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傷寒變證 (12)

1. 躁煩

(合參《準繩》、《金鑑》、《來蘇集》

《金鑑》云:身為熱動而不安,謂之躁;心為熱擾而不寧,謂之煩。煩擾於內,躁動於外也。

_邵評:_躁則身體擾動,有形可見,旁人知之;煩則心中懊憹,外無見象,惟病人自知。故煩擾於內而病輕,躁動於外而病重。

獨煩不躁者屬熱,獨躁不煩者屬寒。

_邵評:_煩為陽而出於心,躁屬陰而出於腎。

煩躁同見,在太陽(太陽為腑,主表)屬熱,在少陰(少陰為臟,主裡)屬寒。煩主心,躁主腎。煩屬陽(煩為陽邪),躁屬陰(躁為陰火)。

煩者,心中煩亂不寧、欲起不安、欲睡不穩之狀,即反復顛倒、心中懊憹之症也(煩之見象)。

白話文:

合參《準繩》、《金鑑》、《來蘇集》

《金鑑》記載: 身體因熱而動盪不安,稱為「躁」;心因熱而煩亂不安,稱為「煩」。煩擾存在於內心,躁動表現在外。

邵評: 躁動會讓身體擾動,有形可見,旁人可以察覺;煩悶則心裡焦躁不安,外觀沒有表現,只有病人自己能感覺到。所以煩擾在內,病症較輕,躁動在外,病症較重。

單獨出現煩躁的情況, 獨煩不躁屬於熱症,獨躁不煩屬於寒症。

邵評: 煩屬陽,由心而生;躁屬陰,由腎而生。

煩躁同時出現的情況, 在太陽經(太陽經主表,屬於腑)屬於熱症,在少陰經(少陰經主裡,屬於臟)屬於寒症。煩主心,躁主腎。煩屬陽(煩為陽邪),躁屬陰(躁為陰火)。

煩悶的表現: 心中煩亂不安、想要起身卻又坐立不安、想要睡覺卻又睡不著,就是反覆顛倒、心裡焦躁不安的症狀。

_邵評:_邪火內擾則煩。脘中憒憒無奈、懊惱難過、欲吐不得吐、欲眠不得眠、心煩意亂不能自主。病人自知其苦,外無形象可見也。

如火踞心包,上焦不清而煩者,左寸脈必躁動,舌燥尖紅。當以梔子豉湯,加川連、翹心、竹葉、鉤藤鉤之類主之。

_邵評:_火熱從肺衛而內傳心包,邪在上焦清虛之部,故煩亂不安。左寸主心包脈位,邪盛則躁動。舌燥尖紅,邪火伏於膈問,逼近心包,而津液受灼也。用梔子豉湯以除膈間之邪,加味以清心包之火,此治邪伏膈中、火逼心包而煩之正法。

白話文:

邵評:

邪火內擾,就會讓人感到煩躁。胸口悶悶不舒服,懊惱難受,想吐卻吐不出來,想睡卻又睡不著,心煩意亂,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病人自己知道很痛苦,但表面上卻沒有什麼明顯的病症。

就像火燒著心包,上焦不清暢而導致煩躁的人,左寸脈一定會躁動,舌頭乾燥且尖紅。應該服用梔子豉湯,再加川連、翹心、竹葉、鉤藤等藥物來治療。

邵評:

火熱從肺衛內傳至心包,邪氣在上焦清虛的部分,因此才會煩亂不安。左寸脈主心包,邪氣盛則脈象躁動。舌頭乾燥尖紅,是因為邪火伏在膈間,逼近心包,導致津液被灼傷。

用梔子豉湯來消除膈間的邪氣,再加一些藥物來清心包的火,這就是治療邪氣伏在膈中,火逼近心包而導致煩躁的正確方法。

大汗後虛煩者,竹葉石膏湯主之。兼痰者,溫膽湯加減。

_邵評:_汗後正虛,邪火留伏,故曰虛煩,用此湯養正生津而化邪熱。若兼有痰者,滌痰化邪。此治汗後正虛,邪伏而煩之正法。

虛煩不得眠,脈虛細,宜養心。十味溫膽湯及酸棗仁湯之類。

_邵評:_病後心虛氣弱,痰熱留伏膽經,故虛煩不眠,治以養正靖心、宣泄肝膽痰熱伏邪。此方治心虛氣弱、痰火留伏肝膽而煩之正法。

有表證不得汗而煩者(表邪郁遏而煩),取汗即愈。若不得汗、心中煩悶不安,恐有痧疹,須細察之。以上五條論煩。

白話文:

大量出汗後感到心煩意亂,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治療。如果伴有痰症,可以加減溫膽湯。

汗後正氣虛弱,邪氣留存,所以會感到心煩意亂,用竹葉石膏湯滋養正氣、生津止渴,化解邪熱。如果同時有痰,就用溫膽湯來化痰祛邪。這是治療汗後正氣虛弱、邪氣留存導致心煩意亂的正確方法。

心煩意亂睡不着覺,脈象虛弱細小,應該要滋養心氣。可以服用十味溫膽湯或酸棗仁湯等藥物。

病後心氣虛弱,痰熱留滯膽經,所以會感到心煩意亂、睡不着覺,治療方法是滋養正氣、安神定志,宣泄肝膽痰熱邪氣。這是治療心氣虛弱、痰火留滯肝膽導致心煩意亂的正確方法。

如果出現表證,卻無法出汗而感到心煩意亂(表邪郁遏而煩),只要讓病人出汗就能痊癒。如果無法出汗,心中煩悶不安,可能會有痧疹,需要仔細觀察。以上五條是關於心煩意亂的論述。

_邵評:_表有邪而不得汗,氣鬱而煩悶,汗出則氣通,邪達而煩愈。如發汗而不得汗、心中煩悶轉增者,此邪伏不宣、欲發痧疹之兆。當留心細察之。

躁者,身體手足躁擾,或裸體不欲近衣,或欲坐臥水中。此陰極發躁,為外熱內寒,病屬少陰。其舌不拘何色,必胖大嬌嫩(陰經有邪,陽火衰弱,舌本胖大而嫩),其脈必細數躁動,或洪大而空(脈細數躁動,洪大而按之則空,陽浮欲脫之脈也),或手足厥冷,六脈沉微(手足厥冷而脈沉微,陽欲絕之候也)。古人用理中四逆等湯冷服,不若八味飲,或參、附、熟地濃煎冷服。

白話文:

邵評:

表有邪氣卻無法出汗,氣機鬱結而感到煩悶,出汗後氣機通暢,邪氣得以排出,煩悶就會減輕。

如果發汗卻無法出汗,心煩悶反而加重,這是邪氣潛伏於內,無法宣泄,想要發痧疹的徵兆。

應該留心細察病情變化。

躁者:

躁者,是指身體手足煩躁不安,或是裸露身體不願意穿衣,或是想坐臥水中。

這是陰氣極盛而發躁,屬於外熱內寒,病症屬於少陰。

舌頭不論何種顏色,必定胖大而嬌嫩(陰經有邪氣,陽火衰弱,舌根胖大而嫩),脈象必定細數而躁動,或洪大而空(脈細數躁動,洪大而按之則空,陽氣浮於表面欲要脫離的脈象),或手足厥冷,六脈沉微(手足厥冷而脈沉微,陽氣將要消失的徵兆)。

古人用理中湯、四逆湯等藥方冷服,不如八味飲,或參、附、熟地濃煎冷服更有效。

_邵評:_陰火上浮則躁。其症倏臥倏起,一刻不安,揚手擲足,揭去衣被,躁擾不寧,煩亂如狂。此等形症,旁人皆得見之,非比心煩之不外顯也。此陰寒極盛,陽不附陰而上越,陰火外浮,真元散脫之兆。病在少陰,故躁屬於腎也。此陰盛格陽,陽浮欲散。故古人用四逆、理中等方以回陽,冷服以開其拒格。今人陰亦不充,故宜六味滋陰,桂附回陽。此治陰盛格陽、虛陽浮越而發躁之正法。

若少陰煩躁同見(少陰陰虧,虛火內盛而煩躁同見)、口渴唇燥、舌紫而干、脈細而數(少陰津虧火旺,則舌乾紫而脈細數也)、手足微厥、躁擾不寧者,又當滋少陰之陰。左歸、固本(水不制火,上升而躁擾,治以純陰壯水之藥,陰旺則虛火自平)之類主之。

白話文:

邵評:

陰火上浮則躁:當陰火向上浮動時,就會出現躁動不安的症狀。

其症倏臥倏起,一刻不安,揚手擲足,揭去衣被,躁擾不寧,煩亂如狂。此等形症,旁人皆得見之,非比心煩之不外顯也。:病人會突然躺下又突然起身,一刻也靜不下來,不停地揮動手腳,掀開被子,躁動不安,煩躁得像發狂一樣。這些症狀非常明顯,旁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不像心煩那樣不顯露在外。

此陰寒極盛,陽不附陰而上越,陰火外浮,真元散脫之兆。病在少陰,故躁屬於腎也。:這是因為陰寒極度旺盛,陽氣無法依附陰氣,反而向上越過,陰火外浮,導致真元散失的徵兆。病位在少陰,也就是腎經,所以躁動屬於腎虛的表現。

此陰盛格陽,陽浮欲散。故古人用四逆、理中等方以回陽,冷服以開其拒格。今人陰亦不充,故宜六味滋陰,桂附回陽。此治陰盛格陽、虛陽浮越而發躁之正法。:這是陰寒盛極而阻礙陽氣,陽氣浮動想要散失的表現。古人用四逆湯、理中湯等溫陽方劑回補陽氣,並用冷水服用以打開阻礙陽氣的寒邪。現在的人陰氣也不充沛,所以應該用六味地黃丸滋養陰氣,再用桂枝、附子等藥物回補陽氣。這是治療陰寒盛極阻礙陽氣、虛陽浮動而導致躁動的正確方法。

若少陰煩躁同見(少陰陰虧,虛火內盛而煩躁同見)、口渴唇燥、舌紫而干、脈細而數(少陰津虧火旺,則舌乾紫而脈細數也)、手足微厥、躁擾不寧者,又當滋少陰之陰。左歸、固本(水不制火,上升而躁擾,治以純陰壯水之藥,陰旺則虛火自平)之類主之。:如果少陰經出現煩躁,同時伴有口渴唇燥、舌頭紫暗乾燥、脈搏細數、手腳微微發涼、躁動不安的症狀,這就說明少陰經的陰氣虧虛,虛火內盛,導致煩躁。此時應當滋補少陰經的陰氣,可以用左歸丸、固本湯等純陰滋補的藥物治療。因為陰氣不足,無法制約虛火,虛火上升就會導致躁動,而這些純陰藥物可以滋補陰氣,陰氣充足後,虛火自然平息。

_邵評:_此水虧火旺,水不制火而煩躁。較上條陰盛格陽,陰極發躁之證似輕。上條滋陰回陽,此是壯水制火。

凡心煩懊憹、不得眠、不與躁同見者,均非虛寒,當作熱治。大便不秘者,只以梔子豉湯、竹葉石膏湯、溫膽湯主治。無論三法前(三法者,汗吐下也。此數方不論虛實皆可用)、三法後(未用三法,邪氣尚實;三法後,恐正虛也),皆可用也。

_邵評:_但煩而不躁、懊憹不眠,此是陽經熱邪,而非虛寒證也。若大便不秘,其邪熱在於膈間,未入胃腑,宜清上中二焦無形之熱,邪清則煩自止矣。此治陽經熱邪,但煩而不躁之正法。

白話文:

邵評:這段文字指的是水不足而火過旺的情況,水無法控制火勢導致煩躁不安。相比上一條的陰盛格陽、陰極發躁,此症狀似乎較為輕微。上一條使用滋陰回陽的方法,而這則是通過增強水分來剋制火勢。

對於出現心煩、懊惱、難以入睡的情況,如果沒有出現煩躁的表現,那麼並非虛寒症狀,應當按照熱性病症進行治療。如果大便不乾結,則可以使用梔子豉湯、竹葉石膏湯、溫膽湯等方劑進行治療。無論是在使用過汗、吐、下的治療方法之前,還是之後(即邪氣仍實或有疑慮正氣虛弱的情況下),這些方劑都可應用。

邵評:對於只有煩躁而沒有煩躁、懊惱不寐的情況,這是陽經中的熱邪所致,而非虛寒的病症。如果大便不乾結,表示邪熱停留在膈間,尚未進入胃腑,應當清潔上中兩焦的無形熱邪,當邪熱清除後,煩躁自然會停止。這是針對陽經熱邪,只有煩躁而無煩躁的正確治療方法。

若煩躁同太陽,有不得汗出之煩躁,大青龍證是也。少陰有吐利、手足厥冷之煩躁,四逆輩證是也。又有誤下復汗之煩躁,晝不得眠,夜則安靜,乾薑附子湯主之是也。

_邵評:_太陽風寒,表間無汗,陽熱內擾而煩躁,此陽盛也。大青龍、麻桂以發汗,石膏以清熱除煩也。若少陰病,上吐下利,手足厥冷而煩躁,此陰虛陽浮,不相交戀,欲外亡也。四逆以回陽,參苓以滋陰。下後復汗,汗出而里陽將脫,故煩躁也。晝不得眠,陽虛而邪據也;夜則安靜,陰不虛也。獨任乾薑、附子二味,以急回其陽。可知煩躁同見,有陽經、陰經之各殊,虛實表裡之不同。

白話文:

如果煩躁和太陽經症狀相似,而且伴隨無法出汗的煩躁,這就是大青龍湯證。如果少陰經出現嘔吐、腹瀉,以及手腳冰冷的煩躁,這就是四逆證。還有一種是誤下後又出汗的煩躁,白天睡不著,晚上卻能安靜,這種情況可以用乾薑附子湯治療。

太陽經受風寒侵襲,表面阻隔,不出汗,陽熱內擾而導致煩躁,這是陽盛的表现。大青龍湯、麻桂湯可以用來發汗,石膏可以清熱除煩。

如果患的是少陰病,出現上吐下瀉、手腳冰冷的烦躁,这是阴虛陽浮,阴阳不交,阳气想要外泄的表现。四逆汤可以回阳,人参、茯苓可以滋阴。

泻下后又出汗,汗出而里阳将要脱,所以会烦躁。白天睡不着,是因为阳虚邪气侵袭;晚上能安靜,是因为阴气不虚。只用乾薑和附子这两味药,可以快速回阳。由此可见,烦躁症状虽然相似,但阳经和阴经的病因不同,虛实表裡也有差异。

若獨躁不煩,而同三陰證見,便是陰寒之躁,宜四逆、理中等湯主治。然煩躁見於三陽者多生,見於三陰者多死。

_邵評:_躁本屬陰,獨躁不煩,且同三陰證見,是純陰無陽之候,非大劑溫中扶陽不可。若煩躁見於三陽,陽經熱實,邪退自安,故多生;見於三陰,陰竭陽浮散脫之象,故多死。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只是躁動不安,沒有煩躁,而且同時出現三陰證的症狀,這就是陰寒造成的躁動,應該用四逆湯、理中湯等溫陽的藥物來治療。但是,煩躁出現於三陽證的人大多會活下來,而出現於三陰證的人大多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