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下 (7)

1. 少陰心得新法

(表邪傳入少陰之中,兼陽為實證,陰不兼陽為虛證)

_按:_少陰為生死之關,故仲景歷言死證。然於傳經熱邪,若兼陽明,猶可養陰退陽(臟不受邪,還入於腑,兼陽明治之)。自感寒邪,正氣未潰,猶可溫腎散寒(寒邪中陰,以陽為重)。均非死證。凡看傷寒熱病,診得六脈沉細,似寐非寐,皆屬少陰見象(少陰脈症本象),宜兼少陰以治。如兼咳嗽,邪在肺腎之間(溫熱病邪入於陰,每多兼經而病)。如兼泄瀉,邪在脾腎之間。如兼昏昧,邪在心腎之間。此病不在三陽,而在手足三陰,是為三陰兼證,不得因身熱,概以三陽經藥治之。

白話文:

當外邪入侵少陰經時,若同時伴隨陽明經的實證,則屬於實證;若沒有陽明經的實證,則屬於虛證。少陰經是生死攸關之處,所以仲景特別強調死證的判斷。然而,若是傳經熱邪兼及陽明經,仍然可以透過養陰退陽的方法治療(即臟腑不受邪氣侵襲,邪氣退回腑臟,以兼陽明的治療方法)。如果患者因為寒邪入侵而感到身體虛寒,但正氣尚未潰敗,仍然可以用溫腎散寒的藥物來治療(寒邪侵犯陰經,以陽氣不足為重)。以上情況都不是死證。在診斷傷寒熱病時,如果患者脈象沉細,昏昏沉沉,似睡非睡,就屬於少陰經的表現,應該採用兼治少陰經的方法。如果患者同時伴隨咳嗽,則邪氣在肺腎之間;如果同時伴隨腹瀉,則邪氣在脾腎之間;如果同時伴隨昏迷,則邪氣在心腎之間。這種病症不在三陽經,而是在手足三陰經,屬於三陰兼證,不可單純因為患者發熱,就一概用三陽經的藥物來治療。

2. 肺腎虛寒挾濕

凡診傷寒熱病,微見惡寒、發熱不已、咳嗽不渴、六脈沉細(少陰脈症)、身靜蜷臥、舌胎微白兼紅或淡紅而潤,此肺腎寒而感外邪也。宜桂枝湯加陳皮、杏仁、羌活、半夏、茯苓之類微汗之。如不應(正虛不能達邪,故不應),急當以金水六君煎加杏仁、生薑、胡桃、蘇葉之類,投無不效。

_邵評:_此肺腎虛寒挾感之正法。

白話文:

凡是診斷傷寒熱病,若病人略微出現惡寒、發熱不退、咳嗽不渴,並且脈象沉細(屬於少陰脈症),身體靜止蜷縮著睡覺,舌苔微白並帶點紅色或淡紅色且濕潤,這就表示肺腎寒氣受到外邪入侵。應該使用桂枝湯加入陳皮、杏仁、羌活、半夏、茯苓之類的藥物,讓病人微微出汗。如果沒有效應(可能是正氣虛弱,無法驅散外邪),應立即使用金水六君煎加入杏仁、生薑、胡桃、蘇葉等藥物,服用後一定見效。

3. 脾腎虛寒挾感

如初起發熱惡寒、大便泄瀉、舌苔白嫩(虛寒舌胎),而兼少陰脈症者,此寒邪客於脾腎之間。宜溫中散寒,如桂枝、紫蘇、廣皮、厚朴、山藥、焦曲、乾薑、茯苓、甘草之類溫散之。

_邵評:_此脾腎俱寒挾感之正法。

白話文:

如果患者剛開始出現發熱怕冷、腹瀉、舌苔白嫩(顯示身體虛寒),而且還伴隨少陰脈的症狀,那麼這是寒邪入侵脾腎之間所致。應該使用溫中散寒的藥物,例如桂枝、紫蘇、廣皮、厚朴、山藥、焦曲、乾薑、茯苓、甘草等溫散寒藥。

_邵氏評註:_這是脾腎俱寒,並且又受到寒邪入侵的正確治療方法。

4. 陰虛有火挾感

若初起惡寒發熱,口渴唇燥,舌胎嫩紅而干(陰虛舌胎),或絳底(內熱也)浮白(外邪也),或兼咳嗽(外邪在肺),或兼煩躁,六脈弦數無力(陰虛有邪),或浮洪無力(虛火上亢),此陰虛水虧而挾外感也。陰虛於下,則陽亢於上,故見躁煩,勿以陽明火證治之。亦宜金水六君去半夏,用生地,加川斛、丹皮、豆豉、蔥白之類,滋養陰液以汗之。

如兼嘔惡(胃火上逆),當留半夏,加竹茹以和胃。如兼咳嗽(肺氣上逆),加旋覆花、甜杏仁以降氣。如經汗表,升提太過,以致虛火上冒、目赤顴紅(陰虧火逆)、大渴煩躁、嘔惡不納者,亦宜金水六君煎,加麥冬、代赭之類養陰鎮逆,汗多合生脈散。

_邵評:_此陰虛有火挾感之正法。

白話文:

如果一開始出現惡寒、發熱、口渴、嘴脣乾裂,舌苔淡紅色而乾燥(陰虛的舌苔),或者舌色深紅(內熱)舌苔白而浮(外邪),或者伴有咳嗽(外邪在肺),或者煩躁不安,脈象弦細而無力(陰虛有邪),或者浮而洪大而無力(虛火上炎),這是陰虛水虧而夾雜外感的表現。陰虛在下,則陽氣亢盛在上,所以會出現煩躁,不要把它當作陽明火證來治療。宜使用金水六君湯去半夏,加上生地黃、川斛、丹皮、豆豉、蔥白之類的藥物,滋養陰液,發汗解表。

如果兼有嘔吐惡心(胃火上逆),應當保留半夏,加上竹茹,以調和胃氣。如果兼有咳嗽(肺氣上逆),加上旋覆花、甜杏仁,以降下肺氣。如果經過發汗解表後,升提過度,導致虛火上冒,出現眼睛紅、顴骨紅(陰虧火逆)、極度口渴、煩躁、嘔吐惡心、進食不下,也應使用金水六君煎,加上麥冬、代赭之類的藥物,養陰鎮逆。如果出汗過多,可以結合生脈散。

5. 脾寒腎逆挾感

如陰分有火而挾外感,以致頭疼惡寒(表邪)、發熱不止,因口燥渴而食生冷,遂致泄瀉(脾受寒邪),舌胎微白兼淡紅(虛寒舌胎),舌形雖濕而干(津液虧也),此脾本虛寒,因津液少而渴(腎虧虛熱),故一貪生冷即見泄瀉。治宜和脾,以益少陰,如生地、丹皮、茯苓、山藥、廣皮、石斛、苡仁、甘草、蓮肉等主之。兼表證者,加蔥白、豆豉,或獨活、葛根(以散表邪)亦可。

白話文:

如果體內陰分有火,又加上外感邪氣,導致頭痛、畏寒(表邪入侵)、發熱不止,由於口乾舌燥而吃生冷食物,結果造成腹瀉(脾胃受寒邪),舌苔微白兼帶淡紅(虛寒舌苔),舌頭雖然濕潤卻有乾燥感(津液不足),這說明脾胃原本就虛寒,因津液不足而口渴(腎臟虧虛導致虛熱),因此只要貪吃生冷食物就容易腹瀉。

治療應該以健脾和胃,滋補腎陰為主,可以選用生地、丹皮、茯苓、山藥、廣皮、石斛、苡仁、甘草、蓮肉等藥物。如果同時伴有表證,可以加蔥白、豆豉,或是獨活、葛根(以散發表邪)來治療。

如表證已除,而但發熱口渴(邪退津虧,虛熱口渴),兼便溏者(脾虛有熱),前藥加糯米炒麥冬、沙參,以生律液,自然渴解熱止。

_邵評:_此脾寒腎熱挾感之正法。

白話文:

如果表證已經消退,但仍然發燒口渴,這可能是邪氣退去後津液虧損,虛熱導致口渴,並且伴隨大便稀溏,說明脾胃虛弱又有熱。可以在前藥的基礎上,加入炒麥冬和沙參,滋陰生津,就能自然地解渴止熱。

6. 少陰病起吐利

如初起吐利,止後發熱,脈沉細(少陰本脈),手足冷,舌形紫絳無胎者(少陰舌胎),此少陰虛證也,勿以霍亂(吐利肢冷,症似霍亂,但此是少陰吐利,不可誤認真霍亂證)治之。舌潤不渴(虛寒見象),當以金水六君煎加丁、沉溫以和之(溫中納下)。舌燥口渴(虛熱見象),亦以金水六君加麥冬(糯米粉炒)、北沙參益陰和中,以生津液(益陰生津)。

如吐瀉傷津、口大渴而小水不利者(陰液虧涸而虛熱內伏),急以左歸飲(壯水制火),加人參、麥冬、歸身、白芍斂陰生津,自然渴解便利。若妄利小便(益耗陰液),則死矣。

_邵評:_此少陰吐利之正法,分溫中、滋液、斂陰生津三則,治法極精。

白話文:

如果一開始嘔吐腹瀉,止住後發燒,脈搏沉細(少陰本脈),手腳冰冷,舌頭呈紫紅色沒有舌苔(少陰舌苔),這是少陰虛證。不要以霍亂(嘔吐腹瀉肢體冰冷,症狀類似霍亂,但這是少陰嘔吐腹瀉,不要誤認為真正的霍亂證)來治療。舌頭濕潤不口渴(虛寒的徵象),應使用金水六君煎加上丁香、沉香溫暖和胃腸(溫中納下)。舌頭乾燥口渴(虛熱的徵象),也使用金水六君加上麥冬(糯米粉炒)、北沙參(壯水制火),加上人參、麥冬、當歸身、白芍斂陰生津,自然會解渴排尿。如果妄利小便(更多耗損陰液),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