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2)
卷之三 傷寒變證 (2)
1. 蓄血(述古)
凡太陽病不解,其邪由經入腑,熱結膀胱,則血凝蓄。血瘀則心氣結,故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邪從血下而解也。其外不解者,當先解其外,宜桂枝湯;外已解,但小腹急痛者,是蓄血也,桃仁承氣湯下之。
_邵評:_太陽邪熱,不從表出,隨經入腑。腑者,膀胱也。腑有餘熱,則經中之血,與熱相搏,蓄於下焦,名曰蓄血。熱邪上熏於心,故其人如狂。若血不結而下出,則熱隨血下而愈。如不愈而少腹急結者,必用攻法而去之。欲用攻法,須先審其外症。如外不解而攻之,血雖去而外邪復入於裡也,故必先解外邪;外邪已,而但少腹急痛者,是蓄血也,用桃仁承氣湯以下血散熱,乃先表后里之治法也。然此治蓄血之輕證。
白話文:
如果太陽病症沒有解除,邪氣會從經絡進入臟腑,熱氣積聚在膀胱,導致血液凝結積聚。血液瘀滯就會讓心氣阻塞,病人就會像發狂一樣。如果血液從下面流出來,病情就會好轉,因為邪氣隨著血液往下排解了。如果外症沒有解除,應該先解表,可以用桂枝湯;如果外症已經解除,但是小腹劇烈疼痛,這就是血液瘀滯,應該用桃仁承氣湯來排出瘀血。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者,病邪向里也。反不結胸者,熱結下焦也。其人發狂、少腹硬滿、小便自利者(此條著眼小便自利一症),以太陽隨經,瘀血而蓄於裡也,抵當湯下之則愈。
_邵評:_太陽六七日,表證仍在。而脈微沉,是經邪陷入太陽之腑也。反不結胸而發狂,其邪不在上,而熱瘀下焦血分也。夫蓄血而致發狂,熱勢攻心,非用單刀直入之將,必不能斬關取勝。是舍抵當逐血一法,更有何藥破其堅壘哉!然此蓄血之重證,故用抵當湯直攻其血,而不顧表證。與上條先表后里不同,蓋同一蓄血,桃仁承氣治瘀血將結之時,抵當治瘀血已結之後。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得了太陽病,病了六七天,表面的症狀還沒有消退,脈象微弱而沉,表示病邪已經往裡侵入了。如果沒有胸悶的症狀,反而出現發狂、小腹脹滿、小便自如的情況,這表示熱邪積聚在下焦,並與血液瘀積在一起,導致發狂。這種情況應該用抵當湯來治療,才能消除瘀血,使病情痊癒。
_又評:_此條經文,「表證仍在」下,當有「而反下」之句。誤下熱邪,自經入腑,結於膀胱而下焦蓄血,不成血結胸病,則知覺昏昧,故發狂。此經病傳腑,表病傳裡,氣病傳血,上焦病而傳下焦也。少腹居下焦,為膀胱之室,瘀血留結,故硬滿。小便自利者,病不在氣而在血也。下其血而氣自舒,攻其里而表自解矣。
太陽病,身黃(濕熱相搏)、脈沉結、少腹硬(濕熱蓄下焦)、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不利,水結也;小便自利,蓄血也),此濕熱不行之故。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
_邵評:_身黃脈沉結、少腹硬,水病、血病皆有之。小便不利,知水與熱結,為無血而有水,五苓散證也。若小便自利、其人如狂,乃熱與血蓄於下焦,為有血而無水,抵當湯證也。故太陽熱入膀胱,有水結、血結之分也。
白話文:
這條經文原本應該在「表證仍在」後面加上「而反下」這句話。如果錯誤地服用寒涼藥物,寒邪就會從經脈進入腑臟,在膀胱處積聚,導致下焦蓄血,形成血結,而不是血結胸病。患者因此意識昏迷,甚至發狂。這種病症是由表證傳入裡證,氣病傳變成血病,上焦病症傳到下焦所造成的。少腹位於下焦,是膀胱所在的位置,瘀血積聚在那裡,所以會感到硬滿。患者小便自利,表示病症不在氣而在血。如果瀉去血分,氣機就會自然舒暢,攻治裡證,表證也會自然解除。
太陽病患者出現身黃(濕熱相搏)、脈沉結、少腹硬(濕熱積聚在下焦)、小便不利,這是因為沒有血液循環(小便不利是水氣停滯,小便自利是蓄血),是濕熱無法正常運行所致。如果患者小便自利,並且神志恍惚像發狂,那就是血證無疑了。
身黃、脈沉結、少腹硬,水病和血病都可能出現這些症狀。小便不利,說明水氣和熱氣停滯,這是沒有血液循環而有水氣停滯,屬於五苓散證。如果小便自利,患者神志恍惚像發狂,那是熱氣和血液積聚在下焦,屬於有血液循環而沒有水氣流通,屬於抵當湯證。所以太陽病熱邪進入膀胱,會出現水氣停滯和血液積聚兩種情況。
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蓋心主血,血凝則心氣結而失其官矣,故喜忘。此素有瘀血,非傷寒所得者,屎雖硬、大便反易(此條以大便反易著眼),其色必黑,以浮血隨便而下故也。俱宜抵當湯下之。
_邵評:_此借發黃、小便不利,以辨蓄血之小便自利。瘀血是病根,喜忘是病情,此陽明未病前症。夫心為血之主,瘀血與熱蓄積既久,上干於心,故令喜忘。屎硬者大便當難,今大便反易而黑色,是宿血瘀蓄之故。以此大便反易之機,因究其色之黑,乃得其病之根,因知前此喜忘之病情耳。當用抵當湯入血破結之劑,下其瘀血。血去,熱亦不留矣。
白話文:
陽明病患者如果經常忘記事情,就一定有積血。因為心臟主導血液,血液凝結就會導致心氣阻塞,失去正常的功能,所以就會健忘。這種情況是原本就存在瘀血,不是因為傷寒造成的。雖然大便硬,但排便反而很順暢(這裡重點在於大便反常地順暢),而且顏色一定會是黑色,這是因為浮在血液中的瘀血隨著大便排出造成的。這種情況都應該服用抵當湯來治療。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用峻藥,宜抵當丸緩下其血。
_邵評:_有熱,身熱而表證仍在也。少腹滿,熱入下焦也。但滿而不硬,其人未發狂,何以知其有血?但熱入下焦而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小便利,預知其有蓄血也。蓋少腹之滿,比硬稍輕,當小其制,故用丸以緩之。以上述仲景《論》,兼參《來蘇集》、《類方》註釋之。
_又評:_此預辨蓄血,亦以小便之利與不利驗之。上條以大便易而黑,定其為蓄血。此條以小便反利,辨其為蓄血。審證之精,極當細玩。
白話文:
如果病人患了傷寒,伴隨發熱和腹部脹滿,本該小便不暢,但現在反而小便通暢,就表示有血瘀積在體內,應該馬上治療。不能用猛烈的藥物,應該用「抵當丸」緩慢地排出瘀血。
蓄血一證,雖病在血分,亦須分別陰陽治之。如血瘀上焦為陽,血蓄下焦為陰。太陽失表,熱瘀於裡,蓄血上焦為陽。太陽誤下,陽氣下陷,蓄血下焦為陰。
_邵評:_蓄血有陰陽之分。在上焦者為陽,在下焦者為陰。上焦由太陽失表,熱與血瘀;下焦由太陽誤下,陽氣下陷。
上焦蓄血,因不得汗,不能發斑而蓄血也(邪不從表外達,抑遏入內,傷營血而蓄於上焦,是陽熱之證也),其脈人迎必緊。緊者,數而有力之象也(陽熱之脈)。外症面紅舌燥(熱象)、發躁欲狂,或頭搖目瞪、大便下血水,兩手除食指之外,其餘各指皆抽掣是也。宜犀角、桃仁、生地、赤芍、歸尾、丹皮、丹參、鬱金之類清之行之。
白話文:
蓄血症雖然是血分的問題,但也要區分陰陽來治療。上焦的瘀血屬於陽,下焦的瘀血屬於陰。太陽表證失調,熱邪鬱積於內,導致上焦蓄血,屬於陽證;太陽表證誤用寒涼藥物,陽氣下陷,導致下焦蓄血,屬於陰證。
_邵評:_血蓄上焦,有陽證而無陰證,治以清熱破血之法。蓄血下焦,有陰證、陽證之不同,非比上焦蓄血,有陽證而無陰證也。下焦陽證,由邪熱內入下焦,熱邪與瘀血蓄結膀胱,用攻血攻下治之。
下焦陽證蓄血,即仲景所稱熱結膀胱之證,桃仁、大黃之屬下之是也。若下焦陰證蓄血,乃因誤下,陽氣下陷,陰血受傷,血因寒而凝也。其見症面白目青(虛寒之證)、眉皺目瞪、寒戰口噤(寒證見象)、舌胎白滑(虛寒舌胎)、大便下血水、兩手除食指之外其餘各指皆抽掣是也。
宜溫補之,如人參、附子、白朮、當歸、肉桂、桃仁、升麻、炙草之類(溫補中陽,和營散寒之劑),溫補以升陽氣。如服藥後,寒噤稍止(陽氣流通故噤止),一二時復作者(藥輕病重),此藥力不及,再進之,以續陽氣,寒噤得止者生(陽回則生,陽絕則死),不已則死(參《傷寒第一書》)。凡蓄血證,大便下血水,見糞者生,不見者死(下血水見糞,則中樞有權,故生。
白話文:
邵氏評曰:
血蓄於上焦,有陽證而無陰證,應以清熱破血之法治療。蓄血於下焦,則有陰證、陽證之不同,這與上焦蓄血,有陽證而無陰證者不同。
下焦陽證,乃因邪熱內入下焦,熱邪與瘀血蓄積於膀胱,應以攻血攻下之法治療。
下焦陽證蓄血,正是仲景所言熱結膀胱之證,可用桃仁、大黃等藥物下之。
若下焦陰證蓄血,則因誤下導致陽氣下陷,陰血受傷,血因寒而凝結。其症狀表現為面色蒼白、眼白泛青(虛寒之證),眉頭緊皺、眼睛睜大,寒戰口噤(寒證表現),舌苔白滑(虛寒舌苔),大便下血水,雙手除食指外其他各指皆抽搐。
應以溫補之法治療,如人參、附子、白朮、當歸、肉桂、桃仁、升麻、炙草等藥物(溫補中陽,和營散寒之劑),溫補以升提陽氣。若服藥後,寒戰稍止(陽氣流通故而寒戰停止),但一兩個時辰後又復發者(藥力不足,病重),則藥力不足,需再次服用藥物,以續補陽氣,若寒戰得止則可生(陽氣回升則可生,陽氣耗盡則死),若寒戰不休則必死(參《傷寒論》)。
凡蓄血證,大便下血水,若見糞便者可生,不見者則死(下血水見糞,則中樞仍有力量,故可生)。
無糞,則中土幾絕,故死)。
_邵評:_下焦陰證蓄血,由於誤下,正氣受傷,陽虛氣陷,陰血凝蓄。此陰寒證也,與陽邪內結而蓄血者,大為不同。醫者極當留心。
白話文:
如果沒有排便,表示脾胃功能已經嚴重損傷,因此會死亡。這是因為在下焦出現了陰性症狀和蓄積血液的情況,是因為錯誤地使用了瀉下的方法,使正氣受到傷害,造成陽氣衰弱、氣機下沈,使得血液凝聚不散。這種情況屬於陰寒病症,跟由陽熱病邪引起的內部聚結並蓄積血液的情形有很大的差異,醫生應該要非常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