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下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下 (10)

1. 氣上衝心

此腹中之氣時時上衝也。氣撞心疼(厥陰肝邪,木火乘心也),吐蛔者厥陰熱病也,不吐蛔者病在陽分表邪也(太陽表邪未散也),桂枝湯;氣上衝咽而喘者,胸中有痰也(痰邪在陽明之表也),瓜蒂散。參《金鑑》。

_邵評:_分肝火、表邪、痰逆三因,最精。

_按:_厥陰氣撞熱疼、知飢不納、食則吐蛔等症(見症都是肝火上升犯冒),總屬肝胃之病。固胃中虛寒,肝風襲胃,相火挾濁陰上衝,故致斯症。治法當以苦辛酸,寒熱並用,如川連、吳萸、黃芩、乾薑、茯苓、半夏、川椒、烏梅之類。參《葉案》。

白話文:

這腹中的氣時常往上衝。氣往上衝撞擊心臟導致疼痛(厥陰肝經邪氣,肝火侵犯心臟),嘔吐蛔蟲的是厥陰經熱病,不嘔吐蛔蟲的是表證陽分邪氣(太陽表邪未消散),[桂枝湯];氣往上衝到喉嚨而喘息的是胸中有痰(痰邪在陽明經表),[瓜蒂散]。參閱《金鑑》。

邵氏點評

區分肝火、表邪、痰逆這三個原因,非常精闢。

按語

厥陰氣撞導致熱痛、自覺飢餓但吃不下東西、進食後嘔吐蛔蟲等症狀(所見症狀均屬肝火上升犯胃),總的來說是肝胃疾病。原本胃中虛寒,肝風侵襲胃部,相火挾帶濁陰向上衝擊,故而導致此症。治療方法應採用苦、辛、酸、寒、熱並用的藥物,如川連、吳萸、[黃芩]、[乾薑]、[茯苓]、[半夏]、川椒、[烏梅]等。參閱《葉案》。

2. 吐蛔

胃中虛冷,理中安蛔散。

_邵評:_此中虛寒伏之正法。

肝邪犯胃,烏梅丸。

_邵評:_此肝胃不和之正法。

白話文:

胃中虛冷,可以服用理中安蛔散。 肝臟問題影響到胃部,可以使用烏梅丸治療。這是針對肝臟與胃部不合的標準治療方法。

3.

(厥者,手足逆冷,有陰陽之分)

自熱至溫,自溫至厥者,邪從三陽經來,傳經之熱邪也(從外入內,由漸而進,自熱至溫,自溫至厥冷,為熱厥,非若寒厥之一起即厥也),四逆散(從少陽治)。甚者四肢雖厥,大便秘,小便赤(熱入陽明之腑),脈沉滑(熱實之脈),此陽證似陰,所謂厥深熱亦深也,宜白虎、承氣等湯為治(從陽明治,下其實熱也)。

_邵評:_此陽邪熱厥治法。

陰厥(陽虛寒勝而為陰厥)乃三陰自受寒邪,或腹痛吐利,或下利清穀(陰盛無陽見症),宜四逆理中湯、當歸四逆湯(扶陽散寒)主治。參《準繩》。

白話文:

(厥,指的是手腳逆向變冷,有陰陽之別)

從熱轉為溫暖,再從溫暖轉為厥冷,這表示邪氣從三陽經路徑來,是傳遞過程中的熱邪(從外部進入內部,逐步深入,由熱轉為溫暖,再由溫暖轉為厥冷,這是熱厥,而非一開始就出現厥冷的寒厥),應使用四逆散進行治療(從少陽經路徑進行治療)。若病情嚴重,四肢雖然厥冷,但大便乾結,小便色黃(熱邪進入陽明腸胃),脈象沈滑(顯示熱實的脈象),這代表陽性病症表現出陰性特徵,也就是所謂的「厥冷深則熱亦深」,適合使用白虎湯、承氣湯等方劑進行治療(從陽明腸胃進行治療,排除實際的熱邪)。

邵評:這是指治療陽性邪氣引發的熱厥。

陰厥(由於陽氣虛弱,寒邪入侵而形成陰厥)通常是由於三陰部位自行受到寒邪侵襲,或是腹痛、嘔吐、排便稀薄(陰盛無陽的表現症狀),應使用四逆湯和理中湯、當歸四逆湯進行扶助陽氣、散寒治療。參照《準繩》進行進一步理解。

_邵評:_此陰勝寒厥治法。

_按:_少陰有寒厥而無熱厥(寒傷少陰之陽,故有寒厥而無熱厥),厥陰有寒熱二厥(厥陰相火內寄,故有寒熱二厥)。寒厥者,只寒而不熱也。熱厥者,由熱而至厥,由厥而至熱,相因不已也。當分陰陽淺深治。參《金鑑》。

_邵評:_此辨寒厥、熱厥見象之不同。

白話文:

這段文字說明了陰盛寒厥的治療方法,並區分了寒厥和熱厥的表現。寒厥是指單純的寒冷發作,沒有熱症狀,而熱厥則表現為由熱而至厥,又由厥而至熱,循環往復。因此,在治療時要根據陰陽虛實,淺深程度進行分別處理。

4. 下利

熱者,下利譫語,有燥屎也(陽明熱結旁流,宜下),宜小承氣湯;熱利下重,欲飲水者(厥陰熱邪下陷,協熱下利,宜清),白頭翁湯。

_邵評:_此熱利分陽明、厥陰,最為精確。

寒者,下利清穀、手足厥冷者(陽衰寒邪內伏),四逆湯;下利汗出(陽欲外亡)而厥者,亦四逆湯。

_邵評:_寒利以扶陽為主。

白話文:

如果病人發燒,又拉肚子、神志不清,並且排泄乾燥的糞便,這屬於陽明經熱結於腸道,應該要瀉下,可以使用小承氣湯。如果病人發燒,拉肚子而且排泄物較重,還想要喝水,這屬於厥陰經熱邪下陷,導致發燒和拉肚子,需要清熱,可以使用白頭翁湯。

邵氏評注:這段話將熱痢分為陽明和厥陰,分析精準。

如果病人體寒,拉肚子並且排泄物清稀,四肢冰冷,這是因為陽氣衰弱,寒邪入侵,可以使用四逆湯。如果病人拉肚子而且伴隨出汗,身體發涼,這是因為陽氣外洩,可以使用四逆湯。

邵氏評注:寒痢的治療以扶陽為主。

5. 少腹痛滿

(臍下為少腹)

夫胸中滿、心下滿(病在上焦),皆氣鬱也。腹滿(邪在中焦),多有燥屎也。少腹滿(厥陰部位),溺與血之分也(病在下焦)。邪結下焦,津液不通則溺蓄,血氣不行則血結,皆為脹滿而痛也。若小便利者,為蓄血(辨血與溺,全在小便之利與不利。若病在血分,不關於氣,故小便自利),宜桃仁承氣湯。

小便不利者(熱在氣分,故小便不利),為水蓄膀胱,宜五苓散。二證(二證太陽傳入膀胱之腑)俱是熱邪。若四肢厥冷、小便清白而小腹滿痛者(病在下焦厥陰之分),為冷結膀胱,宜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治。合參《準繩》、《金鑑》。

_邵評:_少腹滿有寒熱二因。邪熱入於膀胱,又有血蓄、水蓄之不同。最宜細辨。

白話文:

如果胸部感覺脹滿、心腹部位覺得飽脹(病症在上焦),都是因為氣鬱結的緣故。腹部脹滿(病邪位於中焦),大多伴隨著乾燥的大便。小腹部脹滿(厥陰經部位),小便和血脈之間出現了問題(病症在下焦)。病邪停聚在下焦,津液不通暢就會積蓄小便,血氣運行不暢就會導致血脈不通暢,這些都會導致脹滿而疼痛的症狀。如果小便通暢,就是蓄血的表現(辨別血脈和小便,關鍵在於小便是否通暢。如果病症屬於血脈方面,與氣無關,所以小便仍然通暢),應當服用【桃仁承氣湯】。

小便不通暢(熱邪位於氣分,所以小便不通暢),是膀胱積水,應當服用【五苓散】。這兩種病症(兩種病症都是太陽經傳入膀胱腑之後引起的)都是熱邪引起的。如果四肢冰冷、小便清澈而小腹脹滿疼痛(病症位於厥陰經下焦部位),就說明膀胱有寒邪停聚,應當服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湯】治療。詳見《準繩》、《金鑑》。

6. 囊縮

(舌卷囊縮者死)

熱極而縮者,承氣。寒極而縮者,四逆加吳茱萸。

_邵評:_合虛實寒熱二因,治法最精。

白話文:

舌頭和喉嚨收縮無法說話的人會死亡。如果是因爲熱度過高導致收縮的情況,則可以使用承氣湯治療;如果是由於溫度過低而導致收縮的情況,則可以使用四逆散加上吳茱萸進行治療。這個治療方法非常精確地考慮了虛實、冷熱兩種原因。

7. 厥陰心得新法

_按:_六經主病,仲景非專為傷寒立言。如厥陰所述,氣衝、吐蛔等症,乃厥陰風木自病。不拘傷寒、雜證,但見嘔逆吐蛔者,即是肝邪犯胃,宜兼厥陰而治。要知六淫感證,兼帶厥陰者可治。若從三陽傳至厥陰,則熱極生風,九竅將閉,所形皆敗證矣(熱入極深,陰涸邪陷,故多敗證)。今將厥陰本病治法列於下,勿以傷寒傳經目之可也。

白話文:

按: 六經主病,張仲景所著《傷寒論》並非專門論述傷寒。例如厥陰篇所述之氣衝、吐蛔等症,乃厥陰風木之本病所致。不論是傷寒或其他雜病,只要出現嘔逆吐蛔的症狀,就說明肝邪犯胃,宜兼顧厥陰經而治療。需知六淫感證,若兼帶厥陰經病症者,也可依照厥陰經的治療方法。然而若從三陽經傳至厥陰經,則熱邪極盛而化為風邪,九竅將要閉塞,所呈現的都是敗證(因熱邪深入臟腑,陰液枯竭,邪氣侵襲,故多為敗證)。現將厥陰經本病的治療方法列於下方,不可僅以傷寒傳經的角度來理解。

8. 肝邪犯胃

凡遇傷寒、熱病,症見乾嘔渴飲、胸膈滿悶、格食不下,或兩脅抽痛、舌胎黃黑(熱極舌胎),或兼吐蛔,此即證兼厥陰,肝邪犯胃而然也。宜用桂枝、芍藥、川連、乾薑、茯苓、半夏、黃芩之類主之。吐蛔加椒梅;寒熱似瘧(邪出少陽)加柴胡引出少陽,或青蒿清宣少陽。

_邵評:_此肝邪犯胃之正法。

白話文:

當遇到傷寒、熱病,出現乾嘔口渴、胸部悶脹、吃不下東西,或者兩側肋骨疼痛、舌苔黃黑(熱極舌苔),甚至伴隨吐蛔蟲,這就說明病症兼有厥陰證,是肝邪犯胃導致的。治療應使用桂枝、芍藥、川連、乾薑、茯苓、半夏、黃芩等藥物。若有吐蛔蟲則加用椒梅;若出現寒熱像瘧疾(邪氣在少陽經)則加柴胡引導少陽邪氣外出,或用青蒿清宣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