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下 (17)
卷之二下 (17)
1. 厥陰本病述古
氣上衝心,吐蛔,厥,下利,少腹痛,囊縮
仲景述厥陰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厥陰主症,肝火乘心)、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蟲為風木所化)、下之利不止,此皆厥陰自病之熱證,並非傷寒傳經之邪。蓋厥陰內藏相火,其消渴(火能消物),火盛水虧也。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厥陰脈上膈貫肝,肝氣旺則撞心,肝火盛則疼熱也),肝火乘心也。
飢不欲食,食即吐蛔,風木剋土,胃中空虛也。下之即利,土受木賊,不禁再利也,不得以傷寒正病視之。
_邵評:_此厥陰病之總綱。總而言之,太陰、厥陰皆以里證為提綱。太陰主寒,厥陰主熱。太陰為陰中之至陰,厥陰為陰中之陽。兩陰交盡,名曰厥陰,其脈絡於少陽。厥陰熱證,皆少陽相火化合耳。
凡傷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血弱陽虛之脈),此寒傷厥陰之經,但當溫散其表,不可遽溫其里,當歸四逆湯主之(厥陰經之表劑也)。蓋厥陰相火所寄,臟氣本熱(厥陰屬木,木中有火,且厥者盡也,陰盡則陽生,故厥陰多熱證),寒邪只得外傷於經,而不內傷於臟。
故主用桂枝以解外邪,當歸以和肝血,細辛以散寒,大棗以和營,通草以通陰陽,則表邪散而營衛行,手足溫而脈自不絕矣。若其人素有寒邪(臟本有寒,非外邪也),加吳茱萸以溫本臟之寒。
_邵評:_以傷寒邪傷厥陰之經,未傷於臟,陽虛血弱,用此方行營衛而散表邪,最效。
《論》曰: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脈浮為陰出之陽,故為欲愈),脈不浮為未愈(邪在裡也)。按此只有欲愈、未愈之脈,並無未愈之證治,不能無闕文之憾,然要不出乎桂枝湯為主治。
_邵評:_厥陰中風,以脈辨病之欲愈、未愈,亦是診病之一法。
風中厥陰本經,脈微浮,風邪外出,故欲愈也;不浮而沉,則風邪入里。木鬱不舒,則下克脾土,必變熱利(風邪挾木火下陷,克侮脾土而為協熱下利之證)下重,渴欲飲水之症(下重渴飲,內熱之徵,故曰熱利),宜白頭翁湯主之(宣泄下焦鬱熱之劑)。白頭翁、秦皮以平風,黃柏、黃連以清火,是苦以堅之也。
若厥陰久痢不止,當用烏梅丸(不但除蛔,又可止利),酸以收之。
_邵評:_此厥陰陽邪下陷,協熱下利之正法。
厥陰寒格,醫復吐下之,食入口即吐(病人本自虛寒,醫復吐下之,兩寒格拒,食入即吐而為寒格),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此方用瀉心湯之半以開寒格)。此寒格於下,拒熱於上,故格拒不納,芩、連以清上熱,乾薑以開寒格,因誤治以虛中氣,故用人參助乾薑,以壯胃陽而開陰格。
_邵評:_寒熱相阻,則為格證。用此湯開其寒熱之格拒,而兼補裡虛也。
白話文:
厥陰本病淺述
當身體出現氣往上衝到心口、吐蛔蟲、昏厥、腹瀉、小腹疼痛、陰囊收縮等症狀時,這是厥陰經本身的病症。
張仲景描述厥陰病時提到,會出現口渴、氣往上衝到心口、心中發熱疼痛(這是厥陰病的主要症狀,因為肝火侵犯心臟)、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就吐蛔蟲(因為蟲是風木之氣所化)、腹瀉不止等情況。這些都是厥陰經本身發熱的症狀,並不是傷寒傳變而來的邪氣。這是因為厥陰經內藏相火,口渴是因為火盛而導致體內水分不足。氣往上衝到心口、心中發熱疼痛(因為厥陰經脈絡通過橫膈膜,連貫肝臟,肝氣旺盛就會衝擊心臟,肝火旺盛就會發熱疼痛),是肝火侵犯心臟的表現。
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就吐蛔蟲,是因為風木之氣剋制脾土,導致胃中空虛。腹瀉不止,是因為脾土受到木氣的侵犯,無法止瀉,不能把它當作一般的傷寒病來治療。
邵評說:這是厥陰病的總綱。總之,太陰和厥陰都以裡證作為診斷重點。太陰病主要表現為寒證,厥陰病主要表現為熱證。太陰是陰經中最陰的,而厥陰是陰經中的陽,兩條陰經交會到盡頭就叫做厥陰,它的經脈與少陽相連。厥陰的熱證,都是少陽相火變化而來的。
凡是傷寒導致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快要消失(這是氣血虛弱,陽氣不足的脈象),這是寒邪侵犯厥陰經,只需要用溫散的方法治療體表,不可以馬上用溫熱的方法治療體內。可以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這是治療厥陰經表證的藥方)。因為厥陰經寄託著相火,臟腑之氣本來就偏熱(厥陰屬木,木中有火,而且「厥」的意思是盡頭,陰氣到了盡頭就會產生陽氣,所以厥陰多為熱證)。寒邪只能侵犯經絡,而不能侵犯臟腑。
所以,用桂枝來解除體表寒邪,用當歸來調和肝血,用細辛來驅散寒氣,用大棗來調和營衛,用通草來疏通陰陽之氣。這樣就可以散去體表的邪氣,使營衛之氣正常運行,手腳自然溫暖,脈搏也會恢復。如果這個人本身就有寒邪(臟腑本身就寒冷,不是外來的邪氣),就加上吳茱萸來溫暖臟腑的寒氣。
邵評說:這是用傷寒邪氣侵犯厥陰經,還沒有侵犯臟腑,陽氣虛弱,氣血不足的情況下,用這個藥方來運行營衛之氣,驅散體表的邪氣,效果最好。
《傷寒論》說:厥陰中風,脈象稍微浮現就表示快要痊癒(脈浮是陰氣轉陽的表現,所以表示快要痊癒),脈象不浮表示還沒有痊癒(邪氣還在體內)。但這裡只有說痊癒和沒有痊癒的脈象,並沒有說沒有痊癒的症狀和治療方法,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但總的來說,還是要以桂枝湯為主來治療。
邵評說:厥陰中風,用脈象來判斷病情的痊癒與否,也是診斷病情的一種方法。
風邪侵犯厥陰本經,脈象微浮,表示風邪已經向外散去,所以快要痊癒了。如果脈象不浮反而沉在裡面,就表示風邪已經進入體內。肝木鬱滯不舒展,就會向下剋制脾土,就會變成腹瀉,還會伴隨裡急後重、口渴想喝水的症狀(裡急後重和口渴是體內有熱的徵兆,所以說是熱瀉)。可以用白頭翁湯來治療(這是宣洩下焦鬱熱的藥方)。白頭翁、秦皮可以平息風邪,黃柏、黃連可以清除火邪,這是用苦味藥來堅固體內的陰氣。
如果厥陰病導致腹瀉久治不癒,可以用烏梅丸來治療(不僅可以驅除蛔蟲,還可以止瀉),用酸味藥來收斂。
邵評說:這是厥陰陽邪下陷,導致協熱下利的標準治療方法。
厥陰寒邪阻隔,醫生又用吐瀉的方法來治療,導致吃進去的東西馬上就吐出來(病人本身就虛寒,醫生又用吐瀉的方法來治療,導致寒邪更加阻隔,食物難以進入,所以一吃就吐,稱為寒格)。可以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來治療(這個藥方用了瀉心湯的一半,用來打開寒邪的阻隔)。這是因為寒邪阻隔在下,拒絕熱氣向上,所以才會拒絕進食。黃芩、黃連可以清除上焦的熱氣,乾薑可以打開寒邪的阻隔。由於誤治導致體內正氣虛弱,所以用人參來輔助乾薑,增強胃部的陽氣,從而打開陰寒的阻隔。
邵評說:寒熱之氣相互阻礙,就會形成格拒證。用這個藥方可以打開寒熱的阻隔,同時還能補益體內的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