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上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上 (17)

1.

邪在半表半裡多嘔,故嘔屬少陽。然六經皆有嘔證,各照本經治之。

_邵評:_嘔屬少陽,以木火上升犯胃,胃逆不降而嘔也。然六經皆有嘔證,故分別治之。

按:《金鑑》云:表邪入里,裡氣拒格,上逆作嘔,屬少陽,宜小柴胡湯和之。若表邪不解而嘔,屬太陽,宜柴桂湯。若食谷欲嘔,屬陽明中寒,宜吳茱萸湯。嘔吐涎沫,屬厥陰(厥陰寒邪上犯陽明),亦宜吳茱萸湯。嘔吐蛔(肝陽木火挾寒邪犯胃),烏梅丸。嘔而飲,飲而嘔,相固不已,是停水也(飲多水逆),宜五苓散。

_邵評:_嘔有多因,宜分經辨證為治,臨證時切須細審。

白話文:

[嘔吐]

如果疾病位於半表半里的位置,病人會經常嘔吐,因此,嘔吐的情況通常與少陽經有關。然而,六經中都有可能出現嘔吐的症狀,應根據每條經絡的具體情況來治療。

邵氏評論:嘔吐屬於少陽經的問題,這是因爲木火上升侵犯到胃部,使胃氣上逆無法下降而引發嘔吐。但是,六經中都可能有嘔吐的症狀,所以應該分別對症下藥。

註釋:《金鑑》中說:當體表的病邪進入體內,體內正氣抵抗邪氣,向上逆行導致嘔吐,這種情況屬於少陽經,應服用小柴胡湯調和。如果體表病邪未解而出現嘔吐,這屬於太陽經,應服用柴桂湯。如果進食後想要嘔吐,這是陽明經中寒的表現,應服用吳茱萸湯。如果嘔吐時伴有大量唾液,這屬於厥陰經的問題(即厥陰經中的寒邪上犯陽明經),也應服用吳茱萸湯。如果嘔吐物中有蛔蟲(肝陽木火挾帶寒邪侵犯胃部),應服用烏梅丸。如果喝水後隨即嘔吐,反覆不停,這是體內有停滯的水分(飲水過多導致胃氣上逆),應服用五苓散。

邵氏評論:嘔吐的原因多種多樣,治療時應根據不同的經絡和症狀進行辨證施治,在臨牀診斷時一定要仔細審查。

2. 少陽心得新法

《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夏必病熱。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故凡腎虛多欲之人,寒邪乘間而伏於少陰,久則寒化為熱,至春陽氣升發,新邪引動而發於少陽者,為溫病;至夏陽氣大泄,新邪外觸而發於陽明者,為熱病。

_邵評:_冬令閉藏,邪不外發;春夏陽氣泄越,而病溫熱。溫病發出之途由少陽,熱病發出之途由陽明,但有伏氣所發、受而即發兩種,極宜分辨。

然溫熱之證,四時俱有。有伏氣內發而病者,如冬月伏寒、夏月伏暑,再感新邪而發者是也。有時邪外觸而病者,如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感其氣而即病者是也(不正之氣受而即病,在冬為冬溫,在春為春溫)。辨證之法,凡見純熱無寒而口渴者,即是溫熱,非傷寒也。

但看舌苔白黃而燥者,乃陽明見象;純紅而燥者,乃少陽見象(純紅,邪入營分之證據)。陽明宜存肺胃之津(溫熱傷人之陰,故以保津液為重),少陽宜顧肝腎之液。前陽明新法,已陳溫熱之概。茲專以少陽溫病為主,而兼以手三陰為治焉(從心營、肺衛、心包絡三經治)。

_邵評:_純熱無蠲而口渴,伏氣所發溫熱則然也。若受而即發之病,邪遏肺氣,初起必微寒,而後發熱不已。須分辨之。若胎燥,是溫熱病之的據。

白話文:

【經典上說】冬天如果受到寒冷侵襲,春天必定會發作溫病,夏天則會轉為熱病。另外提到,冬天如果未能好好養精蓄銳,春天也會得溫病。所以凡是腎虛且縱慾過度的人,寒邪容易趁機潛伏在少陰部位,時間久了,寒邪就會轉化為熱,到了春天,隨著陽氣的生發,新的邪氣被引動而在少陽部位發作,這就是溫病;到了夏天,陽氣大量洩露,新的邪氣在外界接觸下在陽明部位發作,這就是熱病。

邵評:冬天的特點是封閉和收藏,邪氣不易向外發展;而春夏之際,陽氣洩露,溫熱病便可能爆發。溫病的爆發通常由少陽開始,熱病的爆發通常由陽明開始。溫熱病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潛伏的邪氣發作,另一種是接觸到邪氣後立刻發病,這兩種情況需要區別對待。

然而,溫熱病在四季都有可能發生。有一種是潛伏的邪氣在體內發作導致的疾病,例如冬天潛伏的寒氣、夏天潛伏的暑氣,再次受到新的邪氣影響而發病的情況。還有一種是邪氣從外界接觸到身體後導致的疾病,例如秋天本應涼爽卻反而炎熱、冬天本應寒冷卻反而溫暖,感受到這種不正常的氣候變化而馬上發病的情況(這種情況在冬天叫冬溫,在春天叫春溫)。辨識疾病的要訣是,如果看到病人全身只有熱而沒有寒,並且口渴,那就是溫熱病,而不是一般的風寒感冒。

只要觀察舌苔,如果舌苔呈現白黃色且乾燥,那通常是陽明部位的現象;如果舌苔純紅色且乾燥,那通常是少陽部位的現象(純紅色是邪氣進入營分的證據)。對於陽明部位,應該保護肺和胃的津液(溫熱病會傷害人體的陰分,所以保護津液特別重要);對於少陽部位,應該保護肝和腎的液體。前面的陽明新法已經概述了溫熱病的概況。現在專門針對少陽部位的溫熱病進行治療,同時也包括了手三陰經的治療(從心營、肺衛、心包絡三條經脈進行治療)。

邵評:如果患者全身只有熱而沒有寒,並且口渴,那是由潛伏的邪氣引發的溫熱病。如果是接觸邪氣後立刻發病的情況,邪氣會抑制肺部氣息,起初可能會有輕微的寒意,然後就持續發熱。這兩種情況需要區分開來。如果出現胎燥的情況,那就是溫熱病的確切證據。

3. 少陽兼營熱

凡人腠理疏豁,鳳溫之邪即能直入少陽。以少陽屬木火,同氣相感也(受而即發,由衛入營)。或有其人素有伏邪,因風寒外觸,其邪直從內發而出於少陽者,亦溫病也(伏邪發病,由內出外)。其症初起,或見微寒,繼即發熱不己,口苦目赤,脅痛胸滿,渴而欲嘔,脈來弦滑而數,舌苔白兼邊紅,或淡紅色,此邪初發於少陽也。宜柴、芩、梔、丹、翹、薄清解之。

至四五日,舌胎純紅起刺(邪入營分,舌紅有刺),煩躁不寧;六七日,耳聾顴紅,神昏譫語,或汗出不解,或斑疹透於胸前,此時木火大熾,營分血熱已極。大忌風藥劫液(溫熱病以陰液為重也),宜用鮮生地一二兩,犀角、連翹、黃芩、薄荷、丹皮、黑梔、鉤藤、銀花之屬,以清膽腑之熱,兼解營分之邪,熱毒自解矣。(少陽兼營熱)

白話文:

[少陽兼營熱]

任何人如果肌膚毛孔比較鬆散,風熱的病邪就能直接進入身體的少陽經絡。因為少陽部位屬於木火性質,當相同屬性的病邪來襲時,就會容易被影響(一旦受到感染就立即發作,從體表的防禦系統進入到營養系統)。也可能有些人體內潛藏著舊疾,因為外在的風寒刺激,使舊疾從體內爆發出來,直接影響到少陽部位,這也是熱性疾病的一種(潛藏的病邪爆發,由內而外發病)。在病發初期,可能會感覺到輕微的寒冷,接著就是持續的發燒,口中有苦澀感,眼睛紅腫,肋骨疼痛,胸口悶脹,口渴且有嘔吐感,脈搏呈現弦滑而急促的情況,舌頭上會有一層白色的舌苔,並且舌邊泛紅,或者舌頭呈現淡紅色,這都是病邪剛開始影響少陽部位的徵兆。適合使用柴胡、黃芩、山梔、牡丹皮、連翹、薄荷等草藥來清熱解毒。

到了第四五天,舌頭上的舌苔會變成純紅色,並且出現刺狀突起(病邪深入營養系統,舌頭呈現紅色且有刺),病人會感到焦躁不安;到了第六七天,會出現耳鳴聽力下降,臉頰泛紅,精神混亂,說胡話,可能出汗但病狀並未減緩,或者身上出現紅疹,從胸前透出,這時體內的木火能量已經達到高點,營養系統的血液熱度已經極高。必須要避免使用風藥,因為風藥會耗損體內的陰液(對於熱性疾病來說,陰液是非常重要的),應該使用大量的鮮生地(約一兩到二兩),犀角、連翹、黃芩、薄荷、牡丹皮、炒山梔、鉤藤、銀花等草藥,來清除膽腑的熱毒,同時也能解開營養系統的病邪,這樣熱毒自然就會消失。(少陽兼營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