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4)
卷之四 傷寒類證 (4)
1. 大頭天行
初起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大腫、目不能開、或咽喉不利,俗名大頭傷寒是也。東垣論陽明邪熱太甚,挾少陽木火而生陽明濕熱,甚則為腫,少陽木火盛則痛。陽明之邪上盛,則首大腫;少陽之邪橫逆,則腫於耳之前後也。治法不宜峻藥,峻則藥過其病所,恐上熱未除,中寒復起,其死尤速。
當少與,時時呷之(緩攻之法),方用酒製芩、連、人中黃以解毒,荊、防、薄荷以去風,連翹、天蟲、桔梗、牛蒡以散結。頭痛惡寒無汗,加二活以散寒;陽明引經,加升麻、犀角汁;少陽引經,加柴胡、花粉。此名普濟消毒飲,最妙。如十餘日,表證仍在者,亦用荊芥、防風、薄荷微散之。
此條邪在上焦而有表證。
_邵評:_風溫時毒,中於頭部清空之所,故名大頭瘟。病因風火濕痰,邪熱由表而入於少陽、陽明二經,以陽明行身前而循首面,少陽行身側,出於耳之前後。邪在最上,藥宜輕清宣解上焦。若用重濁之味,則直入中下,而過病所矣。但天行時毒,必以解毒為先。風溫之邪,故必去風。邪結則腫痛,故當散結。寒鬱於表,則無汗頭痛而惡寒,當疏表散寒。此方治大頭天行,極妙。若日數雖多,尚有表證,仍宜表散。
胃氣虛者,於春夏初晴,感山谷蒸氣,而腫發寒熱者,先用平胃散加羌活、荊、防、桔梗、藿香之類以散之,次加芩、連清熱。蓋山嵐、瘴氣、濁霧皆濕也,嶺南人中之即死者(嵐瘴毒氣中之則多死),緣內多毒蛇所吐之氣耳。此條邪入中焦,而有瘴毒濕熱。
_邵評:_胃虛而邪入中焦,感瘴氣濕熱之邪,入於陽明。法宜運中祛瘴,以宣散中上二焦。
歲荒普患者,不宜峻劑,宜扶正祛邪、調理脾胃為主。有已汗而熱不解、身漬漬汗出、右關脈大無力、舌胎白嫩、四肢倦怠者,此中氣虛弱,汗後虛熱也,補中益氣湯主之,汗止身涼而愈。升柴須蜜炙(緩其升性)。以上參《治法匯》。
_邵評:_忍飢而脾胃中虛,邪乘虛入,宜調中散邪,亦中焦病也。若汗出而餘熱不退,是虛熱也。脈舌見症,俱是虛象,法宜扶正散邪。此正虛挾邪之法則。
疫邪傳裡,毒攻腸胃(熱毒直攻腸胃),臍腹大痛(火迫作痛)、下利鮮血(熱傷血絡)或黑臭水、小便不利、身熱大渴、六脈洪數(火熱脈象)、舌胎黃燥如刺(陽明火熱)或紅刺如楊梅狀(熱入營血),當急治之(遲恐熱爛腸胃)。宜鮮生地二兩,生大黃五錢(清血熱而解陽明火毒),淨銀花五錢,黃連一錢,黃芩、丹皮、赤芍各錢半,生甘草五分,下之清之。
_邵評:_此火毒熱邪,直入腸胃而傷血絡之正法。
疫邪傳裡,目赤面紅、六脈洪大(陽明熱脈)、舌黃燥刺(陽明熱邪舌胎),此熱毒傳遍三焦,經絡閉塞,榮衛不通,以致汗不得出、斑不得透、大熱煩渴不解。宜三黃石膏湯去黃柏,加連翹、銀花、牛蒡子表裡兼解之,俾汗斑並透而解,妙在麻黃、石膏(雙解表裡之邪在此二味)。
此條上、中、下三焦表裡俱有熱邪,病在氣分。
_邵評:_疫邪自表入里,先在陽明氣分,若上、中、下三焦表裡俱有熱邪,氣血經絡不通,表間抑遏,斑與汗均不外達,熱伏於裡而燔灼,必用此方解表清裡,宣通上、中、下三焦熱邪,汗出斑透而愈。
若遇天時亢旱,熱疫流行,毒蘊三焦,目赤舌絳(營熱舌胎)、斑疹丹赤(紅疹屬營)、汗出津津(陽明胃實),此陽明血熱也。便閉,宜涼膈散去芒硝,加鮮生地、牛蒡子、人中黃(加味清營熱而解毒)清之。
_邵評:_天旱熱毒而成疫,三焦均受,邪熱入營而陽明熱實也,宜清膈間邪熱。此條邪在中、上二焦,熱侵營分而陽明熱實,上條表裡同治。此宗心營肺衛,分三焦治法。
疫邪發於歲荒之後,凡流離饑民,無不一病即死者(忍饑受餓,中氣先虛,故病則即死),由於勞役飢寒,脾胃早傷,雖感微邪,亦不禁也。故治此者,須調補脾胃為主,補中益氣、六君子之類,微加表藥治之。
此條中虛受邪。
_邵評:_中虛受邪,正氣不能勝邪,每多邪陷正脫,故必補正以托邪。正氣充復,邪自外達耳。
凡遇疫證,診得關脈(右關,脾胃部也)虛大或軟弱者,即中氣虛也。當補以汗之,補中益氣(補正托邪)加羌活、紫蘇(疏散表邪),此正虛挾邪。如診得寸軟尺遲者(寸軟,衛氣虛也;尺遲,營血衰也),此營衛兩虛之證也。當以歸耆建中湯,加防風汗之(調補營衛而散邪)。
_邵評:_此條營衛虛而受邪。此三條是虛證。
凡治虛證,宜外邪輕可治。若外見重證,而脈虛細無神者,死。
_邵評:_正氣大虛,不能勝邪,則死。
凡治虛證,詳於景岳「瘟疫門」,汗補溫清吐下六法中,須細閱之。
以上諸條,系新法。前三條實證,後三條虛證。
_邵評:_景岳論治虛證,最為詳細,宜參考之。
疫邪吸穢,濁入於經,宜逐穢解毒。
六氣(天地之常氣)之外,另有一種癘氣(非常惡毒之邪氣),乃天地穢惡之氣,都從口鼻吸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非比傷寒六經可汗可下也,嘉言先生以逐穢為第一義。上焦如霧,升而逐之。中焦如漚,疏而逐之。下焦如瀆,決而逐之。並以解毒兼之,營衛即通,乘勢追拔,勿使潛滋(營衛流通,邪自外出,故治疫專主一通字)。此喻氏心法也。
葉天士先生謂:疫邪從口鼻吸入,上焦(受其無形之氣)心肺先受,如喉啞喉痛(熱毒穢邪入肺見症),口糜舌燥者(或白或兼燥而不潤),先入於肺也。漸至神昏舌絳者(由肺而遞入心營包絡,其舌必絳紅少胎),邪由肺系干於心包絡也。故初病喉痛(肺經見症)舌燥,最怕竅閉神昏(邪入包絡則邪內閉,閉則正氣外脫矣)。
先生立法,清解中必佐芳香宣竅逐穢(清絡熱必兼芳香開里竅,以通神識),如犀角、銀花、菖蒲、鬱金之類,兼服至寶丹(開閉達邪,搜剔絡中邪熱)。以有靈之物,內通心竅,搜剔幽微。又謂吸入疫邪,三焦均受,由衛及營,久則血分漸瘀,邪與三焦相涸,愈熱愈結,理宜鹹苦大制之法(鹹苦則能入血分)。然恐性速直走下焦,仍用輕揚理上,如金汁、銀花露之類。
此又先生法中之妙法也。
_邵評:_邪由口鼻吸受,其氣先入肺衛,次則遞傳心營,甚至逆傳心包,從上焦而及中下二焦。當從心營肺衛,宗三焦立法,從手經施治。若自肺而入陽明胃中經腑者,可同傷寒用足經藥施治。凡溫熱暑疫等證,皆當如是,所謂與傷寒治法始異而終同也。惟治疫之法,當分清上中下三焦,用芳香逐穢、解毒開泄之劑,是第一要旨。
_又評:_凡病,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邪入心營肺衛,尚在上焦。至入於血分,則邪干下焦矣,故曰三焦相溷,若直走下焦,與包絡中結邪不相干涉,故仍主輕揚清上,而佐以鹹苦之味,兩相兼顧。此疫邪入手經,與前列之證不同也。
疫邪入上焦。(上焦者,心營肺衛也)
如口糜丹疹、喉啞咽痛(肺衛見症)、舌胎紅中間白(營多衛少)或白中兼紅(衛多營少),此邪在肺與包絡也。宜犀角、鮮生地、元參、連翹、石菖蒲、鬱金、牛蒡子、射干、銀花、人中黃之類。此條營衛均病。
_邵評:_此邪由肺衛而入心營,尚未傳入包絡。包絡有邪,必神昏譫語,如下條之見象也。此是營衛交病,用泄衛透營兩解之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