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1)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1)
1. 傷食
傷食亦頭痛、惡寒、發熱,但身不痛,右關脈短滑或弦滑,與傷寒異。胸膈飽悶、惡食噯氣,此食滯中脘也。宜辛溫消導,紫蘇、厚朴、枳實、楂肉、神麯、麥芽之類。兼風寒者,身體拘痛也,加羌防散。舌黃口渴者,兼內火也,加連翹、黃芩、萊菔子涼疏之。若兼痛甚者,挾痧穢也,加廣藿梗、川鬱金逐之。
_按:_食與痰,乃傷寒兼有之症,臨證者必須兼參可也。
凡停食脹痛,在大腹臍以上者,尚在小腸之間,宜消導,不可下。其痛滿在臍及少腹,方是燥糞在於大腸,下之可也。
白話文:
[食物過量]
食物過量也會導致頭痛、怕冷、發燒,但是身體不會痛,右關脈會出現短滑或弦滑的情況,這和感冒不同。可能會感到胸口悶脹、食慾不振、打嗝,這是食物積滯在胃部的現象。應該使用辛溫的食物來幫助消化,如紫蘇、厚朴、枳實、山楂、神麴、麥芽等。如果同時伴有風寒,身體會感到僵硬疼痛,可以加入羌活和防風來散寒。如果舌頭呈黃色且口渴,代表有內火,可以添加連翹、黃芩、萊菔子來降火和疏導。如果疼痛非常嚴重,可能是因為有痧穢,可以加入廣藿香梗和川鬱金來驅除。
_說明:_食物過量和痰多,都是感冒時可能伴隨的症狀,醫生在診斷時必須要一併考慮。
當食物積滯導致腹部脹痛,如果是在肚臍以上的部位,這表示食物還停留在小腸,應該使用助消化的方式處理,而不是瀉下。如果疼痛感在肚臘及下方的小腹,這表示乾燥的大便已經堆積在大腸,這種情況下,瀉下是可以的。
凡是食物停滯引起的脹痛,如果在大腹臍以上的地方,這表示食物還在小腸之間,應該使用幫助消化的方法,不能瀉下。如果疼痛和脹滿感出現在肚臍和小腹,這表示大腸裡有乾燥的大便,那樣的話,瀉下是可以的。
2. 蓄血
蓄血傷寒者,非因傷寒熱瘀蓄血,乃平時勞傷所蓄之血也。病不從太陽入,故無惡寒頭痛之症。但發熱口渴、語言無倫、小便利、大便黑,或胸脅間有痛處,或因血鬱心脾,如見鬼狀。藥不宜涼,亦不可熱,當用川鬱金、參三七、生楂肉、紅花、全當歸、桃仁、延胡、香附、丹參、澤蘭之類和之行之。如舌潤不渴者,加肉桂溫之。舌燥便秘,加酒大黃行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蓄血」的情況,並非由感冒發燒導致血液瘀滯,而是由於平日勞累過度,使體內積蓄了瘀血。此病症並不會像普通感冒那樣,出現怕冷和頭痛的症狀。主要表現為發燒、口渴、言語不清、小便順暢、大便呈黑色,或胸部及側腹部有疼痛的地方,也可能因為血液鬱滯影響到心臟和脾臟,出現似見鬼影的幻覺。
治療這種情況,藥物不能太寒也不能太熱。應該使用如川鬱金、參三七、生楂肉、紅花、全當歸、桃仁、延胡、香附、丹參、澤蘭等藥材來調和身體,促進血液循環。
如果舌頭濕潤且不口渴,可添加肉桂來溫暖身體。若舌頭乾燥且有便祕的情況,則應加入酒製大黃來幫助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