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1)

1. 暑挾痧

暑兼穢氣,從口鼻吸入,亦頭疼、惡寒、發熱,或手足指冷、脈沉伏、飽悶嘔惡,或腹痛泄瀉。治宜清暑兼逐穢,如廣藿梗、川鬱金、紫蘇、青蒿、厚朴、茯苓皮、滑石粉、連翹、草蔻、通草之類清之。有食加青皮、楂肉、枳實。

_邵評:_夏令暑天,熱氣濕濁,蒸成穢惡瘴毒,謂之痧穢。人中其邪,先從口鼻吸入。適更受暑,留伏膜原,故有頭疼寒熱見症。邪阻氣機,陽不宣運,則有肢冷、脈伏、嘔瀉、痛悶見象矣。治宜辛香逐穢、輕淡清暑,使其暑穢兩分,則邪解散而愈。如食滯中宮,加消食化滯之品。

有觸暑穢腹痛,誤飲薑糖湯而成霍亂,吐瀉不得、六脈俱伏、絞腸痛欲死,此內閉也。外用放痧、提痧、刮痧等法,內急以川鬱金、石菖蒲、西黃(另沖)、川連、草蔻、藿香、木香、滑石、通草等投之,以開閉逐穢。

_邵評:_姜與暑犯,糖與痧犯。誤飲薑糖湯,則邪壅滯中宮,上下格拒,揮霍撩亂,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腸中絞痛。脈伏不起。邪內閉而為攪腸痧症,急用針刺、提刮之法,以開泄其血絡、機竅之氣為外治,內服芳香辛散之劑,以開閉逐穢而散邪通氣也。如邪重不應,可服三物備急丸溫開之法。

白話文:

[暑挾痧]

在炎熱的夏季,混雜著濕氣和污濁的空氣,這種環境下產生了一種稱為「痧穢」的病態,當人們吸入了這些由口鼻進入的穢氣後,就會出現頭痛、畏寒、發燒的症狀。也可能會出現四肢冰冷、脈搏沉伏、胸脹噁心、甚至腹痛和腹瀉的情況。治療上應該以清除暑熱並驅除穢氣為主,例如使用廣藿梗、川鬱金、紫蘇、青蒿、厚朴、茯苓皮、滑石粉、連翹、草蔻、通草等藥材來進行治療。如果同時伴有消化不良的情況,可以再加入青皮、山楂肉和枳實。

根據邵先生的評論,在酷熱的夏季,由於熱氣和濕氣的結合,形成了一種穢氣和毒素,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痧穢」。一旦吸入這些穢氣,再加上暑熱的影響,就會導致頭痛和寒熱的症狀。因為邪氣阻礙了正常的氣血循環,陽氣無法正常運行,就可能出現四肢冰冷、脈搏沉伏、嘔吐和腹瀉、腹痛等症狀。治療時,我們應該使用辛香的藥材來驅除穢氣,再配以清淡的藥材來清除暑熱,這樣暑熱和穢氣都能得到處理,病邪自然就會消散。

對於那些因吸入暑穢之氣而引起腹痛的人,如果誤喝了薑糖湯,可能會導致霍亂,造成劇烈的嘔吐和腹瀉,脈搏變得隱而不顯,腸子像被絞一樣疼痛,這是一種內閉的症狀。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使用刮痧、提痧、放痧等方法來外部治療,同時內部急用川鬱金、石菖蒲、西黃(單獨沖泡)、川連、草蔻、藿香、木香、滑石、通草等藥材來治療,以開通閉塞、驅除穢氣。

邵先生進一步解釋,薑和暑熱是相沖的,糖和痧氣也是不相容的。如果誤喝了薑糖湯,就會導致穢氣在體內聚集,上下的氣血運行受阻,使得患者想吐又吐不出來,想拉又拉不下,腸子裡像被絞一樣疼痛,脈搏也會隱而不顯。這是因為邪氣在體內閉塞,形成了攪腸痧的病症。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應立即使用針刺、刮痧等方法來開放和排泄體內的血絡和氣機,作為外部治療;內部服用具有芳香味且能散發的藥物,以開通閉塞、驅除穢氣和散去邪氣,使氣血流通。如果病情嚴重,沒有反應,可以服用三物備急丸,以溫和的方式來開通閉塞。

2. 暑挾食

凡頭痛背寒、發熱自汗(暑證的據)、脈左虛右滑(左虛為暑,右滑是食)、畏食胸悶者(傷食見症),傷暑兼傷食也。宜藿香、厚朴、青皮、香薷、神麯、楂肉、枳實、麥芽、紫蘇、滑石之類疏之清之。

_邵評:_此清暑熱而消食滯之正法。

白話文:

凡是出現頭痛、背部感覺寒冷、發燒並且自發出汗(這些都是中暑的徵狀)、脈搏上左手弱右手滑(左手弱表示有中暑,右手滑則顯示消化不良)、不想吃東西且胸口感到悶塞(這是食物過量的徵狀),這就是同時中暑和消化不良的情況。應使用藿香、厚朴、青皮、香薷、神麯、山楂、枳實、麥芽、紫蘇、滑石等草藥來進行疏散和清熱的治療。

邵評:這是清除暑熱並消除食物滯留的正確方法。

3. 邪結下焦

暑濕合邪,鬱結下焦氣分,以致小腹硬滿、大便不下、舌胎白兼微黃。此下焦氣分結邪,勿以傷寒液涸便秘治之。宜豬苓、赤苓、滑石、通草、淡竹葉、晚蠶沙、皂英子之類,以解下焦氣分之結,二便自通矣。

_邵評:_暑濕合邪,暑輕濕重,注於下焦,而結在氣分,則少腹硬滿。氣不宣運,故大便不下,然小水亦未必流利。舌胎白而微兼黃色,濕多暑少之徵也。濕阻氣機,二便不利,與傷寒液涸便結者大異。治以滲濕開氣之法,則下焦鬱結之邪開化,則二便通行而邪自化矣。

白話文:

當暑熱和濕氣結合成為病邪,鬱積在身體下部的氣分,會導致小腹堅硬膨脹、大便排不出、舌苔呈白色並帶有微黃色。這是由於下部氣分的邪氣結聚所致,切勿將其視為因傷寒導致體液乾涸所引起的便祕來治療。應該使用豬苓、赤苓、滑石、通草、淡竹葉、晚蠶沙、皁莢子等藥材,用以解除下部氣分的結聚,這樣大小便自然就會暢通了。

邵評:當暑熱和濕氣結合成為病邪,其中濕氣較為嚴重,集中在下部氣分,因而導致小腹堅硬膨脹。氣分運行不順,所以大便無法排出,但小便也未必能順利排出。舌苔呈現白色並帶有微黃色,這是濕氣較多而暑熱較少的徵兆。濕氣阻礙氣機,使得大小便不暢,與因傷寒導致體液乾涸所引起的便祕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因此,應採取滲濕開氣的治療方法,如此一來,下部氣分的鬱結病邪就能得到化解,大小便得以暢通,邪氣也會隨之消失。

4. 動暑

行人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為中暍。暍即暑也。其症頭痛、發躁、惡熱,們之肌膚大熱,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天熱外傷元氣,宜益氣清暑為治。按仲景云:太陽中熱,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湯加人參主之。夫元氣為熱邪所傷,以致大熱大渴、汗出不已。

故以人參益氣,石膏清暑,乃至精至當之法。何後人以東垣清暑益氣湯代之?吾恐暑邪正盛,升、葛之升,耆、術之閉,寧不助邪增病耶?惟生脈散加石膏,可以代之。然形氣壯實者,只服六一散亦解。東垣此湯,乃治暑月濕熱傷氣、脾胃受病之緩證也。若以之治中暑,則謬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在炎熱的天氣下,如行人在路上或農夫在田間工作,因長時間曝曬在烈日下而導致的中暑情況。中暑的症狀包括頭痛、煩躁不安、怕熱,皮膚摸起來非常燙,極度口渴想喝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無法活動。這是因為高溫環境下,身體的元氣被損耗所致,治療上應以補氣和清熱解暑為原則。

張仲景提到,太陽中熱導致的就是中暑。病人會有大量出汗但怕冷,身體發熱且口渴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可使用白虎湯加上人參來治療。人參可以補充被熱邪侵蝕的元氣,而石膏則能清熱解暑,是一種非常精準的療法。

然而,後世有些人用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來替代,但我擔心在暑邪正盛的時候,使用升麻、葛根這些提升藥物,或是黃耆、白朮這些封閉性藥物,豈不是幫倒忙,讓病情更嚴重嗎?我認為,使用生脈散加上石膏,可能是更好的選擇。當然,對於身體強壯的人來說,單純服用六一散也能解暑。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主要是用來治療因濕熱影響氣血,導致脾胃功能受損的慢性病,如果用來治療中暑,恐怕就不太適合了。

5. 靜暑

靜處高堂大廈之中,雖無暑氣,然偶或冒暑應接,亦能中暑。如迎賓送客、觀荷曝書之類,偶觸暑邪是也。更有斗室低樓,暑氣外逼,即靜處室中,亦能吸受暑邪。俱當以正暑治之。

白話文:

[靜暑]

即使待在寬敞的房屋裡,沒有直接感受到酷熱,但偶爾因為外出活動,像是迎接客人、送別友人、賞荷、曬書等,也可能會受到暑熱的侵襲。更何況在狹小低矮的房間裡,外面的暑氣強烈,即使靜坐在室內,也可能吸入暑熱之氣。這些情況都應該按照治療正常暑熱的方式來處理。

6. 陰暑

按方書以大順散治陰暑,非暑也,乃暑月所受之陰寒也。然大順散藥經炒熟,重用甘草,雖有杏仁下氣,皆主甘溫守中,並無散寒破結之能,即內傷生冷,外受陰寒,亦非所宜。至若無病之人,避暑山房水閣,過於貪涼,感冒微風,以致寒熱無汗,或頭疼、惡寒、發熱,是周身陽氣為寒所遏也。當從傷寒治,輕清溫散可也,蘇、薄、藿、樸之類。

如恣食瓜果,內傷生冷,以致腹痛吐瀉、脈沉遲、手足厥冷者,此即太陰中寒也,理中湯加藿香、厚朴主之。以上合參《治法匯》、《葉案》、《暑症全書》。

白話文:

根據醫書記載,使用大順散來治療所謂的「陰暑」,實際上並非暑熱導致,而是夏天受到的寒涼侵襲。然而,大順散中的藥材需經過炒製,且大量使用甘草,雖然含有杏仁可以調節氣機,但整體藥性溫和,主要功能在於溫暖脾胃,並沒有散去寒涼和破除寒結的能力。即使是由於食用生冷食物導致內傷,或是外感寒涼,也不適合使用大順散。

對於無病的人,在山間或水邊的房子避暑,過度貪圖涼快,不小心吹到冷風,導致身體出現寒熱交錯、不出汗的情況,或是頭痛、怕冷、發燒等症狀,這是因為全身的陽氣被寒氣抑制了。這種情況應按照感冒的治療方式處理,使用輕淡溫和、具有散寒作用的藥物即可,例如紫蘇、薄荷、藿香、厚朴這類的藥材。

如果因為過量食用瓜果,導致內部受到寒涼侵害,出現腹痛、嘔吐、腹瀉、脈搏緩慢、手腳冰冷等症狀,這就是典型的脾臟受寒。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理中湯,再加入藿香、厚朴來治療。以上的治療方法,參考自《治法匯》、《葉案》、《暑症全書》等醫學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