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傷寒變證 (4)

1. 痞滿

新法(參《葉案》)

_按:_胃居心下,心下痞,即胃痞也。不曰瀉胃而曰瀉心,恐人誤認為傳入陽明,而以治陽明法治之也(治陽明法者,下法也)。傷寒誤治咸痞,五瀉心法已盡。但此外尚有暑濕痰食、痧穢凝結成痞者,亦宜兼參。

如膈悶心煩(邪在上焦)、痞滿而喘急者(痰熱阻於上焦,肺不宣化也),熱痰內閉也。宜梔豉湯,加川鬱金、瓜蔞仁、枳實、杏仁之類(滌痰清熱)開之宣之。

白話文:

新法(參《葉案》)

**按:**胃位於心臟下方,心下痞滿,也就是胃痞。不直接說瀉胃而說瀉心,是擔心人們誤以為是傳入陽明經,而用治療陽明經的方法來治療。陽明經的治療方法是下法,也就是瀉下之法。傷寒誤治後的痞滿,五瀉心法已經涵蓋了。但是除了這些情況之外,還有一些暑濕痰食、痧穢凝結成痞者,也應該參考此法。

例如膈悶心煩(邪氣在上焦)、痞滿而喘急(痰熱阻於上焦,肺氣不宣暢)者,屬於熱痰內閉。宜用梔豉湯,加入川鬱金、瓜蔞仁、枳實、杏仁等(滌痰清熱)來開通宣泄。

_邵評:_此痰熱內結於肺之正法。

如脘中痞悶(邪阻中宮),而兼頭脹目黃(濕熱上蒸)、脈象濡澀者(邪滯脈道),此暑濕伏邪凝滯胸中也。宜清疏中宮,川連、枳實、半夏、厚朴、鬱金、草蔻、滑石粉、茯苓皮之類。

_邵評:_此暑邪挾濕凝滯肺胃之正法。

如胸中痞悶(暑熱入肺)、身熱口渴、舌胎白燥者(溫暑在肺衛舌胎),此暑邪阻於氣分也。宜清暑達邪、宣泄肺衛,滑石粉、廣鬱金、枳實、橘紅、黃芩、知母、桔梗、竹茹之類以清氣分之熱,痞自開矣。

白話文:

邵評:

第一段:

此症為痰熱停滯於肺部之證。

若病人感到脘腹中痞悶(即胸脘部脹滿不舒,因邪氣阻滯於中焦),同時伴隨頭脹目黃(濕熱上蒸,熏蒸頭目,導致頭昏目黃),脈象濡澀(邪氣阻滯脈道,導致脈象滑膩而澀),這說明暑濕伏邪凝滯於胸中。應當以清熱利濕、疏通中焦之法治療,可用川連、枳實、半夏、厚朴、鬱金、草蔻、滑石粉、茯苓皮等藥物。

第二段:

此症為暑邪夾雜濕邪,凝滯於肺胃之證。

若病人感到胸中痞悶(暑熱侵犯肺部),伴隨身熱口渴、舌苔白燥(溫暑侵犯肺衛,導致舌苔白而乾燥),這說明暑邪阻滯於氣分。應當以清暑解表、宣泄肺衛之法治療,可用滑石粉、廣鬱金、枳實、橘紅、黃芩、知母、桔梗、竹茹等藥物以清解氣分之熱,痞悶之症自然會消失。

_邵評:_此暑熱入於肺衛之正法。

如脘痞滿悶、舌胎白膩(濕邪舌胎)、脈濡緩、口不渴者(濕邪阻氣之脈濕之據也),此濕邪阻於氣分也(濕未化熱,阻於氣分)。法宜開泄,用二陳湯去甘草,加茅朮、白蔻、鬱金、枳實、厚朴、杏仁、通草之屬(滲濕溫化,開氣散邪),以開濕結,痞滿自除。若觸穢暑(痧穢暑熱),兼挾食滯,脘中痞滿(食滯中宮)、飽悶嘔惡(痧暑內遏)、腹中板痛(食阻氣機),亦宜清疏中宮。

白話文:

邵評:

這個暑熱入侵了肺部的衛氣,導致身體出現以下症狀:

  • **脘痞滿悶:**胸口感覺沉重、滿悶不舒。
  • **舌苔白膩:**舌頭上覆蓋著白膩的苔,這是濕邪停留舌頭的表現。
  • **脈濡緩:**脈搏濡弱而緩慢,說明濕邪阻滯了氣機。
  • **口不渴:**沒有口渴的感覺,也是濕邪阻滯氣分的表現。

這些症狀都表明濕邪阻滯在氣分,尚未化熱。治療方法應該以開泄為主,使用二陳湯去除甘草,並加入茅朮、白蔻、鬱金、枳實、厚朴、杏仁、通草等藥物。這些藥物具有滲濕溫化、開氣散邪的作用,可以打開濕結,使痞滿自除。

如果患者還伴有觸穢暑(痧穢暑熱)、食滯,出現脘中痞滿、飽悶嘔惡、腹中板痛等症狀,則需要清疏中宮,幫助消化食物,消除暑熱。

如廣藿香、川鬱金、枳實、川連、白蔻、厚朴、木香汁、生楂肉、萊菔子之類,以芳香逐穢,運中化滯。

_邵評:_此暑濕挾食,滯伏中宮、中上二焦,又吸穢濁,阻滯氣機之正法。

若穢挾食結於下焦,二便不通(邪食結閉)、胸腹脹滿(邪阻氣結)、痛楚難忍者,非枳實大黃承氣輩(攻邪導滯)不除。

_邵評:_此暑穢食滯,結於下焦之正法。

若怒動肝火,或怒後加餐而成痞滿(肝火怒氣兼挾食滯),或結於左脅(肝膽部位)之下,舌黃口渴(火熱之徵),脈弦數(肝脈),或兼脅痛吞酸(肝火見症),左金加川鬱金、枳實之類主之(平肝火以化滯)。

白話文:

廣藿香、川鬱金、枳實、川連、白蔻、厚朴、木香汁、生楂肉、萊菔子等藥材,以芳香氣味驅除穢氣,幫助消化運化積滯。

若穢氣與食物積滯在下焦,導致大小便不通、胸腹脹滿疼痛難忍,就需要用枳實、大黃等藥物攻邪導滯。

若因生氣導致肝火上升,或生氣後暴飲暴食,形成痞滿,或積滯在左脅下,伴隨舌苔黃、口渴、脈象弦數,以及脅痛、吞酸等症狀,就需要用左金丸加上川鬱金、枳實等藥物來平肝火、化積滯。

_邵評:_此肝火挾食,阻滯氣機而成痞滿之正法。

若暑濕之邪未清,誤投補劑,以致胸膈脹滿、脘中痞悶(誤補增邪阻氣成痞)、硬痛(補藥與邪氣內結,故痛)、幾成結胸者,亦宜瀉心法治之(開痞泄邪)。如二陳、枳實、厚朴、川連、楂肉、鬱金、萊菔子、木香汁之類,以消導運中。

_邵評:_此暑濕未清,誤用補藥,與邪相結,幾成結胸重病之正法。

白話文:

邵評:

此肝火挾食,阻滯氣機而成痞滿之正法。

意思是:這種情況是肝火旺盛,加上飲食不節,導致氣機阻塞,形成痞滿的症狀。

若暑濕之邪未清,誤投補劑,以致胸膈脹滿、脘中痞悶(誤補增邪阻氣成痞)、硬痛(補藥與邪氣內結,故痛)、幾成結胸者,亦宜瀉心法治之(開痞泄邪)。如二陳、枳實、厚朴、川連、楂肉、鬱金、萊菔子、木香汁之類,以消導運中。

意思是:如果暑濕之邪沒有清除乾淨,就錯誤地使用補藥,會導致胸膈脹滿、胃脘痞悶(補藥增加邪氣阻滯氣機形成痞滿),並且伴隨硬痛(補藥和邪氣結合在一起,所以疼痛),甚至發展成結胸症。這時候應該採用瀉心法治療(疏通氣機,去除邪氣)。可以選用二陳湯、枳實、厚朴、川連、山楂肉、鬱金、蘿蔔子、木香汁等藥物,來消導積滯,運化氣機。

邵評:

此暑濕未清,誤用補藥,與邪相結,幾成結胸重病之正法。

意思是:這正是因為暑濕之邪沒有清除,錯誤地使用了補藥,導致邪氣和補藥結合,幾乎形成了結胸的嚴重疾病。

2. 結胸(述古)

傷寒病發於陰,下之太早,則成痞硬;病發於陽,下之太早,則成結胸。均為表邪乘虛入里,而成硬滿。按之不痛者為痞滿,屬虛邪;硬滿按之大痛者,為結胸,實邪也。因熱入有淺深,故結胸分大小。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按者,為大結胸。其脈沉緊,其症但頭汗出、項強如痙。

此由太陽失表而誤下,邪入胃中,與不得化汗之水氣相結而成也。夫太陽寒水之氣,結於陽明,當以大陷胸湯猛烈之劑,竟從陽明攻陷,大黃陷熱結,甘遂攻水結,佐以芒硝之咸,制二者之苦,不令直行而下,使其引入硬滿,軟堅破積,導去熱邪。

白話文:

傷寒病如果是在陰分發作,瀉下太早就會變成痞硬;如果是在陽分發作,瀉下太早就會變成結胸。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表邪乘虛入侵內部,導致身體硬滿。按壓不痛的是痞滿,屬於虛邪;按壓劇痛的是結胸,屬於實邪。因為熱邪入侵的深淺不同,所以結胸又有大小之分。從心窩到小腹,硬滿疼痛無法按壓的,是大結胸。脈象沉緊,症狀只有頭部出汗、脖子僵硬像痙攣一樣。

這是因為太陽經受寒邪,失掉表氣,而誤用瀉下藥,導致邪氣入侵胃中,與無法化為汗液的水氣結合而成的。太陽經是寒水之氣,結聚在陽明經,應該用大陷胸湯這種猛烈的藥物,從陽明經攻破結聚,大黃瀉熱結,甘遂攻水結,輔以芒硝的鹹味,制約大黃、甘遂的苦味,不讓它們直接向下瀉,而是使其進入硬滿部位,軟堅破積,引導熱邪排出體外。

_邵評:_此推原結胸與痞之故。「下之太早」一旬,是此二證之關鍵。病發於陰,誤下而熱不得散,則為痞硬;病發於陽,誤下而熱邪內陷,則為結胸。所以然者,病邪在經,本當發散,而反下之,裡氣則虛,邪氣因入而與飲相搏為病也。但痞滿而按之不痛者,乃無形熱結,故曰虛邪。硬滿而按之大痛者,乃有形之邪熱結於胸中,故曰實邪。若大結胸邪入深,故硬痛從心下至小腹。小結胸邪入淺,故痛只在心下。此明所以成結胸與痞之因,結胸有大小之分,痞與結胸有虛實之別。誤下而邪內入,水邪結於胸脅,熱邪入於腸胃,為熱實結胸,以致心下小腹痛不可按。脈沉為邪入里,緊為水氣內結,但頭汗出,是水熱內結而氣上蒸也。熱與水結,胸膈緊實,上連於項,但仰而不能俯,如痙狀也。如此脈症,由於太陽經病失表而誤下,熱入內實,與水相結,水結於內,則熱不能散,熱實於內,則水不得行。故用大陷胸湯,甘遂以直攻其水,硝黃以大下其熱也。

白話文:

邵氏評述:

此推論說明了結胸與痞的成因。「下之太早」這句話,是理解這兩種病症的關鍵。疾病發作於陰,誤用下法導致熱邪無法散發,就會形成痞硬;疾病發作於陽,誤用下法導致熱邪內陷,則會形成結胸。

這是因為,病邪原本應該在經絡中發散,卻被錯誤地使用下法,導致體內氣虛,邪氣乘虛而入,與體內水液相搏,形成疾病。

其中,痞滿而按之不痛者,乃無形熱結,故稱為虛邪;硬滿而按之大痛者,乃有形之邪熱結於胸中,故稱為實邪。

若結胸邪氣深入,則硬痛會從心下延伸至小腹;若結胸邪氣淺入,則疼痛只在心下。

以上說明了結胸與痞形成的原因,結胸分為大小,而痞與結胸又有虛實之分。誤用下法導致邪氣內入,水邪結於胸脅,熱邪入於腸胃,形成熱實結胸,以致心下小腹疼痛難忍。

脈沉說明邪氣入里,脈緊說明水氣內結。頭汗出是水熱內結而氣上蒸的表現。熱與水結合,胸膈緊實,上連於項,導致仰頭不能俯首,像痙攣一樣。

這種脈症的成因是太陽經病失於表邪,誤用下法,導致熱邪內陷,與水氣相結。水氣內結,則熱邪不能散發;熱邪內實,則水氣不能運行。

因此,需要使用大陷胸湯,以甘遂直攻水邪,以硝黃大下熱邪。

_又評:_此脈症不異於寒實結胸,故必審其為病發於陽,誤下熱入者,方可用大陷胸湯。若不誤下,則熱不入;熱不入,則水不結。若胸脅無水氣,則熱入陽明而成胃實之證,不作結胸矣。此因誤下熱入,太陽之邪隨熱陷入,與水相結,而成熱實結胸。心下至小腹痛滿而不可按,其脈又沉緊,似是大承氣證。然滿痛雖至小腹,而尚未離心下,是水熱互結,與陽明之燥屎不同,故用甘遂破飲,而不宜枳樸之散氣也。若誤用承氣,水結不散,其變不可勝言矣。且大結胸著重在熱實,外雖無熱,內有大熱也。太陽誤下成熱實結胸,太陰誤下成寒實結胸,所謂病發於陽,誤下熱入而成結胸也。

白話文:

這種脈症跟寒實結胸沒什麼兩樣,所以要仔細判斷是不是因為陽氣發病,誤服瀉藥導致熱氣入侵,才能用大陷胸湯。如果沒有誤服瀉藥,熱氣就不會入侵,熱氣不入侵,水氣就不會凝結。如果胸脅沒有水氣,熱氣就進入陽明經,變成胃實的症狀,就不算結胸了。這是因為誤服瀉藥導致熱氣入侵,太陽經的邪氣隨著熱氣進入體內,與水氣結合,形成熱實結胸。心窩到小腹疼痛脹滿,按壓不了,脈象又沉緊,看起來像是大承氣湯的症狀。但疼痛脹滿雖然到達小腹,卻還沒離開心窩,是水氣和熱氣互相凝結,跟陽明經的燥屎不同,所以用甘遂破飲,不適合用枳樸來散氣。如果誤用承氣湯,水氣凝結無法散開,後果不堪設想。而且大結胸症主要是熱實,雖然表面沒有熱氣,內部卻有很大的熱氣。太陽經誤服瀉藥導致熱實結胸,太陰經誤服瀉藥導致寒實結胸,這就是所謂的陽氣發病,誤服瀉藥導致熱氣入侵形成結胸。

如只在心下,不及胸腹,按之知痛,不甚硬者,為小結胸。其脈浮滑,是水與熱邪凝結,痰飲留於胸膈脈絡間也。故用小陷胸湯,以陷中焦脈絡之邪,使從無形之氣而散。栝蔞生蔓草,故能入絡,以陷膈上之痰;半夏成於陰月,故能通陰以散結氣;黃連以陷胸中之熱,熱解痰開,其結自散。

_邵評:_小結胸證,其痛只在心下,不及脅腹。按之不硬者,是痰熱搏結於心下,不因妄下而成也。視大陷胸輕,故立方分大小。其脈浮滑,浮為熱而滑為痰也。痰熱結於中上二焦,用小陷胸湯。黃連之清熱,輕於大黃之攻下;半夏之滌痰,輕於甘遂之破水;瓜蔞之潤利,輕於芒硝之軟堅。而其開除胸中結邪之意,無不同也。且小結胸痰熱阻於上中二焦,乃無形之氣結。上條大結胸,水熱結於中下二焦,是有形之實結。結胸有輕重,故立方分大小。

白話文:

如果疼痛只在心窩,沒有蔓延到胸部和腹部,按壓時感到疼痛,但不太硬,這就是小結胸。脈象浮滑,這是水和熱邪凝結,痰飲停留在胸膈脈絡之間。所以用小陷胸湯,把陷在中焦脈絡的邪氣驅散,讓它從無形的氣中散去。栝蔞生長在蔓草上,因此能進入脈絡,把陷在膈膜上的痰化解;半夏在陰月成熟,所以能通陰散結氣;黃連能消解胸中的熱,熱消痰化,結塊自然散去。

若結胸,身有微熱、頭自汗出、胸中漉漉有聲者,水結胸也,大陷胸丸(丸者,緩也。丸以緩之,取白蜜之甘緩,留一宿乃下,是以攻劑為和劑也)主之。

_邵評:_水結胸,身有微熱,頭自汗出,是水氣熱結於胸脅之間而上蒸也。漉漉有聲音,水與氣結而氣滯不利也。用硝黃以下微熱,亭杏以開氣,甘遂以泄水也。且水結胸,水結因於氣結,氣結因於熱結,以大陷胸丸破結泄水,盪滌邪熱,此病在上膈,故加葶杏以開氣閉。

若結胸硬滿而痛(瘀血之徵)、漱水不欲咽者,血結胸也(瘀血與邪停阻於心膈之間,凝聚不散,按之硬痛者,為血結胸證)。由於血瘀不能衄解,或已衄未盡,或婦人經水適來適斷(血瘀而成,血結胸由此數端而致),皆能成之內實者,桃仁承氣攻之;未實者,和血散結湯治之(已實而成結胸者,當攻其血結;但瘀而未結實者,宜行瘀破結治之)。(合參《來蘇集》、《選注》、《金鑑》)。

白話文:

如果胸口有結塊,伴隨輕微發熱、頭部自發出汗、胸腔中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就是水結胸。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大陷胸丸來治療,藥丸的作用是緩和病情,利用白蜜的甘甜緩和藥性,讓藥丸在體內停留一夜後再排泄,這樣就能將攻邪的藥物轉化為和解的藥物。

水結胸是因為水氣和熱氣在胸脅之間積聚,然後向上蒸騰所致。胸腔中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是因為水氣和氣體結在一起,導致氣機運行不順暢。大陷胸丸中使用硝黃來溫和地驅散熱氣,用葶藶杏仁來疏通氣機,用甘遂來利水。水結胸的病因是氣結,氣結的病因是熱結,所以使用大陷胸丸來破除結塊、利水,並清除邪熱。因為這種病症位於上膈,所以加入葶藶杏仁來開通氣閉。

如果胸口結塊堅硬、脹滿且疼痛,漱口時不想吞咽,那就是血結胸,也就是瘀血和邪氣停滯在心膈之間,凝固不散,按壓時會感到疼痛。血結胸可能是因為瘀血不能鼻衄排解,或者已經鼻衄但沒有排解乾淨,或者婦女經期剛來或剛結束,這些情況都能導致血瘀形成,進而導致血結胸。如果病情已經實證,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來攻破血結;如果尚未實證,可以使用和血散結湯來化瘀破結。

_邵評:_此條血結胸,由瘀血邪熱凝結而成,有已實未實之分,宜辨別施治。

太陰腹滿時痛,誤下之,成寒實結胸。無熱證者,濕氣與寒邪所結之痰飲也,三物白散主之。寒實結胸,由於太陰誤下而成,故用(桔梗開提,利膈寬胸;貝母開鬱;巴豆辛熱,斬關直人,破陰結而散寒邪也)白飲和服,甘以緩之,取其留戀於胸,不使速下耳。參《來蘇集》。

_邵評:_太陰寒邪在裡,而誤下之,寒邪與寒藥相結,成寒實結胸,與結胸實熱者不同。無熱證者,不四肢煩疼也。此非陽邪,無口燥煩渴等見症。故用三物白散溫下之劑,以散寒而除實也。

白話文:

邵評:這條關於血結胸的描述,是由瘀血和邪熱凝結而成,有已經形成和尚未形成的區別,需要進行辨別並對症治療。

太陰經的腹部滿脹,如果誤用了下法,會形成寒實結胸。沒有熱徵狀的情況下,是濕氣和寒邪導致的痰飲積聚,應該使用「三物白散」來治療。寒實結胸,是因為誤用下法造成的,因此用桔梗開通上部,利膈助於寬胸;貝母可以解開鬱結;巴豆具有辛熱性質,能夠打開阻塞,消除陰邪和寒邪。白飲調和後服用,甘甜可以緩和藥力,目的是讓藥力停留在胸部,避免迅速排出。參考《來蘇集》。

邵評:太陰經內有寒邪,如果誤用了下法,寒邪和寒藥會結合在一起,形成寒實結胸,這與熱邪導致的結胸不同。沒有熱徵狀,即不會出現四肢疼痛等症狀。這不是陽邪,沒有口乾、口渴等症狀。因此應使用「三物白散」這種溫和的下藥,來消散寒邪和實邪。

若飲食在胃,未當下而早下之,胸膈高起,手不可近,此食因寒凝而成(食滯結胸,由於停食早下,寒藥與食滯凝結而成)結胸。宜理中加枳實、厚朴之類,溫胃和中,不可進寒涼。參《奧旨》。

_邵評:_食停胃中,在中上二焦未化糟粕,切不可下。必待其食化成屎,而滯於腸胃之間者,方可下之。若早下之,寒藥與食凝結中宮,而成食滯結胸之證。是必用溫運中陽,化滯散結之劑,使中陽健運,食化而寒結自開矣。

結胸又有不因誤下而成者,此結胸乃邪傳入里,實熱結於胸,非下後之變證也。如《論》云: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是也。此不云下早,但云熱實,乃傷寒實邪傳裡,不因誤下而自結聚於胸者也。治法總當以痞滿門諸法,酌其輕重,從乎緩治為當。

白話文:

如果食物在胃裡,還沒消化完就匆匆下泄,就會導致胸部脹滿,手碰不到胸口,這是因為食物因受寒凝結而造成的結胸。這種情況應該用理中湯加枳實、厚朴等溫胃和中的藥物來治療,不能吃寒涼的食物。參閱《奧旨》。

邵評:食物停留在胃裡,還沒在中焦、上焦消化完畢,就絕對不能下瀉。必須等到食物消化成糞便,並停留在腸胃之間,才可以下瀉。如果過早下瀉,寒藥會與食物凝結在中焦,形成食滯結胸的症狀。因此,必須使用溫運中陽,化滯散結的藥物,使中陽健運,食物消化,寒結自然就會消散。

結胸還有一種情況不是因為誤下而造成的,而是邪氣入侵內里,實熱結聚在胸部,並非下瀉後的變化。就像《傷寒論》中所說:傷寒病發六七天,出現結胸、熱實的症狀,脈沉而緊,心口疼痛,按壓時硬如石頭,這就要用大陷胸湯來治療。這裡並沒有提到下瀉過早,只說熱實,這是傷寒實邪傳入內里,並非因為誤下而自行結聚在胸部的症狀。治療方法總體上應以治療痞滿、胸滿的方法為準,根據病情輕重,採取緩慢的治療方式。

再用外罨法(外治罨法大妙,景岳有方),以解散胸中實邪,取效尤捷。參《景岳》。

_邵評:_此熱實二字,最宜著眼。熱邪傳裡,填實胸中,而內結既熱且實,脈復沉緊,似是大承氣證。然結在心下而不在腹中,雖按之石硬而痛,亦是水食互結於胸膈,與腸胃之燥糞迥別。故用大陷胸湯,硝黃以下其結熱,甘遂以破其水飲也。然此為大結胸而設,若不因誤下而邪入於裡,或但痞結而不石硬,或按之不痛者,此結而未實,故不用陷胸,而以痞滿門瀉心諸法治之。因病未甚,治亦從緩。

_又評:_此結胸不由誤下而成,是邪熱自入於裡,與內蓄水飲及痰食互結於胸中也。

白話文:

再用外敷的方法,以「解散」方藥來解除胸中積聚的邪氣,效果更快。參考《景岳全書》。

結胸與臟結(結胸屬陽而臟結屬陰),皆因下早,邪氣入里而成。邪與陽結(邪與陽結宜開)為結胸,邪與陰結(邪與陰結當溫)為臟結。結胸在心之分,臟結在腎之分。結胸可治,陽主生也。臟結不治,陰主殺也(臟結見症錄出於後,當參究之)。參《來蘇集》。

《經》文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此借結胸以明臟結之不同)。舌上白滑胎者,難治。又曰:臟結無陽證(無太陽表熱),不往來寒熱(無少陽半表半裡之熱),其人反靜(無陽裡熱),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胸中有寒而丹田無熱,純陰當溫之證)。

白話文:

結胸和臟結,都是因為體虛受寒,導致邪氣入侵內臟所致。結胸屬於陽性病症,邪氣與陽氣交結,宜用辛溫解表的方法治療;而臟結屬於陰性病症,邪氣與陰氣交結,則需要溫補陽氣。結胸主要影響心臟,而臟結則影響腎臟。結胸是可以治療的,因為陽氣主宰生機;但臟結難以治療,因為陰氣主宰死亡。關於臟結的症狀,我會在後面列舉出來,請務必參考。這些内容都出自《來蘇集》。

《經》文提到,按壓胸部疼痛,寸脈浮而關脈沉,就是結胸。如果出現結胸的症状,但飲食正常,時常腹瀉,寸脈浮而關脈細小沉緊,這就是臟結。要注意,這只是借用結胸來區分臟結的不同。舌苔白滑者,難以治療。另外,臟結沒有陽證,沒有寒熱往來,患者反而靜止,舌苔滑膩,就不可用攻邪的方法治療。這說明胸中有寒,但丹田卻沒有熱,屬於純陰需要溫補的病症。

又曰:病人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從小腹入陰筋者(寒邪凝結三陰,尤重在肝),此名臟結,死。

此借結胸以辨臟結之異。結胸與臟結症相似,而固各別也。結胸者,邪結胸中,按之則痛;臟結者,邪結腸間,按之亦痛。如結胸者,謂如結胸之按而痛也。然胸高而臟下,胸陽而臟陰,病狀雖同,而所處之位則不同。是以結胸不能食,臟結則飲食如故;結胸不下利,臟結時時下利;結胸關脈沉,臟結則更小細緊。而其病之從表入里,與表猶未盡之故,則又無不同,故結胸與臟結,其寸脈俱浮也。

舌上白胎滑者,在裡之陽不振,入結之邪已深,結邪非攻不去,而臟虛又不可攻,故曰難治。此病關於臟,是結在無形之氣分,五臟不通,故曰臟結。

白話文:

有些人肋骨下經常感到腫塊,並且連著臍周圍疼痛,痛感從腹部深入陰部經脈,這可能是寒邪凝結在三陰經,特別是肝經,稱為臟結,會導致死亡。

臟結和結胸症狀相似,但仍有區別。結胸是邪氣在胸部凝結,按壓會痛;而臟結是邪氣在腸道凝結,按壓也會痛。就像結胸是指按壓胸部會痛一樣,臟結是指按壓腸道會痛。雖然症狀相似,但結胸在胸部,而臟結在腹部,胸部屬於陽,腹部屬於陰,部位不同。因此,結胸患者不能進食,而臟結患者食慾正常;結胸患者不會腹瀉,而臟結患者經常腹瀉;結胸患者脈象沉而有力,而臟結患者脈象細小緊。但是,它們都是由表入里的病症,邪氣尚未完全消散,因此結胸和臟結的寸脈都浮。

舌苔白滑,說明裡面的陽氣不足,邪氣深入已經結聚,必須攻邪才能去除,但臟氣虛弱又不能攻,所以很難治療。這種病症涉及臟腑,是邪氣結聚在無形的氣分,五臟不通,所以稱為臟結。

此承上條,申明臟結病所以難治之故也。結胸是陽邪下陷,尚有陽證見於外,故脈雖沉緊,有可攻之理。臟結是積漸凝結而為陰,五臟之陽已竭也,外無煩躁潮熱之表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則內動外達之機俱泯。舌無黃黑芒刺之形,反見滑胎,是邪氣伏而不發,正氣弱而不振,雖有硬滿之證,即欲攻之,不可攻已。蓋即上文難治之端,而引其說如此。

不得已,用四逆、理中輩溫之,或有可生之機。此條是臟結死證。臟結之證,不特傷寒,即雜病亦有之。曰脅下素有痞,連及臍旁,則其病久而非暴矣。臍為立命之原,臍旁者,天樞之位、氣交之際,肝脾腎三臟之陰凝結於此。連臍旁而痛,從小腹入陰筋者,其邪深入而非淺。

白話文:

承接上文,這裡要說明臟結病難治的原因。結胸是陽邪下陷,但仍然有陽證表現在外,所以雖然脈象沉緊,仍然可以攻治。但臟結是積累逐漸凝結而形成陰邪,五臟的陽氣已經耗竭。外在沒有煩躁潮熱的表徵,也不反覆寒熱,病人反而很安靜,這表示內外溝通的機制都消失殆盡。舌頭沒有黃黑芒刺的形態,反而出現滑苔,這是邪氣潛伏不發,正氣衰弱無力。雖然有硬滿的症狀,但即使想要攻治,也無法攻治了。這就是上文所說的難治之症,這裡進一步說明。

不得已,只能使用四逆、理中這類溫陽的藥物,或許還有生機。這段文字是臟結的死證。臟結的症狀,不只傷寒會有,雜病也會有。例如脅下本來就有痞塊,連到臍旁,就表示這個病已經很久了,不是突然發作的。臍是人體立命之本,臍旁是天樞穴的部位,氣機交匯之處,肝脾腎三臟的陰氣凝結在這裡。連到臍旁而疼痛,從小腹進入陰筋,邪氣深入而不再淺表。

少腹者,厥陰之部,兩陰交盡之處。陰筋者,宗筋也,今人多有陰筋上衝小腹而痛死者,名曰疝氣,即是此類。其邪既久且深,攻之不去,補之無益,雖不卒死,永無愈期,故曰死也。

白話文:

腹部是厥陰經脈所主的地方,也是男女陰器相交接的地方。陰筋是指會陰部位的肌肉,現在有很多人的陰筋向上竄到小腹引起疼痛甚至死亡的情況,這種病叫做疝氣,就是這類疾病的一種。如果病情已經很長時間而且很深重了,用藥物攻擊它又不能去除病症,補充營養也沒有好處,雖然不會立刻就死去,但永遠都無法痊癒,所以說這是接近於死亡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