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傷寒類證 (4)

1. 大頭天行

初起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大腫、目不能開、或咽喉不利,俗名大頭傷寒是也。東垣論陽明邪熱太甚,挾少陽木火而生陽明濕熱,甚則為腫,少陽木火盛則痛。陽明之邪上盛,則首大腫;少陽之邪橫逆,則腫於耳之前後也。治法不宜峻藥,峻則藥過其病所,恐上熱未除,中寒復起,其死尤速。

當少與,時時呷之(緩攻之法),方用酒製芩、連、人中黃以解毒,荊、防、薄荷以去風,連翹、天蟲、桔梗、牛蒡以散結。頭痛惡寒無汗,加二活以散寒;陽明引經,加升麻、犀角汁;少陽引經,加柴胡、花粉。此名普濟消毒飲,最妙。如十餘日,表證仍在者,亦用荊芥、防風、薄荷微散之。

白話文:

一開始會感到怕冷、發燒、身體沉重,接著頭面部會腫大,眼睛睜不開,或喉嚨不舒服,俗稱大頭傷寒。

東垣先生認為,陽明經的邪熱過盛,會挾帶少陽經的木火,產生陽明經的濕熱,嚴重時就會腫脹,而少陽經的木火旺盛則會疼痛。陽明經的邪氣上攻,就會導致頭部腫大;少陽經的邪氣橫逆,則會導致耳朵周圍腫脹。

治療時不適合用猛烈的藥物,因為猛藥容易超過病症所需,可能導致上熱未消,反而寒氣入裡,加速死亡。

應該少量多次服用藥物(緩攻療法),方劑用酒製黃芩、黃連、人中黃來解毒,荊芥、防風、薄荷來祛風,連翹、天蟲、桔梗、牛蒡來散結。如果伴隨頭痛、怕冷、無汗,再加二活來散寒;如果陽明經引經,就加升麻、犀角汁;如果少陽經引經,就加柴胡、花粉。這種藥方叫做普濟消毒飲,最有效。

如果十多天了,表證仍然存在,也可以用荊芥、防風、薄荷稍微散一下表。

此條邪在上焦而有表證。

_邵評:_風溫時毒,中於頭部清空之所,故名大頭瘟。病因風火濕痰,邪熱由表而入於少陽、陽明二經,以陽明行身前而循首面,少陽行身側,出於耳之前後。邪在最上,藥宜輕清宣解上焦。若用重濁之味,則直入中下,而過病所矣。但天行時毒,必以解毒為先。風溫之邪,故必去風。邪結則腫痛,故當散結。寒鬱於表,則無汗頭痛而惡寒,當疏表散寒。此方治大頭天行,極妙。若日數雖多,尚有表證,仍宜表散。

胃氣虛者,於春夏初晴,感山谷蒸氣,而腫發寒熱者,先用平胃散加羌活、荊、防、桔梗、藿香之類以散之,次加芩、連清熱。蓋山嵐、瘴氣、濁霧皆濕也,嶺南人中之即死者(嵐瘴毒氣中之則多死),緣內多毒蛇所吐之氣耳。此條邪入中焦,而有瘴毒濕熱。

白話文:

此條邪在上焦而有表證。

這條病邪在上焦,並且有表證。

邵評

風溫時毒,侵犯到頭部清空之處,所以叫做大頭瘟。病因是風、火、濕、痰,邪熱從表皮進入少陽、陽明二經。陽明經循行於身體前面,經過頭面;少陽經循行於身體側面,從耳朵前後出來。邪氣在最上焦,所以用藥應該輕清宣解上焦。如果使用重濁的藥物,就會直接進入中焦和下焦,反而會錯過病所。但是天行時毒,一定先要解毒。風溫之邪,所以一定要去風。邪氣結聚就會腫痛,所以要散結。寒邪鬱結在表皮,就會無汗頭痛,並且惡寒,應該疏通表皮,散寒。這個方子治療大頭天行,非常妙。即使病程已經很長,但仍然有表證,就應該繼續使用表散藥物。

胃氣虛的人,在春夏初晴,感受山谷蒸氣,而出現腫脹發熱,先用平胃散加羌活、荊芥、防風、桔梗、藿香等藥散之,之後再加黃芩、黃連清熱。

因為山嵐、瘴氣、濁霧都是濕氣,嶺南人吸入之後就會死亡,是因為裡面有很多毒蛇吐出的氣體。

此條邪入中焦,而有瘴毒濕熱。

這條病邪入侵中焦,並且伴隨著瘴毒濕熱。

_邵評:_胃虛而邪入中焦,感瘴氣濕熱之邪,入於陽明。法宜運中祛瘴,以宣散中上二焦。

歲荒普患者,不宜峻劑,宜扶正祛邪、調理脾胃為主。有已汗而熱不解、身漬漬汗出、右關脈大無力、舌胎白嫩、四肢倦怠者,此中氣虛弱,汗後虛熱也,補中益氣湯主之,汗止身涼而愈。升柴須蜜炙(緩其升性)。以上參《治法匯》。

_邵評:_忍飢而脾胃中虛,邪乘虛入,宜調中散邪,亦中焦病也。若汗出而餘熱不退,是虛熱也。脈舌見症,俱是虛象,法宜扶正散邪。此正虛挾邪之法則。

白話文:

邵評:

胃虛而邪入中焦,感瘴氣濕熱之邪,入於陽明。法宜運中祛瘴,以宣散中上二焦。

意思是:當胃氣虛弱時,外邪容易侵入中焦(脾胃),受到瘴氣、濕熱等邪氣的侵襲,就會進入陽明經(大腸)。治療方法應該要運化中焦、去除瘴氣,並宣散中焦和上焦(心肺)的邪氣。

歲荒普患者,不宜峻劑,宜扶正祛邪、調理脾胃為主。有已汗而熱不解、身漬漬汗出、右關脈大無力、舌胎白嫩、四肢倦怠者,此中氣虛弱,汗後虛熱也,補中益氣湯主之,汗止身涼而愈。升柴須蜜炙(緩其升性)。以上參《治法匯》。

意思是:在饑荒年代,普遍的病人體質虛弱,不適合使用峻猛的藥物。應該以扶助正氣、驅除邪氣、調理脾胃為主。如果病人已經出汗,但熱度仍然不退,並且身體一直出汗、右關脈搏虛弱無力、舌苔白嫩、四肢倦怠,這是中氣虛弱,出汗之後導致虛熱。可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等汗止、身體涼爽之後就會痊癒。其中升麻和柴胡需要用蜜炙,以減緩其升發的性質。以上內容參考《治法匯》。

邵評:忍飢而脾胃中虛,邪乘虛入,宜調中散邪,亦中焦病也。若汗出而餘熱不退,是虛熱也。脈舌見症,俱是虛象,法宜扶正散邪。此正虛挾邪之法則。

意思是:如果人因為忍飢挨餓而導致脾胃虛弱,外邪就會乘虛而入。這種情況可以用調中散來驅除邪氣,也是屬於中焦的病症。如果病人出汗之後,餘熱仍然不退,就說明是虛熱。脈象和舌苔都顯示出虛弱的症狀,治療方法應該以扶助正氣、驅散邪氣為主。這就是正氣虛弱,被邪氣所侵的原則。

疫邪傳裡,毒攻腸胃(熱毒直攻腸胃),臍腹大痛(火迫作痛)、下利鮮血(熱傷血絡)或黑臭水、小便不利、身熱大渴、六脈洪數(火熱脈象)、舌胎黃燥如刺(陽明火熱)或紅刺如楊梅狀(熱入營血),當急治之(遲恐熱爛腸胃)。宜鮮生地二兩,生大黃五錢(清血熱而解陽明火毒),淨銀花五錢,黃連一錢,黃芩、丹皮、赤芍各錢半,生甘草五分,下之清之。

_邵評:_此火毒熱邪,直入腸胃而傷血絡之正法。

白話文:

疫病的邪氣直接侵入體內,導致熱毒直擊腸胃,造成腹部劇烈疼痛,並可能出現鮮紅或黑色的腹瀉物。此外,還會有尿量減少,身體高熱且口渴難耐的情況。脈象顯示為火熱之象,即脈搏強大而數次。舌苔呈現黃燥如刺,或者如楊梅般的紅刺,這都是陽明火熱的表現。病情急迫,必須馬上進行治療,否則熱毒可能損傷腸胃。

治療方案為使用鮮生地二兩、生大黃五錢(用於清熱解毒,並清除腸胃中的熱毒)、淨銀花五錢、黃連一錢、黃芩、丹皮、赤芍各錢半、生甘草五分。此方旨在通便清熱,並清解腸胃中的熱毒。

邵評:這是針對熱毒直入腸胃,傷及血液循環的一種正確的治療方法。

疫邪傳裡,目赤面紅、六脈洪大(陽明熱脈)、舌黃燥刺(陽明熱邪舌胎),此熱毒傳遍三焦,經絡閉塞,榮衛不通,以致汗不得出、斑不得透、大熱煩渴不解。宜三黃石膏湯去黃柏,加連翹、銀花、牛蒡子表裡兼解之,俾汗斑並透而解,妙在麻黃、石膏(雙解表裡之邪在此二味)。

此條上、中、下三焦表裡俱有熱邪,病在氣分。

_邵評:_疫邪自表入里,先在陽明氣分,若上、中、下三焦表裡俱有熱邪,氣血經絡不通,表間抑遏,斑與汗均不外達,熱伏於裡而燔灼,必用此方解表清裡,宣通上、中、下三焦熱邪,汗出斑透而愈。

白話文:

當疫病邪氣入侵人體內部時,會出現眼睛發紅、臉頰發紅、脈象洪大(屬於陽明經熱證)、舌苔黃燥、舌頭乾燥並帶刺痛(也是陽明經熱邪症狀),這說明熱毒已經傳遍了上、中、下三焦,導致經絡阻塞,氣血運行不暢,因此無法出汗,身上也無法出現斑點,並且伴隨高熱、口渴難耐。

治療方法是使用三黃石膏湯,去除黃柏,再加入連翹、銀花、牛蒡子,以達到表裡兼解的作用,讓汗液和斑點同時排出,達到解毒的目的。其中麻黃和石膏的妙用在於,它們可以同時解除表面的邪氣和裡面的熱邪。

這個情況,上、中、下三焦的表層和內部都有熱邪,疾病位於氣分。

邵師說:疫病邪氣從表層進入內部,首先會侵犯陽明經的氣分。如果上、中、下三焦的表層和內部都有熱邪,氣血經絡不通暢,表面的氣機被抑制,斑點和汗液都無法排出,熱邪留在體內,會導致內熱熾盛。必須使用這個方劑,既解表清裡,又疏通上、中、下三焦的熱邪,讓汗液排出,斑點顯現,從而達到痊癒的目的。

若遇天時亢旱,熱疫流行,毒蘊三焦,目赤舌絳(營熱舌胎)、斑疹丹赤(紅疹屬營)、汗出津津(陽明胃實),此陽明血熱也。便閉,宜涼膈散去芒硝,加鮮生地、牛蒡子、人中黃(加味清營熱而解毒)清之。

_邵評:_天旱熱毒而成疫,三焦均受,邪熱入營而陽明熱實也,宜清膈間邪熱。此條邪在中、上二焦,熱侵營分而陽明熱實,上條表裡同治。此宗心營肺衛,分三焦治法。

疫邪發於歲荒之後,凡流離饑民,無不一病即死者(忍饑受餓,中氣先虛,故病則即死),由於勞役飢寒,脾胃早傷,雖感微邪,亦不禁也。故治此者,須調補脾胃為主,補中益氣、六君子之類,微加表藥治之。

白話文:

如果遇到天氣乾旱炎熱,熱疫流行,毒氣積聚在三焦,出現眼睛紅、舌頭紅絳(屬於營分熱證)、身上出現紅疹(營分熱證)、出汗但汗液清稀(屬於陽明胃實),這就屬於陽明血熱。如果伴有便秘,可以服用[涼膈散],去除[芒硝],加入鮮生地、牛蒡子、人中黃(這些藥物可以清熱解毒),來進行治療。

疫病通常發生在饑荒年之後,流離失所的饑民,一旦患病幾乎都難以倖免(因為長期忍飢挨餓,導致中氣虛弱,身體抵抗力下降,所以一旦生病就容易死亡)。這是因為他們由於勞役、飢寒交迫,導致脾胃功能受損,即使是輕微的邪氣入侵,也無法抵抗。所以治療這種情況,必須以調補脾胃為主,可以使用補中益氣、六君子湯等方劑,再稍微加一些治療外感的藥物。

此條中虛受邪。

_邵評:_中虛受邪,正氣不能勝邪,每多邪陷正脫,故必補正以托邪。正氣充復,邪自外達耳。

凡遇疫證,診得關脈(右關,脾胃部也)虛大或軟弱者,即中氣虛也。當補以汗之,補中益氣(補正托邪)加羌活、紫蘇(疏散表邪),此正虛挾邪。如診得寸軟尺遲者(寸軟,衛氣虛也;尺遲,營血衰也),此營衛兩虛之證也。當以歸耆建中湯,加防風汗之(調補營衛而散邪)。

_邵評:_此條營衛虛而受邪。此三條是虛證。

凡治虛證,宜外邪輕可治。若外見重證,而脈虛細無神者,死。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理論對於虛證的辨識與治療方法。

「此條中虛受邪」,意思是當人的中焦(脾胃)虛弱時,容易受到邪氣的侵入。

邵評解釋為,當人體的正氣不足以抵抗邪氣時,往往會導致邪氣深入,甚至耗盡正氣,因此需要補充正氣來托住邪氣。只有當正氣充足時,邪氣才能被排出體外。

在遇到流行病症狀時,如果診察到右關脈(代表脾胃部位)虛弱或軟弱,這表示中氣虛弱。此時應使用發汗的方法,並加入補中益氣和羌活、紫蘇等草藥,以幫助排除表層的邪氣。

如果診察到寸部軟弱,尺部遲緩,這表示衛氣和營血都處於虛弱狀態。這是一種營衛兩虛的症狀,應該使用歸耆建中湯,再加入防風來調補營衛,並同時散除邪氣。

邵評認為,以上這三個原則適用於所有虛證的治療。在治療虛證時,如果外在的症狀較輕,則可以進行治療。但若外在症狀嚴重,而脈象又顯示氣血虛弱無力,這種情況下治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_邵評:_正氣大虛,不能勝邪,則死。

凡治虛證,詳於景岳「瘟疫門」,汗補溫清吐下六法中,須細閱之。

以上諸條,系新法。前三條實證,後三條虛證。

_邵評:_景岳論治虛證,最為詳細,宜參考之。

疫邪吸穢,濁入於經,宜逐穢解毒。

六氣(天地之常氣)之外,另有一種癘氣(非常惡毒之邪氣),乃天地穢惡之氣,都從口鼻吸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非比傷寒六經可汗可下也,嘉言先生以逐穢為第一義。上焦如霧,升而逐之。中焦如漚,疏而逐之。下焦如瀆,決而逐之。並以解毒兼之,營衛即通,乘勢追拔,勿使潛滋(營衛流通,邪自外出,故治疫專主一通字)。此喻氏心法也。

白話文:

邵評:

正氣虛弱到極點,無法抵擋外邪,就會導致死亡。

凡是治療虛證,一定要詳細研讀景岳《瘟疫門》中關於汗補溫清吐下六法的內容,務必細心閱讀。

以上諸條,都是新法。前三條是針對實證的治療方法,後三條則是針對虛證的治療方法。

邵評:

景岳對虛證的治療論述最為詳盡,非常值得參考。

疫邪吸入污穢之氣,進入經絡,應該以逐穢解毒的方法治療。

除了六氣(天地間正常的氣)之外,還有一種癘氣(非常惡毒的邪氣),這是天地間污穢之氣,會從口鼻吸入,直達經絡,流布於三焦,不像傷寒六經一樣可以用汗法或下法治療。嘉言先生認為逐穢是治療疫病的首要原則。上焦就像霧氣,要向上驅散。中焦就像污水,要疏導排出。下焦就像水道,要疏通泄掉。同時也要配合解毒藥物,讓營衛之氣流通,乘勢驅逐疫邪,不要讓它潛伏滋長。營衛流通,邪氣自然排出,所以治療疫病的關鍵就是“通”。這是喻氏的心法。

葉天士先生謂:疫邪從口鼻吸入,上焦(受其無形之氣)心肺先受,如喉啞喉痛(熱毒穢邪入肺見症),口糜舌燥者(或白或兼燥而不潤),先入於肺也。漸至神昏舌絳者(由肺而遞入心營包絡,其舌必絳紅少胎),邪由肺系干於心包絡也。故初病喉痛(肺經見症)舌燥,最怕竅閉神昏(邪入包絡則邪內閉,閉則正氣外脫矣)。

先生立法,清解中必佐芳香宣竅逐穢(清絡熱必兼芳香開里竅,以通神識),如犀角、銀花、菖蒲、鬱金之類,兼服至寶丹(開閉達邪,搜剔絡中邪熱)。以有靈之物,內通心竅,搜剔幽微。又謂吸入疫邪,三焦均受,由衛及營,久則血分漸瘀,邪與三焦相涸,愈熱愈結,理宜鹹苦大制之法(鹹苦則能入血分)。然恐性速直走下焦,仍用輕揚理上,如金汁、銀花露之類。

白話文:

葉天士先生說:疫病的邪氣,是從口鼻吸入的,首先影響到上焦(受到無形的邪氣),心肺最先受到傷害,例如喉嚨啞啞的,喉嚨痛(熱毒穢邪侵入肺部表現的症狀),嘴巴潰爛舌頭乾燥(可能是白色,也可能是乾燥不潤),這些都是邪氣先侵入肺部的表現。

隨著病情發展,會出現神志昏迷、舌頭紅絳的症狀(由肺部逐漸侵入心臟的營氣和包絡,舌頭必然紅絳而少苔),這是邪氣從肺系蔓延到心包絡的結果。所以,剛開始喉嚨痛(肺經的症狀)舌頭乾燥,最怕出現竅閉神志昏迷的症狀(邪氣進入包絡,就會邪氣內閉,閉塞就會導致正氣外泄)。

先生制定治療原則,清熱解毒的藥物,一定要配合芳香宣竅、逐除穢邪的藥物(清熱解毒必須同時使用芳香開通經絡竅穴的藥物,以通暢神識),比如犀角、銀花、菖蒲、鬱金等等,同時服用至寶丹(開通閉塞,達到邪氣,搜剔經絡中的邪熱)。以有靈性的藥物,內通心竅,搜剔隱藏的邪氣。

先生又說,吸入疫病的邪氣,三焦都會受到影響,從衛氣蔓延到營氣,時間久了,血分會逐漸瘀滯,邪氣和三焦相互糾纏,越來越熱,越來越結實,治療上應該採用鹹苦大制的方法(鹹苦可以入血分)。但是,擔心藥性過於迅速直奔下焦,因此還是要使用輕揚理上,比如金汁、銀花露之類。

此又先生法中之妙法也。

_邵評:_邪由口鼻吸受,其氣先入肺衛,次則遞傳心營,甚至逆傳心包,從上焦而及中下二焦。當從心營肺衛,宗三焦立法,從手經施治。若自肺而入陽明胃中經腑者,可同傷寒用足經藥施治。凡溫熱暑疫等證,皆當如是,所謂與傷寒治法始異而終同也。惟治疫之法,當分清上中下三焦,用芳香逐穢、解毒開泄之劑,是第一要旨。

_又評:_凡病,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邪入心營肺衛,尚在上焦。至入於血分,則邪干下焦矣,故曰三焦相溷,若直走下焦,與包絡中結邪不相干涉,故仍主輕揚清上,而佐以鹹苦之味,兩相兼顧。此疫邪入手經,與前列之證不同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學裡的一種精妙治療法則。邵評論指出,邪氣通過口鼻進入人體,首先影響肺部和皮膚(衛),接著會傳到心臟的血液循環系統(營),甚至可能逆傳到心包(包絡),從上焦(胸部)影響到中焦(腹部)和下焦(盆腔)。治療時應根據心營肺衛的理論,並考慮三焦(上焦、中焦、下焦)的運作,以手經(手部穴位)為主要治療方向。如果邪氣從肺部進入陽明胃部(大腸和小腸),則可以使用與傷寒類似的治療方法,使用足經(腳部穴位)的藥物進行治療。對於溫熱、暑疫等病症,都需要遵循這樣的治療原則,即與傷寒的治療方法初期有異,但最終都是相同的。在處理疫病的治療時,需區分清上焦、中焦、下焦,使用芳香藥物清除污穢、解毒並促進排泄的藥方,這是首要的治療原則。

另外一評論指出,所有疾病,衛(免疫系統)後面才談到氣(體質),營(血液循環系統)後面才談到血(細胞和組織)。邪氣進入心營肺衛,還是在上焦。但如果邪氣進入血分(血液循環系統),則會影響到下焦(盆腔)。所以說,三焦混亂,若邪氣直接流向下焦,與心包中的邪氣無關,因此仍然主張輕微的治療,以清潔上焦並配合鹹味和苦味的藥物,兩者兼顧。這段文字提到的疫病影響手經,與前面所討論的證狀有所不同。

疫邪入上焦。(上焦者,心營肺衛也)

如口糜丹疹、喉啞咽痛(肺衛見症)、舌胎紅中間白(營多衛少)或白中兼紅(衛多營少),此邪在肺與包絡也。宜犀角、鮮生地、元參、連翹、石菖蒲、鬱金、牛蒡子、射干、銀花、人中黃之類。此條營衛均病。

_邵評:_此邪由肺衛而入心營,尚未傳入包絡。包絡有邪,必神昏譫語,如下條之見象也。此是營衛交病,用泄衛透營兩解之劑。

白話文:

當疫病侵入上焦,也就是心臟和肺臟所在的部位,就會出現口舌生瘡、喉嚨沙啞疼痛、舌苔發紅中間白或白中帶紅等症狀,代表肺衛和營氣都受到影響。這時應該使用犀角、生地、元參、連翹、石菖蒲、鬱金、牛蒡子、射干、銀花、人中黃等藥物治療,因為這些藥物能同時調節營氣和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