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傷寒變證 (12)

1. 躁煩

(合參《準繩》、《金鑑》、《來蘇集》

《金鑑》云:身為熱動而不安,謂之躁;心為熱擾而不寧,謂之煩。煩擾於內,躁動於外也。

_邵評:_躁則身體擾動,有形可見,旁人知之;煩則心中懊憹,外無見象,惟病人自知。故煩擾於內而病輕,躁動於外而病重。

獨煩不躁者屬熱,獨躁不煩者屬寒。

_邵評:_煩為陽而出於心,躁屬陰而出於腎。

煩躁同見,在太陽(太陽為腑,主表)屬熱,在少陰(少陰為臟,主裡)屬寒。煩主心,躁主腎。煩屬陽(煩為陽邪),躁屬陰(躁為陰火)。

煩者,心中煩亂不寧、欲起不安、欲睡不穩之狀,即反復顛倒、心中懊憹之症也(煩之見象)。

_邵評:_邪火內擾則煩。脘中憒憒無奈、懊惱難過、欲吐不得吐、欲眠不得眠、心煩意亂不能自主。病人自知其苦,外無形象可見也。

如火踞心包,上焦不清而煩者,左寸脈必躁動,舌燥尖紅。當以梔子豉湯,加川連、翹心、淡竹葉、鉤藤鉤之類主之。

_邵評:_火熱從肺衛而內傳心包,邪在上焦清虛之部,故煩亂不安。左寸主心包脈位,邪盛則躁動。舌燥尖紅,邪火伏於膈問,逼近心包,而津液受灼也。用梔子豉湯以除膈間之邪,加味以清心包之火,此治邪伏膈中、火逼心包而煩之正法。

大汗後虛煩者,竹葉石膏湯主之。兼痰者,溫膽湯加減。

_邵評:_汗後正虛,邪火留伏,故曰虛煩,用此湯養正生津而化邪熱。若兼有痰者,滌痰化邪。此治汗後正虛,邪伏而煩之正法。

虛煩不得眠,脈虛細,宜養心。十味溫膽湯及酸棗仁湯之類。

_邵評:_病後心虛氣弱,痰熱留伏膽經,故虛煩不眠,治以養正靖心、宣泄肝膽痰熱伏邪。此方治心虛氣弱、痰火留伏肝膽而煩之正法。

有表證不得汗而煩者(表邪郁遏而煩),取汗即愈。若不得汗、心中煩悶不安,恐有痧疹,須細察之。以上五條論煩。

_邵評:_表有邪而不得汗,氣鬱而煩悶,汗出則氣通,邪達而煩愈。如發汗而不得汗、心中煩悶轉增者,此邪伏不宣、欲發痧疹之兆。當留心細察之。

躁者,身體手足躁擾,或裸體不欲近衣,或欲坐臥水中。此陰極發躁,為外熱內寒,病屬少陰。其舌不拘何色,必胖大嬌嫩(陰經有邪,陽火衰弱,舌本胖大而嫩),其脈必細數躁動,或洪大而空(脈細數躁動,洪大而按之則空,陽浮欲脫之脈也),或手足厥冷,六脈沉微(手足厥冷而脈沉微,陽欲絕之候也)。古人用理中四逆等湯冷服,不若八味飲,或參、附、熟地濃煎冷服。

_邵評:_陰火上浮則躁。其症倏臥倏起,一刻不安,揚手擲足,揭去衣被,躁擾不寧,煩亂如狂。此等形症,旁人皆得見之,非比心煩之不外顯也。此陰寒極盛,陽不附陰而上越,陰火外浮,真元散脫之兆。病在少陰,故躁屬於腎也。此陰盛格陽,陽浮欲散。故古人用四逆、理中等方以回陽,冷服以開其拒格。今人陰亦不充,故宜六味滋陰,桂附回陽。此治陰盛格陽、虛陽浮越而發躁之正法。

若少陰煩躁同見(少陰陰虧,虛火內盛而煩躁同見)、口渴唇燥、舌紫而干、脈細而數(少陰津虧火旺,則舌乾紫而脈細數也)、手足微厥、躁擾不寧者,又當滋少陰之陰。左歸、固本(水不制火,上升而躁擾,治以純陰壯水之藥,陰旺則虛火自平)之類主之。

_邵評:_此水虧火旺,水不制火而煩躁。較上條陰盛格陽,陰極發躁之證似輕。上條滋陰回陽,此是壯水制火。

凡心煩懊憹、不得眠、不與躁同見者,均非虛寒,當作熱治。大便不秘者,只以梔子豉湯、竹葉石膏湯、溫膽湯主治。無論三法前(三法者,汗吐下也。此數方不論虛實皆可用)、三法後(未用三法,邪氣尚實;三法後,恐正虛也),皆可用也。

_邵評:_但煩而不躁、懊憹不眠,此是陽經熱邪,而非虛寒證也。若大便不秘,其邪熱在於膈間,未入胃腑,宜清上中二焦無形之熱,邪清則煩自止矣。此治陽經熱邪,但煩而不躁之正法。

若煩躁同太陽,有不得汗出之煩躁,大青龍證是也。少陰有吐利、手足厥冷之煩躁,四逆輩證是也。又有誤下復汗之煩躁,晝不得眠,夜則安靜,乾薑附子湯主之是也。

_邵評:_太陽風寒,表間無汗,陽熱內擾而煩躁,此陽盛也。大青龍、麻桂以發汗,石膏以清熱除煩也。若少陰病,上吐下利,手足厥冷而煩躁,此陰虛陽浮,不相交戀,欲外亡也。四逆以回陽,參苓以滋陰。下後復汗,汗出而里陽將脫,故煩躁也。晝不得眠,陽虛而邪據也;夜則安靜,陰不虛也。獨任乾薑、附子二味,以急回其陽。可知煩躁同見,有陽經、陰經之各殊,虛實表裡之不同。

若獨躁不煩,而同三陰證見,便是陰寒之躁,宜四逆、理中等湯主治。然煩躁見於三陽者多生,見於三陰者多死。

_邵評:_躁本屬陰,獨躁不煩,且同三陰證見,是純陰無陽之候,非大劑溫中扶陽不可。若煩躁見於三陽,陽經熱實,邪退自安,故多生;見於三陰,陰竭陽浮散脫之象,故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