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傷寒變證 (6)

1. 下利新法

凡傷寒熱邪正盛之時,必在陽明胃經(陽經熱邪傳入三陰,亦必轉屬陽明而成胃實。蓋三陰以胃為出路也)。陽明以胃實為病,故大便不通。然火證往往下黃黑稠黏之物(熱邪下注腸胃而下利,正糞仍不通行),此熱邪火逼大腸,非痢也(溫熱時疫濕熱從腸而下,大便多瀉,是熱迫也),雖通仍作不通論,只用清火解毒,以治陽明,其利自止。

_邵評:_熱結腸胃,下迫大腸而下注,治宜清化火熱。

如傷寒熱證,下利純清水,或黃沫潮濕,腹硬,脈沉滑有力者,此名旁流。因腸中有燥屎阻塞,水漿從旁滲出。病在陽明(病在大腸),非關脾也,導去燥屎,其痢自止,小承氣湯加黃連。

白話文:

當傷寒熱邪很盛時,一定會侵犯陽明胃經。陽經的熱邪傳到三陰經,也會轉到陽明經而造成胃實,因為三陰經都以胃經作為出口。陽明胃經實證會導致大便不通。但火證常常會排出黃黑色黏稠的糞便,這是因為熱邪下注腸胃而導致腹瀉,但正常糞便仍無法通行,這是熱邪火逼迫大腸的結果,不是痢疾。雖然排泄了,但仍要視為不通,只需清熱解毒,治療陽明經,腹瀉就會自然停止。

傷寒熱證如果出現腹瀉,只排出清水或黃色泡沫狀稀便,腹部硬,脈象沉而滑且有力,這是旁流證。因為腸道中有乾燥的糞便阻塞,水液就從旁邊滲出來。病灶在陽明經(大腸),與脾經無關,只要導出乾燥的糞便,腹瀉就會自然停止,可以使用小承氣湯加黃連來治療。

_邵評:_所下皆是水沫,吃下之湯水,隨熱下注,腸中有燥屎內結,水從旁漏也。下其燥屎,熱退則愈。蓋燥屎在腸,水從旁漏,非下不可。

有陽明火證,邪火不殺穀,吃湯下湯,吃水下水,此有陽明實證可據,非若脾腎俱敗者比。亦只清其火邪,其利自止。

_邵評:_胃中火盛,水穀消化不及,則穀不化。火性急速,不能停留,故一吃即利。此火迫下江,必有實熱見證。實火脈象形於外,與脾腎陽虛火衰,不能消化,下利清穀者,大相天淵。清化胃中邪火,利可自止。

_廉按:_胃中火盛,邪熱不能殺穀。火性急速,迫而下注也。所下糞水,必熱而色赤,臍腹肛門,必有一種熱氣下注。外症及脈,亦有實火憑據。如此分辨,自與脾腎虛寒之下利清穀不同也。

白話文:

邵氏評註:

第一段:

所排泄的都是水沫,喝下去的湯水,隨著熱氣往下流注,腸道中有乾燥的糞便內結,水就從旁邊漏出來了。瀉掉乾燥的糞便,熱退了就會痊癒。因為乾燥的糞便在腸道裡,水從旁邊漏出來,不瀉掉是不行的。

第二段:

有陽明經的火證,邪火沒有將食物消化,喝湯就拉湯,喝水就拉水,這是陽明實證的根據,不像脾腎俱敗的人。只要清熱去邪,腹瀉自然就會止住。

邵氏評註:

第三段:

胃中火盛,水穀消化不及,食物就無法消化。火的性質急躁,無法停留,所以一吃就拉。這是火氣逼迫著往下流,必然有實熱的徵兆。實火在脈象和外觀上都有表現,與脾腎陽虛火衰,無法消化,拉肚子排出清穀物的情況,有很大的差別。只要清化胃中邪火,腹瀉就會自然停止。

廉氏按語:

第四段:

胃中火盛,邪熱無法消化食物。火的性質急躁,迫使著往下流。排泄出來的糞水,一定會是熱的而且顏色發紅,肚臍、腹部和肛門,一定會有一股熱氣往下流。外在症狀和脈象,也會有實火的根據。這樣分辨,自然就會與脾腎虛寒導致的拉肚子排出清穀物有所不同。

有一種外感風寒、內傷飲食(表裡俱實之證),其症頭疼惡寒發熱(表邪見症)、噁心飽悶(內傷見症)、腸胃窘迫而泄痢者,此表裡俱病(飲食內傷,則中氣亦傷,表復有邪內迫,是以下利,非誤治後變病)。法當外散表邪,內消積滯(治以疏表和里,表邪解則食化而泄利自止),不在傷寒變病之例。

_邵評:_表裡交病,外邪內迫而下利,宜疏表和里兩解治之。如枳、桔、梔、豉加葛根、焦雞金,最妙。

有一種表熱裡寒之證,初起頭疼惡寒發熱,繼即下利清穀(陽衰不能化谷)、脈浮而遲(浮為表而遲是虛寒)、口不渴飲(不渴是虛寒憑據),俗名漏底傷寒(重症也)是也。良由其人脾胃本虛,一感外邪(中虛邪入),即得直入腸胃,不在太少留連,速當溫中散寒。如紫蘇、桂枝、羌活、厚朴、廣皮、木香、茯苓、甘草之類。甚者,加冬朮、乾薑。

白話文:

有些人同時患有外感風寒和飲食內傷,症狀包括頭痛、惡寒發熱、噁心、飽脹、腸胃不適和腹瀉。這屬於表裡俱病,由於飲食內傷,導致脾胃虛弱,外邪又趁虛而入,內迫腸胃,因此出現腹瀉,不是誤治後才產生的。治療方法應當外散表邪,內消積滯,以疏解表裡,解除了表邪,食積消化,腹瀉自然停止,不屬於傷寒變證。

邵評:表裡交病,外邪內迫而下利,宜疏表和裡兩解治之。例如枳、桔、梔、豉,再加葛根、焦雞金,效果最佳。

還有一種表熱裡寒的病證,初期出現頭痛、惡寒發熱,接著就腹瀉,排出稀薄的米湯樣便,脈象浮而遲,口不渴,不愛喝水,俗稱漏底傷寒,屬於重症。這是由於患者脾胃本就虛弱,外邪入侵後,直接侵犯腸胃,沒有在表層停留太久,應該及時溫中散寒。例如紫蘇、桂枝、羌活、厚朴、廣皮、木香、茯苓、甘草等。病情嚴重者,可加冬朮、乾薑。

_邵評:_此與上條有輕重虛實之不同。上條表有風邪,而內傷飲食,是表裡俱實。此條表有熱邪,而里則虛寒,是表實裡虛。中陽虧乏,表邪乘虛內入,直走腸胃而下利也。治宜溫運中陽,外散表寒,與上條治法不同。此方治脾胃中虛有寒,表邪入里而下利,的是正法。

若陽邪傳裡,熱邪攻於腸胃,而變下利膿血者(熱入下焦,陰血受傷),重證也。然亦有寒熱之分。蓋邪至三陰,為日己久,實者則從陽化熱,虛者則從陰化寒矣(陽氣盛則從陽化熱,陽氣虛則從陰化寒)。如少陰下利,用豬苓湯者(滋陰利水而清熱),從陽化熱也。用桃花湯者(培土升陽以固澀),從陰化寒也。

白話文:

邵評:

這條方劑與上一條方劑在輕重虛實上有所不同。上一條方劑是表證有風邪,而內傷飲食,屬於表裡俱實。而這條方劑是表證有熱邪,而裡則虛寒,屬於表實裡虛。

由於中陽虧乏,表邪乘虛內入,直接侵犯腸胃,導致下痢。因此治療應當溫運中陽,外散表寒,與上一條方劑的治療方法不同。

此方針對的是脾胃中虛有寒,表邪入裡而導致下痢的病症,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如果陽邪傳裡,熱邪攻於腸胃,導致下痢膿血(熱邪入侵下焦,傷及陰血),則屬於重證。然而,即使是重證,也存在寒熱之分。

因為邪氣到達三陰經,時間久了,實證就會從陽化熱,虛證就會從陰化寒(陽氣盛則從陽化熱,陽氣虛則從陰化寒)。

例如少陰下痢,使用豬苓湯者(滋陰利水而清熱),屬於從陽化熱。使用桃花湯者(培土升陽以固澀),屬於從陰化寒。

辨證之法(分辨寒熱,辨證精詳,醫者當熟記之),以脈數有力為熱,脈緩無力為寒;舌燥口渴屬熱,舌潤不渴屬寒;小便赤澀屬熱,清白屬寒;下利腸垢屬熱,鴨溏屬寒;熱利臍下必熱,寒利臍下必寒。熱利當清其腸(清化腸胃邪熱),寒利當溫其下(溫補脾腎虛寒)。

_邵評:_陽經熱邪傳於裡,有化寒化熱之不同。辨別精明,須熟記之。

凡傷寒疫癘,熱邪傳裡,下利腸垢(熱穢內滯腸腑),或下鮮血(營血受傷,血熱下注)、小溲赤澀、舌胎黃燥如刺(陽明熱邪舌胎)或紅刺如楊梅狀(邪入營分舌胎)、身熱口渴、六脈洪數(陽明大熱脈也)、臍腹大痛者,此熱毒內攻腸胃也,不治則爛矣(熱邪穢毒蘊伏於腸胃之間,大熱燔灼如焚,不急下之以清火解毒,必致腸胃腐爛而死,醫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辨證之法(分辨寒熱,辨證精詳,醫者當熟記之)

辨別寒熱的方法:

  • 脈象有力為熱,脈緩無力為寒。
  • 舌頭乾燥口渴屬熱,舌頭濕潤不渴屬寒。
  • 小便顏色深紅屬熱,清澈透明屬寒。
  • 大便裡有黏稠糞便屬熱,稀薄如鴨蛋清屬寒。
  • 熱痢(腹瀉)時臍下(腹部中央下方)必熱,寒痢時臍下必寒。

治療方法:

  • 熱痢當清其腸(清化腸胃的邪熱)。
  • 寒痢當溫其下(溫補脾腎虛寒)。

邵評:

陽經的熱邪傳入內,會出現化寒或化熱的不同情況。辨別要精明,必須熟記。

凡傷寒疫癘,熱邪傳裡

凡是傷寒、疫癘等疾病,熱邪傳入內,出現以下症狀:

  • 下利腸垢(熱穢內滯腸腑):大便裡有黏稠糞便,這是因為熱邪穢濁堵塞在腸道內。
  • 或下鮮血(營血受傷,血熱下注):大便帶有鮮血,這是因為營血受到傷害,血熱下注所致。
  • 小溲赤澀:小便顏色深紅,這是因為熱邪侵犯膀胱。
  • 舌胎黃燥如刺(陽明熱邪舌胎)或紅刺如楊梅狀(邪入營分舌胎):舌苔黃燥,舌頭上有針刺狀或像楊梅一樣的紅點,這是陽明熱邪或邪氣入侵營分所致。
  • 身熱口渴:身體發熱口渴,這是因為熱邪消耗津液。
  • 六脈洪數(陽明大熱脈也):脈象洪數,這是陽明熱盛的表現。
  • 臍腹大痛:臍腹部位疼痛,這是熱邪侵犯腸胃所致。

此熱毒內攻腸胃也,不治則爛矣

這些症狀表明熱毒已經侵犯了腸胃,如果不及时治疗,就會導致腸胃腐烂而死,醫生必須謹慎对待。

急用大黃、芩、連、銀花、丹皮、芍藥、甘草之屬下之清之,繼用鮮生地數兩代大黃,以養陰解毒(先下其毒,次用甘寒之品以滋液救焚,此治法之次序也)。若下利腸垢,其勢稍緩者,宜黃芩湯(症勢稍輕,邪在上焦肺分,肺熱下注大腸而下利,用黃芩湯清肺熱而涼解之)加川連、銀花、丹皮之屬清之。血痢加丹參、槐米、川斷(營血熱而下泄,用清營涼血之品)。

_邵評:_火熱疫毒,盛於腸胃,急用苦寒清下治之。

白話文:

如果患者急需瀉火解毒,應該先用大黃、黃芩、連翹、銀花、丹皮、芍藥、甘草等藥物快速瀉下毒邪,接著用鮮生地代替大黃,以滋陰解毒。這就像先用火把把毒火引出來,再用甘寒的藥物滋養陰液,撲滅餘火,這就是治療順序。如果患者腹瀉帶有腸垢,但病情較輕,可以用黃芩湯加川連、銀花、丹皮等清熱解毒。如果是血痢,則需要加入丹參、槐米、川斷等藥物,以清熱涼血止瀉。

如遇傷寒疫證,下利如豆汁魚腦之色(濕毒內侵腸腑)、脈象沉濡(濕遏在裡脈象)、舌白如粉(疫毒濕邪舌胎)、小便不利而口不渴者(濕之徵也),濕毒聚於腸胃也。宜茅朮、厚朴、廣皮、二苓、滑石、澤瀉、晚蠶砂、藁本之類滲之和之。

_邵評:_此濕溫證而兼疫毒也,宜清滲濕邪治之。此方頗合。

如下利雜色、六脈沉遲(裡寒脈象)、舌潤無胎或紫色而光(少陰虛證舌胎)、口不渴飲(非熱證,故不渴),腸胃並連直出,無關閉者(中虛滑脫而不守也),此脾腎虛寒、關閘不闔(脾陽虛弱,腎火衰微,火不生土,中無砥柱而滑脫不禁)、元氣下泄之證也。急投胃關煎(腎為胃關,溫補脾腎,故名胃關)合桃花湯(溫腎澀腸之劑),兼從手陽明(太陽經)以堵截之,或桃花湯重加人參以截之。

白話文:

如果遇到傷寒瘟疫症狀,出現如同豆漿或魚腦般的下痢顏色(表示濕毒已入侵腸道)、脈搏沈緩(代表濕邪阻塞在體內)、舌頭呈現白色如粉狀(反映瘟毒與濕邪在舌苔上),並且小便不順暢但口不感到口渴(這都是濕邪的表現),那麼這表示濕毒已經聚集在腸胃中。應使用茅朮、厚朴、廣皮、茯苓、滑石、澤瀉、晚蠶砂、藁本等藥物來進行清滲和調和。

邵評:這是濕熱病加上瘟毒的情況,適合用清滲濕邪的方法來治療。這個方子很符合病情。

如果出現下痢且混有各種顏色、脈搏沈遲(表示體內有裡寒症狀)、舌頭潤滑無舌苔或呈紫色且光亮(顯示少陰虛證的舌苔情況)、口不感到口渴(不是熱症狀,所以不覺得口渴),腸胃同時出現問題,沒有閉塞現象(表示中氣虛弱,容易滑脫);這表示脾腎虛寒、門閂無法正常關閉(脾的陽氣虛弱,腎的火力衰減,火不能滋養土,中氣缺乏支撐,導致滑脫不斷)。應緊急使用胃關煎(腎是胃的關閉門,因此命名為胃關)配合桃花湯(具有溫腎止瀉的功效),同時從手陽明(即太陽經路線)進行封堵。或者可以加大桃花湯中的黨參用量來阻止這種情況。

_邵評:_腎陽虧乏,虛寒下利,滑脫無度,溫澀下焦為治。

如見外熱內煩,舌燥口渴(溫熱內阻,津不上升),脘中痞悶(濕熱阻拒中宮),不能食,或痛或嘔,而利不止者,中焦濕熱也。當用瀉心法(濕熱痞結中焦,氣滯不得升降,故嘔痛下利不食,用瀉心法開痞化邪),芩、連、半夏、乾薑、枳實、木香、赤苓、澤瀉之類。

_邵評:_濕熱痞結中焦,脘悶嘔痛,不食下利,似是噤口痢症,防其閉結,用開痞泄邪之法。卻是正治。

凡下利,舌胎遍地白厚如雪花者,臟結也,不治。

白話文:

邵評:

腎陽虧乏,虛寒下利,滑脫無度,溫澀下焦為治。

意思是說,如果病人出現腎陽不足導致的虛寒腹瀉,症狀表現為排便稀薄無度,可以用溫熱的方法收斂下焦來治療。

如見外熱內煩,舌燥口渴(溫熱內阻,津不上升),脘中痞悶(濕熱阻拒中宮),不能食,或痛或嘔,而利不止者,中焦濕熱也。

如果病人出現外感熱邪,內有熱盛,表現為口乾舌燥,心煩意亂,胸脘痞悶,食慾不振,伴隨疼痛或嘔吐,腹瀉不止,這就屬於中焦濕熱。

當用瀉心法(濕熱痞結中焦,氣滯不得升降,故嘔痛下利不食,用瀉心法開痞化邪),芩、連、半夏、乾薑、枳實、木香、赤苓、澤瀉之類。

治療中焦濕熱,應該使用瀉心法,用黃芩、黃連、半夏、乾薑、枳實、木香、白茯苓、澤瀉等藥物來疏肝理氣,化濕解熱,開痞散結。

邵評:

濕熱痞結中焦,脘悶嘔痛,不食下利,似是噤口痢症,防其閉結,用開痞泄邪之法。卻是正治。

濕熱阻滯中焦,導致脘腹脹悶,嘔吐疼痛,食慾不振,腹瀉不止,這看起來像是噤口痢,要預防病情加重,應該採用開痞泄邪的方法,這才是正治之法。

凡下利,舌胎遍地白厚如雪花者,臟結也,不治。

如果病人腹瀉伴隨舌苔白厚如雪,遍布舌面,這屬於臟腑積結,屬於難治之症。

_邵評:_陽虛體寒濕濁陰,凝結於中。胎厚如雪花者,邪結己深也,純陰無陽,故不治。

凡三陰下利,小便不利者,津液竭也。不可妄利小便。

_邵評:_陰經下利,而小便不利,陰津虧乏也。如妄利之,陰氣竭絕而津涸矣。

白話文:

邵評:陽虛體寒,濕氣混雜陰邪,堵塞在中焦。胎膜厚得像雪花一樣,表示邪氣已經深入,全體呈現純陰無陽的狀態,因此無法治療。

對於三陰病候的下利,如果小便不利,這表示津液已經乾涸。不可以胡亂利小便。

邵評:陰經出現下利的情況,但小便不利,這說明陰津已經缺乏。如果胡亂利小便,可能會導致陰氣枯竭、津液乾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