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下 (5)
卷之二下 (5)
1. 陽邪傳入太陰熱證
若邪從陽經傳入太陰(陽經熱邪轉至大陰,邪入已深矣),則熱愈深,毒愈甚,舌見純黃、純黑(熱邪舌胎),唇齒焦燥,目黃面赤,腹大熱或晡熱,手足不欲暖蓋,小便赤澀,大便熱瀉(上症皆熱邪見象)。舌無芒刺者,熱毒暴下也(熱而未實,毒邪下注,故暴下)。舌起芒刺者,大便不通也(邪已結實,故大便不通)。
三陰無竅,俱借陽明為出路,故兼見陽明證者為輕(三陰熱入陽明胃腑而成可下之證,則邪有出路,可用下法,故見陽明證者為較輕,是陰出之陽也)。大便通者,只宜清熱解毒(熱而未實,只用清解熱毒)。大便不通者,導之清之(熱邪結實,故宜清化導下)。清裡解毒,如犀角、芩、連、梔、翹、銀花、人中黃之類;導下,如枳實、厚朴、檳榔、大黃之類。
_邵評:_此陽邪傳裡熱證之正法。
白話文:
如果病邪從陽經傳入到太陰經(即陽經的熱邪轉移到太陰經,這表示病邪已經深入),那麼病情會更嚴重,熱度更深,毒素更強。具體表現為舌頭呈現純黃色或者純黑色(這是熱邪在舌苔上的表現),嘴脣和牙齒乾燥,眼睛發黃,臉色紅赤,腹部感覺非常熱,或者在傍晚時分體溫升高,手腳不喜歡被暖和覆蓋,小便顏色深紅且排尿困難,大便呈熱性腹瀉(這些都是熱邪的症狀)。
如果舌頭上沒有芒刺,這表示熱毒突然下瀉(熱度尚未完全形成實證,毒素向下移動,因此出現急性的下瀉)。相反,如果舌頭上出現芒刺,這表示大便可能堵塞(病邪已經形成實證,所以大便無法順利排出)。
三陰經並無直接的出口,它們都需要藉助陽明經作為出口,因此如果同時出現陽明經的症狀,病情相對較輕(即當三陰的熱進入陽明胃腑形成可以通過排泄來治療的情況,那麼病邪就有了出口,可以用排泄的方法來治療,所以出現陽明經的症狀表示病情較輕,這是陰邪轉為陽邪的現象)。
如果大便通暢,只需要清熱解毒(熱度尚未形成實證,只需要清除熱毒)。但如果大便不通暢,則需要輔助排泄並清熱(因為熱邪已經形成實證,所以應該通過清理和輔助排泄來治療)。
清熱解毒的藥物有犀角、黃芩、黃連、梔子、連翹、銀花、人中黃等;輔助排泄的藥物有枳實、厚朴、檳榔、大黃等。
邵評:這是對於陽邪傳入內臟熱證的正確治療方法。
2. 陰邪內陷太陰斑證
若由失表失清,以致毒邪凝結於裡,陷於太陰,每有發為五斑者(五斑,斑有五色也)。其症反脈靜身涼,有似邪退正復之象(邪伏於內,外症似減,是內陷凶兆也),但看舌胎純黃中見黑點,純黑中見紅點,或黑胎聚於中心(斑毒內伏舌胎),此皆生斑之驗也。火重者斑必紅,毒深者斑反白(毒入於陰則斑白)。
若藍斑(溫熱毒盛則斑藍色),則血毒攻胃,胃將爛矣。紫斑發於少陰章門之間,毒傳於腎也。黃斑發於手足唇口之上(邪入深沉,危惡之極),毒歸於脾也。均屬危惡之證,治法亦只清解毒火,宣通氣血,用犀角、連翹、赤芍、銀花、川連、人中黃、栝蔞皮、牛蒡子、檳榔、楂肉、天蟲、角刺之屬(清透解毒之法),內外兩解。
若見面白目青(肺閉邪陷),則陽氣下陷,已屬不治(下言發斑,死證見象),此藥又不可投。若見身上汗出津津,則元氣已泄(毒熱內閉則元氣外脫),其死尤速。蓋病邪傳裡,雖病太陰,而三陰與之同病者也(三陰陰液俱被邪傷,故曰同病),所藉者獨一肺經而已(肺主周身之氣,肺氣一閉,則諸氣皆絕)。肺氣開則面紅,肺氣閉則面白(此言氣絕見象),若面黃則膽氣絕矣,身黃則脾氣絕矣。
病在三陰,臨證者尤宜深察焉。
_邵評:_此邪陷太陰發斑之診訣。
白話文:
如果因為未能適時發汗和清熱,導致毒素在體內凝結,深入太陰經絡,常會出現五種顏色的斑疹。患者可能呈現脈搏平穩,體溫偏低的狀況,彷彿病情正在好轉,實際上這是毒素深入體內的危險信號。然而,觀察舌苔,若見到純黃色中帶有黑點,或是純黑色中夾雜紅點,或者舌苔中心聚集黑色,這都是斑疹即將發生的徵兆。火氣旺盛者,斑疹通常呈紅色;毒素深入者,斑疹反而會呈白色。
藍色的斑疹,代表血液中的毒素攻擊胃部,胃臟可能已經受損。紫色斑疹出現在少陰經的章門區域,表示毒素已經傳到腎臟。黃色斑疹出現在手腳、嘴脣和口腔,這是毒素影響脾臟,且病情嚴重的極度危險信號。這些都是極度危險的病症,治療方式主要是清除毒素,調節氣血,可以使用犀角、連翹、赤芍、銀花、川連、人中黃、栝蔞皮、牛蒡子、檳榔、山楂、天蟲、角刺等草藥,內外同時治療。
如果臉色蒼白,眼睛呈現青色,這表示肺臟受到抑制,毒素深入,已經無法治療。如果身體大量出汗,表示元氣已經流失,死亡速度將會加快。當疾病深入體內,雖然主要影響的是太陰經絡,但其他三個陰性經絡也會同時受影響。唯一能夠支持的就是肺經,因為肺臟主管全身的氣,一旦肺氣閉塞,所有氣息都會停止。肺氣流通時,臉色會紅潤;肺氣閉塞時,臉色會變白。如果臉色變黃,表示膽氣已經衰竭;身體變黃,表示脾氣已經衰竭。
對於三陰經絡的疾病,醫生在診斷時應該特別注意。
邵評:這是對毒素深入太陰經絡導致斑疹的診斷要訣。
3. 少陰經證
4. 少陰總要述古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附子湯,四逆湯,通脈四逆加人參湯,真武湯,豬苓湯,黃連阿膠湯,四逆散,大承氣湯
少陰感寒表證,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表裡虛寒,附子湯。
少陰下利厥冷、脈微欲絕,四逆湯;利止,脈不出、咽痛、面赤不惡寒,陰似陽,通脈四逆加人參湯。
少陰陰邪停水下利、腹痛、小便不利,真武湯。少陰陽邪停水下利、嘔渴、小便不利,豬苓湯。
泄熱下重,少陰熱厥,四逆散。
少陰心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
少陰轉屬陽明,自利清水,色純青,大承氣湯。
少陰六七日,轉屬陽明,胃家實,腹脹不大便,大承氣湯。
白話文:
當少陰經感受寒冷而有表面症狀時,應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若少陰經的內外皆虛寒,則適用於附子湯。
對於少陰經的下痢、四肢冰冷、脈搏微弱接近消失的情況,應使用四逆湯;如果下痢停止但脈搏仍不出現、咽喉疼痛、面色紅潤卻不畏寒,這種看似陽實的陰虛情況,適合用通脈四逆加人參湯。
當少陰經的陰邪在體內積水導致下痢、腹痛、小便不通暢時,應使用真武湯。若是由於陽邪在體內積水引起下痢、嘔吐、口渴、小便不通暢,則應使用豬苓湯。
對於泄熱且有下腹部疼痛的症狀,或是少陰經的熱厥,四逆散是適用的選擇。
當少陰經的患者感到心煩無法入眠,黃連阿膠湯可做為治療方案。
如果少陰經轉變為陽明經的病症,出現大量清綠色的水樣下痢,應使用大承氣湯。
若少陰經病程已六七天,病情轉向陽明經,胃部功能實盛,腹部脹滿且無大便,同樣需要使用大承氣湯。
5. 少陰本病述古
但欲寐,口燥咽乾,咽痛,吐,吐利,下利
少陰證,仲景以脈微細、但欲寐為主病。此指正氣之虛(少陰多虛證),非示邪氣之實也。凡舌乾口燥、心煩、泄利下重(熱邪傳入少陰,熱實見症),是少陰實邪見象。引衣蜷臥、下利清穀、腹痛吐瀉(少陰自受之邪,虛寒見症),是少陰虛寒見症。脈以沉實有力(少陰轉入陽明而熱實脈象)為實熱,沉細無力(少陰虛寒脈象)為虛寒,須分屬之(又:煩為陽,躁為陰,少陰以煩為生機,躁為死兆)。
_邵評:_此辨少陰虛寒、實熱之見症脈象,分際極清。
凡初起發熱身痛,而頭不痛(辨其少陰證者在此),脈沉而微細(少陰本脈),無里證(無少陰裡寒之證也)。但欲寐者,此少陰感寒之表證也,宜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發表)峻汗之。若發熱在二三日後(日數稍遲,用藥較緩),麻黃附子甘草湯微汗之。蓋少陰與太陽為表裡,故發熱即可發汗,是假太陽為出路也。
_邵評:_三陰無表熱見症,少陰病反發熱,是外連太陽之表也,故用麻附細辛發汗溫經。在二三日後,見症稍緩,方內去細辛而用甘草者,用藥亦緩也。
若惡寒身痛、手足冷、骨節痛、口中和而脈沉者(無燥渴口乾也),是表裡俱寒也,附子湯大溫大補之。
_邵評:_寒傷腎陽,陽氣大虛,故專用溫補。
若下利清穀、裡寒表熱、手足厥冷、脈微欲絕、但欲寐者,此太陰轉少陰也,四逆湯主之。
_邵評:_寒邪轉入少陰,而陽大虛,不能內守,治以扶陽散寒。此即俗名漏底傷寒證之正法。
若反不惡寒(陽鬱於外,故反不寒),或咽痛乾嘔(虛陽上逆也),腹痛面赤(戴陽證),或利止脈不出(鬱伏於內也),此下元虛極,陰證似陽也,通脈四逆加人參主之(通虛陽而散寒鬱)。蓋蔥體空味辛,能入肺以行營衛之氣,姜附參甘,得此以奏捷於經絡之間,而脈自通矣。
_邵評:_寒中少陰,陰盛格陽,陽被寒鬱,故見此假熱之證,用通陽散寒之法。
若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見症皆是水氣為患)、小便不利者(水積下焦,此是病根),此坎中陽虛不能以制陰水,致陰濁停蓄。宜真武湯,壯元陽以消陰翳,培陽土以泄陰水,則開闔得宜(腎司開闔之機),小便自利,腹痛諸症自除矣。
_邵評:_以上諸條,皆少陰虛寒證之正法。又:腎陽虛弱,水氣濁陰凝蓄,用壯陽泄濁,以利水氣一法。
_按:_手足厥冷,專指指掌言,四逆兼脛臂言。故少陰下利,手足厥冷,猶為可治,四肢逆冷則死。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熱邪上升見症)、心煩不眠、小水不利者(陽邪挾水氣上擾也),此少陰陽邪停水也。宜豬苓湯主之,使熱邪從小便而出,諸症自解矣。
_邵評:_此少陰陽邪挾水氣上逆為病,用滋陰利水導熱下行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水虧火旺,熱傷陰血),黃連阿膠湯主之。此傳經熱邪擾動少陰之陰(熱邪灼傷陰液,水不制火之候)。腎水虧則君火旺,故以芩連瀉心,膠黃育陰(用藥以滋陰降火而涼心腎一法),且雞子黃色赤而通心,阿膠色黑而通腎,坎離合治,自然熱清而煩解。
少陰病四逆(熱厥也)、泄利下重(熱邪下注也),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四逆散主之。此陽經熱邪擾於陰分而厥也。蓋四逆有寒熱之分,胃陽不敷於四肢為寒厥,陽邪內擾於陰分為熱厥。寒則下利清穀,熱則泄利下重(同是厥而下利,寒則清穀,熱則下重,證雖同,而熱之見症判然不同,辨證可不詳細哉)。故用芍藥、枳實以清泄之,柴胡以升散之,則升降利而厥逆諸症自解矣。
_邵評:_此陽邪傳裡,少陰熱厥證。因陽邪下陷入陰中,陽內而陰反外,以致陰陽脈氣不相順接,而為四逆,故此熱厥也。或咳或悸等症,皆因水氣為患也。少陰樞機無主,故有此或然之症。用四逆散以斂陰泄熱,以散四逆之熱邪,後隨證加味,以治或然之症,此少陰氣分之下劑也。以上三條,皆陽經熱邪傳裡,但不轉屬陽明,故不用承氣。
少陰病,有大承氣急下者三證:一曰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邪灼陰傷,故口咽乾燥),急下之;一曰自利清水,色純青(熱結旁流),心下痛,口乾燥,急下之;一曰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燥屎灼津),急下之。
_邵評:_少陰用承氣急下三證,此是陽經熱邪傳入少陰,臟不能容,則還而轉屬陽明胃腑,腑實燥熱,灼耗腎精胃液,而見口燥咽乾、下水、便秘、腹脹等症,故急下之,以救陰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