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上 (18)
卷之二上 (18)
1. 少陽兼包絡火
如見目赤面紅,神呆不語,舌如芒刺,或斑見紫色(邪入包絡),此包絡之火亦盛也。宜犀角、鮮生地、鉤藤、連翹、川連、菖蒲、丹皮、黑梔、銀花等涼解之,芒刺一退,即當水中養木(專救陰津),寒涼不可過分,宜六味甘露等湯加減。
_邵評:_滋腎陰,清胃熱,以生津液,乃少陽兼心包絡正法。
白話文:
如果出現眼睛紅、臉色潮紅、神情呆滯、無法言語、舌頭上有如芒刺般的突起,或者皮膚上出現紫色的斑點(這表示邪氣已侵入心包絡),這顯示心包絡的火氣十分旺盛。應使用犀角、新鮮生地、鉤藤、連翹、黃連、菖蒲、牡丹皮、黑梔子、銀花等藥材來進行清熱解毒。一旦舌上的芒刺消失,就應轉而專注於滋陰養肝(主要是補充陰津),但需注意,寒涼性的藥物不可過量,可考慮使用六味甘露湯等方劑,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_邵評:_滋補腎臟陰液、清除胃部熱氣,以此來生成津液,這是治療少陽症兼有心包絡問題的正確方法。
2. 溫邪上乘包絡
如初起即見舌胎鮮紅、神昏譫語、煩躁不寧者,此溫邪上乘包絡也。防發丹疹,切忌升、葛、荊、防(足經藥不可用),宜犀角、連翹、鉤藤、薄荷、丹皮、鮮斛、菖蒲、天竺黃、淡竹葉、人中黃、銀花之類,以解包絡營分之熱,則毒透而神自清矣。
_邵評:_此溫邪入包絡正法。
白話文:
如果一開始就出現舌苔鮮紅、神智不清、胡言亂語、煩躁不安等症狀,這就是溫熱病邪已經影響到腦部的表現了。要預防發出疹子,絕對不能使用升麻、葛根、荊芥、防風等藥物(這些是足經的藥物,不適用於此情況),應該使用犀角、連翹、鉤藤、薄荷、牡丹皮、新鮮的石斛、菖蒲、天竺黃、淡竹葉、人中黃、銀花等藥物,用來清解腦部和營養組織的熱度,這樣一來,毒素就能排出,神智也會自然清醒。
邵氏評論:這是溫熱病邪侵入腦部時正確的治療方法。
3. 溫邪入心肺兩經
如舌胎紅中兼白色,症(肺)見譫語(營熱)、咳嗽者(肺邪),此風溫入於心肺兩經也。宜透營分之熱,兼泄氣分之邪(營衛處病,尚偏肺衛,治以清營泄肺),當用羚羊角、連翹、薄荷、黃芩、象貝、杏仁、栝蔞皮、丹皮、元參、梔子之類,次用梨汁、蔗漿、金斛、麥冬、花粉、南沙參之類,以養肺胃之陰。
_邵評:_溫邪入心肺,以存陰化熱為正治。
白話文:
如果舌苔呈現紅色中夾雜著白色,有胡言亂語的症狀(這是肺部營血熱的表現)、並伴有咳嗽(顯示肺部受到邪氣幹擾),這表明風溫已經影響到心臟和肺部兩條經絡。治療上應當透析清除在營分的熱度,同時排解在氣分的邪氣(疾病在營衛階段,仍偏向肺衛,所以治療應以清營泄肺為主)。應使用如羚羊角、連翹、薄荷、黃芩、象貝、杏仁、栝蔞皮、丹皮、元參、梔子等藥材,來清除熱毒;接下來再使用梨汁、蔗漿、金斛、麥冬、花粉、南沙參等,來滋養肺胃的陰分。
邵氏評論:溫邪進入心肺,正確的治療方式應該是保存陰分,轉化熱毒。
4. 痰入絡中
如斑疹已透之後,依然神昏譫語(痰也)、目睛微定、舌色鮮紅者(包絡舌色),此熱痰乘於包絡也(痰邪入於包絡,治以清心包而開化熱痰)。宜犀角尖、鮮菖蒲、天竺黃、川貝母、連翹、鉤藤、丹皮、淡竹葉、竹茹、辰砂之類,以開熱痰,神自清矣。火清毒解之後,如見虛煩嘔惡、驚悸不寐,只用溫膽湯和之。
_邵評:_包絡熱痰,由包絡之熱已化,而痰邪留伏胃中,治以滌痰和胃。
如火邪既退之後,身體不能轉側而兼脅痛者,此必有入絡之痰也。宜天蟲、全蠍、鉤藤、桑枝、瓜蔞、澤蘭、竹瀝、薑汁之類豁之(絡痰)。
白話文:
【痰入絡中】
在疹子或斑點已經完全顯露出來後,如果病人仍然出現精神混亂,胡言亂語,眼睛反應遲鈍,舌頭呈現鮮紅色等症狀,這通常是由於熱痰影響了心包膜(一種保護心臟的結構)。這代表痰邪已經進入到心包膜,治療方式應著重於清理心包膜的熱痰。
我們可以使用如犀牛角尖端、新鮮菖蒲、天竺黃、四川貝母、連翹、鉤藤、牡丹皮、淡竹葉、竹茹以及辰砂等藥材,這些藥物能幫助清除熱痰,從而使神智恢復清醒。在火氣清除,毒素被解掉後,如果病人出現虛弱、噁心、心悸及失眠等症狀,我們可使用溫膽湯調理。
邵氏評論:當心包膜中的熱度已經消退,但痰邪仍殘留在胃部,這時的治療重點應該是清除痰邪並調理胃部。
在火氣消退後,如果病人出現身體無法轉動且伴有脅痛,這通常是因為痰邪已進入經絡。我們可以使用如天蟲、全蠍、鉤藤、桑樹枝、瓜蔞、澤蘭、竹瀝、薑汁等藥材來清除經絡中的痰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