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下 (3)

1. 腹滿

(腹屬陰屬裡,故陽明裡證有腹滿,三陰俱有腹滿)

太陽汗後腹滿,脾胃虛而不和也,二陳湯厚朴和之。陽明潮熱腹滿,燥屎也,下之。身黃、小溲不利而腹滿,濕熱也,茵陳蒿湯

_邵評:_腹滿有汗後,脾胃不和之虛滿。有燥屎、濕熱二證之實滿。當分因施治。

太陰腹滿,有虛寒證,如腹滿時痛、食不下、吐利交作是也,理中湯加厚朴;有實熱證(實熱屬陽明),如腹滿大痛、咽乾便秘,或發黃,或暴下赤黃(熱邪下注),此脾家實熱,為轉屬陽明之候,宜承氣加減。合參《準繩》、《金鑑》。

_邵評:_腹滿有虛寒,是太陰本症,宜溫中;有實熱,是太陰轉屬陽明,宜下之。

2. 腹痛

邪氣入里,與正氣相搏,則腹痛。故太陽無腹痛,少陽有脅痛而無腹痛,陽明裡證有腹痛。三陰俱有腹痛,當分部位。中脘痛屬脾,脈沉遲者,內寒,理中湯;陽脈澀、陰脈弦,肝乘脾也,小建中湯

_邵評:_三陽惟陽明有腹痛,三陰俱有腹痛,須分部位,當察其所痛之因,分別施治。

少腹痛,屬厥陰部分,四肢逆冷、小便清白(寒冷證據),是冷結膀胱,宜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溫之(少腹厥陰部位,冷結膀胱而作痛也)。如不厥冷、小便自利者,是血蓄膀胱(此項上條少腹痛來,因病在血分,故小便自利者為蓄血),宜桃仁承氣湯;小便不利者,是水蓄膀胱(病在氣分,故小便不利者為水蓄),五苓散;大小便不利者,是水熱互積(水與熱邪蓄結,故二便俱不利),八正散

_邵評:_少腹痛有血蓄、水蓄、水與熱俱蓄三因,分別治法甚精。惟桃仁承氣之大黃,宜用醋炒。

若大實小腹滿痛,或繞臍耕痛、不大便、脈實者(實熱內結而有燥屎,則痛而便閉),承氣湯

_邵評:_胃腑熱實,燥屎作痛,故用下法。

發熱口渴、脈弦洪而腹痛者,屬脾熱(症脈是內有邪熱,肝火乘脾作痛),芍藥黃芩湯。腹痛欲吐利,煩躁飽悶者,防痧毒(中宮氣不通利,故吐利而痛也),當刺委中、少商等穴。合參《準繩》、《金鑑》。

_邵評:_痧穢內滯,氣閉作痛,治宜芳香開泄。

_按:_腹痛有虛實,按之癰甚屬實(拒按為實),按之痛減屬虛(喜按為虛)。有寒熱自下逆攻而上者(熱屬火,性上炎,故逆上攻病),火也;自上奔迫於下者(寒屬水,水性下達,故下迫作痛),寒也。

_邵評:_辨明虛實寒熱痛勢之不同,甚精。

_又:_傷寒腹痛,以涼水試之,其痛稍可者,熱也;轉甚者,寒也。

_邵評:_試辨寒熱之法亦當。

3. 發黃

(傷寒發黃,惟陽明、太陰兩經有之)

陽明病應遍身有汗,今但頭汗出、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身必發黃者(但頭汗而身無汗,小便又不利,熱鬱不得外泄下通也,故發黃),瘀熱在裡、內外無從發泄也(又熱遏於裡而上蒸,故但頭汗而發黃也)。發汗已,身目皆黃者,大發濕家汗,風去濕不去也(大汗則風去濕存,則濕伏蒸熱而成黃)。

太陰病身當發黃,因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濕蒸熱瘀,發黃之因),濕土為熱所蒸而黃色外現也。若小便自利、小腹硬滿者,瘀血發黃也(瘀血內蓄,小便自利為辨)。

_邵評:_以小便利不利,分發黃、蓄血,是已。惟膽汁入血為膽黃,其症治尚須補入。

治法:陽明發黃,乃胃家移熱於脾,必二便俱秘,黃色鮮明(胃中實熱之證),茵陳蒿湯。太陰發黃,是脾家濕熱,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黃色晦暗(脾經伏濕之據),茵陳五苓散

_邵評:_發黃有太陰、陽明,濕熱、虛實之不同。若發黃而二便俱秘者,乃陽明胃實,移熱於脾,故宜用下。若發黃而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乃太陰脾濕蒸熱,故宜清利。

若發黃、汗出身冷(陰寒證據)、脈沉遲者(陰寒之脈),陰黃也,茵陳五苓加乾薑。參《準繩》。

_邵評:_寒濕留滯而成陰黃,故宜溫通。若更陽虛,可用茵陳四逆湯

《金鑑》云:表實無汗發黃者,宜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汗之(風濕抑遏在表,故從表汗之)。裡實不便者(陽明裡實熱結,故從里下之),宜茵陳蒿湯下之。無表裡證而熱甚者,宜梔子柏皮湯清之(無表裡證而內熱鬱蒸,故宜從中治而清之)。大便溏、小便不利發黃者,宜茵陳五苓散利之(大便溏,小便自利,濕之的據。

濕熱內蒸,故宜滲濕熱而利之)。陰證發黃者,宜茵陳四逆湯溫之(陽虛而寒濕內伏,發為陰黃,故宜扶陽化濕而溫之)。環口黧黑、出冷汗者,陰黃死證也(陽絕見症,故死);身體枯燥如煙煤者,陽黃死證也(陰涸見症,故死)。

_邵評:_發黃,有汗、下、清、利、溫五種治法。治黃之法,不外是矣。陰黃陽絕,陽黃陰涸,均是死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