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7)
卷之三 傷寒變證 (7)
1. 小便(附)
凡傷寒,小便清白者,病不在裡而在表也。下焦病,小便利者,病不在氣分而在血分也。參《治法匯》。
_邵評:_熱未入里,小便清白,以此可驗邪之在表在裡。若邪入下焦,小便當不利。今反利者,病在血分,而不在於氣,故下焦蓄血證,小便自利也。
太陽病,脈浮數、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
_邵評:_太陽經邪,傳入膀胱之腑,為傳本病也。用五苓導水泄熱,極是。若熱結膀胱,宜參用八正散加減。
陽明病,脈浮、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述古。
白話文:
凡是傷寒,小便清澈的,病症不在內而在外。下焦生病,小便通暢的,病症不在氣分而在血分。若熱氣尚未深入內部,小便清澈,由此可以判斷邪氣是在外還是內。如果邪氣進入下焦,小便應該不順暢。現在反而通暢,說明病症在血分,不在氣分,所以下焦積血的病症,小便自然通暢。太陽病,脈搏浮數、口渴想要喝水、小便不順暢的,可以用五苓散治療。太陽經的邪氣傳入膀胱,是傳本病症。用五苓散引導水分,泄除熱氣,非常恰當。如果熱氣結聚在膀胱,可以參考八正散加減使用。陽明病,脈搏浮、口渴想要喝水、小便不順暢的,可以用豬苓湯治療。
_邵評:_陽明渴飲,小便不利,是津虧熱伏,邪在胃中也。用豬苓湯利水泄熱,兼滋陰氣,此古法也,若時方可用導赤散。
凡傷寒表證未解,病在陽分,尚宜發汗者,不可先利小便。恐走其津液,取汗反難也。參《奧旨》。
_邵評:_邪在表,當發汗,若先利其小便,則津液從下走泄,非但不能得汗,必致津傷邪入而病增變也。故邪在表,禁利小便。
陽明病,潮熱、汗出多者,必小便少。不可利小便,恐胃汁愈干也。若利之,必喘渴而死。述古。
_邵評:_陽明潮熱、汗出多者,其津液已經外泄。恐其津亡胃燥,故禁利小便。汗與小便,同是津液氣化所由出。汗多傷陽,利小便則傷陰。陰液陽氣並竭,故喘渴而死。是以汗多津虧,禁利小便。蓋陽明一經,以存津液為第一義也。
白話文:
陽明病症,患者口渴卻小便不暢,代表津液不足,熱邪停留在胃中。此時應以豬苓湯利水瀉熱,同時滋養陰氣,這是古法。若當下可用導赤散。
凡是傷寒表證未解,病邪仍在陽氣分佈之處,仍需發汗的,不可先利小便。因為可能會導致津液流失,反而難以發汗。
表證未解時,應以發汗解表為主,如果先利小便,津液會從下焦排出,不僅不能發汗,還會傷津液,使邪氣入侵,病情加重。因此,表證未解時,不可利小便。
陽明病症,患者出現潮熱、汗出過多,一定會小便減少。此時不可利小便,否則會導致胃液更加乾燥。如果利小便,患者就會喘息口渴而死。
陽明病症患者,潮熱汗出過多,其津液已經流失到體外。應當注意保護津液,避免胃液乾燥,所以不可利小便。汗液和小便,都是津液氣化而出的。汗多傷陽,利小便傷陰。陰液陽氣雙雙耗竭,就會導致喘息口渴而死。因此,汗多津液不足時,不可利小便。因為陽明經的關鍵,是保存津液。
小便不利,有可利者二(此二證可利小便者,有邪氣濕熱內伏也):熱結膀胱宜利(宜五苓散),濕熱發黃宜利(宜茵陳五苓之類)。若大病後、汗下後,津液內竭,故不利。若強利之,則水愈涸,必純用養陰生津之品,則津液復而水道行矣。痢亦然。參《奧旨》。
_邵評:_病後、汗下後,小便不利,因津液內傷所致。即有餘邪濕熱,亦不可妄利,再竭其陰液也。當用滋陰養液之劑,久久服之,俟其津液充復,小便自利矣。若有濕熱瘀邪內蓄者,可利小便;若無邪而津液虧乏者,切不可妄利也。
白話文:
排尿不順暢,有兩種情況可以利尿:一是熱邪積聚膀胱,可用五苓散;二是濕熱導致小便發黃,可用茵陳五苓散等藥物。如果是大病後或大量出汗後,體內津液不足導致排尿不順,不能強行利尿,否則會加重體內水分的損耗。這時應該服用滋陰生津的藥物,讓津液恢復,排尿自然暢通。痢疾的情況也是一樣。這段話引用了《奧旨》的觀點。
邵氏評論:病後或大量出汗後,排尿不順,是因為體內津液受損造成的。即使有餘邪濕熱,也不能胡亂利尿,否則會進一步損傷陰液。應該使用滋陰養液的藥物,長期服用,等津液充足後,排尿自然就會順暢。如果是有濕熱瘀邪積聚,可以利尿;如果沒有邪氣,只是津液不足,就絕對不能胡亂利尿。
2. 斑疹
(痧瘄附。合參《金鑑》、《治法匯》、《葉案》、《第一書》)
斑者,有觸目之形,而無礙手之質,即稠如錦紋、稀如蚊跡之象也。或布於胸腹,或見於四肢,總以鮮紅起發者為吉,紫色成片者為重,色黑青者不治。
_邵評:_斑之形狀,平而貼於肌肉之間,並無點粒高起,以手摸之,平而不礙手;或紅色成片,稠如錦紋者,此屬陽邪胃熱。有稀如蚊跡,而色淡不解者,此是正虛邪伏。此症有陰陽寒熱虛實之不同,當看其外症,參其脈象,而施溫涼補瀉之治法。
疹者,有顆粒之象,腫而易癢,即痧癮之屬。須知出要周勻,沒宜徐緩。春夏多此斑疹二者,不外手太陰與足陽明之治。又斑為胃家毒火,疹屬肺家濕熱,須互參之。
白話文:
斑,表面看起來像花紋,但摸起來平滑,像密集的錦紋或稀疏的蚊跡。可能出現在胸腹或四肢,鮮紅色是好的,紫色一片則嚴重,黑青色則不治。斑的形狀平貼在肌肉上,沒有突起的點,摸起來平滑,紅色成片像錦紋的是陽邪胃熱,稀疏像蚊跡,顏色淡的是正虛邪伏。斑疹有陰陽寒熱虛實之分,要看外症,參照脈象,用溫涼補瀉的治療方法。疹,有顆粒狀,腫脹且容易癢,屬於痧癮。疹子要均勻出現,消失要緩慢。春夏多見斑疹,屬於手太陰和足陽明經的病症。斑是胃火,疹是肺熱,要互相參照治療。
_邵評:_發疹於皮膚之上,起有顆粒,如粟如粒,以手摸之,有尖刺而觸手者也,與斑之平而在肌肉者不同。斑由陽明胃熱而發,疹因肺受風溫而出。斑有虛寒陰證,可用溫補。疹無不由邪火而作,陰寒之證罕有,故治疹之法,不外辛涼清透、宣肺化邪,溫補之藥,每禁用也。蓋因疹子即痧瘄一類,即天行時毒入於肺中而發。邪盛者,點子稠密,肌膚微腫而稍癢。有紅白二種:邪入營者紅疹,邪入衛者白點。大忌冒風涼遏,犯則肺閉內陷,發喘而死矣。
斑疹之發,傷寒由於失表失清,其邪不得外達,蘊於胃腑,走入營中而發也。溫熱之證,由邪與內熱相搏,濕熱凝滯,自然發斑發疹。有發熱一二日便見者,有發熱三四日始見者,非因失治而然。
白話文:
邵評:
疹子長在皮膚表面,起初會有顆粒,像小米一樣,用手觸摸會感到尖刺,與斑點平坦且長在肌肉上的不同。斑點是由陽明經胃火旺盛而引起,疹子則是因為肺部受到風熱侵襲而發。斑點有虛寒陰證,可以採用溫補的方法治療。疹子幾乎都是因為邪火而起,很少有陰寒的症狀,所以治療疹子的方法,主要就是用辛涼清透、宣肺化邪的藥物,溫補的藥物一般不用。因為疹子跟痧瘄屬於同一類,都是因為天行時毒氣侵入肺部而發生的。邪氣盛的,疹子會密集,皮膚稍微腫脹,並伴有輕微的癢感。疹子有紅白兩種:邪氣侵入營氣則為紅疹,邪氣侵入衛氣則為白點。最忌諱風寒侵襲,因為會導致肺氣閉塞,內陷而喘不過氣,甚至危及生命。
斑疹的出現,是因為傷寒導致表氣不固、津液不足,邪氣無法排出體外,積聚在胃腑,進而侵入營氣而發生的。溫熱症狀,是由於邪氣與內熱相互搏鬥,濕熱停滯,自然而然地會出現斑點和疹子。有的人發熱一兩天就出現斑疹,有的人發熱三四天才出現,這並不一定是因為失治造成的。
_邵評:_斑與疹必當分別。斑發於胃,疹出於肺。傷寒失表失清,邪遏於胃而熱蒸成斑,故傷寒證發斑者多,而發疹則僅見也。其虛斑陰斑,由於中虛寒伏,逼其浮陽外越,無根之火內動,見斑隱隱而微,色白不鮮者是也,治須溫補。至於疹,悉是外邪致病。天行痧疹,時毒襲入肺衛而發者,或溫暑時邪,從肺吸受,由衛入營之證。其邪從肺外達而發疹者,此邪在上焦,非由失表失清之故。當辨其在氣在營,而用宣肺清透之法。若過寒涼,防其抑閉。與斑之治法判然不同,二證豈可不分辨哉。故約言之,斑屬胃,疹屬肺,二證須分別論治。
大抵發汗不出或雖汗不解、胸膈煩悶、嘔惡不納、足冷耳聾、脈沉而伏或寸關脈躁動,便是斑疹欲出之候,須細診之。
白話文:
邵評:
斑與疹必須區分。斑發於胃,疹出於肺。
傷寒病症如果失掉表氣,又失去清氣,邪氣就會阻滯在胃部,熱氣蒸騰形成斑點,因此傷寒患者多見斑點,而疹子則較少見。至於虛斑和陰斑,是因為身體虛寒,寒氣逼迫陽氣外溢,無根的內火躁動,導致斑點隱隱約約,顏色白而不鮮明,這種情況需要溫補治療。
至於疹子,都是外邪致病引起的。天行痧疹,是時行瘟疫的毒氣侵入肺衛而發生的;或者在溫熱暑濕的季節,邪氣從肺部吸入,由衛氣進入營氣的症狀。邪氣從肺部外達而發疹的,說明邪氣在上焦,不是由於失掉表氣和清氣所致。應該辨別邪氣是在氣分還是營分,然後用宣肺清透的方法治療。如果過於寒涼,要防範寒邪抑制氣機。
斑和疹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兩者不能混淆。簡單來說,斑屬於胃,疹屬於肺,兩種病症需要分別論治。
總之,如果發汗不暢,或者雖然發汗卻不能解除症狀,同時伴隨胸膈煩悶、嘔吐惡心、食慾不振、足部冰冷、耳聾、脈象沉伏或寸關脈躁動,這些都是斑疹將要發出的徵兆,需要細心診治。
_邵評:_邪熱鬱伏於中,蒸熱為斑,故汗不出,而煩悶嘔惡、足冷耳聾,此是斑疹將發時之見象,猶天將雨而悶熱鬱蒸也。脈沉伏,由於邪伏於內,脈道不利所致。寸關躁動者,伏邪勃發之兆也。
_廉按:_此言斑疹將出之時。其見症脈象如此,醫當留心。
凡斑疹欲出之際,若得上吐下瀉者吉,毒氣上下俱出故也。
_邵評:_斑疹將出之際,上吐下瀉,其熱毒從吐瀉而外出,分消其勢,大忌止澀。若出齊後,及將回之時,忌見吐瀉,恐其邪陷也。故斑疹吐瀉,須辨其先後緩急之勢,庶免誤治之弊。
凡斑疹赤者(色紅而鮮潤者,順證也)為胃熱,紫色(紫而晦滯者凶)為熱甚,紫黑(黑而枯晦者死)為胃爛。赤斑五死五生,黑斑九死一生。鮮紅起發稀朗者,雖大不妨。如針頭稠密,紫黑成片者,難治(稠密成片,色紫黑者,正虛而邪火毒甚,故難治)。雜藍斑黑爛者,死(藍斑黑爛,濕火邪毒已陷,必死)。
白話文:
邵評:
邪氣熱毒積聚在體內,蒸騰熱氣而形成斑疹,所以患者不會出汗,反而感到煩躁、噁心嘔吐、腳冷耳聾。這是斑疹即將發作前的徵兆,就像天空將要下雨時,空氣悶熱而有沉悶感一樣。脈象沉伏,是因為邪氣藏在體內,阻礙了脈絡的流通所致。寸關脈躁動,是伏藏的邪氣即將爆發的徵兆。
廉按:
這段話講的是斑疹將要出現時的症狀和脈象,醫生應該要特別留心。
如果斑疹即將出現時,患者出現上吐下瀉,則屬於吉兆,因為毒氣可以從上下兩端排出體外。
邵評:
斑疹將要出現時,上吐下瀉,可以讓熱毒隨著嘔吐和腹瀉排出體外,分散其勢力,因此不可用止瀉的藥物。但如果斑疹已經全部發出,或即將消退時,就忌諱出現嘔吐和腹瀉,因為這可能導致邪氣入侵體內。所以斑疹患者出現嘔吐和腹瀉,需要根據發病的先後順序和輕重緩急程度來判斷,才能避免誤治。
斑疹的顏色判斷:
凡是斑疹顏色發紅而鮮潤的,屬於順證,表示是胃熱;紫色而晦暗的,表示熱毒很重,預後不良;紫黑而枯暗的,表示胃部已經潰爛,預後極差。赤斑五死五生,黑斑九死一生。
如果斑疹顏色鮮紅,起發時稀疏而明亮,即使數量很多也無大礙。但如果像針頭一樣密集,顏色紫黑成片,則難以治療。這是因為患者正氣虛弱,邪火毒氣很重,所以難以治療。
如果斑疹呈現雜色,有藍色、黑色、潰爛的斑點,則必死。因為濕熱邪毒已經侵襲到內臟,無藥可救。
_邵評:_此辨斑色,以驗病之吉凶生死,學者最宜著眼。
凡斑既出,須得脈洪滑有力、手足溫(斑出邪達,則脈道流利,故洪滑;陽氣通行,故手足溫)者,易治。脈微足冷,元氣虛弱,難治(斑出而氣虛陽弱,故脈微足冷,正不勝邪,則難治)。斑疹透後,神識宜清,反加昏沉者(斑疹既出,則外達而神識當精,反昏沉者,正虛神敗也),難治。
_邵評:_斑出之後,辨其脈象見症之順逆,語皆精實。
凡溫熱斑疹,已見陽明少陽新法中。傷寒失表發斑,已見太陰新法中。此更詳天時寒暄燥濕,邪在足經手經、氣分營分,外感內傷為治,更以溫熱疫癘兼參之。
白話文:
邵評:
此辨斑色,以驗病之吉凶生死,學者最宜著眼。
意思是說,觀察斑點的顏色,可以判斷疾病的吉凶生死,這是學習醫術的人最應該留意的重點。
凡斑既出,須得脈洪滑有力、手足溫(斑出邪達,則脈道流利,故洪滑;陽氣通行,故手足溫)者,易治。脈微足冷,元氣虛弱,難治(斑出而氣虛陽弱,故脈微足冷,正不勝邪,則難治)。斑疹透後,神識宜清,反加昏沉者(斑疹既出,則外達而神識當精,反昏沉者,正虛神敗也),難治。
這段話的意思是:
- 當斑點出現時,如果脈象洪大滑利有力,手腳溫暖,則表示邪氣已經外達,氣血運行通暢,陽氣充足,這類患者比較容易治癒。
- 但如果脈象微弱,腳冷,則表示身體元氣虛弱,陽氣不足,邪氣難以清除,這類患者則較難治癒。
- 斑點疹子透出後,神志應該清醒,如果反而變得昏沉,則表示正氣虛弱,神氣衰敗,這種情況也較難治癒。
邵評:
斑出之後,辨其脈象見症之順逆,語皆精實。
意思是說,斑點出現後,要仔細辨別脈象和症狀的順逆變化,這些描述都非常精準。
凡溫熱斑疹,已見陽明少陽新法中。傷寒失表發斑,已見太陰新法中。此更詳天時寒暄燥濕,邪在足經手經、氣分營分,外感內傷為治,更以溫熱疫癘兼參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
- 溫熱病引起的斑疹,在陽明、少陽經的治療方法中已有記載。
- 傷寒失於表邪而引起的斑疹,在太陰經的治療方法中已有記載。
- 本文更詳細地說明了,根據不同季節的寒暑燥濕、邪氣侵犯的經絡部位(足經、手經)、氣血分佈(氣分、營分)、外感還是內傷,以及溫熱病、疫癘等因素,來制定更精準的治療方案。
總之,這段文字主要討論了斑點在疾病中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通過觀察斑點的顏色、脈象、症狀等,來判斷疾病的吉凶和治療方案。
_邵評:_傷寒自表入里,從足經施治。邪入陽明,熱甚發斑,由先時失表失清所致。所謂斑發於胃,非比疹之從肺而出。故傷表證陽明極熱,每多發斑,而發疹者稀有也。若溫邪暑熱,自肺吸入,宗三焦立法,從手經論治。其邪之入里,或自肺衛而入營,則發疹而外達。即天行痧疹時毒之邪,亦從肺經吸入而發疹也,所謂疹出於肺。或由肺衛而入陽明胃者,胃火盛亦有發斑也,其治與傷寒發斑同。至治疹當宣肺清營,提透疹邪為主。至於斑與疹之所發,其原各異,而治法亦須分別。詳列於後。陽明治,犀角、連翹、黃芩、黃連、銀花、牛蒡、葛根、薄荷之類(清透化熱之劑)。不可過用風藥(邪已化熱入里,風藥升散非宜)。
白話文:
邵氏評註:
傷寒病從表證轉入裡證,應從足太陽膀胱經着手治療。如果邪氣入侵陽明經,導致熱盛而出現發斑,這是由於之前失於疏解表證、清熱解毒所致。所謂「斑發於胃」,與「疹出於肺」不同,斑是從胃部發出的。
因此,傷寒表證發展到陽明經熱盛,往往出現發斑,而發疹的情況則比較少見。如果溫熱邪氣或暑熱從肺部吸入,則應遵循三焦經的治療法則,從手太陰肺經着手治療。
邪氣入侵裡證,有可能是從肺衛進入營氣,導致發疹而向外透發。比如天行痧疹,就是毒邪從肺經吸入而發疹,這就叫做「疹出於肺」。也有可能是從肺衛進入陽明胃經,胃火旺盛而出現發斑,這種情況的治療方法與傷寒發斑相同。
治療疹子,應該以宣肺清營、提透疹邪為主。斑和疹的發病原因不同,治療方法也應該有所區別。詳細情況如下:
陽明經熱盛,可用犀角、連翹、黃芩、黃連、銀花、牛蒡、葛根、薄荷等清熱解毒、透發邪氣的藥物。不可過用風藥,因為邪氣已經化熱入裡,風藥升散無益於治療。
_邵評:_此陽明胃熱發斑之正法。
營熱赤斑,舌胎鮮紅(營分邪熱舌胎)者,營分血熱也。神昏譫語(邪入心包),邪干膻中,病在手經,不可妄用風藥以劫眉津,亦不可純用苦寒直入中焦。法當清疏營分,輕透斑毒,如犀角尖、連翹心、元參、丹皮、牛蒡、銀花、薄荷、人中黃之類(清營透邪之品)。神昏加菖蒲數分(開泄包絡之邪)、西黃二三分(滌痰開閉)以開心竅。
_邵評:_膻中,心包絡也。邪在手經,自肺衛而入心營,逆傳包絡,危險之證。急當清心達邪、芳香開秘,忌用風藥升散,劫耗陰津。且邪在上焦,並宜輕清。若用苦寒重濁之劑,直走腸胃,與包絡結邪無干涉矣。此方是營熱發斑、邪入心包之正法。
白話文:
這是治療陽明胃熱導致發斑的正確方法。
如果病人出現營分熱盛導致的紅色斑點,舌苔鮮紅,說明營分血熱。如果出現神志昏迷、胡言亂語,說明邪氣入侵心包,邪氣干擾膻中,病症位於手太陰肺經,不可輕易使用風藥,以免耗損津液。也不能單純使用苦寒藥物直入中焦,應當清熱疏解營分,輕輕透發斑毒,可以用犀角尖、連翹心、元參、丹皮、牛蒡、銀花、薄荷、人中黃等清熱透邪的藥物。如果病人神志昏迷,可以加用菖蒲開泄包絡的邪氣,再加用西黃以滌痰開閉,暢通心竅。
膻中是心包絡所在,邪氣位於手太陰肺經,從肺衛入侵心營,逆傳包絡,屬於非常危險的症狀。應當緊急清熱解毒,芳香開竅,忌用風藥升散,以免耗損陰津。而且邪氣在上焦,用藥也應該輕清。如果使用苦寒重濁的藥物,會直接進入腸胃,與包絡的邪氣無關。這個方子是治療營熱發斑、邪氣入侵心包的正確方法。
如斑已透,當清火解毒以化之。如連翹、赤芍、元參、丹皮、花粉、知母、黃芩、淨銀花、人中黃之類。脈洪大(陽明邪火)加石膏,舌絳色(營分熱邪)加鮮生地。
_邵評:_斑透之後,餘熱未淨,治宜清化餘邪。此方是斑透後餘邪未淨之良法。
凡發斑證,原因不一。醫者必先其所因,辨其現症,分別施治,庶免頗預之弊。茲特約舉八種,以概言之。
一、表寒
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非其時而有其氣,乃不正之氣,此名時行寒疫),有病惡寒發熱(寒邪郁表)、咽痛、身上有淡紅白斑(寒斑,故色淡紅而白)、舌胎白而薄嫩(表寒舌胎)者,此寒邪在表也。當以荊防敗毒散(辛溫散表)溫散之。
白話文:
如果紅斑已經穿透,應該用清熱解毒的方法來消除它。像是連翹、赤芍、元參、丹皮、花粉、知母、黃芩、淨銀花、人中黃這類藥物。如果脈象洪大(代表陽明經的邪火旺盛),可以加用石膏;如果舌頭顏色紅而乾燥(代表營分有熱邪),可以加用鮮生地。
邵評:紅斑穿透後,還有一些餘熱沒有清除完畢,治療上應該要清熱並化除這些餘邪。這個方子對於紅斑穿透後,仍有餘邪未淨的狀況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各種出現紅斑的病症,原因可能各不相同。醫生必須先瞭解病因,並且根據現狀來進行診斷和治療,這樣才能避免錯誤的預測。這裡特別選擇了八種情況來總括說明:
一、表寒
春天本應溫暖卻變冷,夏天本應熱烈卻變得涼爽(季節與氣候不符,這種不正常的氣候被稱為時行寒疫),如果出現畏寒發燒(寒邪阻塞在表面)、咽喉疼痛、身體上出現淡紅色或白色的斑點(寒斑,因此顏色淡紅且白色)、舌頭表面有一層薄薄的白色苔膜(這是表寒的特徵)的情況,這表示寒邪已經進入表層。應該使用荊防敗毒散(一種辛溫散寒的藥物)來溫和地消散寒邪。
_邵評:_此表寒抑遏而發斑之良法。
二、溫毒
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或天時亢旱久燥,溫疫流行,發為赤斑丹疹(陽明火盛)。其毒彌滿三焦,目赤舌絳,汗出津津,切忌風藥升散(火熱證而用風藥升散,火得風而愈上炎矣),宜涼膈散去芒硝、大黃,加石膏、牛蒡(陽邪在上中二焦,故用此清解肺胃)、赤芍、人中黃(清營解毒)。大便秘者(邪已入腑),去硝留黃。
_邵評:_應寒涼而反溫熱,又或天時燥旱,陽熱亢極,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不正之邪氣而成瘟疫也。疫邪火毒,釀成斑疹,熱毒蘊伏陽明,三焦俱病,是名溫毒發斑。證多肺胃火盛,此方極合。
白話文:
邵氏評註:
此方為治療寒邪抑遏而導致斑疹的良方。
二、溫毒
秋季應當涼爽卻反常地炎熱,冬季應當寒冷卻反常地溫暖,或者天氣長期乾旱燥熱,溫疫流行,導致發出紅色斑疹和丹疹(陽明經火氣盛)。其毒氣充滿三焦,眼睛紅赤,舌頭絳紅,出汗津津,忌諱使用風藥升散(火熱症狀卻使用風藥升散,會導致火氣更旺盛上炎)。宜用涼膈散去除芒硝和大黃,添加石膏、牛蒡(陽邪在上中二焦,故用此清解肺胃)、赤芍、人中黃(清營解毒)。大便秘結者(邪氣已入侵腑臟),去除硝石保留大黃。
邵氏評註:
應當寒冷卻反常地溫熱,或者天氣乾燥炎熱,陽熱亢盛,非其時節卻出現這種氣候,這是由於不正之邪氣而形成瘟疫。疫邪火毒,釀成斑疹,熱毒蘊藏在陽明經,三焦都生病了,這就是溫毒發斑。症狀多為肺胃火盛,此方極為合適。
三、陽毒
溫疫陽毒發斑(此疫毒發斑之證),面如塗朱、眼如噴火(陽毒火熱見象)、六脈洪大(陽盛脈也)、燥渴欲死,此陽明血熱已極,毒邪傳遍三焦,經絡閉塞,營衛不通,非三黃石膏湯不能解救。
_邵評:_三焦表裡,俱被陽邪熱毒蒸灼氣血,經絡凝塞不通,邪郁不宣之候,必須兩解其表裡之熱邪,則斑疹方能外達。此方治邪遍表裡三焦、陽毒發斑,的是良劑。
四、伏斑
凡傷寒邪入太陰,脈靜神呆,舌心灰黑,防有伏斑。或時感之證,過經不解,舌胎灰黑或中心黑暈,肌表不甚發熱,脈象亦似沉緩,但神識不清,或鄭聲作笑。此陽邪陷入太陰,防有伏斑內發。其脈靜身涼,非邪退正復,乃陽邪陷於陰分也。法宜宣通氣血、透提斑毒,以表證治之,如連翹、赤芍、銀花、紫草、生楂肉、檳榔、天蟲、刺蒺藜、犀角尖、角刺之類透之提之。斑疹外達,自然毒透神清。
白話文:
三、陽毒
溫疫陽毒發斑(這種瘟疫毒素發斑的症狀),面色紅如塗朱、眼睛像要噴火(陽毒火熱的表現)、六脈洪大(陽盛之脈),口渴難忍,幾乎要渴死,這是陽明經血熱已經達到極點,毒邪已經傳遍三焦,經絡阻塞,營衛不通,非要用三黃石膏湯才能解救。
**邵評:**三焦表裡都被陽邪熱毒蒸灼氣血,經絡凝滯不通,邪氣鬱積不宣,必須同時解表裡之熱邪,才能使斑疹外達。這個方劑治療邪氣遍佈表裡三焦、陽毒發斑,確實是良藥。
四、伏斑
凡是傷寒邪氣侵入太陰經,脈象沉靜,神志呆滯,舌苔灰黑,要預防有伏斑出現。或者是一時感受風寒的症狀,經過一段時間沒有痊癒,舌苔灰黑或舌頭中心有黑暈,肌表沒有明顯發熱,脈象也像是沉緩,但是神志不清,或者胡言亂語,傻笑不止。這是陽邪侵入太陰經,要預防有伏斑內發。其脈象沉靜,身體冰冷,不是因為邪氣退卻正氣恢復,而是陽邪陷入了陰分。治療方法應該宣通氣血、透提斑毒,以表證治療,例如連翹、赤芍、銀花、紫草、生楂肉、檳榔、天蟲、刺蒺藜、犀角尖、角刺等等藥物,可以透邪提毒。斑疹外達,自然毒素排出,神志清醒。
參《第一書》。
_邵評:_陽經之邪,入於太陰,太陰為濕土之臟,脾與胃相聯,陽邪故易傳入於陰。入於陰則脈反靜;邪氣內伏,故神呆。舌灰黑,太陰舌胎也。如此形症,防有伏斑。不但傷寒邪入太陰,即時感遷延,亦有陷入太陰之證。舌灰黑者,太陰濕與熱相蒸也。邪熱陷入,抑遏不宣,故肌表不甚熱,而脈見沉緩也。斑毒內伏,則神不清而胡言妄笑矣。此陽邪實熱,陷入太陰,斑毒內伏之候。不可誤認為邪退正虛,而進滋補,仍宜宣通伏邪、提透斑毒,必使斑從外達,陷入之邪自化耳。此方治陽邪陷入太陰,斑毒內伏之良法。
五、內傷
白話文:
參《第一書》。
邵評: 陽氣的邪氣侵入太陰經,太陰經是脾臟,屬濕土之性,脾胃相連,陽邪容易傳入陰經。邪氣侵入陰經,脈象反倒靜止;邪氣內伏,所以神志呆滯。舌頭灰黑,是太陰經的舌胎。如此症狀,要防備有潛伏的斑疹。不僅傷寒邪氣可以侵入太陰經,即使是當下感受的遷延性疾病,也有可能陷入太陰經的證候。舌頭灰黑,是因為太陰經的濕氣與熱氣相互蒸騰。邪熱陷入體內,被抑制而無法宣洩,所以肌表不怎麼熱,脈象呈現沉緩。斑毒內伏,就會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甚至狂笑。這是陽邪實熱侵入太陰經,斑毒內伏的徵兆。不可誤認為邪氣退去、正氣虛弱,而進補滋養,仍然應該宣通伏藏的邪氣,提拔透發斑毒,讓斑疹從體表發出,陷入體內的邪氣自然消散。這個方子是治療陽邪侵入太陰經,斑毒內伏的良方。
五、內傷
凡勞倦內復,虛火遊行於外,亦有淡紅斑點(勞倦傷脾,虛火外遊而發虛斑,無陽邪實熱,故斑色淡紅),其身痛心煩、惡寒發熱,與外感同(外症見象與感風寒相同),第脈虛大(脾胃中虛之脈),或氣口獨大(元虛氣不收攝),倦怠懶於言動(勞倦傷中見症),自汗(陽虛不固)為異。急投補中益氣湯,熟睡汗止,身涼而愈。
_邵評:_此勞倦中虛,稍挾微邪,虛火外浮而發斑。用補正略佐化邪一法,為治勞倦傷脾、中虛發斑,名曰虛斑之良劑。
六、伏陰
陰斑者,因有伏寒,或誤進寒涼,逼其虛陽浮散於外。其斑點隱隱而微,脈雖洪大,按之無力,或六脈沉微,手足逆冷(陽衰不達於四肢也),舌胎白滑(寒濕舌也),或黑胎胖滑(舌黑胖滑,寒水剋火之徵也),此陰斑無疑也。先用炮姜理中湯,以復其陽,次隨症治。若內傷生冷,外感寒邪,而發陰斑,調中湯(內外兩傷,溫中散寒治之)最捷。
白話文:
勞累过度导致体内虚弱,虚火外散,就会出现淡红色的斑点。这些斑点是因为脾胃虚弱,虚火外溢导致的,并非外感邪气,所以颜色淡红。患者还会感到身体疼痛、心烦、怕冷发热,症状和外感风寒相似。脉象虚弱无力,或者呼吸急促而微弱,感到疲倦懒散,容易出汗。这种情况应该及时服用补中益气汤,可以使人熟睡,汗止,身体凉爽,从而痊愈。
这种虚弱导致的斑点,是由于劳累伤脾,导致虚火外浮而引起的。治疗方法是用补益正气为主,略微佐以化解邪气,是治疗劳累伤脾、脾胃虚弱导致斑点出现的良方,称为虚斑良药。
阴斑是因为体内有寒邪,或者误食寒凉食物,导致虚阳外散而形成的。斑点颜色暗淡,脉象虽然有力,但按之无力,或者六脉沉细,手脚冰冷,舌苔白滑或者黑胖滑,这些都是阴斑的典型特征。治疗方法是先用炮姜理中汤来恢复阳气,然后根据具体症状进行治疗。如果是因为内伤寒凉,或者外感寒邪导致的阴斑,可以用调中汤进行治疗,效果最快。
_邵評:_稟體陽虛,其人內有伏寒,或又誤用涼藥寒物,陰寒極盛,陽火衰微,逼其無根之火外浮而發斑。隱伏不達,名曰陰斑。大虛大寒之證,虛陽浮越,其脈浮取洪大,重按無力,微陽欲脫之脈也。若脈沉微,陽衰之正脈。均宜用溫中扶陽之法,此方治陰寒內盛、陽火衰微而發陰斑之正法。
七、少陰
凡腎虛挾感,斑疹無力透達,肌膚中微現淡紅隱隱之點(腎中陰氣素虧,外邪入里,欲發斑外達,陰虛氣弱,無力送斑外出,故隱於皮膚之裡,欲出不出也),脈象沉細無力(沉細是少陰脈),舌胎淡紅(陰虧舌色)或紫色,舌形胖嫩圓大(紫色圓胖,少陰表證舌也),似寐非寐(少表證象),神識乍清乍昧,此少陰精不化氣,斑不得透也(陰虛邪伏,故神識時昏也。此腎精大虛,不能化氣而達邪也)。
白話文:
邵評:
稟賦體質陽氣虛弱,患者體內有潛伏的寒氣,或曾誤服涼藥寒性食物,導致陰寒極度盛盛,陽火衰微,迫使無根的陽火浮出體表,形成斑點。由於寒氣隱伏不透,因此稱為陰斑。
這是由於身體極度虛弱、寒氣過盛的情況,虛弱的陽氣浮於體表,脈象浮而洪大,重按卻無力,這是陽氣欲脫之脈。如果脈象沉細微弱,則代表陽氣衰弱,是正脈。
這類病症都需要採用溫中扶陽的方法治療。此方專治陰寒內盛、陽火衰微而導致陰斑的病症。
七、少陰:
凡是腎虛兼挾風邪入侵,斑疹無力透達,肌膚中隱約出現淡紅色斑點,這是由於腎中陰氣原本虧損,外邪入侵體內,想要發斑透出體表,但因陰虛氣弱,無力將斑疹送出,所以隱藏於皮膚中,欲出不能。
脈象沉細無力,這是少陰脈的表現。舌苔淡紅,是陰氣虧損的舌色,或者舌頭呈現紫色,舌頭肥厚圓大,這是少陰表證的舌象。患者像是睡覺又非睡覺的狀態,神識時而清醒時而昏沉,這是少陰精氣無法化為陽氣,斑疹無法透出的症狀。由於陰虛邪氣伏藏,因此神識時常昏沉。腎精極度虛弱,無法化為陽氣以抵抗邪氣。
當以左歸飲加人參進之(壯水補腎,加人參以扶元氣,乃少陰水虧之證也),精氣充溢,斑自外達矣。若兼右尺遲微(右尺主腎火,遲微,腎火衰也),手足逆冷(陽弱,故逆冷),渴不欲飲(陰虧無火,故渴而不欲飲),此少陰水火俱虧也。當以人參八味投之,腎氣一充,其斑自透。
_邵評:_腎水虧,以六味地黃壯水,腎火衰,用附桂以補火,人參以扶元氣,乃陰陽兩虛之正法。
八、內斑
凡瘟疫時感,每有內斑。其血發於腸胃嗌膈之間,肌膚間不得而見。其脈短滑,似躁非躁(邪內滯則脈短,有實熱則脈滑,內生斑點則似躁非躁而憒憒,無奈毒滯而氣不運也),外症口乾目赤、手足指冷、煩躁氣急、不欲見火、惡聞人聲、耳熱面紅、或作寒噤(火極似寒也)或作噴嚏、昏不知人、鄭聲作笑,種種形症,皆內斑之驗。
白話文:
左歸飲加人參,能補腎壯水,扶元氣,適合少陰水虧的症狀。如果精氣充沛,斑點自然會從內而外顯現。如果同時出現右尺脈遲微(代表腎火衰弱),手足冰冷(陽氣不足),口渴卻不願喝水(陰氣不足,無火生津),這就代表少陰水火兩虛,應該服用人參八味丸,補充腎氣,斑點就能透出。
邵氏評述:腎水虧,用六味地黃丸補水,腎火衰,用附子桂枝補火,人參則扶元氣,這是治療陰陽兩虛的正道。
內斑是瘟疫時感常見的症狀,血氣聚集在腸胃咽喉之間,表皮看不見。脈象短滑,看似躁動卻不躁動,這是因為邪氣內滯,有實熱,但毒素阻滯,氣血不暢。其他症狀包括口乾目赤、手足冰冷、煩躁氣急、怕熱、厭惡人聲、耳熱面紅、發冷或打噴嚏、昏迷不醒、說話無意識地笑,這些都是內斑的表現。
治法亦宜宣通氣血,解毒化斑,如連翹、紫花地丁、赤芍、紫草、楂肉、丹皮、淨銀花、人中黃、白殭蠶、鉤藤鉤之類主之。俾得脈和神清,方為毒化斑解。此條參《傷寒第一書》。
_邵評:_時毒瘟疫,口鼻吸受,直行中道,邪伏膜原,毒凝氣滯,發為內斑。內斑者,發於軀殼裡面、腸胃膈膜之處,外之肌肉皮膚,不見斑點,毫無形跡,猶內癰之類也。此證罕見。時證、瘟疫證中,或有此證。其所見外症,俱是陽明熱毒,火邪壅遏於中,氣不宣通之候。斑發於內,提透非宜。治法當宣通邪滯,解毒消斑,清營化熱之劑。證雖少見,醫者不可不知。蓋內斑外無形跡可見,全在察脈辨證,庶無貽誤。以上俱論斑證。
白話文:
治療方法應該要疏通氣血,解毒化斑,像是連翹、紫花地丁、赤芍、紫草、山楂肉、丹皮、金銀花、人中黃、白僵蠶、鉤藤等等藥物都可以使用。讓脈象平和,精神清醒,才能算是毒斑消解。這段話出自《傷寒論》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