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傷寒類證 (6)

1. 瘟疫九傳

但表不里

疫之傳有九,然亦不出表裡之間而已,但表不里者,必見頭疼身痛(表證)、發熱而復凜凜(表熱)、內無胸滿(里無病)等症。穀食如常(胃和無邪),此伏邪傳外,由肌表而出,或從斑消,或從汗解(斑與汗是邪出之路),為順,輕劑可愈。有汗出不徹而熱不退者,宜白虎湯(表解未淨,熱在陽明之經,用白虎以清陽明經熱)。

或斑出不透而熱不退者,宜舉斑湯(斑出而邪未淨透,仍透斑以達邪)。有斑汗益行而並不透,合用二方煎湯(斑與汗俱不暢快,仍宜發汗透斑)。

白話文:

瘟疫的傳播有九種方式,然而都只在表裡之間。"但表不裏"指的是隻有表症,如頭痛、身體疼痛、發熱後又感到寒冷、內無胸滿(沒有裏症狀)等症狀。飲食如常(胃氣正常,無邪氣),這表示潛伏的邪氣已經傳到外部,通過皮膚排出,或者通過發斑或出汗的方式排出(斑疹和出汗是邪氣排出的途徑),這是順利的過程,使用輕微的藥物就能痊癒。

如果出現有出汗不徹底但熱度不退的情況,應該使用白虎湯(表層的症狀尚未完全解除,熱氣仍在陽明經脈,使用白虎湯來清熱解毒)。

或者當斑疹出現但不透徹,熱度仍未退去時,應使用舉斑湯(斑疹出現但邪氣尚未徹底清除,仍需通過舉斑來達到清除邪氣的目的)。如果有斑疹和汗水不斷流出但仍未透徹,則需要合用兩方煎湯(斑疹和汗水都未能順暢排出,仍需發汗和舉斑來幫助排出邪氣)。

但里不表

但里不表者,惟胸膈痞悶,欲吐不吐,吐而不快(所見之症,邪在裡之上焦),宜瓜蒂散吐之(在上者因而越之,吐法是也)。若邪傳之中下二焦,則心腹脹滿(邪在中焦),不吐不嘔,或燥結便閉,或熱結旁漏(邪注下焦,正糞未行,為旁漏),或熱結下利,或大腸膠閉(膠閉者,便溏而閉也),並宜承氣輩(邪入中下二焦,宜下之)。有里而再里,或至於三,皆依前法。

_邵評:_吐下未淨,復聚於中,故曰里而再里,至三里之證,少有也。

表而再表

表而再表者,所發未盡,膜原尚有隱伏之邪,故三四日後,依前發熱,脈洪而數。及其解也,斑者仍斑,汗者仍汗而愈。至於三表者亦稀有也。

白話文:

但里不表

但里不表,指的是病人雖然表現出內在的症狀,但卻沒有外在的表象。這類患者通常會出現 胸膈痞悶、欲吐不吐、吐而不快 的情況,這是由於 邪氣停留在上焦 所致。對於這類患者,應當使用 瓜蒂散催吐(因為邪氣在上焦,應該用向上引導的方式去除,這就是吐法的道理)。

如果邪氣傳入中焦和下焦,就會出現 心腹脹滿(邪氣在中焦)、 不吐不嘔、或燥結便閉、或熱結旁漏(邪氣進入下焦,導致正常糞便不能排出,而形成旁漏)、 或熱結下利、或大腸膠閉(膠閉指的是便溏卻不通暢)等症狀,這時就應該使用 承氣類的藥物瀉下(因為邪氣進入中焦和下焦,應該用向下引導的方式去除)。

如果患者出現了 里而再里,甚至 三里 的情況,則需要根據病情,重複使用上述方法。

邵氏評註: 吐下藥物沒有完全清除邪氣,邪氣又聚集在中焦,所以才會出現里而再里、三里之證。這種情況並不常見。

表而再表

表而再表,指的是患者表證尚未完全消退,體內仍然隱藏著邪氣,因此在三四天後會再次出現 發熱、脈洪而數 的情況。當患者痊癒時, 斑疹 仍然存在, 汗出 也會持續,直到完全恢復。出現 三表 的情況也比較少見。

_邵評:_溫疫之邪,由膜原達表,或斑或汗之後,表邪化而膜原尚有未盡之邪,復出於表,故曰表而再表。此與傷寒先表后里之治迥別,須使出表之邪,仍從斑、汗而解。至三表之證實罕見焉。

表裡分傳

表裡分傳,始則邪氣伏於膜原,尚在半表半裡。二證俱見,必先通其里,令里邪去,自能達表。或斑或汗,隨其性而升泄之。病退而熱未除者,膜原尚有未盡之邪也,宜三消飲調之。若分傳至再至三,未之頻見,見亦照前同治。

_邵評:_疫邪自口鼻吸受,直行中道,流布三焦,伏於膜原,為半表半裡之界。邪在於此,或表裡分傳。表裡二證同見者,治宜先通其里,里通則表達,與傷寒先表后里之法大異。從表解者,或斑或汗兩門,隨證治之。膜原之邪,未能盡傳,表裡證並見者,用三消飲內外並解之。若分傳再三之證,亦屬稀少,治法同前。

白話文:

溫疫表裡分傳之治

邵氏評曰: 溫疫之邪,由膜原(指人體的肌膚、肌肉等組織)入侵,或出現斑疹,或發汗,表邪雖然已解,但膜原之邪未盡,又會再次出於表,故稱之為“表而再表”。這與傷寒先表後裡之治法完全不同,必須讓出表的邪氣,仍然從斑疹、汗液中解出。至於三表之證,實屬罕見。

表裡分傳:

表裡分傳,指的是溫疫邪氣最初潛伏於膜原,處於半表半裡的狀態。表裡兩證皆見時,必須先通其裡,讓裡邪消散,才能使表邪順利排出。或出現斑疹,或發汗,應根據其特點,促進邪氣上升發散。若病退而熱未除,說明膜原之邪未盡,宜服用三消飲調治。如果分傳至二至三,並不常見,但一旦出現,治療方法仍與前相同。

邵氏評曰: 疫邪由口鼻吸入,直接進入中焦,流布三焦,潛伏於膜原,處於半表半裡的狀態。邪氣停留於此,可能會導致表裡分傳。表裡兩證同時出現時,宜先通其裡,裡通則表達,與傷寒先表後裡之法截然不同。從表解者,可通過斑疹、汗液兩條途徑,根據證候進行治療。膜原之邪,未能完全清除,表裡證並見時,可用三消飲內外兼解之。若分傳再三之證,亦屬罕見,治療方法與前相同。

再表再里

有再表再里,或再表裡分傳者,醫家不解,反責病人不善調養,以致反復;病家不解,反咎醫師疏於救治。彼此歸怨,胥失之矣。不知病勢之當然,其氣性本如此。

_邵評:_疫證是穢濁之邪、不正之氣,伏膜原而布三焦。其邪之或結或開,或表或里,本無一定,故每多表而再表、里而再里、表裡分傳再見之證。此病情之傳變不常,邪氣之聚散無定,乃病勢之當然,非關調治之失宜。然必病者元氣不虛,方可隨證施治。若虛弱之體,恐未能當此纏擾耳。疫證之外,若風寒溫暑濕熱諸病,則鮮如此見症也。

先表後表

先表後表者,始則但有表證而無里證,宜達原飲。有三陽經證者,加三陽經藥。繼而脈大而數,自汗而渴(白虎主症),邪離膜原,未能出表,宜白虎湯(邪在陽明之經,宜白虎以清解之)辛涼解散,邪從汗解,脈靜身涼而愈。二三日後,或四五日後,依然發熱,尚宜達原飲(日數雖多而仍發熱,膜原尚有留邪,故宜達原飲以宣達之)。

白話文:

有些病症會反覆出現表證和里證,或是表證和里證交替出現,醫生不明白原因,反而責怪病人沒有好好調養身體,導致病情反覆;病人也不明白,反過來責怪醫生治療不當。彼此互相指責,都錯了。其實,病情的變化本來就是這樣,這是病氣的特性,並非調養失當或治療不當造成的。

至後反加胸滿腹脹、不思穀食、煩渴等症,加大黃(里證見而邪已傳胃,故達原飲中加大黃以下之)下之。

_邵評:_邪從口鼻吸受,先由肺入。肺主皮毛,則先見表證,有頭疼身痛發熱凜寒之象,用達原飲以宣其邪。三陽者,太陽、陽明、少陽也。故太陽加羌活,陽明加葛根,少陽加柴胡也。

先里後表

先里後表者,始則發熱,漸加里證,下之便愈。後復發熱,反加煩疼、身重脈浮者,宜白虎湯主之。不得汗者,津液枯竭也,加人參,覆杯即愈。

白話文:

如果病情發展到後來,出現胸悶腹脹、食慾不振、口渴等症狀,就應該加入大黃,因為此時病邪已經從肺部傳到胃部,所以需要用達原飲加入大黃等藥物治療。

病邪通常是從口鼻吸入,先進入肺部。肺主皮毛,所以一開始會出現表證,比如頭痛、身痛、發熱、畏寒等症狀。此時可以使用達原飲宣散病邪。三陽指的是太陽、陽明、少陽。因此,太陽證加羌活,陽明證加葛根,少陽證加柴胡。

一開始是裡證,之後出現表證,這叫做先裡後表。

如果一開始發熱,逐漸出現裡證,瀉下後病情就有所好轉。但之後又再次發熱,並且出現煩躁、疼痛、身體沉重、脈象浮等症狀,應該使用白虎湯治療。如果患者無法出汗,說明津液枯竭,應該加入人參,效果會很快。

_邵評:_瘟疫自口鼻而入,直行中道,伏於膜原,膜原為半表半裡。其邪自內出外,故有先見里證,可先下之。下后里通,邪漸出外,在陽明之經,故見煩熱、脈浮、身疼重之症,再用白虎湯以清之。不得汗者,正虛液竭,白虎加人參,以扶正達邪。

若大汗、大下後,表裡之證悉去,繼而一身盡痛,身如被杖,脈沉細者,此汗出太過,陽氣不周,骨寒而痛,非表證也。此不必治,二三日後陽回自愈。

_邵評:_汗下之後,表裡之證雖去,而津虧氣弱,不能營養筋骨、脈絡,故痛如被杖,用藥宜養營和陽之劑。

_又評:_瘟疫與傷寒大異,傷寒不可早下,瘟疫有先里後表之證,故可先下,下之裡通而表達。蓋瘟疫之邪,自內達外,與傷寒先表后里之治不同法。此瘟疫、傷寒分涇渭處也。

白話文:

邵評:瘟疫之治

瘟疫自口鼻而入,直行中道,伏於膜原,膜原為半表半裡。其邪自內出外,故有先見里證,可先下之。

瘟疫的邪氣從口鼻進入,直接到達身體的中間部位,停留在膜原,膜原是半表半裡的部位。由於邪氣從內部向外發散,所以一開始會出現內部的症狀,可以先用瀉下藥物來治療。

下后里通,邪漸出外,在陽明之經,故見煩熱、脈浮、身疼重之症,再用白虎湯以清之。不得汗者,正虛液竭,白虎加人參,以扶正達邪。

瀉下后,內部的邪氣逐漸向外排出,進入陽明經,就會出現發熱、脈搏浮快、身體沉重疼痛等症狀。此時可以用白虎湯來清熱解毒。如果患者不能出汗,說明正氣虛弱,體液耗竭,可以在白虎湯中加入人參來扶正祛邪。

若大汗、大下後,表裡之證悉去,繼而一身盡痛,身如被杖,脈沉細者,此汗出太過,陽氣不周,骨寒而痛,非表證也。此不必治,二三日後陽回自愈。

如果患者大量出汗、大量瀉下后,表裡之證都消退了,但是全身疼痛,像被棍子打了一樣,脈搏沉細,這是因為出汗過度,陽氣不足,導致骨骼寒痛,不是表證。這種情況不需要治療,兩三天后陽氣恢復,就會自然痊癒。

邵評:汗下之後,表裡之證雖去,而津虧氣弱,不能營養筋骨、脈絡,故痛如被杖,用藥宜養營和陽之劑。

患者瀉汗后,雖然表裡之證消退了,但津液虧損,氣血虛弱,不能滋養筋骨和經脈,所以會疼痛像被棍子打了一樣。這時用藥應該以滋養氣血,溫陽補氣為主。

又評:瘟疫與傷寒大異,傷寒不可早下,瘟疫有先里後表之證,故可先下,下之裡通而表達。蓋瘟疫之邪,自內達外,與傷寒先表后里之治不同法。此瘟疫、傷寒分涇渭處也。

瘟疫和傷寒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傷寒不能一開始就用瀉下藥物,而瘟疫則有先出現裡證,后出現表證的特征,所以可以先用瀉下藥物,讓裡部通暢,再疏解表證。這是因為瘟疫的邪氣從內部向外發散,與傷寒先表后裡的治療方法不同。這就是瘟疫和傷寒在治療上需要區分的地方。

表證偏勝

表證偏勝者,膜原之伏邪發時,傳表之邪多,傳裡之邪少。當治其表,里證兼之。

_邵評:_膜原附近於胃,為表裡之分界。邪伏膜原,出表者多,入里者少,則表證偏勝,乃七表三里之候。當先治表,而略兼治里。

里證偏勝

若里證多而表證少,但當治其里,而表證自愈。

_邵評:_膜原之邪,入里者多,出表者少,則里證偏勝,乃七里三表之候,但治其里,里通則邪外出而愈。

白話文:

表證偏勝

表證偏勝的人,是指病邪潛伏在膜原(指胃部)時,傳到表面的邪氣較多,傳入裡面的邪氣較少。應該以治療表證為主,同時兼顧里證。

邵評: 膜原附近靠近胃部,是表裡的分界。邪氣潛伏在膜原,傳到表面的比較多,傳入裡面的比較少,這就是表證偏勝,屬於七表三里的症候。應該先治療表證,同時略微兼顧里證。

里證偏勝

如果里證多而表證少,就應該以治療里證為主,表證會自然痊癒。

邵評: 膜原的邪氣,傳入裡面的比較多,傳到表面的比較少,這就是里證偏勝,屬於七里三表的症候。只需要治療里證,里證通暢,邪氣就會自然排出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