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下 (6)

1. 但欲寐

(衛氣寤則行陽,寐則行陰,故寐為足少陰病)

若欲寐無表裡證,身和、脈小,是已解也(病退脈和,邪解神安)。風溫證,亦欲寐多眠,則有脈浮發熱,汗出身重,鼻息鼾鳴之異(風溫亦有欲寐證,見症與少陰不同)。

白話文:

[然而總想睡覺]

(當人清醒時,衛氣運行於體表的陽經,睡覺時則運行於體內的陰經,因此嗜睡可視為腎經,也就是足少陰經的問題)

如果只是想睡覺而沒有其他外感或內傷的症狀,身體感覺舒適,脈搏微弱,這表示疾病已經在恢復階段(當疾病退去,脈象趨於平和,體內的邪氣被清除,精神得到安定)。

風溫病的患者,也會表現出想睡覺且多眠的情況,但會伴隨脈象浮動、發燒、出汗、身體沉重,以及打鼾等特徵(風溫病也會出現想睡覺的症狀,但其具體表現與腎經的問題有所不同)。

2. 口燥咽乾

屬熱邪,有實熱宜承氣,有虛熱宜養陰。

_邵評:_口燥咽乾,屬熱邪,但熱有虛實,治宜分別。

白話文:

[口乾喉燥]

這屬於熱邪所導致的症狀,如果是由於實熱引起的,應使用承氣湯這一類的方子來治療;如果是虛熱導致的,則應該用滋陰的方式來調理。

_邵評:_口乾喉燥的狀況,的確是熱邪在作祟,但需注意到熱邪也有虛實之分,治療時必須加以區別。

3. 咽痛

(少陰之脈上貫肝膈,循喉嚨,系舌本,故咽痛)

少陰咽痛,屬熱者,有半夏散及湯,又甘草湯、桔梗湯,此散火也。屬寒者,桂枝幹薑湯,治汗多亡陽也;通脈四逆湯,治陰盛格陽也。參《準繩》。

_邵評:_咽痛熱證,是虛火上升;寒證,有亡陽、格陽二證。

《金鑑》云:咽痛一證,寒熱皆有。腫痛為熱證,仲景有甘桔半夏苦酒、豬膚等湯調治;不腫而痛為寒證,宜四逆湯加桔梗主治也。

_邵評:_咽痛寒熱俱有,腫者為熱,不腫為寒,治當分別。

白話文:

【咽喉疼痛】

咽喉疼痛的情況,根據中醫理論,是由於少陰經脈向上貫穿肝膈,沿著喉嚨,連接舌根,所以會引起咽痛。

如果咽痛是由熱引起的,可以使用半夏散和半夏湯,另外還有甘草湯和桔梗湯,這些藥物的作用在於清除體內的火熱。如果是因寒導致的咽痛,則應使用桂枝乾薑湯,這主要治療大量出汗後失去陽氣的情況;而通脈四逆湯則用於治療陰盛壓抑陽氣的狀況。此觀點出自《準繩》。

邵評:咽痛若由熱引起,通常是虛火上升所致;而由寒引發的咽痛,則可分為失去陽氣和陽氣被陰氣抑制兩種情況。

《金鑑》指出:咽喉疼痛這一症狀,可能由寒也可能由熱造成。若出現腫脹並伴隨疼痛,這通常是由熱導致的,張仲景曾提出使用甘桔半夏苦酒和豬膚湯來調理;而若只是單純的疼痛但無腫脹,則屬於寒證,應該使用四逆湯加上桔梗來治療。

邵評:咽喉疼痛有可能由寒也可能由熱引起,若伴有腫脹,通常是由熱所致;反之,若無腫脹則可能是寒證,治療時需加以區別。

4.

有寒熱之分。熱者,寸口脈數、發熱煩渴、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水熱上逆),宜五苓散;食入口即吐者(痰熱上拒),宜二陳湯加薑汁、炒川連和之。

_邵評:_吐證寒熱均有。此條熱吐,又有水逆、痰熱格拒二證。

寒者,口不渴而吐,理中去白朮加生薑。參《準繩》。

_邵評:_此治寒吐之正法,亦可加石蓮、丁香。

《金鑑》云:口不渴,厥而吐(寒邪上格),屬寒,宜理中、吳萸輩。渴而得食即吐(火熱格拒),屬火,實熱黃連解毒湯,虛熱於薑黃芩黃連湯。渴而飲,飲而吐,吐而復渴,屬水逆(水逆上升),五苓散。

_邵評:_吐證不渴為寒,渴為熱,熱有虛實之分。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關於「嘔吐」的症狀,主要分為寒性和熱性兩種。

如果是熱性的嘔吐,會有脈搏跳動快速、發燒、感到煩躁並口渴想喝水的現象。若喝水後馬上又吐出來,這稱為「水熱上逆」,應服用五苓散;若食物一進嘴就吐出,是因為「痰熱上拒」,建議服用二陳湯,並加入薑汁和炒過的四川黃連來調和。

邵評:嘔吐有寒性和熱性之分,此段描述的是熱性嘔吐,且有「水熱上逆」和「痰熱格拒」兩種情況。

對於寒性嘔吐,患者不會感到口渴,治療應使用理中湯,但去掉白朮成分,增加生薑。參考《準繩》一書。

邵評:這是治療寒性嘔吐的正確方法,也可以加入石蓮和丁香來增強療效。

《金鑑》一書提到:如果患者不感到口渴,並且有四肢冰冷和嘔吐的症狀,屬於寒性,應該使用理中湯或吳茱萸。若口渴且吃東西就吐,是因為火熱導致的,若是實熱狀態,可用黃連解毒湯;虛熱狀態,則用薑黃芩黃連湯。若口渴喝水,喝完就吐,吐完又口渴,屬於「水逆上升」,應使用五苓散。

邵評:嘔吐症狀中,不口渴表示寒性,口渴表示熱性,而熱性嘔吐還需進一步區分虛熱和實熱。

5. 吐利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乾嘔吐涎沫(此厥陰證),亦宜此湯(寒中少陰而復上攻陽明之證,又厥陰寒邪上攻陽明,胃虛寒逆)。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表未和),當和解其外,宜桂枝湯(里和而表未解)。

白話文:

【對於嘔吐與腹瀉】

患有少陰病的人,如果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甚至感到極度煩躁,好像快要死掉的情況,應該使用吳茱萸湯來治療。若出現乾嘔且吐出泡沫(這屬於厥陰病症狀),也適合服用吳茱萸湯(這是因為寒邪影響了少陰經,然後又反過來攻擊陽明經的症狀,同時也是厥陰經的寒邪向上攻擊陽明經,導致胃部虛弱及寒冷的情況)。當嘔吐和腹瀉停止,但身體仍然感到疼痛不止(表示外表的風寒尚未調和),應該要調和身體的外部環境,此時適合使用桂枝湯(內部已調和,但外表的風寒尚未解除)。

6. 下利

下利屬於熱者四證。

四逆泄利下重,四逆散。

_邵評:_陽郁不達於四肢,故逆。下重者,熱之微也。此陽邪下陷而入陰中,用四逆散泄熱散邪。

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

_邵評:_此虛熱,下焦有水,治以導水泄熱。

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乾燥者,大承氣湯。

_邵評:_陽明燥實,熱利旁流,故急下以存陰。

下利咽痛,豬膚湯。

_邵評:_陽邪傳入少陰,虛火上升,治以滋陰泄熱。

少陰下利屬寒者,約八證。

少陰病,下利、惡寒而蜷、手足溫者可治(陽尚存,故可治),四逆湯;四肢逆者不治(陽將絕,故不治)。

少陰病,脈浮而遲(熱在表而寒在臟,故脈浮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四逆湯主之(溫里散寒)。大汗,若大下利而厥逆者,四逆湯。

_邵評:_大汗則亡陽,下利則亡陰,陰陽俱虛,厥冷而利,非清穀,急溫之,陽回而生可望也。

少陰至四五日,傻痛、小便不利(是病根,當著眼)、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陽微而氣不化,水積下焦為病),真武湯。

_邵評:_腎中有陽虛,復受寒邪,腎火衰而不能化水,致水積下焦,用真武湯、壯元湯以消陰水。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冷、脈微欲絕(陰寒盛於內也)、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格陽於外,鬱而在表也),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寒鬱其陽,則脈伏不出),通脈四逆湯主之。

_邵評:_真陽之氣,被陰寒所迫,不安其處,而遊散於外,故顯假熱之象,而實非熱也。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寒傷陰血)、小便不利(陰病,故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火鬱下焦也),桃花湯主之。

_邵評:_陽邪入里,便膿血者,為協熱下利,是白頭翁湯證。此少陰病便膿血而下利,為下焦不約而裡寒也,因桃花湯固下而散寒。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下焦陽虛,不能固其內,又不能通於脈故也),與白通湯。

_邵評:_用白通湯通陽散寒,姜附之辛溫破陰固里,蔥白之辛通入脈引陽也,此方最合。

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陰寒太甚,格陽上逆,陽欲通而不得通,故見此脈症),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後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_邵評:_白通湯中加人尿、膽汁之咸、苦、寒為反佐,從陰引陽,使不格拒。脈暴出,是無根之陽發露無遺,故死;脈微續者,被抑之陽來復有漸,故生。

少陰下利主死者,約六證。

少陰病,下利止(非利愈,乃臟陰盡也)而頭眩(眩,目黑而轉也),時時自冒(冒,昏冒也)者死。

_邵評:_此腎氣下絕,無根之陽泛上,神氣散亂,陰陽俱脫,是以死也。

少陰病,自下利、汗出煩躁、不得寐者(亡陽之兆,乃陰虛而真陽不關守也),死。

_邵評:_躁不得寐,則陰陽盡虛,邪氣獨盛,正不勝邪,擾亂不寧,頃刻離散而死。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陰寒太甚,而陽氣不振也),不治(陽消陰長,故不治)。

下利發熱、汗出不止者(陽夕亡也),死。

_邵評:_下利發熱,陰不內守,汗出陽從外亡,是謂有陰無陽,故死。

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陰竭陽浮),死。

_邵評:_厥利不止,臟腑氣絕矣。躁不得臥,精神不治矣。微陽不能久留,故死。

下利十餘日,脈反實者(邪氣盛也),死。

_邵評:_利十餘日,正氣受傷,其脈反實,邪未衰也,正虛邪盛,不克支撐,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