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

1. 痧穢

凡痧穢從口鼻吸入,即從膜原流布三焦,便見頭痛、惡寒、發熱、骨節痰疼,與傷寒相似。但脈沉細,或手足指冷、腹滿嘔惡,與傷寒異。刺少商穴,其血紫,滯者是也。須用川鬱金、石菖蒲、廣藿香、檳榔、厚朴、青皮、紫蘇等以逐穢邪,則膜原清肅,三焦通利而愈矣,亦當兼食痰暑濕為治。

_邵評:_外經絡,內臟腑,膜原在內外交界之地。章虛谷、薛氏《濕熱條辨》,釋膜原外通肌肉,不獨口鼻所入之邪歸之,肌肉濕熱之邪,亦必歸之。其為三焦之門戶而近胃口,故膜原之邪必由三焦而歸脾胃也。

白話文:

任何因為吸入不潔空氣導致的痧症,這些病邪會從口鼻進入身體後,流竄至體內的膜原,再擴散到全身的三焦系統,造成頭痛、畏寒、發燒、骨頭關節疼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然而,和真正的感冒不同的是,痧症患者的脈搏會比較沈細,而且可能會有手腳冰冷、腹部脹滿、噁心嘔吐等特徵。如果在治療時針刺少商穴,流出的血液顏色偏紫,這就是痧症的明確證據。

對於這種病症,通常會使用川鬱金、石菖蒲、廣藿香、檳榔、厚朴、青皮、紫蘇等草藥來驅除體內的病邪。一旦膜原被清理乾淨,三焦系統得以暢通,痧症就能痊癒了。此外,在治療過程中,還需同時考慮到痰、暑、濕等因素對病情的影響。

邵氏評論:膜原是一個位於人體內外交界的地方,它連接著體表的肌腠以及體內的臟腑。章虛谷和薛氏在《濕熱條辨》中指出,膜原可以透過肌腠與外界溝通,不僅是口鼻吸入的病邪會進入這裡,來自肌腠的濕熱病邪也會匯聚至此。由於膜原位處於三焦的入口,且靠近胃部,所以一旦膜原受到感染,病邪勢必會通過三焦系統影響脾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