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下 (1)

1. 卷之二下

2. 三陰總辨

撰傷寒書者,每於三陰或熱或寒之故,都模糊過去。即有傳經、直中之分,亦非仲景本旨。此處不明,何以臨證。用陳鄙見,質諸高明。

●三陰有陽經注入之邪,有本經自感之邪。注入之邪,則傳變不一,陽主動也(從陽經注入,病多傳變)。自感之邪,則多在本經,陰主靜也(三陰自受之邪,只在本經而無傳變)。

_邵評:_傳經、自受,是邪入三陰之兩大法門。

●三陰世都以傳經、直中分兩門,傳經悉指為熱,直中悉指為寒。此說似是而實有來盡者。夫傳經即邪從三陽經傳入,直中即本經自受之風寒也。蓋邪之傳入三陰,熱證固多,而寒證亦間有(傳經邪入三陰,其人陽氣素虛,不能化熱,亦間有寒證者)。本經中寒固無熱證,而中風亦能發熱(直中三陰,寒邪入陰不能化熱,亦若風邪入陰,亦有發熱者,風為陽邪故也)。未可以此分寒熱了之,其證細述於下。

_邵評:_不可以傳經、自受分其寒熱者,以陰經寒邪,不能發熱,陰經風邪,亦有發熱也。

●邪從陽經注入三陰,則或為熱證,或為寒證。如邪入太陽,先作鬱熱,以次傳入陰經,則為熱證(太陽先化熱而後轉入陰經,為熱證)。或邪在太陽,不及鬱熱,即入少陰,而現少陰形證,則為寒證(太陽脈沉,用四逆湯溫里之證)。或太陽之邪,即入少陰,而仍帶太陽標病,則為先寒後熱之證(少陰反發熱,仍用太陽之表,用麻附細辛湯溫經散邪之證)。

或太陽之邪,不傳陽明、少陽,便入三陰,隨其人體質虛實、臟腑寒熱,則從陰化為寒證,從陽化為熱證(太陽之邪,傳入三陰,其人陽氣充實則從陽化為熱證,陽氣衰少則從陰化為寒證,所以三陰有或寒或熱之不同也)。或風溫之邪,從三陽入陰經,則無不為熱證(風溫為陽熱之邪,入於陰經最易傷人之陰,故有熱無寒)。

凡三陰篇內,所稱轉屬陽明,而用承氣等湯,皆陽經傳入之熱證也(陽經熱邪傳入三陰,其人臟氣實而不能容,則還之於腑。腑者,胃也,邪轉入胃,則不復傳,故可下也)。

_邵評:_邪入三陰,或寒或熱之故,分別詳明。

●三陰自受之邪,各有中風、中寒之證。三陰中風,則能發熱,以風屬陽邪故也(三陰自受風邪,亦能發熱)。三陰中寒,則不能發熱,以寒屬陰邪故也(三陰自受寒邪,不能發熱)。即少陰有反熱之證,亦必帶太陽標病而然(有太陽之表,故用麻黃髮表,辛附溫經)。後人但知傳入三陰為傷寒,不知三陰自感亦傷寒也。

故於本經中風發熱,便誤認為傳經標病。以本臟中寒無熱,即指為直中陰證(三陰自受風邪發熱之證,誤作傳經熱證施治,其害非小)。詎知桂枝湯為表之裡藥,固能兼治三陰自感之風邪。而理中、四逆等湯,本治三陰自感之寒邪也那。蓋風寒六氣之傷人,或入於陽,或入於陰,原無一定,但值何經之虛而治之,不得專以太陽為受邪之始也(邪之中人無常,非定自太陽而始也,乘其經氣之虛而邪襲入之。故《內經》有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頰則下少陽之文。

白話文:

寫傷寒論的人,常常對於三陰經出現發熱或發冷的狀況,都含糊帶過。即使有提到傳經或直中兩種情況,也不是張仲景原本的意思。如果這裡不弄清楚,要怎麼看病呢?我用自己粗淺的看法,來請教各位高明。

三陰經的病邪,有從陽經傳入的,也有本身自己感受到的。從陽經傳入的,變化多端,因為陽屬動(從陽經傳入的病邪,病情容易變化)。自己感受到的,大多在本經,因為陰屬靜(三陰經自己受到的病邪,只會在本身經絡,不會傳到其他經絡)。

_邵評:_傳經和自受,是病邪進入三陰經的兩種主要途徑。

一般人認為三陰經的病邪,可以分為傳經和直中兩種。傳經都認為是熱證,直中都認為是寒證。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其實不完全對。所謂傳經,是指病邪從三陽經傳入;直中,是指本經自己感受到的風寒。病邪傳入三陰經,熱證固然多,但偶爾也有寒證(從陽經傳入的病邪,如果病人本身陽氣虛弱,不能化熱,也會出現寒證)。本經自己感受到的寒邪,當然不會有熱證,但中風也會發熱(三陰經自己感受到的寒邪,不會化熱;但如果是風邪入侵,也會有發熱的現象,因為風屬於陽邪)。所以不能用傳經或直中來簡單區分寒熱,詳細的病症我會在下面說明。

_邵評:_不能用傳經或自受來區分寒熱,因為陰經感受寒邪不會發熱,但感受風邪也會發熱。

病邪從陽經傳入三陰經,有可能是熱證,也有可能是寒證。比如病邪入侵太陽經,先出現鬱熱,然後傳入陰經,就會變成熱證(太陽經先化熱,再轉入陰經,所以是熱證)。或者病邪在太陽經時,沒有出現鬱熱,就直接進入少陰經,出現少陰經的症狀,就會是寒證(太陽經的脈象沉,可以用四逆湯來溫熱身體)。或者太陽經的病邪,直接進入少陰經,但還帶有太陽經的症狀,就會是先寒後熱的狀況(少陰經反而發熱,但仍然可以用太陽經的藥,例如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溫熱經絡,驅散邪氣)。

或者太陽經的病邪,不經過陽明經和少陽經,直接進入三陰經。隨著個人體質的虛實、臟腑的寒熱,就會從陰化為寒證,或從陽化為熱證(太陽經的病邪,如果傳入三陰經,病人陽氣充足就會從陽化為熱證,陽氣衰弱就會從陰化為寒證,所以三陰經才會出現寒熱不同的情況)。或者風溫的病邪,從三陽經進入陰經,一定會是熱證(風溫是屬於陽熱的病邪,進入陰經最容易傷害陰液,所以只有熱證,不會有寒證)。

凡是三陰經篇提到「轉屬陽明」,而使用承氣湯等藥物的情況,都是屬於陽經傳入的熱證(陽經的熱邪傳入三陰經,病人臟氣比較實,不能容納病邪,就會將病邪排到腑。腑指的就是胃,病邪轉入胃就不會再傳,所以可以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

_邵評:_詳細說明病邪進入三陰經,出現寒證或熱證的原因。

三陰經自己感受到的病邪,各有中風和中寒的情況。三陰經中風,會發熱,因為風邪屬於陽邪(三陰經自己受到風邪,也會發熱)。三陰經中寒,不會發熱,因為寒邪屬於陰邪(三陰經自己受到寒邪,不會發熱)。即使少陰經有反覆發熱的情況,也一定是帶有太陽經的症狀才會這樣(因為有太陽經的表證,所以要用麻黃來發汗,用附子細辛來溫經)。後人只知道傳入三陰經是傷寒,卻不知道三陰經自己也會感受傷寒。

所以三陰經自己感受風邪而發熱的情況,就會被誤認為是傳經的表證。而本臟自己感受寒邪,不會發熱,就被認為是直中陰證(三陰經自己感受風邪發熱,如果誤認為是傳經熱證而用錯藥,危害很大)。要知道桂枝湯是表裡雙解的藥,可以治療三陰經自己感受的風邪。而理中湯、四逆湯等藥,原本就是治療三陰經自己感受的寒邪。風寒等六種外邪侵犯人體,有時侵犯陽經,有時侵犯陰經,並沒有一定的規律,只要針對哪個經絡虛弱就治療哪個經絡,不可以只把太陽經當作是受邪的開始(外邪侵犯人體沒有一定的規律,不一定都是從太陽經開始,是趁著經絡氣虛的時候侵入。《內經》有說:病邪侵犯脖子,要用太陽經的方法治療;侵犯臉面,要用陽明經的方法治療;侵犯臉頰,要用少陽經的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