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傷寒變證 (8)

1.

凡疹子悉屬風熱。浮小有顆粒,隨出隨沒,而又出一翻者是,與小兒痧子同。宜疏風解熱為先,不可驟用寒涼(早用寒涼,恐其邪遏不達),必兼辛散為要。其名稱各處不同,若吳地曰痧子,浙江曰瘄子,同一病也,恆發於小兒。若疹子不拘大小皆有,三疾主治略同(疹子是因病而發,溫熱暑濕由疹而外達於肌表,其治法與痧子同而所病之因不同也),總不出乎肺家風熱。身熱一二日而發者輕,三五日發者重。

亦當辨其天時寒暄燥濕、邪在氣分營分分治。茲舉九種,以約言之。

一、外寒內熱

痧疹發於暴寒之時,肌表頭面不透,是外襲寒邪、內蘊伏熱。宜兩解肺衛之邪,麻杏石甘湯加桔梗、薄荷、射干、牛蒡主之。

白話文:

凡是疹子,皆屬風熱所致。疹子浮於表面,顆粒細小,一出現就消失,又反覆出現,這與小兒痧子相同。宜先疏風解熱,不可急用寒涼藥物(過早使用寒涼藥物,恐會阻礙邪氣外達),必須兼用辛散之藥。疹子名稱各地不同,如吳地稱之為痧子,浙江稱之為瘄子,但實為同病,常發於小兒。疹子大小不一,但三種疾病的治療原則略同(疹子是因病而發,溫熱暑濕之邪由疹子外達肌表,其治法與痧子相同,但病因不同),總歸不出於肺家風熱。發病後一、二日出現疹子者為輕症,三、五日出現者為重症。

亦需辨別天時寒暑燥濕,邪氣在氣分或營分而分別治療。茲舉九種常見疹子,簡要說明。

一、外寒內熱

痧疹發生於暴寒之時,肌表頭面不通暢,這是外受寒邪、內蘊伏熱所致。宜同時解表散寒、清熱解毒,可用麻杏石甘湯加桔梗、薄荷、射干、牛蒡治療。

_邵評:_痧疹將發,值天寒暴冷之時,寒邪抑遏於表,痧疹熱毒蘊伏於肺,不能外達。疹不透而氣急煩悶,故用麻黃開肺散寒,石膏、杏仁清熱下氣,余藥提透疹邪也。

若秋候涼鳳外襲、伏熱內蒸,以致咳嗽或喘者,亦宜麻杏石甘湯加桑葉、象貝、枯芩、蘇子之類。麻黃鬚蜜炙(蜜炙者,甘緩以制其悍性也)或水炒,以緩麻黃迅發之性。

_邵評:_發疹在秋令,被涼風抑遏肌表,疹不透而肺火內灼,咳嗽喘急者,亦用麻杏石甘湯,開肺散風之法。此與上條是肺有熱邪,欲發疹子,外受寒風,鬱於肌表,疹不透達,肺火燔灼,最易閉悶發喘而成危證。故用麻杏石甘開肺清熱,加味散表邪而透疹。

白話文:

邵評:

痧疹將要發作,卻遇到天氣寒冷驟降,寒邪阻遏於體表,痧疹的熱毒鬱積於肺部,無法外達。疹子不透發,患者氣急煩悶,所以用麻黃開肺散寒,石膏、杏仁清熱下氣,其他藥物則幫助疹子透發。

如果是在秋季,涼風外襲,內有伏熱蒸騰,導致咳嗽或喘息,也應該使用麻杏石甘湯,再加上桑葉、象貝、枯芩、蘇子等藥物。麻黃可用蜜炙(蜜炙可以緩和麻黃的辛辣性),或用水炒,減緩麻黃快速發散的特性。

邵評:

發疹在秋季,被涼風阻遏於體表,疹子不透發,肺部內火灼熱,導致咳嗽喘急,也應該使用麻杏石甘湯,開肺散風。

這與上面所述情況類似,都是因為肺部有熱邪,欲發疹子,卻受到外寒風的阻礙,鬱積於體表,疹子無法透發,肺火內灼,最容易引起閉悶喘息,形成危急症狀。

因此使用麻杏石甘開肺清熱,並加入其他藥物散發表邪,幫助疹子透發。

二、風溫

若值天時晴燥已久,而患咳嗽、咽啞、喉痛之症,兼痧疹者,此風溫客於太陰手經也。治宜辛涼清潤之品,大忌升、葛、防風、蟬蛻等藥,當以羚羊角、連翹、薄荷、牛蒡、元參、射干、杏仁、桔梗、象貝、淨銀花、蘆根之類,繼以沙參、川斛、麥冬、花粉、知母、梨漿之品(疹透之後,可用此等藥以養肺胃之陰,蓋風熱易耗陰液也),以養肺胃之陰。

白話文:

二、風溫

如果天氣晴朗乾燥已經持續一段時間,患者出現咳嗽、聲音嘶啞、喉嚨痛,並且伴隨出痧疹的症狀,這是風溫邪氣侵犯了太陰手經。治療應以辛涼清潤的藥物為主,絕對不能使用升麻、葛根、防風、蟬蛻等藥物,應該使用羚羊角、連翹、薄荷、牛蒡、元參、射干、杏仁、桔梗、象貝、淨銀花、蘆根等藥物。在疹子透發之後,可以使用沙參、川斛、麥冬、花粉、知母、梨漿等藥物來滋養肺胃之陰,因為風熱容易耗損陰液。

_邵評:_風溫之邪襲肺,火燥傷金,故見咽啞喉痛而發痧疹。肺之火毒極盛,若內挾濕火,上蒸咽喉作腐者,是爛喉疫痧。治法亦宜辛涼清透,大忌辛溫升散之品,寒涼苦降亦在禁忌,防其鬱遏內邪也。治宜辛涼宣泄、清肺達邪。為風溫發疹,邪在肺衛者正治之法。即爛喉疫痧,亦不外此方。此條風溫熱邪在於肺衛,欲發疹子,用宣肺達邪清透為治,是正法也。

三、血熱

痧疹初起,舌絳如朱(熱入營血舌胎)、疹色如丹(血熱發疹)、環口燥裂、大渴引飲(熱灼津耗,燥渴引飲)、脈象洪數(陽明大熱脈象),乃陽明血熱也。宜犀角、連翹、鮮生地、丹皮、赤芍、元參、花粉、淨銀花、人中黃之類(此熱邪已人營中,血熱陰傷而發痧疹,用清營宣透,涼血解毒之法),繼以大小甘露(熱耗肺胃之津,救陰之方亦不可緩)出入,以救胃陰。

白話文:

邵評:風溫邪氣侵犯肺部,導致火氣乾燥傷害肺金,因此出現咽喉啞、喉痛並發出疹子的情況。肺部的火毒極度旺盛,如果內部夾帶濕熱,上蒸咽喉形成腐敗,這就是爛喉疫痧。治療方式應當是使用辛涼清透的方法,非常忌諱使用辛溫升散的藥物,寒涼苦降的藥物也在禁忌之列,以防阻遏內部邪氣。治療方式應當是使用辛涼宣洩、清肺達邪,這是針對風溫發疹、邪氣在肺衛的正確治療方法。即使對於爛喉疫痧,也不會超出這個範疇。這條論述指出風溫熱邪在肺衛,準備發疹,用宣肺達邪清透作為治療,這是正確的方法。

第三、血熱

當疹子剛開始出現時,舌頭紅如硃砂(熱氣進入營血,舌苔呈現這種顏色)、疹子呈丹色(血熱引起疹子)、環繞口周邊乾燥裂開、口渴引導飲水(熱氣灼燒津液,造成乾渴引導飲水)、脈搏洪數(陽明大熱,脈搏表現為這種特徵),這是陽明血熱的表現。應使用犀角、連翹、鮮生地、丹皮、赤芍、元參、花粉、淨銀花、人中黃等藥材(這些藥物用於清熱解毒,涼血宣透,適用於熱邪已經進入營血,血熱陰傷而導致疹子的產生)。接著使用大小甘露(用於補救熱耗損肺胃的津液,救陰的方劑不能拖延),以拯救胃陰。

_邵評:_此條營分邪盛,血熱而發疹。用清營宣透,涼血解毒之治,亦正法也。此與上條俱即養陰藥繼之,可見溫熱病以陰為重也。

四、肺郁(以下數條痧疹餘邪變證)

痧透後,痰多氣急咳嗽者,餘熱鬱於肺也。宜宣之開之,如梔、豉、桑、杏、桔梗、枯芩、薄荷、象貝、蔞皮、通草、蘆根之類。

_邵評:_此為疹邪餘熱挾內之痰火,鬱於肺中,氣不下降所致,宜宣肺化痰清火治之。為痧疹之後痰熱鬱肺之正法。

如痧疹雖透,而咳嗽聲啞喉痛者,此痧毒不能盡發,鬱於氣分也。亦宜宣通肺氣,如羚羊角、前胡、桑、杏、連翹、牛蒡子、射干、薄荷、銀花、甘、桔、通草、黃芩、蘆根之類選用。

白話文:

這一條說明的是,營分(人體內血液運行的地方)邪氣過盛,導致血熱而發出疹子。治療方法應當以清熱解毒,宣散邪氣為主,這也是正統的療法。這條和上一條都需要用養陰的藥物來接續,可以看出溫熱病的治療,重點在於滋養陰氣。

四、肺郁

痧疹發散後,如果出現痰多、呼吸急促、咳嗽的症狀,這是因為餘熱停留在肺部,導致肺氣鬱結。應當用宣肺化痰、清熱的藥物來治療,例如梔子、豉、桑葉、杏仁、桔梗、枯芩、薄荷、象貝、蔞皮、通草、蘆根等。

邵評:

這是因為痧疹的餘熱夾雜著體內的痰火,鬱積在肺部,導致肺氣不能下降,而出現這些症狀。治療應該以宣肺化痰、清熱為主,這是痧疹之後痰熱鬱肺的正確方法。

即使痧疹已經發散,但如果出現咳嗽聲音嘶啞、喉嚨疼痛的症狀,說明痧毒並未完全發散,而是鬱積在氣分。治療仍然要以宣通肺氣為主,可以選用羚羊角、前胡、桑葉、杏仁、連翹、牛蒡子、射干、薄荷、銀花、甘草、桔梗、通草、黃芩、蘆根等藥物。

_邵評:_痧疹透而聲啞,咽喉痛而咳嗽者,乃火邪痧毒,鬱伏肺中,氣火上升為患也。治以宣氣泄肺、清火解毒之法,乃痧毒火邪,鬱於氣分,上灼肺金之正治。

五、發喘

凡痧瘄透發不盡,毒邪犯肺,喘急昏悶者,危證也。宜急透之,炙麻黃(八分)、生石膏(四錢、光杏仁(二錢,勿研)、牛蒡(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枯芩(一錢五分)、象貝母(一錢五分)、犀角尖(八分)、薄荷(八分)、桔梗(八分)、生甘草(四分)、通草(一錢)、蘆根(一兩)。

_邵評:_此痧毒內伏鬱閉之證,或著寒冒風,皆能致此。尋常疹子則無此證。蓋痧出而不盡透,毒伏於內,鬱悶肺閉而昏喘氣急者,大危之證。非麻黃大開肺氣,則不能救。再用石膏以清火,杏仁以下氣,甘草以緩急而瀉火毒,加犀角、桔梗等味,提透清化為治。

白話文:

邵評:

痧疹透出卻伴隨聲音沙啞,咽喉疼痛並咳嗽,這是因為火邪痧毒鬱結在肺部,氣火上炎所致。治療應以宣肺散氣、清熱解毒為法,這是針對痧毒火邪鬱於氣分,上灼肺金的正治之法。

五、發喘

凡痧疹透發不完全,毒邪侵犯肺部,出現喘息急促、神志昏迷者,屬於危重症狀。應立即採取措施促使毒邪透出,方可解危。

藥方:炙麻黃八分,生石膏四錢,光杏仁二錢(勿研磨),牛蒡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枯芩一錢五分,象貝母一錢五分,犀角尖八分,薄荷八分,桔梗八分,生甘草四分,通草一錢,蘆根一兩。

邵評:

此為痧毒內伏鬱閉之症,或是受寒冒風,皆可導致此病症。一般的疹子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痧疹出而不透,毒邪留滯於內,導致肺氣鬱閉,昏迷喘息,氣急加重,屬於非常危重的症狀。唯有使用麻黃開通肺氣,才能解救。再用石膏清熱,杏仁降氣,甘草緩和急症並瀉火毒,加入犀角、桔梗等藥材,提昇藥效,使毒邪透出,清熱化毒,方為治療之法。

六、咳嗽

痧後咳嗽,餘熱在肺也。宜瀉白散加貝母、橘紅、杏仁、枯芩、知母、花粉、甘、桔、梨漿之類清之。

_邵評:_此痧疹餘邪蘊肺而咳嗽之良法。

七、傷陰

凡疹瘄伏邪未清,致傷陰分,而發熱不止者,宜甘涼養陰,如沙參、骨皮、麥冬、玉竹、雲苓、金斛、生地、白芍、丹皮、甘草之類。

_邵評:_此痧後伏邪傷肺胃之陰液,因而發熱之正法。

八、伏邪

凡痧瘄等證,外雖透達,易隱易回。而身熱不除,漸加喘咳腹脹、咽痛喉啞、齦爛、神昏欲寐,或兼赤痢等症者,此係失潮,伏邪在內,危證也。急宜散邪解毒,如犀角、連翹、牛蒡、射干、元參、杏仁、楂肉、人中黃、淨銀花、西黃、通草之類。

白話文:

六、咳嗽

痧疹之後咳嗽,是因為餘熱留在了肺部。應該服用瀉白散,並加入貝母、橘紅、杏仁、枯芩、知母、花粉、甘草、桔梗、梨漿等清熱潤肺的藥物。

邵氏評註: 此法專治痧疹之後餘邪停留在肺部引起的咳嗽,效果顯著。

七、傷陰

凡是痧疹、瘄症等疾病,邪氣尚未完全清除,導致陰液受損,出現持續發熱的情況,應該使用甘涼的藥物滋養陰液,例如沙參、骨碎補、麥冬、玉竹、雲苓、金斛、生地、白芍、丹皮、甘草等。

邵氏評註: 此法針對痧疹之後餘邪傷及肺胃的陰液,導致發熱的症狀,是治療此類病症的正確方法。

八、伏邪

凡是痧疹、瘄症等疾病,雖然表面上已經透發,但邪氣容易隱藏,也容易復發。如果患者持續發熱,並逐漸出現喘咳、腹脹、咽痛、喉嚨嘶啞、牙齦潰爛、神志昏迷想睡覺等症狀,或者伴隨赤痢等症狀,這就屬於邪氣未盡,隱藏在體內的危重情況。應當立即使用散邪解毒的藥物,例如犀角、連翹、牛蒡、射干、元參、杏仁、山楂肉、人中黃、金銀花、西黃、通草等。

_邵評:_痧毒內伏,上中下三焦均受其戕也。蓋痧子出沒有潮數,見點三日方齊,每日三潮,三日九潮,潮後漸漸退沒,則痧毒盡透。若未潮足而早回,則邪伏於內。咳喘齦爛、喉啞咽痛,毒火上擾也;腹脹赤利,邪火下注也;身熱神昏欲寐,痧毒閉伏於中也。上中下三焦俱受邪侵,必正不勝邪而敗矣。急急提透疹邪,清熱解毒為治,必使痧毒外散,方有生機。

如痧瘄隱沒太早,以致發熱咳喘者,此伏邪在肺也(痧隱太早,邪伏於肺,所現之症是肺熱也,急用開肺泄邪)。速宜開宣肺氣,遲則不治(遲則肺閉而難治),如梔、豉、桑、杏、羚羊、牛蒡、連翹、前胡、薄荷、桔梗、蘆根之類主之。

白話文:

邵評:

痧毒隱藏在體內,上焦、中焦、下焦都受到它的侵害。痧子出現有潮汐的規律,一般要三天才能全部出現,每天三潮,三天九潮,潮退之後,痧毒逐漸消散,表示痧毒完全透出。如果潮汐未足就早早退回,則邪氣會潛伏在體內。

出現咳嗽喘息、牙齦潰爛、喉嚨啞啞、咽喉疼痛,這是毒火上擾;出現腹脹、便血,這是邪火下注;出現發熱、神志昏迷、嗜睡,這是痧毒閉伏在體內。上焦、中焦、下焦都受到邪氣侵犯,必然是正氣不敵邪氣而敗了。

必須要趕緊將疹邪逼出體外,清熱解毒才是治療方法,一定要讓痧毒外散,才能保住性命。

如果痧疹隱沒得太早,導致發熱咳嗽喘息,這是邪氣伏在肺部。(痧疹隱沒太早,邪氣伏在肺部,出現的症狀是肺熱,要趕緊用開肺泄邪的藥物。)應當迅速開宣肺氣,拖延下去就難以治療。(拖延下去就會導致肺部閉塞而難以治療。)像梔子、豉、桑白皮、杏仁、羚羊角、牛蒡子、連翹、前胡、薄荷、桔梗、蘆根之類的藥物可以治療。

_邵評:_按此等藥,雖是開宣肺氣為主,然初起即用,或有靈效,若喘熱勢盛,似乎嫌輕,當以麻杏石甘湯治之為是。然此條痧隱太早,邪遏於肺,病在上焦,較前條稍輕,故以輕宣法治之。

九、陰虛

凡少陰水虧之人,感挾時邪而發斑疹,切不可用柴葛升散。緣此證雖表,不得汗解;或雖得汗而斑疹未透,熱仍不解。惟清解中兼養陰液,庶能得汗而斑疹亦易透達。如遇時感,診得脈象細數或沉細,外症欲寐不寐、舌形微白兼紅或紫色而干,即是少陰虛證或已經表散不應者,急宜用生地、骨皮、沙參、茯苓、麥冬、金斛、花粉、牛蒡、連翹、甘草之品以養陰液,自然疹隨汗透達,身涼而解。

白話文:

邵評:

按:這類藥方,雖然以宣發肺氣為主,但初期使用,有可能奏效。然而,如果喘熱症狀嚴重,似乎藥力不足,應該用麻杏石甘湯治療才適宜。但這條痧症出現過早,邪氣鬱遏於肺,病在上焦,比前一條稍輕,因此用輕宣的方法治療即可。

九、陰虛

凡是少陰水虧的人,感染了時邪而發斑疹,絕對不可使用柴葛升散。因為這種症狀雖然表象,卻不能用發汗的方法解。或者雖然發汗了,但斑疹沒有透出,熱症仍然沒有消退。只有清解中兼顧養陰液,才能發汗,斑疹也更容易透出。

如果遇到時感,診斷出脈象細數或沉細,外症表現為想睡卻睡不著、舌頭略白兼紅或紫色且乾燥,就是少陰虛證,或者已經表散不應者。此時急需使用生地、骨皮、沙參、茯苓、麥冬、金斛、花粉、牛蒡、連翹、甘草等藥物來滋養陰液,自然斑疹隨著汗液透出,身體涼爽而痊癒。

如兼舌燥口渴(此邪入陽明之見症),而便秘者(津虧腑實則便秘),加犀角數分,合陽明治之(陽明經邪宜清,腑實可下),或加豆豉、蔥白,以微汗而透解之。

_邵評:_此腎水素虛之人,外受濕熱暑濕時邪而發斑疹,非天行時痧之證,當從三焦立法。用手經藥清透,各隨其所受之邪而施治,非足經藥之柴葛升散發表者所宜。即使發表得汗,此非風寒表證,其邪不能從汗而解,斑疹何能外達?況本屬水虧之人,病是溫熱而非風寒,尤忌發汗傷陰,故必清解溫暑熱邪、甘涼滋液之法。俾得營衛之邪從肺達而出疹,陽明之邪由胃出而發斑,溫熱暑邪隨斑疹而化解矣。至脈細數或沉細,溫熱入少陰之脈象也。欲寐,少陰本症也。復不得寐,煩熱也。微白而紅,溫熱初起之舌也。少陰舌本紫乾者,熱而津虧也。此少陰溫熱而陰液素虛之證,急急滋液達邪。陰液充復,則氣通邪達,自然得汗,非用藥強發而汗出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同時出現舌燥口渴,代表熱邪入侵陽明經,而又有便秘的狀況,這是因為津液虧損,腸道積熱導致的。可以加入犀角,清熱解毒,幫助陽明經的邪氣排出,同時也能緩解便秘。也可以加豆豉和蔥白,讓病人微微出汗,將體內的邪氣逼出來。

_又評:_此陰虛而受溫暑時邪之證,當救液達邪,辨明營衛而治,邪從斑疹而解。如見陽明症象,可合陽明法治之。

凡痧瘄癮疹,最宜通泄,雖下利五色亦不妨。惟二便不利,最為凶候。如遇此證,勿實脾止瀉(實脾止瀉則氣滯不通)。

_邵評:_痧疹因受外邪而病,或見吐瀉,則內邪由吐下而外泄,此是順證。若二便不利,則邪毒壅遏,最多閉結,故為凶候。凡痧疹吐瀉,大忌止澀。

白話文:

這種情況是陰虛體質受到溫暑時邪侵襲,應當以滋陰清熱、解毒排邪為原則,根據營衛氣血的狀況辨證施治,待斑疹出現後邪氣就會消散。如果出現陽明經的症狀,可以配合陽明經的治療方法。

各種痧疹、癮疹最重要的是要通泄,即使出現五色瀉也不必擔心。但如果二便不通暢,則預後不良。遇到這種情況,不要固澀止瀉,因為固澀止瀉會導致氣機不通。

痧疹是由於外邪侵襲而引起的,如果出現嘔吐或腹瀉,則內邪通過嘔吐或腹瀉排出,這是順應病情發展的。如果二便不通暢,則邪毒阻滯,容易導致氣機閉塞,所以預後不良。各種痧疹出現嘔吐或腹瀉,最忌諱止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