈沉微,是純陰無陽之象,陽將去矣。幸此微熱未除,煩躁不寧之際,獨任乾薑、附子以急回其陽為治也。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飲停於中則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逆於上則氣衝而頭眩),脈沉緊(沉緊者,支飲之脈也),復發汗動經,身為振振搖者(發汗則擾動其經氣而飲入於經,則身振振而動搖也),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此亦陽虛飲蓄(此飲邪內發之證)而致頭身振搖,即真武證之輕者。

_邵評:_尤在涇曰:此傷寒邪解飲發之證,逆滿氣衝,寒飲上搏於膈也,故令頭眩。脈沉為在裡,且既經吐下,復發其汗,則陽益虛而津液耗,故身振振搖也。與此湯導飲和中,益陽固衛。柯韻伯注此證是木邪侮胃。吐下之後,陽氣內擾,故心下逆滿。裡虛氣逆,則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表陽虛也。脈沉緊為弦,肝木犯胃則弦。邪在裡而反發汗以攻表,經絡更虛,寒邪由經而入里,陽氣外虛,不能主持諸脈,故一身振搖也。與此湯和經散寒,益陽補陰。此說與尤說不同,錄存以備合參,然當從尤注為是。

傷寒脈浮自汗(陽明自汗出)、小便數(陽明裡證)、舌紅、微惡寒(陽明表證),以上俱似桂枝證(病在陽明之半表半裡,宜和)。腳攣急(陽明裡證),此一症與桂枝證獨異,乃陰虛之象,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誤表損陽之故)。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陰傷陽越,虛陽躁擾,見此假熱之象),有陽越之象,作甘草乾薑湯(先復陽散寒)與之,以復其陽(此胃陽也)。

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復和其營血)與之,其腳即伸(此湯純陰以復其陰,陰陽兩和,其腳即伸矣)。若胃氣不和、譫語者(為前此曾用桂枝幹姜之辛熱,傷耗胃液耳,因中焦有留邪也),少與調胃承氣湯(微滌陽明所結之餘邪,則譫語自止)。

白話文:

誤汗例

汗出太多,導致亡陽神志不清(汗液是血液的精華,汗出太多會損耗陽氣,陽氣不足則陰氣也受損,津液血液耗竭,胃燥熱而產生神志不清),這並非胃實熱證,不可使用瀉下之法,用柴胡桂枝湯調和營衛之氣,以通利津液,之後自然痊癒。

邵氏評註:少陽證不宜發汗,發汗則津液外洩,必然導致胃燥熱而神志不清,所以用柴胡桂枝湯調和營衛之氣。上焦通暢,津液下降,胃氣和順則痊癒。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之後感到極度口渴難解(白虎湯的主症),脈象洪大有力(白虎湯的主脈),這是胃中津液枯竭而單獨出現火熱之象,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邵氏評註: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而極度口渴,脈象洪大有力,說明邪氣已經從太陽經表層進入陽明經裡層。陽明經是津液的腑臟,熱邪內入,津液受損火熱盛行,所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滋陰來治療,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瀉下之後,又再次出汗,白天煩躁不安,晚上卻安靜(白天煩躁晚上安靜,說明邪氣未盡而陽氣已虛,陰氣尚未受損),不嘔吐不口渴(裡證無邪氣),沒有表證(沒有惡寒頭痛等表證),身體微微發熱,脈象沉細微弱,這是邪氣已退而陽氣衰弱,用乾薑附子湯治療。

邵氏評註:這一條是瀉下後再次出汗,白天煩躁晚上安靜,沒有表裡證,而脈象沉細微弱,這是純陰無陽的現象,陽氣將要消失。幸好還有微微發熱,煩躁不安的情況,單獨依靠乾薑、附子來緊急回陽治療。

傷寒病吐瀉之後,心下痞滿(飲邪停留在胃中則痞滿),氣體上衝胸部,起身時頭暈目眩(飲邪逆於上則氣衝而頭暈),脈象沉緊(沉緊是飲邪的脈象),再次發汗則動搖經脈,身體感到震顫搖晃(發汗則擾動經氣,飲邪入經則身體震顫搖晃),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這也是陽虛飲邪停滯(飲邪內發的證候)導致頭身震顫,是真武湯證的輕症。

邵氏評註:尤在涇說:這是傷寒邪氣消除後飲邪發作的證候,心下痞滿氣衝,寒飲上衝膈膜,所以導致頭暈。脈象沉緊表示邪氣在裡,而且已經吐瀉,又再次發汗,則陽氣更加虛弱而津液耗損,所以身體震顫搖晃。用此湯引導飲邪,和胃益陽固衛。柯韻伯註釋此證是木邪犯胃。吐瀉之後,陽氣內擾,所以心下痞滿。裡虛氣逆,則氣上衝胸。起身時頭暈目眩,是表陽虛弱。脈象沉緊屬弦脈,肝木犯胃則弦脈。邪氣在裡卻反覆發汗攻表,經絡更加虛弱,寒邪由經入裡,陽氣外虛,不能主持諸脈,所以全身震顫搖晃。用此湯調和經脈散寒,益陽補陰。此說與尤氏說法不同,記載在此以便參考,但應該以尤氏注釋為準。

傷寒脈象浮緩自汗(陽明經的自汗)、小便頻數(陽明經裡證)、舌紅、微微惡寒(陽明經表證),以上都類似桂枝湯證(病在陽明經半表半裡,宜調和)。腳部攣急(陽明經裡證),這一症狀與桂枝湯證獨特不同,是陰虛的表現,反用桂枝湯想要攻其表,這是錯誤的(錯誤地損耗陽氣)。出現厥逆、咽喉乾燥、煩躁嘔逆(陰傷陽亢,虛陽躁擾,出現這種假熱的象徵),有陽氣亢盛的現象,用甘草乾薑湯(先恢復陽氣散寒)治療,以恢復陽氣(這是胃陽)。

如果厥逆痊癒腳溫暖了,再用芍藥甘草湯(再次調和營血)治療,腳部就能伸直(此湯純陰藥以恢復陰氣,陰陽兩和,腳部就能伸直)。如果胃氣不和、神志不清(因為之前曾使用桂枝乾薑等辛熱藥,損耗了胃液,因為中焦有餘邪),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輕微清除陽明經結聚的餘邪,則神志不清就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