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5)
卷之三 傷寒變證 (5)
1. 下利述古
三陽合病下利,有熱無寒。三陰下利,自利屬寒,陽陷屬熱。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者,此風邪入胃也。脈浮而長,所見皆太陽證。以下利故知與陽明合病也。用葛根湯,表提風邪,利自止矣。
_邵評:_下利有寒熱之不同。三陽合病下利,邪化熱而入里,無表證也。三陰下利,有直中、傳經二因:直中下利為寒;從陽經傳入者,為熱利也。太陽之邪,併入陽明而自下利,為太陽陽明合病。合病下利者,裡氣得熱而下行也。脈浮為太陽,長為陽明脈。見太陽證者,太陽之邪,初入陽明之裡,兩陽合明,邪氣大盛,表實裡虛,故外見太陽證,而里則下利也。用葛根湯,辛甘發散,以從陽解。兩陽相合之邪,下者舉之之法也。且太陽陽明合病下利,是太陽證內陷陽明,故用表劑,中加葛根,以清裡熱。
白話文:
如果三陽經同時生病,導致腹瀉,說明有熱症,沒有寒症。三陰經引起的腹瀉,如果是自然腹瀉,屬於寒症;如果是陽氣下陷導致腹瀉,屬於熱症。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生病,導致腹瀉,說明風邪已經侵入胃部。脈象浮而長,說明是太陽經的症狀。由於有腹瀉,可知是和陽明經同時生病。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葛根湯可以解表散風,腹瀉就會自然停止。
若桂枝證,誤下而利不止、脈促(此促脈,數而有力,時一止也)者(誤下而陽邪入里,熱迫而下利不止也,脈促者,陽氣重也),表未解也。汗出而喘,當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外解表邪,內清裡熱。
_邵評:_陽陷於內者十之七,留於表者十之三,故曰表未解也。邪束於表,陽擾於內,故喘而汗出。表裡俱病,用葛根之辛涼以解表,用芩連之苦寒以清裡也。
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黃芩湯。此熱邪已入少陽之裡,膽火大熾,移熱於脾,故自下利、脈浮而弦。外症必頭痛胸滿、口苦咽乾、目眩,或往來寒熱。熱邪不在半表而在半里,故不用柴胡而主黃芩。嘔加半夏、生薑,治痰飲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桂枝證,誤用下瀉的方法導致腹瀉不止,脈搏急促(這種急促的脈象,是快速有力,偶爾會停一下),就表示表證沒有解開。患者會出汗喘不過氣,應該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來解除表邪,同時清熱。
_邵評:_少陽居半表牛里,比陽明為尤深,邪熱更易內侵太少。兩陽合病,陽盛陰虛,陽氣下陷入陰中,故自下利,而治法與陽明不同矣。太陽陽明合病,其邪初入陽明之表,邪近於外,故用葛根驅邪,使從外出為順。太陽少陽合病,是邪已入少陽之裡,邪入於內,故用黃芩治之,使從內出為易。夫熱淫於內,黃芩之苦以清之;腸胃得熱而不固,芍藥之酸、甘草之甘以收固之。酸苦湧泄為陰,亦通因通用之法也。若嘔者,熱邪上逆也,故加半夏、生薑以散逆氣。而黃芩之清裡,亦法之所不易矣,且黃芩湯、小柴胡加減方也。熱不在半表,已入半里,故以黃芩清裡。雖非胃實,亦非胃虛,故不須人參補中也。或云此少陽指三焦,不指膽。
白話文:
邵評:
少陽病位居於半表半里之間,比陽明病更深層,邪熱更容易侵犯太少陽經。兩種陽經合病,陽氣盛而陰氣虛,陽氣下陷進入陰中,因此出現腹瀉。其治療方法與陽明病不同。
太陽與陽明合病,邪氣最初侵入陽明經的表層,邪氣靠近體表,所以用葛根驅邪,使其從體表排出順暢。太陽與少陽合病,邪氣已經侵入少陽經的裡層,邪氣進入體內,所以用黃芩來治療,使其從內部排出容易。
由於熱邪在內,所以用黃芩的苦寒之性來清熱;腸胃因熱氣而不能固守,所以用芍藥的酸味和甘草的甘味來收斂固澀。酸苦湧泄屬於陰寒之性,這也是通因通用之法的應用。
如果出現嘔吐,則是熱邪上逆,因此加用半夏、生薑來散逆氣。而黃芩清裡,也是治療少陽病的常用方法。黃芩湯和小柴胡湯都是加減方的基礎,用於治療熱邪不在半表,已經侵入半里之處,所以用黃芩來清裡。這既不是胃實,也不是胃虛,所以不需要人參來補中。
有人說,這裡的少陽指的是三焦,不指膽經。
少陽陽明合病,自下利者,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陽明脈、太少陽脈弦,此為順脈。若大而不弦,負在少陽;弦而不大,負在陽明。少陽木而陽明土,互見克賊。負者,少陽旺而陽明衰,木剋土也)。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脈數為在腑,滑為有食,宜大承氣下之)。
如發熱嘔惡、心下痞硬,或往來寒熱,大柴胡湯主之(下利而發熱嘔惡、心下痞硬、往來寒熱者,此無形之熱結於心下,是表裡俱實之候,故用大柴胡兩解表裡之法)。
_邵評:_陽明脈勝則洪緩,為不負而順;少陽脈勝則弦緊,為負而逆。且三陽合病下利,惟少陽陽明為重,土受木克也。故陽明脈勝為順(少陽負而陽明不負,自負中之順脈),陽明脈負為失,失者死也。註釋參《來蘇集》。
白話文:
如果少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生病,出現腹瀉的症狀,觀察脈象,如果脈象有力而平穩,就是正常的;如果脈象虛弱无力,就是不正常的。正常脈象是阳明经脉和太少阳经脉弦而有力,不正常的脉象是阳明经脉虚弱无力,或少阳经脉弦而无力。少阳经属木,阳明经属土,两者互相克制,不正常脉象代表少阳经旺盛而阳明经衰弱,木克土。如果脉象滑而快速,说明有积食,应该用大承气汤泻下。
如果出现发热、呕吐、心下痞硬,或寒热往来,可以用大柴胡汤治疗。因为腹泻伴随发热、呕吐、心下痞硬、寒热往来,说明无形的热气积聚在心下,这是表里俱实的状态,所以要用大柴胡汤来解表里之邪。
阳明经脉旺盛,脉象洪大而缓慢,为不负而顺;少阳经脉旺盛,脉象弦紧,为负而逆。三阳经同时生病出现腹泻,其中少阳经和阳明经同时生病最为严重,因为土被木克。所以阳明经脉旺盛为顺,阳明经脉虚弱无力为失,失者则危及生命。
三陰下利(此三陰自中寒邪而下利之證),俱詳見本病下。如腹滿而痛、吐利交作(此太陰從寒中,陽虛而不運也),或下利清穀、吐利四逆(寒中少陰,陰盛格陽之證),或下利身重、小便不利等症(此少陰中寒,陽虛水積下焦也),皆屬三陰本臟虛寒,當以理中(溫運中陽)、四逆(救陽散寒)、真武(扶陽鎮水)輩治之。
_邵評:_此三陰自受寒邪而下利之正法。
三陰熱邪(三陰熱邪從陽經傳入者也)下利,太陰有暴煩下利、腹滿大痛、咽乾而渴之症。少陰有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乾燥之症。俱是轉屬陽明,宜承氣輩主之。少陰又有四逆、泄利下重、小便不利、腹中痛之症,亦屬熱邪,宜四逆散。厥陰熱利下重、渴欲飲水、脈弦而數,此風木熱邪乘脾,白頭翁湯主之。
白話文:
三陰虛寒導致腹瀉,症狀包括腹脹疼痛、嘔吐腹瀉交替出現、排泄清稀的食物、嘔吐伴四肢冰冷、腹瀉伴身體沉重、小便不暢等。這都是三陰臟器虛寒所致,應以溫運中陽、救陽散寒、扶陽鎮水等方法治療。
三陰受熱邪侵犯導致腹瀉,太陰表現為突然發作的腹瀉、腹脹疼痛、口渴咽乾。少陰表現為清澈無色腹瀉、心痛、口乾。這些都是熱邪轉移到陽明經所致,應以承氣湯等藥物治療。少陰還有四肢冰冷、腹瀉伴下墜感、小便不暢、腹痛等症狀,也屬於熱邪所致,應以四逆散治療。厥陰表現為腹瀉伴下墜感、口渴想喝水、脈搏弦數,這是風木熱邪侵犯脾臟所致,應以白頭翁湯治療。
_邵評:_陽經熱邪,傳入太陰,熱灼津傷,轉屬陽明,而成胃實見症,皆熱實之象,故可用下法。若少陰熱並陽明之證,少陰經中熱極,則迫其水下流,而腎水燥,燥則腸中之物更堅,故利清水。色純青者,腎弱而肝反侮之也。心下痛為實,口乾燥為熱,用大承氣急下燥屎以存津也。至於四逆,四肢逆冷也,陽氣不達於四肢,故逆冷。泄利下重,是陽邪下陷入陰,陽內而陰反外,陰陽脈氣不順接也。小便不利腹痛,水氣為患也。用四逆散,和解表裡之邪。惟熱邪傳入厥陰,為協熱下利。熱利下重,乃濕熱穢氣,郁遏於下焦廣腸,故魄門重滯,雖利而難出也。渴欲飲水者,以里有熱。傳經之邪,厥陰受之也。弦為肝脈,數則裡熱也。用白頭翁辛淡以除邪氣,連、柏苦寒以清熱,秦皮苦涼性澀,入厥陰而止利也。
白話文:
邵氏評註:
陽經的熱邪傳入太陰經,熱氣灼傷津液,進而轉移到陽明經,造成胃實的症狀。這些都是熱盛實證,因此可以用下法(瀉下法)治療。
如果少陰經的熱證與陽明經的證狀同時出現,少陰經中的熱氣極盛,就會逼迫水向下流,導致腎水乾燥,乾燥則腸中之物更加堅硬,所以要利清水(通利小便)。小便顏色純青,說明腎氣虛弱,肝氣反過來侵犯腎氣。
心下疼痛屬於實證,口乾燥屬於熱證,用大承氣湯急瀉燥屎,以保留津液。
至於四逆,指四肢冰冷,陽氣不能到達四肢,所以出現逆冷。泄瀉下重,表示陽邪下陷陰分,陽氣在內而陰氣外露,陰陽脈氣不暢通。小便不利伴隨腹痛,是水氣停滯所致。可以用四逆散,和解表裡之邪。
只有熱邪傳入厥陰經,才會出現協熱下利的症狀。熱利下重,是濕熱穢氣鬱積在下焦廣腸,所以魄門(肛門)重滯,雖然腹瀉但難以排出。渴欲飲水,說明體內有熱。傳經的邪氣,最終會侵犯厥陰經。脈象弦數,表示肝經脈弦,數則代表裡熱。可以用白頭翁辛淡化解邪氣,連翹、柏樹皮苦寒清熱,秦皮苦涼收澀,入厥陰經止瀉。
_又評:_少陰四逆者,四肢厥冷也。此非熱厥,乃太陽初受寒邪,便入少陰之證。少陰為陰樞,邪氣居之,可進可退,故其病每多或然之症。因取四味以散四逆之邪,此少陰氣分之下劑也。
凡厥陰病,先發厥,後發熱(先厥後熱,陰轉陽也),不退者,必便膿血也。脈數有力,從陽治;脈沉無力,從陰治。
_邵評:_熱不退者,陽邪盛也。陽盛則傷陰絡,故知必便膿血也。便血而脈數有力者,宜滋陰清熱,從陽治之;脈沉無力者,當溫中和營,從陰治之。
白話文:
少陰四逆症的表現是四肢冰冷,這不是熱厥,而是太陽經脈剛受寒邪,就入侵了少陰經脈導致的。少陰經是陰氣匯聚之處,邪氣藏身其中,可以進可以退,所以這種病症常常反反复复。因此,用四味藥來散解四逆之邪,這是針對少陰經氣分的下藥方。
厥陰病症,先出現厥逆,之後發熱(先厥後熱,陰氣轉化為陽氣),如果熱不退,必定會出現膿血。脈搏跳動有力,則從陽氣方面治療;脈搏沉細無力,則從陰氣方面治療。
熱不退,說明陽氣過盛。陽氣盛則會傷及陰血,所以會出現膿血。出現便血且脈搏跳動有力,應該滋陰清熱,從陽氣方面治療;脈搏沉細無力,應該溫補脾胃,調和營氣,從陰氣方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