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10)
卷之三 傷寒變證 (10)
1. 痙(合參)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_邵評:_痙病風邪在表,則身熱惡寒。痙為風強,筋脈受之,則口噤項強,反張強直也。頭熱足寒、面目赤、頭動搖者,風為陽邪,挾濕上行,風濕化熱而上淫也。此痙病之形症也。蓋因風濕熱邪,乘虛而入於筋之故也。
_又評:_諸暴強直,皆屬於風。但陽主動,陰主靜,是當以強直而安靜者主濕,強直而搐搦者主風。《千金方》謂:濕熱入於腎中亦為痙,小兒癇熱盛亦為痙。王海藏謂:背反張,太陽痙也;低頭視、手足牽引、肘膝相構,陽明痙也;一目或左或右斜視,一手一足搐搦,少陽痙也。太陽固屬風寒,陽明、少陽亦風火熱之內作,皆當以存陰驅熱為治。
白話文:
患者身體發熱,但腳卻冰冷,脖子僵硬,感到寒冷時頭部發熱,臉色發紅,眼睛發紅,頭部不停地搖動,突然嘴巴閉合,背部反弓,這些都是痙病的症狀。
邵評
痙病是由於風邪停留在體表,所以身體發熱,並且畏寒。痙攣是由於風邪導致筋脈收縮,因此嘴巴閉合,脖子僵硬,背部反弓,身體僵直。頭部發熱,腳部冰冷,面部發紅,頭部搖動,這是因為風邪屬陽性,帶著濕氣向上運行,風濕化熱,向上侵犯導致的。這些都是痙病的典型症狀。主要是因為風濕熱邪趁虛而入,侵犯筋脈所致。
又評
各種強直暴發的病症,都屬於風邪。但陽氣主動作,陰氣主靜止,因此強直而安靜的症狀主要屬於濕邪,強直而抽搐的症狀主要屬於風邪。《千金方》中提到:濕熱進入腎臟也會引起痙攣,小兒高熱發作抽搐也屬於痙攣。王海藏說:背部反弓,屬於太陽經痙攣;低頭看東西,手腳牽引,肘部和膝蓋互相靠攏,屬於陽明經痙攣;一隻眼睛向左或向右斜視,一隻手和一隻腳抽搐,屬於少陽經痙攣。太陽經屬於風寒,陽明經、少陽經也屬於風火熱邪內在作祟,治療都應該以滋陰驅熱為原則。
解釋:
這段文字描述了中醫學中痙病的症狀、病因和治療原則。痙病是指一種突然發作、表現為肌肉痙攣、抽搐的病症。古代醫家認為,痙病主要是由風邪、濕邪、熱邪等外邪侵襲人體所導致。
邵評和又評分别對痙病的病因、症狀和治療做出了更详细的解释,并区分了不同部位的痙攣和对应的经络。
总结:
这段中醫古文描述了痉病的症状、病因和治疗原则,并强调了风邪、湿邪、热邪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希望以上翻译和解释能幫助您理解这段中醫古文。
_廉按:_溫熱之痙,與傷寒之痙大異。驅熱存陰一語,指示後人治溫熱痙證之一法。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_邵評:_痙脈按之緊如弦,邪氣堅實也。直上下行,陽邪盛也。上條揭痙之主症,此條揭痙之主脈。
痙脈沉而細者,為難治(痙脈本弦緊,沉細少陰脈也,陽病得陰脈,故難治)。
_邵評:_脈細則易亡陰,痙病見之則難治。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_邵評:_無汗為表實,反惡寒者,風邪挾寒也。以其表實有寒,故曰剛痙。若汗出為表虛,不惡寒者,風變而外傷筋脈也。以其表虛自汗,故曰柔痙。
白話文:
邵氏評說:痙攣病的脈象按壓起來緊繃如同弦線,說明邪氣非常堅實。脈象直上直下,說明陽邪盛行。上一條說明痙攣病的主要症狀,這一條說明痙攣病的主要脈象。
痙脈沉而細者,為難治(痙脈本弦緊,沉細少陰脈也,陽病得陰脈,故難治)。
痙攣病的脈象如果沉而細,就難以治療。(痙攣病的脈象本就弦緊,沉而細是少陰脈的表現,陽性疾病出現陰脈,所以難以治療)。
邵評:脈細則易亡陰,痙病見之則難治。
邵氏評說:脈象細小,就容易耗損陰氣,痙攣病出現這種脈象,就難以治療。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太陽病發熱但不出汗,反而怕冷,叫做剛痙;太陽病發熱而且出汗,但不怕冷,叫做柔痙。
邵評:無汗為表實,反惡寒者,風邪挾寒也。以其表實有寒,故曰剛痙。若汗出為表虛,不惡寒者,風變而外傷筋脈也。以其表虛自汗,故曰柔痙。
邵氏評說:不出汗代表表層實證,反而怕冷,說明風邪夾雜寒氣。因為表層實證並且帶有寒氣,所以叫做剛痙。如果出汗,代表表層虛證,不怕冷,說明風氣變幻導致筋脈外傷。因為表層虛證導致自汗,所以叫做柔痙。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此剛痙無汗反惡寒主方)。
_邵評:_邪在太陽、陽明之界,熱並胸中,津不布而無汗,肺不行水而小便少,熱氣上衝於胸,則口噤不得語。馴至面赤頭搖、項背強直之症,此欲作剛痙。用葛根湯,治表實無汗之痙也。因葛根湯即桂枝加麻葛,風邪挾寒而表實,此湯為治剛痙無汗者之正法。
太陽病,其症遍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此為柔痙,栝蔞桂枝湯主之(此柔痙汗出不惡寒,乃風邪而兼液虧證主方)。
白話文:
患者患有太陽病,沒有汗出,反而小便量減少,氣往上衝到胸口,口部緊閉說不出話,並且有要發作痙攣的徵兆,這時候應該服用葛根湯治療。(此種剛痙無汗,反而伴隨惡寒的症狀,葛根湯是治療主方。)
邵氏認為,病邪位於太陽經和陽明經交界處,熱氣聚集於胸部,體液無法正常運行而無汗,肺部不能運化水液導致小便量減少,熱氣上衝至胸口,因此患者口緊閉說不出話。病情發展下去,會出現臉紅、頭搖晃、脖子和後背僵硬等症狀,這就是將要發作剛痙的徵兆。用葛根湯治療,可以治癒表實無汗的痙攣。因為葛根湯就是桂枝加上麻葛,風邪挾帶著寒氣導致表實,葛根湯是治療剛痙無汗的最佳方法。
患者患有太陽病,全身肌肉僵硬,身體顫抖,脈象反常地沉而遲,這是柔痙的表現,應該服用栝蔞桂枝湯治療。(這種柔痙伴隨汗出,不惡寒,屬於風邪兼夾體液虧虛的症狀,栝蔞桂枝湯是治療主方。)
_邵評:_太陽病者,太陽一經之症悉具也。𠘧𠘧然者,項強連頸之貌。脈沉遲,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風淫於外,汗出而消傷於內,用桂枝去風,加括蔞根兼滋其內也。
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齗齒,可與大承氣湯。
_邵評:_此痙病之屬陽明瘀熱者,陽明之筋起於足,結於附,陽明之脈入齒中,挾口環唇,循喉下膈。陽明熱極,故見是諸症。用大承氣滌其熱以救其陰,亦急下存陰之治也。此證初病在太陽,僅背項強直,若不早治,則轉入陽明而病更劇。腳攣齒齗者,以陽明之脈起於腳而絡於齒也。承氣是下其熱,非下其食也。乃治陽明熱盛之痙,用大承氣湯。然「可與」二字甚活,臨證酌而用之,初非定法也。
白話文:
邵評:太陽病指的是太陽經的症狀全部表現出來了。「𠘧𠘧然者」指的是頭部和頸部的僵硬感。「脈沈遲」表示體內津液不足,營養和衛生的運行不暢。「風淫於外,汗出而消傷於內」是指風邪在外,出汗損傷了內部。「用桂枝去風,加括蔞根兼滋其內」指的是使用桂枝來祛風,並加入蒼朮根以滋補內部。
痙病是一種病症,表現為胸部脹滿、口緊閉、無法躺下、腳部抽搐疼痛,必定會有咬牙的情況,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邵評:這類痙病是屬於陽明經的瘀熱所引起,陽明經的筋從腳開始,結束於骨節,陽明的脈進入齒中,繞過口腔,環繞脣部,沿著喉嚨下行至膈肌。當陽明熱度達到極點時,就會出現這些症狀。「可與大承氣湯」表示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來清熱,以保護陰液,這是急切地保存陰液的治療方式。這個證狀最初發生在太陽經,只表現出背和頸部的僵硬,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轉移到陽明經,病情會更加嚴重。腳部抽搐和咬牙,是因為陽明的脈從腳開始,又連接著齒。承氣湯是為了清熱,而不是清消化物。這是用來治療陽明經熱度過高所引起的痙病,使用大承氣湯。然而「可與」二字非常靈活,臨牀治療時需根據情況酌情使用,並非一定之法。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_邵評:_發汗太多,津液傷而不涵養筋脈,故致痙。此為液虧致痙,病由內虛所致。
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
_邵評:_風病應肝而主筋,妄下傷胃液,液不養筋而痙。復汗以耗其陰,陰液燥則拘急也。此條因妄汗下而傷陰致痙,亦內虛也。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以上述《金鑑》法。
_邵評:_瘡家身痛,是營虛筋脈失養,故戒發汗。汗之則津液越出,筋虛燥,亦攣急而為痙矣。此瘡家發痙,亦由液耗而內虛使然。
《經》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其勢勇猛,故曰剛痙(以風寒屬剛痙)。又云:諸痙項強,皆屬於濕。其勢弱軟,故名柔痙(以風濕為柔痙)。柯韻伯以痙之屬風者,不因風而因熱;屬濕者,不因濕而因燥。雖似太鑿,然戒人不可以劫液之品治痙,實屬苦心。
白話文:
太陽病患者如果發汗過度,可能會導致痙攣。這是因為過度發汗會損傷體內的津液,導致筋脈失養而產生痙攣。這種情況屬於液體虧損導致的痙攣,是由於體內虛弱引起的。
風病向下發展也會導致痙攣,如果再發汗,病情一定會加重,導致身體僵硬。這是因為風病會影響肝臟,而肝臟主導筋脈,過度瀉下會損傷胃液,導致津液無法滋養筋脈,從而產生痙攣。再次發汗會耗損陰液,陰液乾燥就會導致身體僵硬。這也是因為過度發汗損傷陰液,導致體內虛弱而產生痙攣。
患有瘡瘍的人即使身體疼痛,也不可發汗,因為發汗會導致痙攣。這是因為瘡瘍患者體內營氣不足,筋脈失養,因此忌諱發汗。發汗會導致津液流失,筋脈虛弱乾燥,也會導致攣急而產生痙攣。患有瘡瘍的人發作痙攣,也是因為津液流失,導致體內虛弱所致。
《內經》中說,所有突然發作的肢體僵硬,都屬於風病。風病的病勢猛烈,所以稱為剛痙。又說,所有痙攣伴隨頸部僵硬的,都屬於濕病。濕病的病勢緩慢,所以稱為柔痙。柯韻伯認為,痙攣屬於風病的,並不是因為風,而是因為熱;痙攣屬於濕病的,並不是因為濕,而是因為燥。雖然這種說法過於絕對,但提醒人們不要用耗損津液的藥物治療痙攣,確實是良苦用心。
_邵評:_一由火熱內盛,熱極化風而成痙。一由濕熱挾風內灼,傷陰化燥而成痙。痙雖因於風濕外邪,其傷陰劫液之藥,總當慎用。
愚按:痓證即痙證也。其因有二:一屬風濕之邪合而為痙,即《內經》所云屬風、屬濕是也;一屬過表汗多,耗其津液而咸痙,即仲景所云發汗太多因致痙是也。分屬之,則治法須無悖謬。
_邵評:_痙證有外邪、內傷虛實二因。若外著風濕之邪,入於筋脈而成痙者,此實證也,可用《金匱》諸方治之。若汗下誤施、產後亡血、津液傷耗、筋脈失養而痙者,此內傷虛證也,宜滋液熄風和絡治之。
如太陽未曾表汗而發痙(未曾表汗而津液未傷亦發痙者,此風濕外邪為病也),明系風濕之邪混擾於太陽,風濕相恃而不解(邪襲陽經),則濕熱交併(風濕合而化熱也),留滯經絡,營衛不和、津液不行、筋脈失所養而作也。此是傷寒類證,非傷寒變證也(風濕內伏,津液凝滯不行,筋脈失於潤養而作痙也。
白話文:
痙攣的病因有兩種:一種是因體內熱盛,熱極生風而導致痙攣;另一種是因濕熱挾風灼傷陰液,導致陰虛燥熱而痙攣。雖然痙攣都是由風濕外邪引起的,但治療時要謹慎使用傷陰耗液的藥物。
痙攣又稱痓證,其病因分為兩種:一種是風濕邪氣合而為病,如同《內經》所說屬風、屬濕;另一種是過度出汗導致津液耗損,而引起痙攣,如同仲景所說發汗過度導致痙攣。要根據病因區分治療方法,才能避免治療上的錯誤。
痙攣的病因有外邪和內傷虛實兩種。若因風濕外邪侵入筋脈而導致痙攣,屬於實證,可用《金匱》中的方劑治療。若因發汗過度、產後失血、津液耗損、筋脈失養而導致痙攣,屬於內傷虛證,宜滋養陰液、熄風止痙、和解絡脈治療。
若太陽經未曾出汗就發生痙攣,說明是風濕外邪侵入太陽經所致,風濕相持不散,濕熱交合,停滯經絡,營衛失調,津液不通,筋脈失養而導致痙攣。這屬於傷寒類證,而非傷寒變證,是風濕內伏,津液凝滯不通,筋脈失於濡養而導致痙攣。
因未經誤治,非傷寒之變證。病因風濕外邪與傷寒相類,故曰傷寒類證)。其症背反強、頭搖口噤、項強拘急、轉側艱難、身熱足冷(見症屬太陽陽明)。當審其風濕甚者,則有汗(風為陽邪,與濕合則有汗)而為柔痙;風寒甚者,則無汗(寒為陰邪,雖有風亦無汗)而為剛痙。
《金匱》法以栝蔞桂枝湯(治風)治太陽柔痙,以葛根湯(風寒同治)治太陽剛痙,以大承氣湯(下其裡熱)治陽明劇證。《金鑑》法均以小續命湯(統治六經風證)為主治,剛痙去附子,柔痙去麻黃,表實去參附加二活(疏表),裡實去參附加硝黃(攻裡)。
白話文:
這不是傷寒的病變,而是風濕外邪引起的,跟傷寒病症類似,所以叫做傷寒類證。患者會有背部僵硬、頭搖、嘴巴緊閉、脖子僵硬、轉身困難、身體發熱、腳冷等症狀,屬於太陽和陽明經的表現。要仔細觀察,風濕重的患者會出汗(風是陽邪,跟濕氣結合就會出汗),表現為柔軟的痙攣;風寒重的患者則不會出汗(寒是陰邪,即使有風也不會出汗),表現為僵硬的痙攣。
《金匱要略》的方法是用栝蔞桂枝湯治療太陽經的柔軟痙攣,用葛根湯治療太陽經的僵硬痙攣,用大承氣湯治療陽明經的劇烈症狀。 《金鑑》的方法則都以小續命湯為主治,剛痙去附子,柔痙去麻黃,表實的患者去參加二活,裡實的患者去參加硝黃。
_邵評:_風寒濕邪,留滯經絡,未經表汗而發痙,此是外邪表證,可用《金匱》諸方治之。
若傷寒過表汗多而成痙,乃是傷寒變證,治分兩途。蓋汗多則血耗乾枯、筋無所養而痙作也,非濕非風,不得妄施前藥。故凡傷寒汗下後、癰疽潰膿後、婦人新產後,而見身體角弓反張、手足攣搐者,都是氣血大虧,液不榮筋所致。《治法匯》均以八珍湯加枸杞、川斷、鉤藤、桂枝主之,以養筋脈,不可純作風治。柯韻伯以復脈湯治痙,救陰液也。
_邵評:_過表汗多,陰液傷耗,筋脈失養而成痙,此是誤治後變證,並無風濕外邪,與上條之因邪致痙者有虛實之不同,故宜分途施治。上條邪實發痙,故用驅風散邪之方。此因誤治傷津血枯,而筋脈拘急,非風非濕,是為虛痙,治當滋液養營、熄風和絡為主,切忌驅風散邪之劑也。若汗下後、潰瘍及新產後,三者皆傷陰耗血,血虛生風,筋失滋養,以致反張攣搐等症,是虛痙也,治用氣血兩調、和絡化風之法,乃陰虛致痙之正治也。至於復脈救陰,陰回則虛風自熄,痙亦止矣。此陰液虧乏、血不營筋而痙,是內傷虛痙,與上條外感實痙不同。滋液養正,治法最合。
白話文:
邵評:
風寒濕邪留滯經絡,未經表汗而發痙,此是外邪表證,可用《金匱》諸方治之。
若風寒濕邪停留在經絡中,尚未透過發汗排出而導致痙攣,這是外邪引起的表面症狀,可以用《金匱要略》中的方劑來治療。
若傷寒過表汗多而成痙,乃是傷寒變證,治分兩途。蓋汗多則血耗乾枯、筋無所養而痙作也,非濕非風,不得妄施前藥。故凡傷寒汗下後、癰疽潰膿後、婦人新產後,而見身體角弓反張、手足攣搐者,都是氣血大虧,液不榮筋所致。《治法匯》均以八珍湯加枸杞、川斷、鉤藤、桂枝主之,以養筋脈,不可純作風治。柯韻伯以復脈湯治痙,救陰液也。
如果因傷寒而過度發汗導致痙攣,這就是傷寒的變化症狀,治療方法要分為兩種。因為過度發汗會導致血液耗損乾枯,筋脈得不到滋養而出現痙攣,這並不是風邪或濕邪引起的,不能隨便使用之前的藥方。因此,凡是傷寒發汗後、癰疽潰膿後、婦人生產後,出現身體僵直、手足抽搐的情況,都是氣血虧虛,體液不能滋養筋脈所導致。《治法匯》都建議使用八珍湯再加上枸杞、川斷、鉤藤、桂枝來治療,以滋養筋脈,不能單純用驅風的藥物。柯韻伯則用復脈湯治療痙攣,以補充陰液。
邵評:
過表汗多,陰液傷耗,筋脈失養而成痙,此是誤治後變證,並無風濕外邪,與上條之因邪致痙者有虛實之不同,故宜分途施治。上條邪實發痙,故用驅風散邪之方。此因誤治傷津血枯,而筋脈拘急,非風非濕,是為虛痙,治當滋液養營、熄風和絡為主,切忌驅風散邪之劑也。若汗下後、潰瘍及新產後,三者皆傷陰耗血,血虛生風,筋失滋養,以致反張攣搐等症,是虛痙也,治用氣血兩調、和絡化風之法,乃陰虛致痙之正治也。至於復脈救陰,陰回則虛風自熄,痙亦止矣。此陰液虧乏、血不營筋而痙,是內傷虛痙,與上條外感實痙不同。滋液養正,治法最合。
過度發汗會損傷陰液,導致筋脈失養而出現痙攣,這是錯誤治療後產生的變化症狀,沒有風邪或濕邪的影響。這種情況與之前的因邪氣導致痙攣不同,是虛實有別,所以需要分別治療。之前的邪氣實證導致痙攣,所以用驅風散來驅散邪氣。而這個情況是因為錯誤治療導致津液耗損,血液乾枯,筋脈緊縮,並不是風邪或濕邪引起,這是虛證痙攣。治療應該以滋養陰液、補益氣血、熄滅虛風、調和經絡為主,絕對不能使用驅風散邪的藥物。
若是在發汗後、潰瘍後或生產後,這三種情況都會損傷陰液,耗損血液,導致血虛生風,筋脈失養,因此出現身體僵直、抽搐等症狀,這就是虛證痙攣。治療要使用調節氣血、疏通經絡、化解虛風的方法,這是陰虛導致痙攣的正確治療方法。至於用復脈湯來救陰,陰液回升,虛風自然消失,痙攣也會停止。
這種陰液虧乏、血液不能滋養筋脈導致的痙攣,是內傷引起的虛證痙攣,與之前的外部邪氣引起的實證痙攣不同。滋養陰液、補益正氣的治療方法最合適。
_按:_過汗表虛成痙,汗出不止者,桂枝湯加歸、耆、人參。產後血虛成痙,歸耆建中湯。潰瘍去膿血過多,為風所襲成痙者,八珍湯加黃耆、掛枝、羌活、防風。
_邵評:_此承上條汗後、潰瘍、新產三證而言。過汗不止,則表虛液脫,陽不附陰而痙,養營固衛治之。產後血虛,血不營筋而痙,調營補氣治之。潰瘍之後,氣血兩傷,外風乘虛而入於經脈,則成痙,宜氣血兩補,略佐化風治之。此與上條,均誤治後變症而成虛痙。
白話文:
汗出過多導致體虛而抽筋,汗不停地流的人,可以服用桂枝湯加入當歸、熟地、人參。產後血虛導致抽筋,可以服用當歸熟地建中湯。潰瘍後膿血流失過多,被風寒侵襲導致抽筋,可以服用八珍湯加入黃耆、桂枝、羌活、防風。
又評:《金匱》論痙病十二條,曰風、曰寒、曰熱、曰濕,皆是正傷寒之痙,與《千金方》所謂溫熱病入腎之痙及小兒癇熱盛之痙相去霄壤。其所用之藥,皆麻桂葛根。若溫熱暑疫之痙,亦誤以此等方治之,其害甚於操刃矣。
白話文:
又論述道:《金匱要略》中論述痙病的十二條,將其歸因於風、寒、熱、濕,這些都是正傷寒所引起的痙攣,與《千金方》中所提到的溫熱病入腎導致的痙攣以及小兒熱盛導致的癇證,差別極大。
《金匱要略》中所使用的藥物,多是麻黃、桂枝、葛根等。若將溫熱暑疫所引起的痙攣,也誤用這些藥方來治療,其危害就像拿刀子一樣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