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1)

1. 暑挾痧

暑兼穢氣,從口鼻吸入,亦頭疼、惡寒、發熱,或手足指冷、脈沉伏、飽悶嘔惡,或腹痛泄瀉。治宜清暑兼逐穢,如廣藿梗、川鬱金、紫蘇、青蒿、厚朴、茯苓皮、滑石粉、連翹、草蔻、通草之類清之。有食加青皮、楂肉、枳實。

_邵評:_夏令暑天,熱氣濕濁,蒸成穢惡瘴毒,謂之痧穢。人中其邪,先從口鼻吸入。適更受暑,留伏膜原,故有頭疼寒熱見症。邪阻氣機,陽不宣運,則有肢冷、脈伏、嘔瀉、痛悶見象矣。治宜辛香逐穢、輕淡清暑,使其暑穢兩分,則邪解散而愈。如食滯中宮,加消食化滯之品。

白話文:

夏季炎熱,濕氣重濁,容易形成穢氣,從口鼻吸入後會引起頭痛、畏寒發熱,或手腳指頭冰冷、脈象沉伏、腹脹想吐,或腹痛腹瀉。治療要清暑和驅除穢氣,可以用廣藿香、川鬱金、紫蘇、青蒿、厚朴、茯苓皮、滑石粉、連翹、草蔻、通草等藥物來清熱解毒。如果食積在胃中,可以加用青皮、山楂肉、枳實等消食化滯的藥物。

有觸暑穢腹痛,誤飲薑糖湯而成霍亂,吐瀉不得、六脈俱伏、絞腸痛欲死,此內閉也。外用放痧、提痧、刮痧等法,內急以川鬱金、石菖蒲、西黃(另沖)、川連、草蔻、藿香、木香、滑石、通草等投之,以開閉逐穢。

_邵評:_姜與暑犯,糖與痧犯。誤飲薑糖湯,則邪壅滯中宮,上下格拒,揮霍撩亂,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腸中絞痛。脈伏不起。邪內閉而為攪腸痧症,急用針刺、提刮之法,以開泄其血絡、機竅之氣為外治,內服芳香辛散之劑,以開閉逐穢而散邪通氣也。如邪重不應,可服三物備急丸溫開之法。

白話文:

如果有人因為暑氣感染而腹痛,誤喝了薑糖湯,導致食物中毒,出現嘔吐腹瀉、脈搏微弱、腸絞痛欲死的情況,這就是內閉症。治療方法是:外用放痧、提痧、刮痧等方法,內服川鬱金、石菖蒲、西黃(另沖)、川連、草蔻、藿香、木香、滑石、通草等藥物,以疏通經絡、排除毒素。

邵評

薑性溫熱,容易加重暑氣;糖性黏膩,容易助長痧氣。誤喝薑糖湯,會導致邪氣停滯在中焦,上下阻塞,氣機紊亂,想吐吐不出來,想拉拉不出來,腸子絞痛,脈搏微弱。這是邪氣內閉導致的攪腸痧症。應急用針灸、提刮等方法,疏通血絡和經絡氣血為外治。同時服用芳香辛散的藥物,以疏通經絡、排除毒素、散邪通氣。如果邪氣嚴重不退,可以服用三物備急丸溫和疏通。

2. 暑挾食

凡頭痛背寒、發熱自汗(暑證的據)、脈左虛右滑(左虛為暑,右滑是食)、畏食胸悶者(傷食見症),傷暑兼傷食也。宜藿香、厚朴、青皮、香薷、神麯、楂肉、枳實、麥芽、紫蘇、滑石之類疏之清之。

_邵評:_此清暑熱而消食滯之正法。

白話文:

凡是頭痛、背部發寒、發熱且自汗(這是暑熱的表現)、脈象左手虛弱右手滑動(左手虛弱代表暑熱,右手滑動代表食積)、怕吃東西、胸悶(這是傷食的表現),這些都是暑熱和傷食同時造成的。應該用藿香、厚朴、青皮、香薷、神麴、山楂肉、枳實、麥芽、紫蘇、滑石等藥物來疏散暑熱和消食化積。

邵評

這個方子是清熱解暑、消食化積的正宗方法。

解釋

  • **暑證:**暑熱的病症,包括發熱、自汗、頭痛、口渴等。
  • **左虛右滑:**脈象左邊虛弱,右邊滑動,這是暑熱和食積同時造成的。
  • **傷食:**吃東西過多或不消化引起的胃腸道疾病。
  • **疏之清之:**意思是疏散暑熱和清熱解毒。

藥物解釋

  • **藿香:**解暑化濕。
  • **厚朴:**行氣化濕,消食導滯。
  • **青皮:**理氣消食,化痰止嘔。
  • **香薷:**發表解暑,利水消腫。
  • **神麴:**消食化積,健脾和胃。
  • **山楂肉:**消食導滯,散瘀止痛。
  • **枳實:**理氣消食,化痰止咳。
  • **麥芽:**消食健脾,回乳止瀉。
  • **紫蘇:**發表散寒,行氣寬中。
  • **滑石:**利水滲濕,清熱解暑。

總結

這個方子主要用於治療暑熱和傷食同時引起的病症,通過疏散暑熱和消食化積來達到治療目的。

3. 邪結下焦

暑濕合邪,鬱結下焦氣分,以致小腹硬滿、大便不下、舌胎白兼微黃。此下焦氣分結邪,勿以傷寒液涸便秘治之。宜豬苓、赤苓、滑石、通草、淡竹葉、晚蠶沙、皂英子之類,以解下焦氣分之結,二便自通矣。

_邵評:_暑濕合邪,暑輕濕重,注於下焦,而結在氣分,則少腹硬滿。氣不宣運,故大便不下,然小水亦未必流利。舌胎白而微兼黃色,濕多暑少之徵也。濕阻氣機,二便不利,與傷寒液涸便結者大異。治以滲濕開氣之法,則下焦鬱結之邪開化,則二便通行而邪自化矣。

白話文:

暑熱和濕氣結合,形成邪氣,阻塞了下焦的氣分,導致小腹硬脹、排便不順、舌苔白且帶微黃。這是下焦氣分被邪氣阻滯,不可用治療傷寒引起的津液耗竭便秘的藥方。應該使用豬苓、赤苓、滑石、通草、淡竹葉、晚蠶沙、皂英子等藥物,以解除下焦氣分的阻塞,這樣排泄就會自然通暢。

邵評

暑濕合邪,暑氣輕微,濕氣較重,停滯在下焦,並阻塞了氣分,就會導致小腹硬滿。氣機不暢,所以排便不順,甚至小便也不一定通暢。舌苔白而帶微黃,是濕氣重而暑氣輕的徵兆。濕氣阻礙氣機,導致排泄不順,與傷寒引起的津液耗竭便秘有很大不同。治療應該採用滲濕開氣的方法,這樣下焦鬱結的邪氣就會消散,排泄就會通暢,邪氣也會自然消除。

4. 動暑

行人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為中暍。暍即暑也。其症頭痛、發躁、惡熱,們之肌膚大熱,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天熱外傷元氣,宜益氣清暑為治。按仲景云:太陽中熱,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湯加人參主之。夫元氣為熱邪所傷,以致大熱大渴、汗出不已。

故以人參益氣,石膏清暑,乃至精至當之法。何後人以東垣清暑益氣湯代之?吾恐暑邪正盛,升、葛之升,耆、術之閉,寧不助邪增病耶?惟生脈散加石膏,可以代之。然形氣壯實者,只服六一散亦解。東垣此湯,乃治暑月濕熱傷氣、脾胃受病之緩證也。若以之治中暑,則謬矣。

白話文:

行人與農夫,在烈日下勞動而中暑,稱為中暍。暍就是暑氣。中暑的症狀包括頭痛、煩躁、怕熱、皮膚發燙、口渴難耐、汗出不止、無力氣活動,這是因為天熱外傷了元氣,應該以益氣清暑的方法治療。

按照仲景(張仲景)的說法,太陽中熱就是中暑。表現為出汗怕冷、身體發熱且口渴,可以用白虎湯加人參來治療。因為元氣受到暑邪的傷害,導致身體發熱、口渴、汗出不止,所以要用人參益氣、石膏清暑,這是最精準有效的治療方法。

為什麼後人用東垣(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代替呢?我擔心暑邪正盛,升麻、葛根有升發的作用,蒼朮、黃芪有閉塞的作用,這樣豈不是助長邪氣,加重病情嗎?只有生脈散加石膏才能代替。然而體格強壯的人,只服用六一散也能解暑。東垣的清暑益氣湯,是治療暑天濕熱傷氣、脾胃受損的緩慢性疾病,如果用它來治療中暑,就錯了。

5. 靜暑

靜處高堂大廈之中,雖無暑氣,然偶或冒暑應接,亦能中暑。如迎賓送客、觀荷曝書之類,偶觸暑邪是也。更有斗室低樓,暑氣外逼,即靜處室中,亦能吸受暑邪。俱當以正暑治之。

白話文:

在高大的建築物裡即使沒有熱氣,但如果偶然遇到熱天接待客人,也可能會中暑。例如迎接來賓、送走客戶、看荷花曬書等活動,如果偶然受到熱邪就會中暑。還有小房間和矮樓層,外面的熱氣強烈,即使是安靜地待在屋內,也會吸入熱邪而中暑。都應該按照治療正常中暑的方法處理。

6. 陰暑

按方書以大順散治陰暑,非暑也,乃暑月所受之陰寒也。然大順散藥經炒熟,重用甘草,雖有杏仁下氣,皆主甘溫守中,並無散寒破結之能,即內傷生冷,外受陰寒,亦非所宜。至若無病之人,避暑山房水閣,過於貪涼,感冒微風,以致寒熱無汗,或頭疼、惡寒、發熱,是周身陽氣為寒所遏也。當從傷寒治,輕清溫散可也,蘇、薄、藿、樸之類。

如恣食瓜果,內傷生冷,以致腹痛吐瀉、脈沉遲、手足厥冷者,此即太陰中寒也,理中湯加藿香、厚朴主之。以上合參《治法匯》、《葉案》、《暑症全書》。

白話文:

根據醫書記載,使用大順散治療陰暑,並不完全適用。所謂陰暑,實際上是夏季受到的陰寒之氣,而非真正的暑熱。

大順散的藥材經炒熟,並大量使用甘草,雖然有杏仁的降氣作用,但整體藥性以甘溫守中為主,並沒有散寒破結的效果。因此,對於因內傷生冷或外受陰寒而引起的疾病,大順散也不適合。

至於沒有病的人,在避暑的涼爽山房水閣中,過於貪涼,受到微風侵襲,導致寒熱無汗,或頭疼、惡寒、發熱,這表明全身陽氣被寒氣所阻滯。應該按照傷寒的治療方法,使用輕清溫散的藥物,例如蘇葉、薄荷、藿香、厚朴之類。

如果因過食瓜果,內傷生冷,導致腹痛吐瀉、脈沉遲、手足厥冷,這屬於太陰中寒,可以用理中湯加上藿香和厚朴來治療。

以上內容綜合了《治法匯》、《葉案》、《暑症全書》等醫書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