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下 (1)
卷之二下 (1)
1. 三陰總辨
撰傷寒書者,每於三陰或熱或寒之故,都模糊過去。即有傳經、直中之分,亦非仲景本旨。此處不明,何以臨證。用陳鄙見,質諸高明。
●三陰有陽經注入之邪,有本經自感之邪。注入之邪,則傳變不一,陽主動也(從陽經注入,病多傳變)。自感之邪,則多在本經,陰主靜也(三陰自受之邪,只在本經而無傳變)。
_邵評:_傳經、自受,是邪入三陰之兩大法門。
●三陰世都以傳經、直中分兩門,傳經悉指為熱,直中悉指為寒。此說似是而實有來盡者。夫傳經即邪從三陽經傳入,直中即本經自受之風寒也。蓋邪之傳入三陰,熱證固多,而寒證亦間有(傳經邪入三陰,其人陽氣素虛,不能化熱,亦間有寒證者)。本經中寒固無熱證,而中風亦能發熱(直中三陰,寒邪入陰不能化熱,亦若風邪入陰,亦有發熱者,風為陽邪故也)。未可以此分寒熱了之,其證細述於下。
白話文:
撰寫《傷寒論》的人,每當遇到三陰證時,無論是熱證還是寒證,都模糊不清。雖然有傳經和直中的區分,但這並非張仲景的本意。如果不明白這一點,那麼臨牀診治將無所依據。我提出自己淺薄的見解,請教高明的人士。
三陰證
- 陽經傳入的三陰邪氣,以及三陰自身感受的邪氣。陽經傳入的邪氣,變化多端(陽經注入邪氣,疾病多有變遷)。三陰自身感受的邪氣,大多侷限於三陰,不會傳變(三陰自受的邪氣,只在三陰經,沒有傳變)。
邵評
傳經和自受,是邪氣進入三陰的兩種主要途徑。
三陰證的辨證
世上普遍將三陰證分為傳經和直中兩類,傳經全部指熱證,直中全部指寒證。這個說法看似有道理,但實際上並不全面。傳經指的是邪氣從三陽經傳入,直中指的是三陰自身遭受的風寒。邪氣傳入三陰,熱證固然多,但寒證也不少(傳經邪入三陰,如果患者陽氣本來就虛,不能化熱,也會出現寒證)。三陰自身感受寒邪,肯定不會出現熱證,但中風邪也會導致發熱(直中三陰,寒邪入陰不能化熱,但如果風邪入陰,也會發熱,因為風是陽邪)。不能僅憑傳經和直中來區分寒熱,具體證狀如下所述。
_邵評:_不可以傳經、自受分其寒熱者,以陰經寒邪,不能發熱,陰經風邪,亦有發熱也。
●邪從陽經注入三陰,則或為熱證,或為寒證。如邪入太陽,先作鬱熱,以次傳入陰經,則為熱證(太陽先化熱而後轉入陰經,為熱證)。或邪在太陽,不及鬱熱,即入少陰,而現少陰形證,則為寒證(太陽脈沉,用四逆湯溫里之證)。或太陽之邪,即入少陰,而仍帶太陽標病,則為先寒後熱之證(少陰反發熱,仍用太陽之表,用麻附細辛湯溫經散邪之證)。
或太陽之邪,不傳陽明、少陽,便入三陰,隨其人體質虛實、臟腑寒熱,則從陰化為寒證,從陽化為熱證(太陽之邪,傳入三陰,其人陽氣充實則從陽化為熱證,陽氣衰少則從陰化為寒證,所以三陰有或寒或熱之不同也)。或風溫之邪,從三陽入陰經,則無不為熱證(風溫為陽熱之邪,入於陰經最易傷人之陰,故有熱無寒)。
白話文:
邵評:
不能傳經,自行承受寒熱之邪的,是因為陰經會受到寒邪侵襲,而不會發熱;陰經受到風邪侵襲,也可能發熱。
●邪氣從陽經進入三陰經,則可能形成熱證或寒證。例如邪氣進入太陽經,先引起鬱熱,然後相繼傳入陰經,則為熱證(太陽經先轉化為熱,然後進入陰經,表現為熱證)。或者邪氣在太陽經,不及於鬱熱,便直接進入少陰經,而呈現少陰證型,則為寒證(太陽脈搏沉細,適用於溫裏散寒的四逆湯)。或者太陽經的邪氣直接進入少陰經,並仍然帶有太陽經的標病,則為先寒後熱證(少陰脈搏反發熱,仍用治療太陽經表證的麻附細辛湯溫經散邪)。
或者太陽經的邪氣,不傳入陽明經、少陽經,而直接進入三陰經,根據患者體質虛實、臟腑寒熱的情況,則從陰化為寒證,從陽化為熱證(太陽經的邪氣進入三陰經,如果患者陽氣充實,則從陽化為熱證;如果陽氣衰少,則從陰化為寒證,因此三陰經的證型可能有寒有熱)。或者風溫邪氣從三陽經進入陰經,則必然形成熱證(風溫是陽熱之邪,進入陰經最容易損傷人體的陰,因此只有熱證而無寒證)。
凡三陰篇內,所稱轉屬陽明,而用承氣等湯,皆陽經傳入之熱證也(陽經熱邪傳入三陰,其人臟氣實而不能容,則還之於腑。腑者,胃也,邪轉入胃,則不復傳,故可下也)。
_邵評:_邪入三陰,或寒或熱之故,分別詳明。
●三陰自受之邪,各有中風、中寒之證。三陰中風,則能發熱,以風屬陽邪故也(三陰自受風邪,亦能發熱)。三陰中寒,則不能發熱,以寒屬陰邪故也(三陰自受寒邪,不能發熱)。即少陰有反熱之證,亦必帶太陽標病而然(有太陽之表,故用麻黃髮表,辛附溫經)。後人但知傳入三陰為傷寒,不知三陰自感亦傷寒也。
白話文:
三陰篇中,提到轉屬陽明,使用承氣湯等藥物,都是陽經傳入的熱證。陽經熱邪傳入三陰,患者臟氣實而不能容納,就會轉移到腑,也就是胃。邪氣轉入胃後,就不會再傳播,所以可以下瀉。
邵氏評註:邪氣入侵三陰,可能是寒邪或熱邪,要分別清楚。
三陰自身受到的邪氣,會有中風或中寒的表現。三陰中風,就會發熱,因為風屬陽邪。三陰中寒,則不會發熱,因為寒屬陰邪。即使少陰有反熱的表現,也一定是帶有太陽的表證,所以要用麻黃發汗解表,辛附溫經。後人只知道傳入三陰的病症是傷寒,卻不知道三陰自身受到邪氣侵襲也會導致傷寒。
故於本經中風發熱,便誤認為傳經標病。以本臟中寒無熱,即指為直中陰證(三陰自受風邪發熱之證,誤作傳經熱證施治,其害非小)。詎知桂枝為表之裡藥,固能兼治三陰自感之風邪。而理中、四逆等湯,本治三陰自感之寒邪也那。蓋風寒六氣之傷人,或入於陽,或入於陰,原無一定,但值何經之虛而治之,不得專以太陽為受邪之始也(邪之中人無常,非定自太陽而始也,乘其經氣之虛而邪襲入之。故《內經》有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頰則下少陽之文。
可見邪氣非定自太陽而入也)。故三陰固有陽經注入之證,亦有本經自感之證,均屬傷寒,不必另立名目也。茲於三陰經中,無直中之條,非略也,正不敢蛇足耳。
白話文:
因此,在太陽經中出現中風發熱,便容易誤認為是傳經的標證。而認為本臟寒無熱,就認定是直中陰證,也就是三陰經直接受風邪而發熱的證狀,卻誤認為是傳經熱證而施治,其危害不可小覷。殊不知桂枝是表裡兼顧的藥物,能同時治療三陰經直接感受的風邪。而理中、四逆等湯,本就用來治療三陰經直接感受的寒邪。其實,風寒六氣傷人,或入陽經,或入陰經,並無定論,關鍵在於哪條經脈虛弱,就治療哪條經脈,不能單單以太陽經為受邪之始(邪氣入侵人體沒有固定的路徑,不一定從太陽經開始,而是乘虛而入,所以《內經》有“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頰則下少陽”的記載)。
由此可見,邪氣不一定從太陽經而入。因此,三陰經既有陽經注入的證狀,也有本經直接感受的證狀,都屬於傷寒,不必另立名稱。這在三陰經中沒有“直中”這一條,並不是省略,而是不敢畫蛇添足。
_邵評:_三陰自受寒邪,不能發熱。三陰自受風邪,亦能發熱,不可因其有熱,誤認為陽經傳入之熱證也。惟三陰自受風邪,宜桂枝湯和表。自受寒邪,用理中、四逆溫里。
●三陰自受之邪,《論》中有可歷指而見者。如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浮為太陰表脈),宜桂枝湯,此太陰中風也(太陰自受風邪表證,用桂枝湯和表)。如太陰病,腹滿而吐,自利益甚,時腹自癰,此太陰中寒之證也(太陰自受寒邪里證,宜溫中)。如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此即少陰中風欲愈之脈也(脈陽微,邪退也;浮者,陰出之陽也。此少陰自受風邪欲愈之脈)。
白話文:
邵評:
三陰經如果受到寒邪,就會無法發熱。三陰經如果受到風邪,也會發熱,但不可因為有熱,就誤認為是陽經傳入的熱證。只有三陰經受到風邪時,才適合用桂枝湯來解表。如果三陰經受到寒邪,則應該用理中湯和四逆湯來溫暖裡邊。
●三陰經受邪,在《傷寒論》中都有可以明確指出的例子:
- 例如太陰病,脈浮者可以發汗(浮脈是太陰經表面的脈象),應該用桂枝湯,這就是太陰經中風的表現。(太陰經受到風邪,出現表證,可以用桂枝湯解表)
- 例如太陰病,肚子脹滿並且嘔吐,自覺身體很虛弱,有時腹部自發疼痛,這就是太陰經中寒的證狀。(太陰經受到寒邪,出現裡證,應該溫暖中焦)
- 例如少陰經中風,脈象是陽氣微弱陰氣浮現,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這就是少陰經中風快要痊癒的脈象。(脈象陽氣微弱,說明邪氣已經退去;浮現的陰氣,是陰經內在的陽氣外露。這就是少陰經受到風邪快要痊癒的脈象)
至於少陰中寒,宜汗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自中寒邪之證,乃少陰反發熱,兼見太陽之表,故用麻黃髮表,辛附溫經);當溫者,附子四逆等湯是也(寒邪直中,故用溫里)。如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此即厥陰中風欲愈之脈也(脈微為邪退,浮為陽脈,故為欲愈,乃厥陰自中風邪欲愈之脈)。
厥陰中寒,即用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是也(厥陰自中寒邪之證,用發表溫經之法,此方是厥陰之表劑)。閱少陰厥陰篇內,只中風欲愈之脈,並無未愈之證治者,必有闕文也。
白話文:
對於少陰中寒的情況,如果需要發汗治療,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這是一種針對少陰受寒邪氣,但又表現出發熱且同時伴有太陽表症的狀況,利用麻黃發散表邪,附子和細辛溫暖經絡);如果需要溫裏治療,則可以使用「附子四逆等湯」(這針對的是寒邪直接侵入裡部的狀況)。
如果出現厥陰中風的情況,脈象微浮表示病情可能開始轉好,這是厥陰中風病態逐漸恢復的脈象表現(脈象微弱代表邪氣正在減退,浮現的脈象則代表陽氣的恢復,因此表示病情有所改善,是厥陰中風逐漸好轉的脈象)。
對於厥陰中寒的情況,應使用「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進行治療(這是一種適用於厥陰自受寒邪,需要通過發表和溫經的方法來治療的方劑)。在少陰和厥陰篇中,僅提及了中風欲愈的脈象,而沒有關於未愈情況的治療方法,這可能是文獻中有所遺漏。
_邵評:_此論三陰自受風寒脈症治法,分別精細。
●三陰篇內,惟少陰有大承氣急下三證,而太陰、厥陰篇內,並無承氣之條。奈何後人反稱邪在厥陰,三承氣選用(三陰借陽明為出路,邪入三陰,臟氣實而不能容,則還入陽明而咸可下之證,非邢在厥陰而可用承氣下之也)。夫承氣本陽明胃藥,少陰用承氣者,蓋因腎水一虧,胃土燥實,病已轉屬陽明,故急下以存陰液(少陰急下三證,固熱結胃腑而燥實,恐其灼干腎精胃液,故急下以存陰)。仲景述厥陰病云:下之利,不止。
此厥陰忌下之明戒也。焉有邪在厥陰,反用承氣之理?聖訓具在,是非自見(三陰之邪下轉屬陽明胃腑,切不可下,不獨厥陰也)。
_邵評:_論三陰熱邪結實,可用承氣攻下之法,否則切不可用之理,分別甚精。
白話文:
邵氏評:
此論三陰受寒風脈症治法,分門別類,精細詳盡。
● 三陰篇中,只有少陰篇有使用大承氣湯急下三證,而太陰、厥陰篇卻沒有承氣湯的條文。然而後人卻反稱邪氣在厥陰,便以三承氣湯來選用。(三陰借陽明為出路,邪氣進入三陰,臟氣實而不容,就還入陽明,因此可下之,這不是邪氣在厥陰就可以用承氣湯下之的道理)。承氣湯本是陽明胃藥,少陰用承氣湯,是因為腎水虧損,胃土燥實,病已轉屬陽明,所以急下以保存陰液(少陰急下三證,固熱結於胃腑而燥實,恐怕會灼傷腎精胃液,故急下以保存陰液)。仲景在述說厥陰病時說:下之利,不止。
這就是厥陰忌下之的明確警示。怎麼會有邪氣在厥陰,反用承氣湯的道理呢?聖人之訓都在這裡,是非自明。(三陰之邪下轉屬陽明胃腑,切不可下,不只是厥陰。)