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下 (4)
卷之二下 (4)
1. 太陰本病述古
_邵評:_腹滿時痛,太陰寒邪,誤與寒藥下之,寒邪與寒藥相結,成寒實結胸,與熱實結胸不同,故用溫通一法。無熱證者,不四肢煩疼也。
若太陰誤下,續得自利、脈弱、腹滿而痛,此太陽之熱邪陷於太陰之裡也。腹滿時痛為虛,宜桂枝加芍藥湯;腹滿大痛為實,宜桂枝加大黃湯。然脈弱則胃氣亦弱,故云設當用大黃芍藥者,宜減之。
_邵評:_下利為太陰本症。自利因脾實,穢盡則愈。自利因臟寒者,四逆輩溫之。此自利因太陽誤下,而邪入太陰,則腹滿時痛,當加芍藥。大實痛者,當加大黃矣。然下後脈弱,則胃氣亦弱,當小其制而減用之。雖然,下利腹痛,熱邪為患,故用芍藥。若陰寒腹痛,非芍藥所宜。仲景與大黃並提,勿得輕視。若誤下太陽,熱邪陷入太陰,是陽經注入之證,分虛實治之。
白話文:
太陰本病述古
腹部脹滿且時痛,是因為太陰經受寒邪侵襲。如果錯誤地使用寒涼藥物治療,寒邪與寒藥就會結合,形成寒邪積聚於胸,這與熱邪積聚於胸不同,因此要用溫暖通暢的方法治療。沒有發熱症狀的人,四肢也不會感到煩躁疼痛。
如果太陰經因為錯誤用藥而導致腹瀉,接著出現自行腹瀉、脈搏虛弱、腹部脹滿疼痛的症狀,這是太陽經的熱邪侵入太陰經的內部造成的。腹部脹滿且時痛屬於虛證,應該使用桂枝加芍藥湯;腹部脹滿且劇痛屬於實證,應該使用桂枝加大黃湯。但是,如果脈搏虛弱,就表示胃氣也虛弱,所以如果需要使用大黃和芍藥,劑量應該減少。
腹瀉是太陰經的本症。如果腹瀉是因為脾胃積實,排出穢物後就會痊癒。如果腹瀉是因為臟腑寒冷,就應該用四逆湯等溫熱的藥物治療。如果腹瀉是因為太陽經錯誤治療導致邪氣侵入太陰經,就會出現腹部脹滿且時痛的症狀,此時應該加入芍藥。如果腹部脹滿且劇痛,就應該加大黃的用量。但是,如果腹瀉後脈搏虛弱,就表示胃氣也虛弱,應該減少藥物的劑量。總之,腹瀉腹痛如果是熱邪導致,就應該使用芍藥;如果是陰寒導致的腹痛,則不適合使用芍藥。張仲景將大黃與芍藥並列,不可輕視。如果錯誤治療太陽經,導致熱邪侵入太陰經,這是陽經之邪侵入陰經的證候,要根據虛實情況分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